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天祥自始至终观察着这场崖山决战,起初,他多么希望张世杰能打一场扭转乾坤的战斗,事态却按照他预见的最坏的结局发展,使他痛心疾首,无以复加。他在《集杜诗·南海》序中说:“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坐北舟中,向南恸哭”。

    三月中旬,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他正等待着元朝中央政府给他处死的命令,没有想到张弘范对他更加优待。在庆宴会上,张弘范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忠孝之事尽矣。文丞相如能改心易虑,以事大宋的忠心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劝降失败,向忽必烈上了奏章。忽必烈命令把文天祥押来大都。

    至元十六年(1279年)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离开广州,被押送大都。一同被押北上的还有邓光荐,他们一路上论诗谈史,虽然身为囚徒,并不垂头丧气,还想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十月初一日晚上,到达大都。

    起初,元朝政府把文天祥安置在会同馆里,这里是接待投降官员的。管理人员以美酒佳肴款待,视为上宾,接着,劝降的人接踵而来,而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疾恶如仇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随后是瀛国公赵显,即德祐皇帝,他已被元朝削去帝号,封瀛国公。只有九岁的赵显当然不懂得如何劝文天祥投降,元朝统治者是想利用君臣关系来制服文天祥。文天祥见到赵显,跪下痛哭流涕,连声说:“圣驾请回!”赵显只好泱泱而去。

    元朝权倾朝野的平章政事阿合马亲自来劝降,阿合马高踞堂上,要文天祥下跪。文天祥昂首挺立,义正词严地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怎么能跪?”阿合马见文天样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以对,色厉内在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阿合马毫无办法,元政府只好把文天祥押到兵马司衙门囚禁起来。

    元政府一些官员想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来巩固对南方的统治,又有人提出继续劝降,另一些则反对,认为文天祥不死,是留下一个后患。元朝最高统治者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和大臣议事中问道:“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谕,将给文天祥*显位,又下令兵马司优待文天祥,给上等伙食,文天祥拒绝元朝政府给他的优待。

    这时北方传说中山府(今河北保定)有人聚众数千人,准备打进大都,劫走文丞相。朝廷立即下令戒备,对于文天祥的处置,也到了最后决定的时刻了。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来到皇宫大殿上,长揖不跪,侍卫官强行他下跪,他仍昂首挺立。忽必烈对文天祥说:“你在这里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以臣事宋朝的忠心事我,当令你在中书省有一坐处(意即当宰相)。”

    文天祥坚定地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朝灭亡,只求速死,不当久生。”“不愿当宰相就当枢密。”忽必烈命人传话。“不能当!”文天祥毫不含糊地回答。“你愿意怎么祥?”“但求一死足矣!”忽必烈无可奈何,只得命人把他带回兵马司监狱。十二月初九日,这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元朝政府派来监斩官,率领士兵和乐队到兵马司监狱来,顿时金鼓齐鸣。文天祥神情泰然地对狱卒说:“我事毕矣!”即被带上刑具。押到柴市。到了刑场,文天祥问旁边的老百姓:“哪边是南方?”遂即向南打拜了两拜,从容就义,终年47岁。文天祥被杀后,大都街头巷尾,时常传出哭泣的声音。



………【9、车胤囊萤攻读】………

    车胤,是晋代很有学问的名人,任职国子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名牌大学教授,教着几百名大学生。

    车胤从小就很爱读书。他的父亲当了个小官吏,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常常借来很多书给他看。

    由于父亲收入不高,车胤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特别到了每年五六月时,青黄不接,市场上米价昂贵,油价更是贵得惊人。

    车胤经常读书读到深夜,很费灯油,父亲已没法买油供他念书。车胤为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懊恼。

    夏天的一个夜晚,车胤家黑灯瞎火的,他正想上床睡觉,邻里的小伙伴们约他去玩。

    来到村外田野上,只见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夜空里来回飞舞,就像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景致真是美极了!孩子们欢呼起来,纷纷用手中的蒲扇或者脱下衣服捕捉流萤。不一会儿,每个人都扑住了好几个。孩子们把流萤集中起来,放在…个伙伴的口袋里,让他用手按住袋口。尽管家织的白细布很厚,但仍有一团萤光隐隐透露出来,绿幽幽的,煞是好看。

    车胤心中一动:要是把流萤装在薄薄的白纱袋里,不就可以抵得上一盏油灯吗?他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

    当场,车胤就向伙伴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请你们每个人都捉20个萤火虫给我,我……”

    他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了起来:

    “萤火虫多好玩,我可不会白白给你!”

    “你要那么多萤火虫干什么?”

    “要么你拿东西来换……”

    车胤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每天按时给我送来萤火虫,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怎么样?”

    “好,就这么定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他们都知道,车胤看的书比他们多得多,肚子里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就这样,每到夜晚,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给车胤交来了几十个流萤。车胤讲完故事后,孩子们一哄而散。车胤就回到屋里,吊起萤灯,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少年时期的好几个夏秋季节,车胤就是这样度过的。由于车胤不断刻苦地攻读,他长大后成了…名满腹诗书、受学生尊敬的先生。



………【10、好学的孔子】………

    孔子本名叫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的都城在现在山东省曲阜)。子,是古代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颜氏带着他,过着贫穷的生活。颜氏对孔子十分疼爱,要求又非常严格。孔子才六七岁,母亲就教他学习各种礼节,教他做个懂礼貌的人。到了15岁,孔子立下志愿,要多读书,成为有学问的人。不幸的是,孔子17岁那年,*也死了。他成了孤儿,生活更苦了。他没有钱读书,只好去做杂事,像管菜园呀,看管牛羊啦。

    可是,他从没忘记学习,只要有空就读书。而且向别人请教,对什么新鲜事都要打听。有一次,他跟着大人们到太庙里去。一进门,他就东张西望,逢人就问:

    “这是什么?”

    “那是怎么回事?”

    有人见他问个没完,就嘲笑说:

    “孔家的儿子真不懂礼节,总是问这问那!”

    孔子听了,笑了笑说:

    “遇事不懂就问,这才符合礼节呢!一个人对什么事,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才是真正有知识。不懂装懂,才是没知识。”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都是这么做的。30岁以后,他还向别人学过琴,问过礼,拜过师。

    有一次,孔子向一位叫师襄的乐工学习弹琴。老师先教给他一支曲子,可没有告诉他曲名是什么。孔子非常喜欢这支曲子,一连几天都反复弹着它。老师听了笑着说:

    “你弹得不错了。我再教你一首新曲吧!”

    孔子说:“我会弹这曲子的调子了,可弹琴的技巧还不行,还得多弹几次才行。”

    过了些日子,他弹琴的技巧大有长进,老师又想教他学新曲子。孔子摇摇头说:“不行啊!这曲子的精神,我还没体会到,还是让我多弹几天吧!”

    不久以后,孔子把这支曲子弹得十分动听,连老师听着,也入了神。孔子对老师说:“这支曲子气势不同一般,我想,除了周文王,别人恐怕作不出这样精妙的曲子来。”

    老师听了,向孔子连连作揖说:“你真高明,当初我学这支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说过,它的曲名叫《文王*》啊!”



………【11、李白从小立志成才】………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

    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12、宋廉不惧艰险】………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居学士,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元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诚实守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到了20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不顾疲劳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来往的名人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到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很不客气,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边,手里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他俯*子,侧耳细听,惟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他,他则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他又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地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蔬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身穿华服,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宋濂认为那不是快乐,丝毫没有羡慕他们,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13、苏秦刺骨、匡衡偷光】………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自然是很奢侈的事。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打短工,后又背井离乡到齐国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苏秦自恃学业有成后,便迫不急待告别师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没办法再撑下去,于是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与乞儿无异落魄景象,溢于言表,令人同情。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地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他读着读着实在困倦难当,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