这次的争执,董卓虽然拔出了剑,但最后还是没有动卢植。
即使内心非常想杀掉卢植,但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董卓真的将卢植杀了,董卓至少还要将朝堂上一半的大臣都给杀了。
董卓虽然看这些大臣不顺眼,但现在还需要依靠这些大臣,才能让整个王朝运转下去。
不过董卓这次虽然没有杀他,但还是将卢植罢免了。
罢免卢植,这在老早以前,董卓就提出了,不过一直因为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而没能成功。
这次董卓再次提出,反对的人相比之前少了很多。
经过昨天的事情,卢植的那些门生都知道,如果卢植继续留在朝堂上,早晚有一天会被董卓所杀。
现在只是被罢免,总好过日后被杀。
而卢植被罢免,也是让卢植的门生彻底走到董卓的对立面。
其实董卓也不是没想过和卢植和平相处。
刚开始的时候,董卓对卢植也对忍让的,但是他的忍让并没有得到卢植的好感。
董卓本来就是个残暴之人,耐心更是少的可怜。
忍到现在,他才罢免了卢植,已经是董卓忍耐最久的一件事了。
朝堂上,董卓的专政,许多大臣都愤怒,但是却没什么办法,当凭一张嘴,是杀不了董卓的。
而整个洛阳都在董卓的掌控中,董卓身边全是高手寸步不离。
在罢免了卢植之后,又一个早朝的时候。
未央宫中,大臣齐刷刷的站在宣德殿中。
献帝被早早拉到朝堂,坐在龙椅上。
七岁的献帝,身材细小,龙椅当做他的床铺都没问题。躺在上面还可以打滚。
一张小脸透着浓浓的困意,不断的打着哈欠。
献帝到了,大臣们也都早已经到了,但是董卓董太师却是一直不见人影。
七岁的献帝坐在龙椅上垂着脑袋,打着瞌睡。
下面一排排站着的大臣窃窃私语,声音越来越大。
许久,董卓才姗姗来迟。
董卓身边跟着两个手拿长戟的护卫,从一排排的大臣中间走过,来到献帝身边。
之前,董卓都是在献帝身边放一把椅子坐的,但是今天在龙椅边上,却是没有另外的椅子。
下面的大臣在董卓来了之后,就一直看着他,也是发现以前那把太师椅不见了。
有的大臣还以为董卓良心发现,知道尊重献帝了。
(未完待续。。)
正文 第373章 袁绍入冀州
董卓走到献帝身边,转过身来,目光从下面的数十位大臣身上一一扫过。↗,。。
在他的扫视下,宣德殿中落针可闻,打着瞌睡的献帝慌乱的抬起头来。
虽然只有七岁,很多事情都不怎么明白,但他知道,董卓很可怕。
这些时日,董卓在献帝的已经心中留下了阴影,献帝在董卓面前不敢哭不敢闹。
在献帝的记忆中,以前父皇没死的时候,从来没有人敢打他,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有人都要陪着他。
但是自从父皇死后,献帝的生活就变了。
每天天没亮,他就要起来准备上朝。
刚开始的时候,献帝还吵闹,不愿意起来。
但是被动作从被窝中拉出来打了几次,献帝就再也不敢赖在床上不起了。
被宠坏的皇子是什么脾气?一开始被打的时候,献帝就嚷嚷着要让人杀董卓。
但是换来是更加惨痛的毒打。
如今的献帝,在董卓面前是异常的老实,不仅是在董卓面前,在许多人面前都是老老实实的,根本不敢像以前那样。
虽然心中恨极了董卓,但是七岁的献帝和普通的小孩差不多。
被人用拳头教育了几次后,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看着董卓走到面前,坐在龙椅上的献帝,脸色发白,小手都在颤抖。
董卓的目光从每一个大臣脸上扫过,然后坐在了龙椅上,献帝那小身板被他一挤。向边上倒去。
献帝很是惊恐,看都不敢看董卓。主动坐到龙椅的边上。
宽大的龙椅,变成董卓坐在中央。献帝畏畏缩缩的坐在边上。
下面站着的大臣中,没有几个人想到董卓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
在董卓坐下之后,边上的的小太监尖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董卓,你个乱臣贼子,你凭什么坐在那里。”
“董卓,你想造反吗?”
“龙椅也是你能坐的?”
对于群臣的反应,董卓在坐下前,心中就已经有数了。
他并不做声,只是冷笑着看着那些骂他的大臣。安之泰然的坐在龙椅上。
群情激奋的大臣中,终于有人忍不住,拔出长剑冲向董卓。
但是才上了两个台阶,就被董卓贴身的两个护卫斩杀。
同时门外瞬间冲进来百多名侍卫,虎视眈眈的看着这些大臣。
此时宣德殿中的大臣看着血淋淋倒在地上的两名大臣,还有殿门口的一群侍卫,声音渐渐小了下来。
董卓见此,正要开口说话,但群臣中。走出一人,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并为因为台阶前的尸体以及门外的侍卫而有怯意。
却是司隶校尉袁绍。
袁绍走到台阶下。尸体前停住,直视董卓道:“你意欲何为,莫非要反?”
董卓大怒。道:“天下事在我,我想如何。谁敢不从,你是不是以为我的宝剑不锋利。”
说罢。拔出腰间的宝剑,剑尖指着台阶下的两具尸体。
袁绍面无惧色,同样拔出长剑横在身前道:“你的剑锋利,我的剑就不锋利吗?”
董卓正要让身边的两个护卫杀掉袁绍,李儒不知何时已经来到董卓身边,低声劝说:“绍乃袁公之子,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李儒这里的事,指的却是董卓今天坐龙椅这件事情。
听了李儒的话,董卓虽然心中怒气不减,但也知道,此时并不是杀袁绍的机会。
袁绍可不像台阶下的那两具尸体,袁家四世三公,可谓是如今大汉王朝的第一家族。
袁绍的高祖袁安是是司徒,曾祖袁敞为司空,祖父袁汤为太尉。父亲袁逢为司空,叔父袁隗为太傅。
四世有五人贵为三公,就算是另外一个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家也无法和袁家相比。
袁绍又是袁家长子,杀了袁绍,董卓不知自己能不能挡得住袁家怒火。
虽然现在洛阳城北他控制住,但袁家在北方各州的实力亦不容小视。
袁绍亦知,现在他虽然拔出宝剑,但却杀不了坐在龙椅上的董卓。
不说董卓本身的实力就不错,身边的两个贴身护卫的实力,更是让人看不清。
袁绍虽然很想现在就将董卓斩杀,但也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见董卓不说话,于是直视董卓,宝剑横在胸前,一步一步往后退。
退到大门处后,这才转身离去。
袁绍深知现在洛阳已经无法立足,再待下去会有性命危险,出了皇宫之后,马上就逃往冀州。
董卓见袁绍持剑离去,脸上阴云密布,看着太傅袁隗道:“你侄儿甚是无礼,看在你的面子上,我这次就饶了他,陛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我现在暂时代替陛下,有没有问题?”
董卓趁着这个机会,就要逼袁隗点头。如果袁隗以后不阻挠他,他在朝堂上会顺利很多。
如今的董卓对于大将军、太尉、太师的称呼早已经不满了,他要取而代之,他要听别人称呼他为陛下。
虽然当初本来只是要灵帝的三千后宫,但是藏到了各种滋味后,董卓早已忘记了原本的心。
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特别对于董卓这样的人来说,当他得到了一个想要的,他马上会有另外一个想要的,永无止境。
袁隗不得已只能道:“太师所言甚是。”
美名被袁绍拿了,他只能背负骂名了。对于袁绍,袁隗也是非常喜爱,不想看到袁绍因此丧命。
袁隗的低头,让许多袁氏一方的大臣都闭上了嘴巴。
董卓和献帝一起坐龙椅上,开始了今天的早朝。
台阶下的两具尸体已经被拉走,但地上的血迹还是触目惊心。
下了朝,众多大臣分成三个阵营离去。
一方是袁隗为首的,因为今天的退让,想要尽早离去。
一方是亲近董卓的,董卓这段时间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还是拉拢了一批大臣。
还有一方自然就是一直坚定反对董卓的。本来袁隗等人也是属于这里的。
但是今天,他们显然是觉得没有脸面和这些同僚招呼,低着头最先离开。
袁绍去了冀州的消息,很快就在玩家群体中传的沸沸扬扬。
毕竟袁绍这样的牛人,肯定是有许多人一直都在关注的。
(未完待续。。)
第374章 矫诏
袁绍到了冀州后,很快就成了渤海太守。
以袁家的实力,到了哪里想做什么,都不是难事。
虽然需要朝廷的任命,而现在朝廷被董卓把持,袁绍想要难道渤海太守的任命书,不大可能。
大是渤海的士人推他为太守,有没有任命书并不重要。
之前的渤海太守也是主动让位给袁绍。
名义上,袁绍不是渤海太守,但他去了渤海,他就是渤海事实上的太守。
而袁绍成为渤海太守,也是向朝廷报备了。
董卓刚开始是不愿意承认的,但是几天之后,也知道不管他承不承认,袁绍都已经是渤海太守。
不承认,反而会和袁家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在李儒的却说下,在袁绍成为渤海太守一个月后,朝廷的认命书终于到了袁绍手中。
袁绍成为渤海太守,凌云也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心中感念:“果然家世好,命就是好。”
别人冲董卓拔剑,下场就是死,而他袁绍拔剑还能从容退出皇宫,到了冀州,马上就当上了太守。
人和人的命差距就是如此大。
不过凌云也没什么好嫉妒的,人家一来就能当上太守,那也是他父亲爷爷等人努力带来的。
父亲努力过,做儿子的舒坦一点,也是正常的。
袁绍都了冀州之后,第一个月还是老老实实的,但是第二个月,朝廷的正式批文下来之后。袁绍马上开始声讨董卓。
袁绍虽然刚愎自用,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头脑的。不然也不是被袁家的人看重,当做下一代的领军人物来培养。
要知道袁绍虽然是长子。但确是庶出的,袁术才是袁家的正室所生。
袁绍能得到袁家老一辈人的支持,就说明他本身也是有才智的。
袁家四世三公,在袁绍之上的那几辈显然都是人精,袁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自然是因为在他们眼中看来,如今袁绍是袁家最有潜力的后辈。
袁绍初到冀州,就做了渤海太守,也是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顺。
现在任命书下来。名正言顺后,自然就要开始声讨董卓,给自己增加政治地位。
袁绍的声讨,在冀州的影响很大,冀州的太守国相几乎全都响应。
只有冀州牧周勇闭口不言,对外称病,躲在州牧府中。
在袁绍发出声讨之后,济南相曹操也是紧随其后,发出矫诏。声讨董卓。
一时间,冀州兖州到处都是声讨董卓的声音。
董卓在洛阳的中的一切都被披露出来,民间百姓也是知道董卓是个大奸臣。
在曹操的引导下,许多百姓都以为他们现在生活如此困苦都是董卓的害的。
董卓坐龙椅的事情。也是被传得沸沸扬扬。随后又是毒杀太子刘辨以及何太后的事情被指出。
这两件事情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个时候曹操袁绍都不管有没有证据,反正是不利董卓的就往他头上扣。
身在洛阳的董卓可不像以前的灵帝那样。两耳不闻宫外事。
袁绍和曹操声讨他的事情很快就被他得知了。
董卓心中大怒,他觉得自己大度放袁绍离去。还给他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这厮不思感恩就算了。还敢在外面造谣,要讨伐他。
董卓再也不顾袁家四世三公的头衔,马上让人去捉拿洛阳城内袁家的人。
早在袁绍逃到冀州之后,袁绍就让人将洛阳城内把家人接到冀州。
虽然大部分袁家的人都悄悄离开了洛阳,但是太傅袁隗却是没有。
一是他的身份,他如果突然消失铁定是要引起董卓的注意,说不定袁家的人还没逃到冀州,半路上就被董卓给追上了。
二是上次对董卓的低头,让他心中有气,他不怕死,但是担心袁家的人被杀。
现在袁家的人离开,他留在洛阳,心中已经存了死志。
除了袁隗之外,洛阳城内还留有一些袁家的旁支子弟。
这些人全都被董卓给抓了,就在皇宫内,董卓当着献帝的面,亲手杀了太傅袁隗。
袁家留下来的其他人也全都被侍卫杀死,无一幸免。
虽然对于留在洛阳城袁家人的下场早就猜到,但袁绍还是非常的悲愤。
曹操的父亲曹嵩早已经赋闲在家,并不在洛阳中,洛阳城内并没有曹家的人。
董卓大怒之下,杀了太傅袁隗,以及洛阳城内的袁家的人。
杀了之后,董卓心里其实就后悔了。
现在本来已经有许多人布满于他,要联合起来讨伐他了,他现在杀了太傅袁隗,无疑是让更多的人站在他的对面去。
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中,又有一大部分坚定的站在袁绍这边。
袁家的影响力的极大的,太傅袁隗的地位亦是极高。
董卓在他还没有罪民的情况下就擅自杀了袁隗。
这次可不像是之前对付何太后和太子刘协那样,没有人看见。
这次董卓愤怒下,是让人直接冲进袁府的,而且还当着无数的人的面,当着献帝的面,亲手杀了袁隗。
这是无法隐瞒的,士林中人对之都是非常的愤怒。
董卓连袁隗都敢杀,还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杀的?
在董卓杀了袁隗之后,响应袁绍曹操的人越来越多。
冀州除去渤海郡,其余六个国相二个太守全都举兵呼应。
兖州也是如此,曹操的家族虽然不如袁绍,但也是一个名门望族,在兖豫两州也是有极大的影响力。
冀兖豫三州率先举兵,其他州也是不断有人加入。
虽然不是所有太守国相都举兵,但最后声明加入的太守国相总计也是有三十六个。
当中主要还是冀兖豫三州的太守国相,其他各大洲响应的人比较少。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