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顿了顿,韩隶叹声道:“只不过这三弓床弩在中原已经失传,想不到竟然在吐鲁番人手中又见到了。”
蒙元王朝摧毁了儒家文化,随之摧毁的还有许多汉人的作战器械,这之中便有三弓床弩。
床弩这一汉人的发明想不到竟然最后要靠一帮蛮夷来维系,实在是讽刺,直叫人唏嘘慨叹。
“要真是这么厉害,我们怎么可能攻的下这哈密城啊。”
亲兵的眼中露出了惊恐神色,这让韩隶忧心不已。
看来吐鲁番人攻破哈密城靠的就是这床弩了。虽然他们其他的攻城器械十分粗糙,但只要有这三弓床弩,就可摧枯拉朽一般拿下坚城。
“床弩虽然厉害但需要近百人一起绞弦,故而将分散兵力。吐鲁番守军本就不足,再分一些人去拉床弩正面兵力就更稀薄,我们完全可以分兵行之。”
这多少有些自我安慰的意思了。
吐鲁番人虽然正面不一定能和大明军队抗衡,但有三弓床弩在就可以完成火力的全面压制。
换句话说,有大杀器在谁还去跟你玩人海肉搏。
可是眼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总不能下令大军撤退吧。
韩隶能做的便是尽可能的减少明军的伤亡。
这座城非攻不可。
“你且派出些骑兵环城远眺,看看这床弩具体有多少架。”
韩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床弩的数量。
只有明确了这点他才好进行兵力的分配。
“属下遵命!”
亲兵一抱拳,领命而去。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工夫,探马纷纷回报,说一共在城头发现了六部床弩。
其中有两部在南城,有两部在东城。西城和北城则各有一架。
韩隶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这基本就是吐鲁番人床弩的数量了。
因为床弩十分巨大,搬到城头是件极为费力的事情。
吐鲁番人不可能为了隐藏实力行疑兵之计而偷偷把床弩藏起来。
这样一旦交战,他们不可能还有精力去把藏好的床弩搬到城头应战。
。。。。。。
。。。。。。
既如此,西城与北城似乎是突破口。。。。。。
韩隶微微抿起嘴唇,最终长长吐出一口气来。
“传我将令,佯攻南门,东门。实攻西门,北门。攻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开床弩射出的箭镞!”
终归还是要说出这句话的。
作为统兵将领,韩隶没有选择。
“得令!”
亲兵爽朗的答道。
韩隶却是眉头越蹙越紧,这一仗不容有失啊。
。。。。。。
。。。。。。
而在另一边,吐鲁番人也同样十分紧张。
守将甘卟虏看着潮水般涌来的大明军队,差点昏死过去。
正像韩隶猜测的那样,甘卟虏没有足够的兵力分配给床弩。
光绞轴上弦就要耗去六百人力,这还不包括为了保护床弩而设的护佑之人。
毕竟弩床太大太笨重,目标十分明显。如果没有护佑之人用弓箭火力压制,其就是个靶子任由明军集火。
这么精细的物件被一番箭雨洗卷下来天知道会不会影响使用。
这可是甘卟虏手中的王牌,绝不能出差池。
最要命的是,床弩换箭镞需要的时间太长,这个间歇明军可以有足够时间发动攻势。
这就是为何床弩攻城时比守城时好使,人多时比人少时好使。
但只要有这六部床弩在,对明军就是一大威慑,让他们不能全心攻城。故而甘卟虏无论如何要装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看明军的架势这是打算分兵攻城了啊。
这也是甘卟虏最担心的。
甘卟虏定定的看着自南城外攻来的明军,眼神中透出疑惑。
为什么来南城的士兵那么少,难道。。。。。。
这帮该死的狐狸!
他们一定是看到了四处城头床弩的数量,才会避开守备兵力最足的南城,东城,而从西城、北城入手。
不得不说,在心里博弈这方面甘卟虏是远远不如韩隶的。
“传我的命令,各调集五百人增援西城、北城,要快!”
甘卟虏几乎是在怒吼。
士兵们愣了一愣,随即便迈开步子在城头上狂奔。
好在哈密城不大,不然从南城墙跑到北城墙,这么半圈下来得累的气喘吁吁。
由于笃定明军会猛攻西城、北城,甘卟虏调集了部分兵力前往增援。
这样一来南城和东城的兵力便减少了许多。
当明军的撞车全力冲向南城门时,甘卟虏脸都绿了。
“怎么还有这种怪物!快绞动床弩!”
哈密的城门可禁不起这个怪物的折腾,无需多,只要三五下这个城门就得破开一个大窟窿!
甘卟虏原本不打算这么早动用三弓床弩,可是现在不行了。必须要在明军撞车来到城墙下前将它摧毁!
眼下能够摧毁这个怪物的也只有三弓床弩了。
一百名吐鲁番士兵奋力绞轴上弦,他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力去拉,待众人脸色憋的铁青才终于拉了满弦。
“该死的明军,射死他们!”
伴着甘卟虏恶毒的咒骂,巨大的弩箭从城头射下直朝撞车而去。
“快转向!”
指挥撞车的副将吓得面色惨白,连忙下令道。
撞车内的士兵立刻一齐用力将撞车往右侧打了一摆。
就是这微小的挪移救了他们。
飞射而来的巨大弩箭将将从撞车旁擦过,砸入了泥地里。
“嘶!”
指挥副将深吸了一口凉气,眼神中满是惊惧。
“继续前进!”
他几乎是咬着后槽牙喊出来的。
如果被弩床射中,他们所有人都得被射一个透心凉。只有尽可能的靠近城墙,危险才会降低。
便在这时,南城头另一架床弩也被绞轴上弦了。
甘卟虏的内心直是焦急不已。
按照这个速度,如果不能在两到三发弩箭内把撞车击毁,这个怪物就要肆虐哈密的城门了。
“快射!”
巨大的弩箭再次从城头射下,只不过这次明军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弩箭从斜侧面射入撞车,从另一侧穿过。
不少明军士兵被生生贯穿了身体,死状极为凄惨。就连指挥撞车的副将也未能幸免于难。
城头之上,甘卟虏直是兴奋的手舞足蹈。
“哈哈,哈哈哈!”
他恶狠狠的啐出一口痰道,咒骂道:“这帮不知死活的东西,便让你们看看弩床的威力!”
撞车被毁,其余军卒却没有停下脚步。
他们尽可能的躲避城头射下的箭雨,艰难的挪着步子,终于来到了城墙下。
虽然只有简易的排梯,但他们没有选择,必须毫不犹豫的攀向城头。
。。。。。。
。。。。。。
而在西城攻城的明军运气明显好了不少,虽然他们的撞车也被毁,但军卒们将云梯车推至北城墙下,使用副梯连带的钩子勾住了墙头垛口,士兵们从云梯车主梯爬到了副梯,再由副梯爬向城头。
因为云梯的梯子相对固定,故而士兵攀登云梯要比攀登排梯轻松的多。
吐鲁番人显然对云梯一筹莫展。
这种攻城梯有坚固的底座,且攀登城墙时主梯副梯与城墙形成一个三角形,稳定性极高。
加之副梯周围又有护板,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士兵伤亡。
相较之下,吐鲁番人只得使用滚石来延缓明军攀登城墙的速度。
但这也只是能够延缓一时,很快就有明军士兵攀上了城头。
吐鲁番士兵不得不抽出长刀和明军肉搏。
可他们哪里是训练有素的明军对手。
随着攀登上城头明军数量的增多,吐鲁番士兵渐渐力有不支。
那些从别处增援而来的士兵并没有改变大的局势,最终西城还是最先破了。
事实证明,哈密这样矮小的城墙在装备精良的明军面前实在不中看。即便吐鲁番人有三弓床弩这样的大杀器,也只是能挣扎一番。
西城城头一被明军控制,其余三处城头也有溃败的趋势。
甘卟虏面色凝重,思忖良久决定弃城而逃。此时其他三处城门还在他的掌控之中,若是再拖下去,恐怕就要全被明军拿下了。
当然弃城逃跑这种事情是不能声张的。甘卟虏只点了五百亲兵,从马道下了城头,往东城城门绝尘而去。
。。。。。。
。。。。。。
第四百七十八章 论功行赏
但甘卟虏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他从东城逃出,想要一路向北经过鞑靼人控制的草场,从巴尔海绕行回到吐鲁番。
可是当他率领五百多骑兵抵达鞑靼人控制的草场时却发现了在此扎营放牧的鞑靼部落。
饶是甘卟虏走投无路也不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闯进去。
吐鲁番人和鞑靼人是世仇,之前因为争夺草场水源几次大打出手。甘卟虏如果不想脑袋被砍下悬挂在鞑靼人毡帐外的木杆子上,就得乖乖的拨转马头,往西边逃窜。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虽然这样做的代价是绕远路,但至少不会被鞑靼人剁成肉泥。
甘卟虏一路顺利的穿过荒漠,来到黑风川。
正当他准备松一口气时,却发现寨门紧闭。
他大声叫门,回应他的却是一团箭雨。
箭矢编织成网,铺天盖地的洒了下来。
甘卟虏躲闪不及,被一箭射穿了左眼,当即毙命。
其余亲随亦是被箭雨射成了刺猬。
当五百名吐鲁番人成为尸体后,罗用才命人打开了寨门。
自有明军兵卒上前收割首级,之后熟练的把首级丢入麻袋之中。
这些首级会被带回沙洲,由书吏官登记在册,写入捷报呈递京师御前。
如无意外,这次奇袭黑风川的每一个将士都会得到奖赏,守备罗用更是有机会升任甘肃镇副总兵。
罗用留下了一千人驻守黑风川,其余的人则被带回了哈密城。
此时哈密城的战斗早已结束,城中的吐鲁番士兵或战死或被俘,皆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总兵韩隶见罗用回来,知道逃窜的吐鲁番将领甘卟虏已经被诛杀,心情直是大好。
“哈哈,这次罗守备当记一大功!”
罗用面色一红道:“韩将军言重了,都是韩将军布置的好,末将只是奉命行事,何功之有?”
韩隶大手一挥道:“有功就是有功,本将军是赏罚分明之人,岂能有功不赏?这要是传了出去,岂不是让人家戳着本将军的嵴梁骨骂我贪了下属的军功吗?
“呃,哈哈哈。将军说的是。”
罗用也不是有心机城府的人,当即释然一笑。
哈密城不但重新夺了下来,就连黑风川也被拿了下来。
这样以后吐鲁番人即便再想打哈密城的主意,也得先攻克黑风川,留给大明驻军充足的时间准备。
一应部从围聚在城中王宫饮酒庆祝了起来。
对于韩隶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胜利。经此一役后他一战成名,在诸镇总兵中的地位提升了不少,最重要的是他将被皇帝陛下记住。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把逃离至沙洲的忠顺王拜牙郎重新迎接回哈密城,做他的傀儡国主。
当然,这可能需要做一番工作,但这不是韩隶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他来说,速速陈写捷报,带兵返回甘肃镇才是当务之急。
罗用作为沙洲守备则是肯定要留下来的,去劝说忠顺王的事情理所当然要留给他去做。
。。。。。。
。。。。。。
一个月之后,京师正是乍暖还寒之时。
比起江南的桃红柳绿,京师此刻仍显得有些萧瑟。
少了清翠,便让人觉得有些发冷,尤其是冷风刮过,脖颈都为之一颤。
豹房之中,正德皇帝正在两个宫女的侍奉下在木桶中泡着澡。
氤氲水汽下,他半眯着眼睛,定定的看着不远处墙上挂着的哈密地图。
就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却几次被吐鲁番人夺去。这在正德皇帝看来绝对是一件无比耻辱的事情。
希望这一次不要再有意外了。
便在他慨叹之时,殿外张永恭敬道:“启禀皇爷,有从西北来的捷报。”
朱厚照听到捷报两个字,眼睛都冒出光来。
他差点从木桶中站起来,但一想到还赤着身子便咳嗽了一声道:“进来吧。”
张永小心翼翼的推开大门,蹑手蹑脚的走了进来。
“陛下,这是从西北送来的捷报。通政使司直接送到了司礼监。”
朱厚照点了点头道:“读吧。”
张永抿了抿嘴唇,随即打开奏疏朗声读了起来。
朱厚照越听越兴奋,当听到哈密城和黑风川被重新夺回时,朱厚照兴奋的将拳头砸向水面,溅起的水珠撒了宫女一身。
“好,好啊。看来朕没有看错人,杨一清没有让朕失望啊。”
稍顿了顿,朱厚照蹙眉道:“这个总兵叫什么来着?”
总兵虽然已经算是绝对的大官,但对朱厚照来说却不算什么。总兵一共那么多,他哪能个个都记住。也就是杨一清,杨廷和这样的总督在他心中留有位置。
“回禀皇爷,上捷报奏疏的乃是甘肃镇总兵韩隶。”
张永恭敬答道。
“恩,这个韩隶很不错啊。”
朱厚照深吸了一口气道:“便赏他绢千匹、黄金百两,赐爵肃宁伯。”
金银布帛的赏赐不算什么,但爵位对于韩隶来说肯定是梦寐以求的。
明代武将除了开国那会风光了一阵,自宣英之后彻底沦为了绣花枕头。即便有封爵的也是混吃等死,毫无建树可言。
至于像韩隶这种从底层奋斗起来的军官,更是很难有机会获得封爵。
这次,正德皇帝算是额外开恩了。
“其余守备、千户、士兵也按照功劳大小一一奖赏。”
朱厚照心情大好,大手一挥笑声道。
“至于杨一清嘛,朕确实不知道该赏赐些什么了。张永你说说看。”
杨一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与吐鲁番的战争,但他是坐镇后方的总督,粮草筹备都是他的功劳。加之韩隶还是他举荐带兵前往哈密的,说他有功劳也挑不出错来。
但正如朱厚照所说的,杨一清已经位高权重,升无可升了。
“国政大事,奴婢不敢妄言。”
张永却是贼精,对此避而不谈。
“不过奴婢觉得陛下可以问问小阁老,或许小阁老对此事有真知灼见呢。”
对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朱厚照一拍脑袋,吩咐道:“你且去宣先生来豹房,朕要问问先生这杨一清该如何封赏才好。”
。。。。。。
。。。。。。
当谢慎来到豹房时内心是十分感慨的。
他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收复哈密城。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情,但同时意味着叫江南富商捐钱换开厂权力这一计划要开始实施了。
当然眼下首先需要做的是对收复哈密的有功将士论功行赏。
天子正在兴头上,任谁也不会去搅了天子的兴致。
谢慎一进大殿,朱厚照便兴致勃勃的说道:“哈密捷报的事情先生想必已经听说了吧?这真是天大的好事情。只是朕不知该如何封赏杨卿,特请来先生问策。”
谢慎心中一凛,心道这可是个难回答的问题啊。
杨一清已经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