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家养动物都来源于野生动物,因此,它们之间相互通婚就顺理成章。例如,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野猪就常常在光天化日之下钻入家猪的住处求偶寻欢,传宗接代。然而,野牛却没有这种“私通”的习惯。
我国野牛现仅存于云南南部和西部的密林中,因珍贵稀有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体形大,身架高,强壮威武,气宇轩昂。人们曾在原始森林中把它们和家牛诱入“洞房”,使之在朝夕相处中产生爱慕之情,结为秦晋之好。遗憾的是,野牛不理异性,无动于衷。
家牛分黄牛、瘤牛、水牛、牦牛、杂种牛等。若论用途,则有乳用牛、肉用牛、役用牛和兼用牛的区别。当然,牛之有“用”,令人惊叹,因为牛极具价值,一身是宝。牛肉可吃,牛奶可喝,牛黄入药,牛骨可制乐器、梳子,牛皮可加工成靴鞋、铠甲、盾套、箱包、盒子、非洲人下身的挡布和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品。
我国古人设祭,以牛为牺牲,称为“太牢”。古代中东地区也把牛作为祭品,人们在施行祭礼时,首先让献祭者卧在坑中,并在坑口覆上穿孔木板。人们在板上宰杀公牛,牛血滴入坑内,献祭者就用它来沐浴。据说,此种祭礼具有净化道德和操行的意义。而在今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人们在举行葬礼时,仍要在死者坟前放置牛头模型,以示他生前的富有,并祝他死后超升。
不仅如此,在世界许多地方,牛血、牛尿、牛粪也被派上了特别用场。
牛血解渴,众所周知。乌干达的卡拉莫贾民族生活在四面环山、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带,一年中有半年是旱季,此时全境除一条河流外,其余河湖全都干涸。旱季一到,人们就靠牛血解渴。对于卡拉莫贾人来说,牛尿也十分珍贵——他们不仅用它取暖、洗身,而且还将之作为佐料滴入牛奶,刺激胃口。在印度,教徒们认为,牛尿可以净化人的肉体和灵魂。
在我国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毡包或住房旁边往往堆着小丘一般的牛粪。人们根据粪堆的大小,可以判断牧民财富的多寡。现在,牛粪除了用做燃料外,还被用来发电或培植蘑菇。而在非洲,牛粪则是建造房屋的上等材料。
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很爱干净,他们在请客吃饭时总要事先洗手。但是由于缺水,他们洗手时只用牛粪。客人一到,主人就跑到自家牛栏里抓起一大把冒着热气的鲜牛粪,用两手反复搓揉,然后再换用干牛粪把手擦净。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带的霍屯督人很少洗澡,但他们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皮肤。他们把湿牛粪抹在身上,等牛粪慢慢干后再用手掌刮下,最后涂上油脂摩擦,使皮肤滋润光滑。即使对于新生儿,人们也用湿牛粪而不是用水为之擦身。非洲某些民族,甚至在施行割礼后,也在伤口上敷上牛粪和树脂调成的糊状物,防止感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世界奇牛
世界上有许多奇牛,例如——
识途之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居民在卖掉自家的一头牛后,这头牛冲破新主人设置的两道带刺的铁丝网,涉过三条河流,穿越30公里,经过20多小时,重新回到老主人的家里。
嗜睡之牛:非洲有一种牛每天在吃饱喝足后,一睡就是20小时。这种牛不会耕田拉车,但能很快长出肥肉,成为人们的佳肴。
鼓风之牛:一般牛用鼻子呼气,可是产于非洲摩洛哥瓦锡巴地区的“吹风牛”,却是用嘴呼气。这种牛用嘴呼出之气,好像是从鼓风机里吹出来似的,风力很大,因此,当地人往往用它们代替鼓风机。
制烛之牛:南美洲圭亚那有一种“灯牛”,因其尾巴可制蜡烛而得名。当地人宰杀“灯牛”后,在取下的牛尾中钻个小洞,插入灯芯,就制成一支“牛尾烛”,这种“烛”可燃七八个小时。
能笑之牛:南美洲圭亚那的奔米达地区有一种会笑之牛,这种牛的喉部长着一个“S”形的隔音膜,牛叫时,此膜剧烈颤动,发出“哈哈哈,哈哈哈”的声音。人们习惯性地称这种牛为“哈哈牛”或“笑牛”。又因为它的叫声很像古稀老人爽朗的笑声,因此,它又被称做“笑老人”。当地居民非常喜欢这种牛,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
浇水之牛:非洲尼日利亚的“息西”牛,颈下有一个比头还大的盛水垂囊。只要垂囊里有水,“息西”牛就从嘴里不停地喷出水珠。“息西”牛喷水,是为了保持舌头的湿润,以免过多分泌唾液。遇到天旱,人们就把牛牵到河里,让牛的垂囊灌满水,然后把牛牵到地里浇水。
用脚饮水之牛:这种牛生长在非洲,其形状同普通牛没有两样。令人奇怪的是,它不用嘴喝水而用脚喝水。原来,在牛的四肢靠近蹄子的地方有一个气囊直通胃部,因此,这种牛只要往水里一站就能吸水。
长有驼峰之牛:这种牛的颈背之间像骆驼一样长有一个驼峰,故名驼峰牛或驼牛。驼峰主要用来贮存养料,还可以用来拖套。驼牛耐热耐渴,善于行走,性情温驯,它既能提供乳和肉,又能供人役使,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水下清道夫”: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和台湾南部沿海一带水中的海牛,其貌不扬,用鼻呼吸,有人说它是鱼,也有人说它是鲸。据传,当年哥伦布在航行途中,捕捉到一头海牛,烹制后品尝了它,发觉味似牛肉,于是称之为“海牛”。其实,“海牛”并不像牛,它们原先也生活在陆地上。它是象的“远房亲戚”。由于肉味鲜美,它在18世纪遭到大肆捕杀。海牛的牙齿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头成年海牛每天能吃50公斤海生植物,因而有“水下清道夫”的称号。圭亚那曾利用两头海牛清除了首都乔治敦市附近一条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获得了足够的生活用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牛的崇拜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牛对人类的贡献是其他家畜望尘莫及的。人们把憨厚勤劳、任劳任怨的人称为“老黄牛”,鲁迅先生也自比“孺子牛”,并且表示:“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正因如此,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爱牛、尊牛、崇牛、祭牛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所谓“牛文化”。
自宋代以来,国人多奉冉伯牛为牛王。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人们把他奉为牛王,是取义于他的名字中的“牛”和“耕”字,而“画百牛于壁”之“百”,则是“伯”的谐音。除冉伯牛外,我国有些地方也尊崇汉代龚遂为牛王大帝,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泾县东乡佞神记》说:六月初八的“牛王会虽不热闹,然香火则较盛。牛王大帝者,则汉渤海太守龚遂也。以卖刀买牛之故事,乡人讹之,称为牛王大帝”。原来,龚遂在担任渤海太守期间,曾要求民众注重农桑,劝导那些带刀带剑者卖刀买犊、卖剑买牛。
另据清代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说,我国民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牛王:
按《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敬牛之俗。壮族有“牛魂节”,哈尼族有“牛纳纳”(牛歇气),而贵州仡佬族则有“敬牛节”。贵州《盘县十月朔之俗》云:“十月朔,俗传为牛王神生日。乡农各寨,捐资举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上,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这指的是我国古代送冬寒、迎新春的“鞭春牛”风俗。鞭春牛又称鞭土牛,因“春牛”多为土制,且色彩鲜艳。《周礼?月令》曰:“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唐、宋时期,鞭春牛的风俗更为流行,以至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宋代孟###《东京梦华录》中“立春”条曰: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至今仍流传在吉林海龙县的打春词是:“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
印度85%的人信奉印度教。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该国南部的图达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管理人世的女神名叫替克兹,而创造牛和人的则是她的弟弟奥。奥用泥土造了1600头牛,这就是圣牛的祖先,最早一个男人就是攀在最后一头牛的尾巴上出现的。奥利用这个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一个女人。这对祖宗仅用一个星期就繁殖了100个图达人。
印度教徒把母牛视为“圣牛”,它们神圣不可侵犯。牛可以在大街上自由游荡或者躺卧,行人和汽车必须为它让路。在农村,它们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入田间,饱食已经成熟的谷物或水果。圣雄甘地是牛的崇拜者,他曾说过,他尊重母牛的圣洁,犹如尊重自己的母亲。在印度,人们甚至开办了许多“圣牛养老院”,当牛不能自由觅食时,它们就被收养在这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端于西周时期。《诗经?小雅?大东》最先提到“织女”和“牵牛”: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以服箱。
诗中所说“织女”是指天琴座的三颗星,它们在银河之西,而“牵牛”则指天鹰座的河鼓三星,它们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和“牵牛”都是天空中极亮之星,因而能启发人们的想象。
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流传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应劭在其《风俗通》中,记述了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事。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更把两者的“恋爱”演化成了婚姻。此后,我国史籍、志怪传奇、笔记小说,更生动地描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杜甫的一首《牵牛织女》诗,则成了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的经典之作: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天仙配”历来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天帝的第七个孙女织女在天河东面织造云锦,牛郎在天河西面放牛。两人都很勤劳,天帝就让他们喜结良缘。但是,他们婚后只顾嬉戏,不事耕织,天帝于是大怒,把他们隔在河之两岸,并让乌鸦通知他们,只准他们七天见一次面。谁知乌鸦传错了话,说是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
另一个民间故事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并突出了“老牛”的作用:牛郎是个贫苦的孤儿,受其兄张有才和嫂嫂嘎氏的虐待,分家时只分得一头老牛。可这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会说人话。老牛告诉牛郎:“天上有个美丽的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天天织布,织出五彩缤纷的云锦和天衣,休息时常常到银河里洗澡。如果你想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做妻子,可以趁织女洗澡的时候,拿走她放在岸上的衣服。”
那时,银河同人间相通。牛郎照老牛告诉他的方法,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被牛郎的勇敢行为所感动,就嫁给了他。夫妻二人生了一男一女,生活美满幸福。
后来,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异常震怒,派天神捉拿织女。织女被捉上天,牛郎却上不去,因此与两个儿女号哭不已。那时,老牛快要死了,便告诉牛郎说:“我死后,你可以用我的皮做件衣裳,穿上它就能登天。”
牛郎照老牛的话做了,果然上了天。他肩挑一儿一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这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往空中一划,顿时出现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哭声悲切。这哭声感动了天帝,天帝答应他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七月初七晚上叫“七夕”。此时,鹊鸟们为了帮助织女一家相会,便都飞向天河,架起一座鹊桥。而在旧时的民间,妇女们则要聚在一起欢度七夕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因此,“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农耕时代,人们基于男耕女织的现实,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他们朴素的人生理想,而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阕《鹊桥仙》,则为这个故事抹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外斗牛
斗牛,既指人牛相斗,也指牛牛相斗。对于我国古代是否有过人牛相斗,至今说法不一。但是,在旧时浙江的金华、浦江、义乌一带,以及在现时国内的某些地区,人们年年举办牛牛相斗的赛事,则是确定无疑的。
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婺州斗牛俗》写道:
金华人独喜斗牛,则不知始于何时。余在婺州十有六年,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斗场辟水田四五亩,沿田塍皆搭台,或置桌凳,以待客及本村老幼妇女……牛之来也,鸣钲前导,头簪金花,身披红绸,簇拥护之者数十人。既至田中,两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并峙,互相注视,良久乃前斗,斗以角,乘间抵隙,各施其巧,三五合后,两家之人即各将其牛拆开,复簇拥去。观者不知其孰胜负,而主之者已默窥其胜负矣。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侗族、黎族等民族的体育运动也有斗牛一项,而宁夏、甘肃一带的掼牛,则多在喜庆之日举行。表演时由一人牵牛入场,牛披红戴绿,斗牛者穿着披风,空手进场。他用双手紧握牛角,在与牛的角力中突施技巧,将牛摔倒在地,于是斗牛结束。
在外国,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西班牙、葡萄牙有斗牛,印度尼西亚有赛牛,委内瑞拉有摔牛。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既有喜剧性的结局,也有悲剧性的结局。
西班牙的斗牛是在围猎野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斗牛士多是专业人士,而所用之牛是专门培育的塞维利亚品种,只斗一次就被淘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描写斗牛场面的:
“第一声号响,牛被赶进场后,各斗牛士用斗篷挑逗牛,试探牛的特性。然后号角一声宣告斗牛的第一阶段开始。执矛手出场,当牛向他所骑的马冲来时,他用矛进行阻挡,刺牛的颈部和肩胛骨之间;第二声号响时各投镖手出场,此时执矛手退场。投镖手站在距离牛二三十码处,跳动大叫以挑逗牛,牛怒而冲向前时,他们迎上前去而略微偏开,灵巧地把镖投向牛的颈部与肩胛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