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明白为何史中的正德会在即位后性情大变贪图玩乐了。
物极必反,童年时失去的东西自然更希望找回来。正德做太子时身边都是富有德行的名士,被拘束的死死的。他做皇帝后自然从心里排斥那些酸腐诤臣,反倒青睐那些会讨他欢心的。
这也是为何八虎会在正德朝如鱼得水,而正统谏臣会被疏远了。
谢慎当然不希望史按照既有轨迹发展,他要改造正德自然就要从一开始做起。
“不知殿下方才读的是什么?”
“先生给孤讲的是《资治通鉴》。”
我靠,谢慎险些骂出声。
这是哪头猪想出的主意,小太子还这么小,就直接上资治通鉴,这简直违反人性啊。
固然皇室教育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但那也得看具体年龄啊。
叫一个年纪不到十岁的娃娃去读资治通鉴,能读出个什么名堂?
还不是只知皮毛,不知深意?正德便是通读了资治通鉴,又有什么意义?
“微臣觉得殿下可以先从《论语》、《孟子》读起。”
作为东宫辅臣,右庶子这个职位不算低了。
如果以前谢慎因为身份地位的缘故不太能说的上话,现在的他是应该站出来就太子的教育问题据理力争一番了。
“谢谨修,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子殿下怎么能读《论语》,《孟子》。”
谢慎抬头一看,这人不正是许久不见的朱希周朱同年吗。
怎么他半年不在京师,朱希周便跑到太子身边去了?
难道陛下开了恩旨,叫庶吉士提前散馆,把朱希周派到太子身边去辅佐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实已经证明朱希周这个扑街货就是给谢慎垫脚用的,谢慎又如何会怕他,当即沉声道:“殿下为何不能读《论语》,《孟子》?”
“这。。。。。。”
朱希周这下被噎住了。
《论语》、《孟子》是考科举之人必读的基础读物。这两本若是不能读透了,科举肯定没戏。
但太子不同,太子要的是以史为鉴,学的是帝王心术。
可这并不意味着太子不能读《论语》、《孟子》。
换句话说,读《论语》、《孟子》和教导太子以史为鉴,学习帝王心术不矛盾。
朱希周的本意是说太子没必要花时间学这些基础读物,但却把自己绕进去了。
谢慎又冲小太子拱了拱手道:“太子殿下,微臣斗胆请殿下研读《论语》,《孟子》。臣每月都会入宫为殿下讲解。”
作为右庶子,教导太子是职责所在,任何人都挑不出错来。
何况谢慎的情况特殊,他是从小太子一开始出阁读书就出任东宫侍讲的。
那时候人微言轻自然不好多说,可现在已经是五品庶子,再不发声就太对不住自己的身份了。
“孤记下了。”
朱厚照还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看的直教人心疼。
也不知道这些教导太子宫廷礼仪的都是些怎样铁石心肠的人,谢慎直是唏嘘慨叹矣。
目送着一行人簇拥着太子远去,谢慎摇了摇头。
看来史的惯性还是很强的,他要改造正德任重而道远啊。
。。。。。。
。。。。。。
从宫中出来,谢慎径直返回府中。
刚一回府,便看到府门外落着两顶轿子。
他看着轿子十分眼熟,便问门官道:“这是哪两位大人来了?”
门官恭敬回禀道:“启禀老爷,是吏部谢主事和工部王主事造访。现在在偏厅吃茶呢。”
王守文和谢丕?
谢慎这才想起他回京来还没和两位好基友聚过,二人应该是等不及便赶来了。
想到这儿,谢慎便迈开步子朝偏厅走去。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曲星与祥瑞
“以中,你这身打扮为兄可认不出来了。”
一进偏厅,谢慎便见到谢丕面上扑粉,头上簪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女儿家。
谢丕无奈道:“谨修兄怎么一回来就挤兑我。别提了,都是颂之和轩仁兄的主意。”
“怎么你和他们打赌输了,他们罚你扮女人吗?”
谢慎走到谢丕身前,笑着拍了拍好友的肩膀道。
“这是时下最流行的装扮。据说京中名门闺秀都喜欢清秀的公子。小弟我看上了裴侍郎家的千金,故而。。。。。。”
噗,谢慎笑出了声。
“原来是为情所困啊。”
大明中后期世风偏向于奢靡,富家公子多变得脂粉气十足。
还别说这种风气流行开来,许多富家千金就喜欢这种油面小生。
不过谢丕明显不是这种风格啊。虽然他身子清瘦,可是却是棱角分明,相较而言更适合走冷峻路线。
这明显是对自身优势没有认识,才会盲目追求时下流行的元素。
“谨修兄莫要再取笑我了。”
谢丕无奈的叹了一声,朝向王守文道:“子文兄,你一直念叨着谨修兄,怎么现在见了面反而不说话了?”
谢慎心道三人果然是好兄弟,连取字都一起取。
不过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进入官场后同僚直接称唿总不能直唿名字吧,用官职相称也仅限于生分的。跟熟人称唿官职怎么听怎么别扭。
王守文嘿嘿笑道:“我这谨修老弟转了一圈回来已经是四品佥都御史了,我怕高攀不上呢。”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说什么酸话呢。我对不起谁也没有对不起子文兄。”
“这可是你说的,今晚一起去吃酒不?”
“好啊,今晚不醉不归!”
谢慎也忽然有了兴致,仿佛找到了当年三人在余姚小酒馆里畅饮的感觉。
。。。。。。
。。。。。。
干清宫,东暖阁。
弘治皇帝指着御案上的一份奏疏道:“于乔看看吧。”
谢迁恭敬的上前一步打开奏疏缓缓读来。
看过之后,他摇了摇头道:“东南不能乱啊。”
弘治帝面容一沉道:“海禁是祖宗之法,如果贸然开海禁,朕只怕会引起动荡。”
在这一点上弘治帝和谢迁的观点相同。
海禁不是不能开,但是何时开怎么开都需要经过悉心研究,绝不能拍脑袋下决定。
这是关系到国本国运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不知为何,最近几日朝堂之上就是否开海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首辅徐溥为首的一干臣子支持开海,而李东阳、谢迁一派则反对开海。
双方各执己见谁都不能说服谁,把弘治皇帝闹得不胜其烦。
故而弘治皇帝才会召见谢迁想要听一听他的看法。
“陛下圣明。”谢迁顿了顿道:“东南倭寇并不像谦斋公说的那样严重。不过是一些倭寇小打小闹罢了。若是开了海禁,反倒会失去控制。”
“可有不少卿家言奏东南倭寇中不少都是海商假扮,正是因为海禁才不得不走私贩卖商货。”
对此弘治皇帝还是有些疑虑的。
“这。。。。。。”
谢迁也不由得哑声。
他也听过这种说法,但一直认为是无稽之谈。但现在这么多同僚上奏,证明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了。
弘治帝无奈的摇了摇头。
平日里谢迁最是能争善辩,从没有见过他词穷。今日到底是怎么了,连侃侃而谈的谢迁都沉默了。
难道大多数倭寇真是海商假扮的?
可若是朝廷怕“倭患”而开海是不是太软弱了?
“陛下不妨宣谢谨修觐见,听听他怎么说。”
谢迁思忖了片刻,给出了一个看似挑不出错的回答。
“谢谨修?”
弘治帝面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
“于乔的意思是,他的看法可能和朝中诸卿都不同?”
“陛下明鉴,谢谨修年岁虽轻但明事理得失,对事情分析鞭辟入里。陛下宣他觐见或许可以听到些不一样的看法。”
弘治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
虽然他即位后便极为勤政,每日早朝按时参加,可与外臣相处的时间毕竟较少。
相较之下,许多政务都是内阁的这几位卿家协助处理的。
整日面对的都是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新鲜观点。
从新的源头挖一挖,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嗯,于乔觉得谢谨修是不是有些过于成熟了。”
弘治皇帝总觉得谢慎表现的太完美了。
不论是处理政务还是人际关系他都表现得无可挑剔,这可不像是十七岁之人所为啊。
“臣听闻文曲出世乃盛世之兆,此乃陛下厚德,上天才会降下文曲星以匡助陛下。”
谢迁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嘴,不经意间便把谢慎的妖孽带过,转而称颂弘治皇帝的功绩,并将两者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果不其然,弘治皇帝面露喜色道:“既然如此,朕更该重用他了。”
作为皇帝最希望看到的场面便是天降祥瑞了,神童出世自然也算是祥瑞。
大明朝还没有十七岁的四品官,谢慎却做到了,这不是神童是什么?
弘治皇帝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惯例被谢慎破掉。
“这件事朕会压一压,等问过谢谨修的意见再行廷议。”
“陛下英明!”
弘治皇帝摆摆手道:“东宫那边怎么样了?”
谢迁虽然并不是东宫讲师,但毕竟加了太子少保的称号,皇帝问他东宫之事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
谢迁犹豫了片刻道:“听詹事府说太子殿下天资聪颖,但好喜乐,恐怕需要严师督导。”
弘治皇帝叹息一声道:“朕就这么一个儿子,却是疏于管教了些。如今东宫辅臣都是厚德之辈,希望能教导好太子吧。”
“听闻陛下晋升谢谨修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臣觉得必对太子殿下有裨益。”
“哦?”
弘治皇帝听到这里心情显然好了不少,笑着问道:“于乔何出此言。”
“回禀陛下,此子年岁虽轻,但恰是与太子殿下聊得来。和其他辅臣相比,太子殿下许是更愿意和谢谨修一起读书吧。”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李广倒台
八月中旬,盛夏的酷暑还没有散去,便传来了一个噩耗。
黄河决堤。
弘治帝震怒,下旨派遣都察院副都御使张谦前去陕西巡查,大小事宜任其决断,对四品以下官员可有先斩后奏之权。
这件事在朝野中也引起了轩然大波,黄河决堤不稀奇。自从成化年间黄河改道以来,其便似一个勐兽般肆虐沿岸百姓。
修筑堤坝效果时好时坏,老天爷一个不高兴黄河就要决口。
为了这件事天子召见百官询问解决之法,却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意见。
弘治十年是个多灾之年。
地震,蝗灾,旱灾,兵患,决堤。。。。。。
加上小公主早夭,清宁宫又发生火灾,实是大凶之兆,真有那不怕死的直言上书认为是奸佞蒙蔽君上所致。请求天子惩处奸佞李广等人,以谢天下。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给事中叶绅,御史张缙。
弘治帝虽是好脾气,但这次却是直接驳回了奏请。
在他看来有两个人不能动,一个是寿宁侯张鹤龄,另一个则是李广。
前者是皇后的亲弟弟,后者则是弘治皇帝的心腹宠臣。
但天子弹压的越厉害,进谏的人便越多,最后竟然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名行动。
近百名官员联名上奏,矛头直指李广。
这下弘治皇帝吓坏了。
他还没有将一百名臣躬拉下去廷杖的魄力,只得先叫来人占卜,得知占卜结果是李广在万岁山建毓秀亭犯了岁忌,这才松了一口气向百官服软,下旨搜查李广宅邸。
李广闻讯竟然直接自杀。
这一查不要紧,竟然在李广府邸之中发现了堆积如山的金银。
又有人在李广书房的箱匣中发现了一份厚厚的账本。账本上详细的记载了献礼的官员名目。只不过金银数量都用黄白米代替。
弘治皇帝问左右李广为何收了这么多的米粮,左右答曰这不过是金银的隐晦说法。
天子暴怒,下令查抄李广宅邸,一并罚没入国库。
除了金银,还发现李广府中有顺天府近万亩田亩的地契,大多是他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来的,或者索性是强占。
弘治皇帝下令将李广强占来的这些土地归还于民,这赢得了京师百姓的称颂。
李广自杀这一件事引发了不少连锁反应。
因为弘治皇帝手中握有行贿官员的名目,导致那些向李广行贿的文官惶惶不可终日,有的干脆直接上书请辞。
由于涉贿官员实在太多,弘治皇帝也不好发作,不然面上无光的是他这个皇帝。
故而他便索性允准了这些官员辞官的请求。
弘治十年八月,爆发了一股辞官热。
一下子走了一批官员,自然得有新官填补上来。
弘治皇帝调任不少地方官进京填补空缺,这才算把这场辞官风波平息。
李广跌倒,弘治吃饱。
这是民间孩童们编出的歌谣,虽然浅俗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光查抄李广府邸查到的金银就足足是大明国库一年的收入。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李太监一点也不为过。
这日谢慎和王守文、谢丕一起在府中吃酒,庆贺奸佞倒台。
“谨修这下可以放心了吧?李太监这一倒,再没人能找你麻烦了。”
王守文一边将葡萄丢入口中,一边笑着说道。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子文兄这话偏颇了。没有李太监还会有张太监,王太监。一个太监倒下去,还有千万个太监站起来。”
噗嗤。
王守文笑出了声。
“一个太监倒下去,千万个太监站起来。谨修,你这说法倒真是有趣。”
谢慎伸了一个懒腰,淡淡道:“怎么,这不是符合主流文臣价值观吗。”
谢慎口中总能蹦出一两个王守文听不懂的词语,他早已习惯。
不过他还是下意识的问道:“价值观是什么东西?”
谢慎无奈笑道:“价值观就是人们的看法,对天下的看法,对天下人的看法。。。。。。”
李广倒台确实有些出乎谢慎的意料。主要是足足提前了一年。
按照史的既定发展,李广是要在弘治十一年才会倒台的。
想不到谢慎穿越的蝴蝶效应如此明显,竟然让李广倒台提前发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事情都会跟着发生改变,史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总会往正确轨迹偏转。
倒是辞官热潮引起了谢慎的注意。这些官员行贿贪污最终却全身而退倒真是便宜他们了。
“阉人并不都是奸佞,文臣也不都是忠良。”
一旁的谢丕酌了一口女儿红,悠悠道。
“便说这次抄家李广,在其府邸中发现了向其行贿的官员名目,其中大部分可都是文臣。”
谢慎点了点头道:“以中说的不错,奸佞与否不能看脸。”
王守文觉得有些无趣,嘟囔着嘴道:“不说这些了。听说谨修老弟在山西入了一家钱庄的股,该是日进斗金了吧?”
谢慎摇了摇头道:“钱庄没有你想象的那样赚钱。。。。。。”
王守文嗤笑一声道:“我会信?”
“真不骗你,京师富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