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毅学成归来,被分配到水电总局北京勘测院任工程师,但他渴望到基层去大干一场。他将想法对水电总局局长李锐倾诉,李锐便给他创造了一个锻炼机会,到江西上犹江围堰工区任主任工程师;
谢绍明回到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邹家华和叶楚梅一起到了沈阳第二机床厂;
叶正大、叶正明学以致用,在沈阳飞机厂工作;
林汉雄分在北京,但他没有留在机关,而是去官厅水库工作;
张代侠最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在他的要求下,组织又将他派往沈阳第二机床厂;15
其他人员也进入了基层工作。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些人走上了行业领导职位,还有人则在基层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一生。
不论如何,1948年派遣到苏联的二十一名留学生,作为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第一次有目的性地派遣的留学人员,作为新中国在国外培养的第一批“红色专家”,永远铭记在史册中。
第四章 决策(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国与国之间的留学生派遣活动。
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原野上,一列列呼啸而过的列车,满载着黑头发、黄皮肤的年轻面孔,满载着求索的渴望和奋斗的激情,驶向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驶向苏联的心脏——莫斯科。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都已经成了满头鹤发的老人。
他们是谁?
他们来自哪里?
命运如何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随着相关历史档案的逐步披露,历史笼罩在这些问题上的迷雾,终于得以层层揭开。
“一边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炮声刚刚平息,美苏两国通过军事占领,在欧洲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那些从惨烈的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们,惊惧地发现自己又身处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线。
1946年3月5日,已经下野的英国首相邱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发表了长篇演说《和平砥柱》。他叫嚷:“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篇被称为“铁幕演说”的讲话,标志着冷战的开端。
1947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宣称世界已经分裂为“自由世界”和“极权主义”两个敌对的营垒。同年9月,苏共领导人之一的日丹诺夫在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提出,战后世界分裂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民主阵营。
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同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全面展开。16
地处亚洲和太平洋结合处的中国,也成为两大势力交锋的前线。正在与国民党苦苦周旋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生存和壮大,面临着必须和其中一方结盟的抉择。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
“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没有危机的、向上发展的、受到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爱护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它的力量,现在就已经超过了被危机严重威胁着的、向下衰落的、受到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的帝国主义的美国。”17
1948年11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利用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之际撰写文章,除了盛赞苏联之外,都明确提出,要么站在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要么站在美国的帝国主义阵营一边,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宣布,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他指出: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18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苏联与东欧及亚洲的新兴民族主义国家随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双方约定以友好合作精神,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对方内政原则,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关系。这奠定了两国关系间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相互合作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的基础。19
此后,中苏两国政府陆续签订了《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与改造五十个企业的协定》、《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专家协定和贸易协定》、《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苏两国的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第四章 决策(2)
根据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协议,苏联前后给予中国总额达六十六亿多旧卢布,年息为百分之一的优惠贷款。
为了帮助新中国尽快建立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工业建设项目,史称“156项工程”。实际投入施工的约一百五十个项目,涵盖了包括航空、电子、兵器、航天、船舶、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机械、、煤炭、电力、石油、医药等国民经济各个关键行业。“156项工程”的实施,为新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框架,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苏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来到中国。从工艺制造到国民经济规划,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苏联专家手把手传授专业技能的身影。据苏方统计,在1954至1957年期间,根据双方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派遣的专家数量达到近五千名。20
以俄为师
新生的人民政权,决心以苏联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为范本,勾勒一个崭新社会的蓝图。
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指出:
“我们要建国,必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验。……苏联有许多世界上所没有的完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21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他们(指苏联共产党人)不仅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1953年2月,毛主席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告诫大家:
“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目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22
新国家的建设,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建设和管理人才。决策者很快意识到,现有人才水平和人才储备,与日新月异的需求相差甚远。
战争艰苦环境下自己培养的工农干部,在知识的系统性、专业型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而随着解放事业进程陆续加入革命队伍的旧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还有一定距离。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烙印,不仅专业设置不完整,而且明显重文轻理,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造并孕育出国家迫切需要的大量工程、科技人员。
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敌对阵营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并孤立的政策,在外交、经济和文化领域采取封锁和扼杀的手段。大量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矢志报效祖国的海外学子,被敌对势力以各种理由羁绊阻拦,不能立即回国效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做出了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
1949年7月,刘少奇等秘密访问苏联时向苏方提出,除了派遣专家来华帮助工作外,希望苏联接受中国派遣留学生,以帮助中国培养建设和管理人才。这一请求得到苏方的积极响应。
1950年6月,周恩来总理指定国家文教委员会冯乃超同志、外交部伍修权同志、###陈新民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负责选拔、确定出国留学生人选。伍修权负责对外联系;陈新民负责留学生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及其他事务性工作23
1952年8月9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军事学校除外)学习之协定》。协议规定: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决策(3)
“(中国派遣到苏联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须按苏联高等###规定之课目经过入学考试后,始能被接受到苏联高等学校学习。”
“按通例,上述大学生与研究生接受到高等学校初级班学习,仅在个别情况下,方能至高级班学习。至于尚未能充分掌握俄语者,须进预科班学习,其期限自六个月至一年。”
“苏联各学校为大学生及研究生规定之一切规则,对于根据本协议接受至苏联各院校之人员均应一律遵守。”
“凡由苏联高等学校毕业之人员,均发给按苏联规定形式之毕业文凭,并载明其所获得之专门知识及熟练程度。”
“中国公民之大学生及研究生在苏联高等院校学习期间,由苏联政府供给之住处,其条件与苏联大学生及研究生同。”
“苏联政府支付中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时之生活费与学习费。中国政府应向苏联政府偿还上述费用的百分之五十。”24
《协定》的签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向苏联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历史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如此长时间、大规模、有组织的留学生交流活动,是史无前例的。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留学生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留学工作被提高到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高度。这项工作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抓,并设立了由聂荣臻(代表国家科委)、李富春(代表中央组织部)、陆定一(代表中央宣传部)组成的留学生领导小组。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各部委细致分工、密切配合,保障整个工作有序进行。在1960年12月的国家科委党组、###党组、外交部党委《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留学生的派遣规划、留学生毕业回国分配工作,和根据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派遣的实习生选拔工作由国家科委负责;大学生、研究生、进修教师的选拔工作和所有留学生的最后审查批准、派出、国外管理和假期回国学习等工作,由###负责;留学生在国外的政治思想工作由使馆负责,在国内由外交部和###共同负责,其中关于政治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以###为主,涉外事件以外交部为主……”25
这一分工,奠定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格局。
这是一个睿智的决策。
建国伊始,从炮火和废墟中走出的新中国的执政者,对于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谦虚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事实表明,数量巨大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迅速充实到生产建设的第一线,极大地充实了技术骨干力量。以这批留苏学生为骨干,新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学科得到飞跃式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整体生产、科研、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对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意义做了精辟的论述:
“什么是最迅速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指的是使十二年后我国的科技水平能达到苏联和世界其他大国的水平)的道路呢?这样的道路就是……按照我们所最急需的门类,最迅速地派遣若干组专家、优秀的科学工作人员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苏联和其他国家去作一年到两年的实习,或者当研究生,回国以后立即在科学院和政府各部分别建立发展这些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并且大量培养新的干部。”26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时全世界大部分先进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苏联“老大哥”以一种同志式的真诚和宽容向我们敞开了大门,使得我们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军事等各个领域最近距离地学习和借鉴,从而建设一个完整、成熟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四章 决策(4)
不论后来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苏联政府在那个时期给予中国建设的巨大帮助,苏联人民所展现出的深厚纯真的同志情谊,是应当永远铭记、不容抹煞的。
第五章 梦开始的地方(1)
在冬日明丽的阳光里,我循着老学长们指引的路线,开始了我的寻觅之旅。
从高楼鳞次栉比的西单闹市口向南,都市的喧嚣瞬间抛在脑后。尽管从未来过这里,可是漫步在狭窄陈旧的新文化街上,却有一种异样的亲切在心头。
走到街道的西头,向南没多远,眼前赫然出现两扇黑漆铁栅栏大门,上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门牌——“鲍家街43号”。
我知道,我到达了今天一路寻访的终点。
我感到,这里也将是我的精神之旅的起点。
门卫没有阻拦,我信步走入半开的大门。
眼前霍然开朗,一个轩敞的古老庭院出现在眼前。北面升起的汉白玉石阶上,是面阔五间的大殿。整个建筑显然刚刚修缮过。金黄的琉璃瓦,大红的墙壁门窗,绚烂的檐下彩画,在清冽的阳光中格外灿烂眩目。
我知道,眼前的这进院落,是清朝末年醇亲王府的遗存。在这里,曾经诞生了大清帝国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座王府成为“潜邸”而不再有人居住。后来,醇亲王府搬迁到什刹海附近,俗称“北府”。相对于末代皇帝溥仪出生地“北府”而言,位于鲍家街的这座王府倒是鲜为人知。
更鲜为人知的是,1952年6月至1955年2月,培养留苏学生的摇篮——留苏预备部,在这里度过了初建的近三年时光。
如今,这里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部分校区。空气中若隐若现的悠扬旋律,早已取代了昔日朗朗的读书声。角落里无处不在的中外演出海报提醒我,这里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
今天,站在这个历尽沧桑的院落里,我突然有了一种激动。
一百多年前,六岁的光绪皇帝从这个院落中走出,等待他的,是“变法维新”、“帝国中兴”的虚幻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