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中到底藏着多少智慧?
春秋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集聚智慧的年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诸侯纷争,百家争鸣,伟大的人物多如牛毛,比如老子、孔子、庄子等等,当时的著作可以说影响力中国后期整个的文化,在政治上,比如管仲、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典故,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等,那么,到底隐藏了多少智慧呢,那个年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诸侯纷争里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阴谋诡计,各式各样的人生奋斗历程,如何处事,如何做强做大,如何崛起。
《春秋霸事笔记》就是力求给你一个真实的春秋历史,从残缺的史料中找寻隐藏几千年的智慧,给后人现实的启迪。
首部春秋白话正说春秋史,被誉为25000年之后的《左传》。
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复原春秋正真的历史,全景重现风云变化、诸侯纷争的传奇年代,齐册是励志作品。在图书界尚属首部如此详细、清晰、真实地复原春秋,摒弃那些胡编乱造的作品风格。
金子始终是藏不住的。 。 想看书来
比《三国》更加智慧的年代
《春秋霸事笔记》
春秋比三国更加充满智慧,这说得一点也不过分,《三国》里只不过是三个国在纷争,而春秋有大小诸侯不下百个,纷争更加激烈,更加充满谋略。《三国演义》里面的许多智谋并不是现实发生过的,有许多是小说的编著,而春秋里面发生过许许多多的谋略,我们却不清楚,需要我们一点一点把它扒出来,复原起来,而不是去编造虚无的,虚无的智谋再精彩,也有许多不适合的条件,只有真正发生过的,才实用。
作者写《春秋霸事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残缺的史料记载中努力地把这段从来没有人完整复原过的历史,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从春秋列国纷争的历史中得到智慧,映射到现实,这是作者所希望的。齐册之后,宋册,晋册等应该不久会面世。
从企业经理到政府部门的领导都应该阅读的一段历史
//vip。book。sina。 2009年02月18日19:14 新浪读书
春秋时期的文斗和武斗智慧,绝对适合当今社会,不要只看到霸主,还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许许多多的官场智慧,战略手段,以及布局。
《春秋霸事笔记》提供了很多不同人物和阶段的历史,真实再现。比如《春秋霸事笔记,齐册》就是以一个小贩出生的管仲作为中心,管仲如何一步步走上政治的舞台,掌握权力,如何开创春秋历史上第一个霸业和第一位霸主,称为春秋第一相,好比现在的总理。
再比如《春秋霸事笔记,晋册》就以一个领导者的角度讲述晋文公重耳怎么从落魄的公子,流亡之中怎么崛起,如何做一个伟大、圣明的国君,如何延续他的霸业,包括如何教育后代,如何选拔人才。这就等于给将来做领导者的一个启示。
还有《春秋霸事笔记,宋册》,正在修改中,分析的就是为什么创建霸业会失败,根源在哪里,许多努力创业的和正在领导着的,都可以借鉴。
其他的很多,齐册里有叔詹如果巩固自己在郑国的权力,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怎么处理关系,等等,一言难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作者关于宋册的话
宋册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在春秋里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我们要学习,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我们要借鉴。如果我们只知道去分析和研究成功的案例,只知道成功的方法,而不知道成败的原因,就不可能真正地成功。就好像我们只体会高兴的事情,只有快乐,而不知道伤心的事情,那么,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高兴和快乐。也好像我们知道了苦,才感觉到甜。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才知道珍惜。看到失去的,才懂得珍惜。
待续的话。呵呵。
丢失的出生证明
无法得知的成败
所有事业的成败,总是要到结束的时候才能够知道,可是,那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已成定局了,无法挽回,有句老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吃”,真的是那样,我们去拼命努力和前进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事情的成功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是,自己的成败自己是不知道的,总要到要永久闭上眼睛或者说盖棺定论的时候,成败才在最后落幕那刻定局,沉入历史的长河,随波逐流而去。
然而,我们的成败就尘封在了历史之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给后人警示,而我们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去从尘封在历史长河里的前人的成败中预知自己的成败呢?
接下去要谈到的是一段悬疑与误解丛生的历史,主要从公元前652年到公元前637年,正好和齐桓公的霸业有一个衔接,但是,这段历史的中心人物很糟糕,这个糟糕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这段历史和这个人物所作所为和结局很不好,是很值得发人深省的。我个人几十次翻阅他的这段历史记载,每当读到《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传中记载的泓水之战时,总会不由地再次想到宁采的《悲剧的诞生》,我至今无法深刻领悟这部作品的内涵。
最初读春秋中从公元前652年到公元前637年这段历史也是一样的感觉,它也是一个悲剧,后来,我用阅读哲学著作的方法,经常翻阅朗读之后,逐渐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这段历史,这个人物的悲剧的根源其实藏在无法从史料中找寻到的前半生。
另一层糟糕的意思就是关于这个人物的史料记载只有他的后半生,也就是说关于他年轻时期的记载比管仲还少,关于管仲的记载,《左传》虽然不多,但是,《史记》专门为他写了列传,而这里要说的这个人物虽然名气不亚于齐桓公,但是,几乎难以查阅到他的前半生在做什么,史料中没有一个字。
所以,从时间上做一个跨度,齐桓公是公元前642年去世的,历史跳跃到公元前637年,时隔五年,为了使大家便于理解,为了不误解他和他的这段历史,更加便于了解这个悲剧的人物,这里用回忆的方式来阐述他的前半生。
这个人物名叫兹父,这是《左传》中的称呼,《史记》中称呼为兹甫,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宋襄公。说到这里有人要恍然大悟地说“噢”!原来是他啊!
是他,但是,许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他,没有真正了解他为什么会是那样一个结局,因为许多人只读到结局的那场战争——泓水之战。泓水位于河南商丘一带。
泓水那场战役的确使当时的宋国国君宋襄公一败涂地,包括他的心灵,还遭受到了二千五百年后的毛泽东同志严肃的评判,被指责是“蠢猪似的仁义”。
宋襄公伤病在床,日益消沉,不断地在叹气和“呀哟”地叫,为什么呢?伤在屁股上,整天趴着肯定不舒服,可能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屁股受伤致命而死的人,连死亡也是一个很大的悬疑。
另外,他内心感慨万千,这位霸主戎马生涯极其短暂。于是,万念俱灰,人到了尽头,静下来的大脑反应就是回忆,而能够回忆的只有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和影响他一生、至今铭记的东西。
独一无二的地位
独一无二的地位
宋襄公出生之前,宋国发生了一场政乱,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张飞”南宫长万把当时的宋国国君宋闵公给直接宰了,宰了之后,如若无人之地,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连续杀了好几个大臣,导致宋国人心惶惶。宋国公子们纷纷逃离国都,宋襄公的父亲公子御说逃到了宋国的边城亳这个地方,组织力量抵抗南宫长万的叛军,不久就取得了胜利,随后即位,成为宋桓公,是一个从战乱中站起来的汉子。
宋桓公成为国君之后,努力地治理宋国,怀着强大宋国的抱负,但第二年,他遇到了他平生最敬仰的一个人齐桓公,双方闹了一点矛盾,齐桓公立刻就让他心服口服,从此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就成为了齐桓公的左膀右臂,最铁的同盟兄弟,齐桓公称霸时期响当当的老二。
随后,宋桓公在洞房花烛夜的新房里遇见了宋襄公的母亲、卫文公的妹妹,不久就生下了兹父,就是我们的宋襄公,我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小宋同志。
小宋同志的母亲因为是卫国国君卫文公的妹妹,地位高贵,被立为了“夫人”,也就是宋国的国母。小宋同志凭借着子以母贵,就成为了宋国国君唯一的继承人,也就是宋国的储君。再加上他老爸宋桓公当时在天下的地位,完全可以说兹父一生下来就是“大佬”,有显赫的家世和地位。
其实,最最重要的是兹父的地位——宋国的“太子”、国君的正统继承人,如果只是诸侯的一个公子,不是正统的继承人,那么,历史可能就不会那么“痛快”,也许宋襄公后来就不会惨败,也许就没有宋襄公这个人物,只有兹父。因为公子如果要做国君,首先要打败“太子”,才能拥有继承权,否则,只能在家吃白饭。
太子这个地位是很重要的,为了这个太子的位置,不知多少兄弟相残,就拿唐朝来说,“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原先并不是太子,太子是他哥哥李建成,在玄武门他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给干掉了,为的是什么呢?就是太子的地位。不是太子,就做不了皇帝,除非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子,所以,他就干掉了太子。如果李世民做不了皇帝,那么,他就是失败的,也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小宋同志钻出娘胎就是太子,所有的东西都有优先权,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培养新的国君;许多美女都跑到他那里去,因为她们都想当“夫人”;许多谋士都跑到他那里去,因为他们都想要做大官;等等,这就是太子这个地位的优越性,什么都是最先、最好、最多,而且离国君的位置最近。一旦登上国君宝座,拥有无上的权力,那么,就可以扬帆起航,向着梦想前进。
但是,一切来得太容易了,还是那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东西来的太容易了未必是好事。
这独一无二的地位给将来的宋襄公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缺陷。正是因为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导致了他后期的好高骛远,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就好象一个富家子弟不知道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粮食的来不易,以为自己很有本事,一开始就挣到很多的钱,但其实是仗着自己的家世,最后,这样的人根本做不出一番伟大的事业,甚至会负债累累。宋襄公就是这样,缺乏磨难去磨练自己,不知道深思熟虑,结果,带来的是最后的惨败。
如果大家仔细阅读一下历史,很多伟大的帝王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经历很多磨难,比如唐太宗,身经百战,从宫廷的争斗中得到政权,还有刘邦、朱元璋等等,包括上任霸主齐桓公和下任霸主晋文公。齐桓公年少就流亡到其他诸侯国,与哥哥争夺政权,险些被杀掉。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许多年,遭遇冷漠、饥饿,甚至吃过人肉。而宋襄公呢?
很顺当地得到了政权,因而很容易轻视他得到的成果。俗理说:“男孩要穷养”,说的就是要去磨练男孩的意志,让他知道奋斗的艰苦,胜利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等等。
不过,兹父虽然没有体会到珍惜的滋味,但是,他有难能可贵的一点。一个出生在王侯世家的子弟没有花天酒地,而能兢兢业业地守住家业,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我们的小宋同志不仅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胸怀大志,有进取之心。
其实,如果是一个纨绔子弟最后失败了,或者惨死了,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讨论他,历史上有的是这样的败类和无道的昏君,用不着那么多费口舌去说。
不要怪我罗嗦那么大的篇幅,宋襄公这个人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不剖析这个主角,即使开篇直奔主要内容,读者也很难明白他的失败所在。
《孙子&;#8226;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阅读历史也是这样,了解历史中的人物,了解自己,结合起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否则只了解自己或者只了解历史人物,只是“一胜一负”。
宋襄公是怎么凿出来的
第一个了解的历史知识
在宋襄公的意识里,他学习的第一个真正的历史知识就是宋国的历史,作为宋国国君的子孙,首先要了解的必然是本国的知识,就好像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第一个要了解的内容。而兹父当时作为宋国的继承人,更要知道这个事业是怎么来的,以及相关的许多瓜葛和关系。
宋国的历史说起来倒很特别,宋国的开国国君或者说第一位诸侯是微子,也就是兹父的祖先。但与别的诸侯国不同的是,微子是已经灭亡的商朝倒数第二位国君帝乙的长子,商朝亡国国君的哥哥。
于是,宋国的历史实际上就不是从周王朝开国开始,而是要加上整个商朝的历史,那就很远了。再看一个简单的逻辑,兹父的祖先是微子,微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开国国君是伟大的汤,那么,伟大的汤也是兹父的祖先。这个是有根有据的血脉关系,真正直系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小宋同志是商汤的子孙,有点夸张吧。
但一切都是事实,兹父也觉得很特别,这里面到底拥有着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这段历史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后来甚至影响了宋襄公的一生。
宋国这个封地的形成是因为一场叛乱,周王朝建立的最初,周武王把原来商朝的官员和民众集体安置在一块区域,由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进行管理,由他的二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辅佐,实质上就是没有栅栏的监狱,无形地看押*。当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周公旦管理朝政,周武王的这两个兄弟害怕自己丢失权力,于是,窝里反,串通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被周公给平了。
平了之后,这块区域上就没有了管理者,怎么办呢?还是本着商朝人治理商朝人的管理办法,周公旦找到了兹父的祖先微子开,让他来顶替、管理这些商朝的遗民。
微子开是什么人呢?《史记》中记载:“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就是商纣王的哥哥,因为母亲的地位微贱,所以,微子开也没有什么地位。不过,微子开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史记》中记载:“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微子开看到自己的弟弟商纣王无药可救,想要杀了他,犹豫半天没有决定,去问太师和少师。
这样耿直的性格就是宋国历代诸侯的脾气,而且还豪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的时候,微子开坦荡地跪着谢罪,毫不建议别人的风言风语。
就是因为这种表现,周公旦想到了微子开,这块区域大部分划给微子开管理,封地取名宋。微子开就成为了这块区域上的监狱长,管理这一群随时有可能造反的“*”,管理“犯人”时间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