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就少挨几句骂,有时是特别乖巧的孩子就讨很多便宜,有时是父母亲认为公平的原则,在孩子们眼中却变成偏心、不公平了。如果父母真有偏心的观念,在孩子们眼中更是愤恨、仇视手足的根源了。有些父母也抱怨要做到绝对公平是很难的,譬如最小的孩子总是需要多照顾一点,身体最弱或是有残缺的孩子总是会多怜爱他一点,这种种都是父母的爱心,却是孩子们不能了解的。
不过孩子们是否真的无知不讲理呢?我自己的经验是“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十分明白父母是不是偏心(当然有时也会自私),只要父母们能做到百分之*十的公平,他们甚至会慷慨地把父母的爱“让”给家里比较特别需要照顾的孩子,他们更能从中学会体贴、同情和谦让。因此父母的态度实在是指引孩子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指南针。
一个家庭里最怕有“特权分子”,纵然是一个比较病弱或有残疾的孩子,如果在“特权”下长大,恐怕也不是他的福气。我曾听过一个患小儿麻痹,但是会骑车、游泳,甚至踩缝衣机,心情开朗,性格愉快的女孩告诉我,从小她母亲就把她当“健全”的孩子,教她各种技能,特别耐心地照顾她,但是从不特别娇宠她,做错了事也像其他兄妹一样受罚。所以她绝没有自怜的心理,她认为自己跟别人并无什么不同。所以她也一直不受那条有残疾的腿影响,正常地读书、玩乐,而且有一个十分美满的婚姻。
那么,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看,做父母的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制造“特权分子”,把爱平均分给孩子是绝对需要的了。培养孩子们手足之情是对家庭,对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第一节(4)
58 坚守原则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工业社会,它残害了太多的自然,它让人类变得太现实。今年在美国华盛顿州史波肯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用“明日的环境”作主题,未尝不是人类对工业的抗议。但是尽管不喜欢却也不能脱离,我们不能不认识工业时代的特质,要不然生活里就会有太多“痛苦的抵触”。适应时代的能力最好能从小培养,等到性格和观念都定型以后,再要勉强去适应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觉得“独立”是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适应力,没有这种能力的话就几乎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在家里被娇养惯了的孩子一旦离开家独自在外面的时候,就会因为不能适应发生了种种问题。有些女孩会想赶快找个“可以依赖”的人立刻结婚,好被别人照顾。有些男孩会过分需要朋友,卷入了帮派。因为工业社会的特质之一是人人都为工作忙,“独立性”不够的人会受不了这种“冷落”。他们对于生活上种种琐事都得亲自动手固然感到不习惯的痛苦,在精神上没有人殷勤照顾更觉得空虚,这些都是很折磨人的苦恼,不是父母当初娇生惯养能想到的。
有一位母亲说“让小孩子独立是要狠下心的”,我知道她的意思并不是说对孩子不闻不问,让他自己去胡乱摸索(街头没人管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值得鼓励的。)而是母亲的爱心不忍让孩子辛苦学习独立,有时候明知孩子到了两三岁时,该训练他们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自己吃饭。但是母亲看见他弄了半天还穿不进一只袖子,或是扒了半天才拨了两粒饭到嘴里(有些脾气急躁的孩子还会气得涨红了脸),母亲就不忍心了,赶快替他穿,喂他吃。有时候明知应该让孩子分床睡,但是看他怕成那副可怜样,哭成那副无助样,母亲就心疼了,赶快抱到大床上来。这一类狠不下心的事太多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或是几个女孩中的一个小男孩,或是太富裕的家庭更是难免,更不能坚守原则。
但是教养孩子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谁都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拴在身边,特别是在工业社会里。那么教养子女的原则就是为他将来着想了。
59 美德和美貌
好几年前有位朋友说她不愿意生个太漂亮的女儿,因为“太漂亮”对女人来说是个甩不掉的麻烦,而且也是女人奋发向上的阻碍。当时几位在场的朋友对她群起而攻,认为她太偏激。那时有位老师也在座,他说如果生个很漂亮的女儿,只要同时培养她“真”和“善”的品德,漂亮就不会变成麻烦和阻碍。我们才想起来那位老师自己有个十分漂亮的女儿,正在读高中,真正是品学兼优。于是大家缠着要他讲怎样教养漂亮的女儿,因为说不定我们也会生个漂亮的女儿呢。
他说千万不能让漂亮的女儿因漂亮而骄傲。他家三女一男,其中最漂亮的女儿可以说是“人见人夸”,父母亲听了内心当然也免不了暗喜。但是他们绝不因此而“冷落”了其他的孩子,总是找出每个人的优点来赞许,但却绝不夸赞美貌,因为那不是靠她自己努力得来,只不过是比较幸运的天赋而已。他认为夸赞孩子漂亮、聪明都是很没道理的,这些天赋只是他们的得天独厚,是不劳而获,并不是他们自己奋斗的成果。 。 想看书来
第一节(5)
其次漂亮的女儿在家绝对没有特权。不可否认的是一张漂亮的脸孔,有时是等于一张通行证或优待证,持有这张“证”的人往往做事情都比别人顺利些。这位老师说他没办法影响别人公平对待那些没运气有“证”的人,因此在家就绝对要做到这点,他那漂亮的女儿就绝对是没有半点特权和优待,让她从小就养成“不靠面孔,要靠本事”的观念。
漂亮的人由于总是受别人注目,往往就养成不注意别人,也不关心别人的习惯,久了就变成冷漠,自我中心。十足的“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只有美而无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是很难跟别人相处的,当然也很难得到友谊。
“真善美的结合才是整体美,有整体美才算是真正的美人,真正受人喜爱的美人。”老师用这几句话结束,我们反复咀嚼。
这些在课堂上不曾学到的“学问”,实在值得铭记在心。后来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果一个人能有“真”和“善”的美德,就算外表的美不是一百分,但他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也一定是美好的。因此我们会看见让人讨厌的美人,也有让人喜爱的丑人。这也可以说,真和善是能引发美、创造美的美德。
60 鼓励孩子“玩”
很奇怪,有一次我听到几个不过是初中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叹息说:好无聊啊!想象中(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大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什么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对,怎么会喊起无聊来?虽然暑假漫长,但他们不正好利用这空闲去弄些平时上学没时间干的玩意儿吗?上山、下水、大自然里可以“钻研”的东西太多了。假如用心去寻找,只怕会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能有工夫叫无聊?但他们硬是在叫,其中有两个还叼着香烟,一派颓废,真让人难受。
有位教育家感慨地说现在有些孩子一放下书本,连玩都不会玩了。顶多看看电视,甚至懒到足不出户了。“不会玩”真是个不简单的问题,因为他们一旦过完了学生生活,没有了升学的目标,也就极可能失去生活的重心。除了少数人会替自己再立个人生的目标,努力去追求以外,大多数的人只要有一个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职业,然后就得过且过地生活下去。生活里的一切都没什么意思,他有余暇也不过打打小牌,逛逛街杀时间。生命既无意义,也是浪费。“有人是为了活下去而吃饭,有人却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一位哲学家这么说。这两种人差别是很大的,后者的人生只有“吃饭”,前者是除了吃饭以外还有其他的价值。何况活得“有意思”单纯对自己也是很有“贡献”的,那就是可以活得愉快、起劲儿。
要想活得有意思,就得从小会“玩”,懂得“玩”,因为“玩”就是兴趣。人生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是兴趣引起来的,如果这个人的兴趣没有在小时候被“扼杀”,同时又能得到很好的培植的话。一个着迷地“玩”小虫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生物学家,一个着迷地“玩”画图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画家,一个着迷地“玩”旧钟表的孩子也许将来是了不起的机械专家。不要骂他不做正经事,尽是“玩”。帮助他“玩”,譬如爱玩小虫的,找些关于虫的书给他读,鼓励他往更深的一步去探讨。假如他什么都不爱玩,那才值得担心,就得引导他去读些好的课外读物,那些书也许会触动他某一种兴趣。一个会“玩”的孩子就算将来成不了什么“家”,但是至少他的生活里有了兴趣,他就不会觉得人生无聊了。 。。
第一节(6)
61 孩子暑假的活动
暑假来临,学校里的老师轻松一点了,家长却个个叫头大。那些生龙活虎般的年轻人有些已经找到最好的去处,上山下海深入社会,参加“救国团”的各项暑期活动,为社会服务,也为自己找到最好的休闲工作,但是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以家为“休闲中心”的。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完全到独立自主年龄的孩子们,恐怕还是需要父母来替他们策划、指导吧!
因为升学压力太重,绝大多数的家长都送孩子到学校参加暑期课业指导,这倒是度过半天时间的最好办法。可是下半天仍然难以排遣,那些不需要午睡不知道疲劳的孩子们如果不让他干点什么,他们就极可能呼朋引伴钻到弹子房、黑咖啡室,或是泡在电影院。起先有钱人家的子弟会带着没钱人家的子弟,再接着就可能偷窃以应付需要。因此一些放假以前还没发生问题的学生,一个暑假下来就可能成为少年队的客人了。
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或初中以后,有他们自己的朋友,有时候他们不喜欢和父母同游。不过每个月至少要有两三次应该全家人共同参与一种休闲活动,譬如到海边泡泡水啦,爬爬山啦,或是去露营,同去看一场好电影啦,可以在头一天开家庭会议,讨论到哪里,去做什么。在家里该有*的作风,不要勉强孩子;因为那样休闲活动就变成毫无趣味了。
除了户外的,在家也“找点事”让他们做做。孩子补习了半天回来,下午不必再强追他们继续读书做功课。让他们画画图,听听音乐,看点课外的书来调剂一下。有些孩子如果在某方面有特殊的技能,不妨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形下,尽量供给他应用的器材。一些锯子、钉子、木头之类可以发展他在手工艺方面的才能,一个小照相机可以发展他在摄影方面的兴趣,一把口琴也可以引导他走向音乐天地。很多孩子们小时候几乎都是画家,如果能不断供给他画纸画笔,纵然不一定能成画家,至少也让他培养了一种业余的兴趣。
好的休闲活动是养成人们良好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重要性恐怕绝不下于读书呢!
62 一种感触
乍见一位分别多年的朋友,我简直吓了一跳,她至少要比实际的年龄老上十岁。起先我以为她可能是境遇不太好,可是细看她的衣着虽然色调暗淡些,式样古老些,却都是“高级货”。她来的时候,我正在跟小儿子玩“跳房子”,满脸通红,头发飞扬,我兴高采烈地招呼她进屋里坐。她用诧异的眼光打量我:奇怪!你还是老样子。
我笑着说:别开玩笑啦!你瞧我女儿都比我高了。
在闲谈中,我一点一滴地记起以前的她来:虔诚的教徒,出名的生活严谨,在宿舍里谁也比不上她整洁,绰号是“标准钟”,你只要记得她几点钟做什么,以后就可以用她来对时间,保准不差分秒。从来没有大笑过,却也没发过脾气。
“你也真是的,快到中年了还跟孩子玩跳房子!”她说。
“怎么不行呀?我们玩得可乐着呢!”我真的不以为意。
“唉!我来找你聊聊我女儿的事,上初三了,变得古里古怪的,一放学就钻进自己房间,出来吃个晚饭就又钻回去,我们母女一天难得讲上两句话,怎么办呢?你跟你女儿之间怎样?大概不会这样吧!”
“还好(我不敢把我和女儿之间的亲密、无话不谈的情形告诉她,因为她可能也不同意我们这种不上不下的样子),也许每个人性格不同吧。” 。。
第一节(7)
我知道他们夫妇都是好人,都是规规矩矩严谨的好人,但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能不能快乐却是个疑问。从她的谈话里,我知道她的家规很严,父母和子女从不开玩笑,其实她们也很爱孩子,一切的努力也都是为孩子。孩子书都读得很好,但是在家里都不爱讲话。也从来不找父母的麻烦,什么事都自己处理。他们一直不觉得这种现象有什么问题,直到最近因为担心女儿在感情上会不会出岔子,才开始紧张起来。
我不是专家,也不敢建议她怎么做,因为她和她先生的性格已经定型,也把孩子塑定了型,一个人生长的环境真是太重要了。再说我的想法——人守规矩是应该的,但是过分拘束自己也不快乐——又对不对呢?!
63 人不能断绝“交通”
假如有一天街上走的人都是头上戴着耳机,肩上背着小录音机,人手拿着现在最流行的“成人玩具”——智慧方块,那一定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现在有些年轻人已经是这种形象了,有些人坐在公车上就自顾自地欣赏那隔离其他声音的音乐,有些人只管低着头玩他手中的玩具,他们都“视而不见,听而不合”。如果真的人人如此,好处是人和人之间没有了摩擦,但也切断了所有的通道。要是回到家也是如此,那家的吸引力势必又减弱一些了。
事实上今天家人每天对话的时间,可能赶不上听电视里的对白多。父亲也许只是不断地教训,而母亲也许只是反复地叮咛,甚或“各说各话”,大家都在说,但自己并没听进别人说的,别人同样也没听自己说。敏感的孩子到头来就什么也不说了,没发生什么问题是幸运,万一发生问题也是无可奈何。结果大家好像戴了无形的耳机,玩着无形的玩具,只跟自己“交通”,大部分时间都跟外界隔绝了。
常有年轻人跟我诉苦说,他们在家里反而寂寞,有时连手足之间也无话可谈。现在有不少家庭,孩子有自己的房间,于是他们关起房门,自己跟自己打交道。父母只要孩子“不出去野”,就放心地让他们“自处”了。
能“自得其乐”,能钻进一两种嗜好里绝不是坏事,而且是生活中必须培养的,但是跟任何事一样,“过犹不及”,闭锁、疏离就会引发其他严重的问题。人必须和别人“交通”才能平衡,尤其是家人之间。
在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的今天,父母亲如果能把握机会倾听孩子的话,并且真正跟他们沟通,每天时间也不见得需要太多。一两句真正的“谈心”,比十句唠叨或教训要更能“打动”子女的心扉。任何精巧的、奇妙的器具、玩具,或任何最好的电视节目,都比不上一颗有血有肉的心所表现的爱心和关心啊!
64 “隔离”的结果
有人认为这个社会太糟糕,现在的年轻人太坏,于是不敢放孩子出去交友,生怕“传染”上什么坏毛病。这种爱心和保护是出于天性,谁也不能批评这样的父母不好,可是结果孩子变成什么样的情形呢?那位母亲焦急地告诉我:
第一种现象是“灰色”——虽然才十七八岁,可是认为这人生毫无意义,“社会是如此的混浊,世人是如此的钩心斗角,读书的结果如何?谁都免不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