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为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材料为王-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仙桂听说河北高碑店、保定那里有农民开的集贸市场,王八、鳝鱼、活鱼都有,便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赶到保定从农民手中收购活鸡活鱼,然后又一口气背回来进行整治。

    令全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饭馆一开张,没几天就名声大噪。

    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个体餐馆吸引了远近的市民跑来看热闹,顺便也想在饭馆尝尝鲜。这一尝就赞不绝口,大夸比国营饭店的饭菜好多了。之后饭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常常是里面的客人还在吃饭,外面等着的顾客已经排出了老远。

    而且第一家个体餐馆的名头甚至传到了外国使馆,先后一共有七十多个国家的记者跑来采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来二三十人,把赵仙桂急得直哭——招待记者就没时间炒菜了呀!没奈何,她只能跟记者们打商量,她在厨房炒菜,记者就站在院子里,双方隔着一扇气窗边炒菜边采访。

    连外国人都知道了,上面还没有动静。工商局看看,心里也明白了,便设计了一个执照,颁发给了赵仙桂。

    有了这个执照一切都好办了,从此赵仙桂再也不用跑到保定那么远的地方去进货,直接就可以在附近的农贸市场购买各种原材料。儿子也成了她的帮手,两人早上蹬着三轮车,一趟就可以买回整天的食材。

    “回来了?”

    “回来了!”

    老两口简单地对了话,就开始招呼自家孩子和请来的工人帮着择菜、洗菜。

    饭馆刚开张那会儿,他们是不敢请人的,生怕被人说是在搞剥削,所有的活计都是家里人自己做。自从81年春节,两位副总理来家拜年,鼓励她把饭馆“生意做大”,她才敢聘请雇工。

    活都交给了儿子、女儿、小工,她则和丈夫回到屋里,找出记事本,通知预约的客人上门吃饭。

    两年多的时间,京城里个体饭馆越来越多,可宾馆饭馆的生意依然还是那么好,人流如织。新老顾客为了到她这里吃一顿饭,都需要预约,赵仙桂记事本上顾客排的时间,最长的都排到了六十天以后!

    “我去给客人打电话,你先歇会儿,待会儿还要忙。”老伴已经辞去了车辆厂的工作,全职在家专心帮助妻子打理饭馆生意。家里的几个孩子,也再没有了找工作的念头。得了总理的“金口玉言”,全家人已经正儿八经地把经营饭馆当作了一项事业来做。

    “电话局还是没信?”赵仙桂没和老伴争,将记事本递给了他,顺便问了一句。

    “没有,这事急不来的,总有个先来后到。那么多的单位都还在等,我们sī人想安电话等的时间就更久了。”老伴是个厚道人,宽慰她道。

    因为与客人联系的需要,赵仙桂他们早就想在家安部电话,以后也不用打个电话都要去胡同口,随便说什么都要当着别人的面,他们在电话里和客人说的话一天不到整个胡同的人就都知道了。

    可是去电话局登记以后,却迟迟等不到来信,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排到自己。

    “登记都半年多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赵仙桂很是不满,但安不安电话、什么时候安,也由不得自己,发发牢sāo,她也只有作罢,看着老伴拿着记事本出门,去到胡同口打公用电话。

    她休息了没有一刻钟,就听到丈夫和一个人说着话进了屋。她起身一看,原来是街道办事处的刘大姐。

    “仙桂,刚刚我在公用电话碰到刘大姐了,她说电话局打算搞一个什么移动电话,问咱们要不要安一个。”老伴看到她出来,很高兴地向她报喜道。

    “什么是移动电话?”赵仙桂听到电话就是一喜,但随即又奇怪起来。

    电话就是电话,一根线拉到家里,连着一部话机。这个什么移动电话怎么听起来那么别扭,连着一根线,怎么移动?从屋子这头移动到那头,这么个移动?

    “移动电话啊,就是一个小机子,嗯,大概这么大……”刘大姐比了比大小,热情地说道,“这个小机子不需要电话线的。只要拿着它,在家里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在屋外使,很方便的。听说这是最新科技,国外都还没有,咱们先研究出来,打算在国内推广。我知道你们早就想安一部电话了,可电话局一直没来安,那就不如安这个移动电话好了,比固定电话还便宜。”

    “是啊,是最新科技呢,仙桂,咱们就安一部吧。可以移动的电话,东西也不大,以后以你在炒菜的时候,也可以把电话带在身边了。”丈夫比刘大姐还兴奋,一个劲地说道。

    “可这么小,又没有电话线,它怎么打电话呢?”赵仙桂起初也很高兴,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她不能想象一个没有电话线的电话,怎么和对面的人通话。

    这就像古代的人怎么也无法想象一辆不需要马拉,全靠自己走的车。尽管现代人比古代人见多识广,可道理是共通的,对于从没见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谁都会有一种警惕感。

    “呵呵,仙桂啊,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移动电话啊,可不是通过电话线来传声音的,而是通过无线电来和另一方的人通话,就像……就像……”刘大姐其实对这移动电话了解也不多,上级只是分配了任务,然后大致给他们叙述了一下移动电话是什么,具体的原理她也不是很清楚,口中“就像”了几声,却找不到可以比喻的对象,随即一眼看到桌上的收音机,灵机一动,指着收音机道,“就像这收音机!你看它也没线吧,可就能接收到电bō,只要打开收音机,调到合适的频道,就能听到声音了。”

    刘大姐自认解释得很到位了,可赵仙桂却越听越mí糊了。

    “那我怎么把我的话传出去呢?收音机可以接到声音我知道,但它也没办法将声音传出去啊?而且以后我在打电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调到合适的频道才能听到对面的说话啊?”

    她这么一质疑,老伴也犹豫起来。

    是啊,这移动电话到底什么样,能不能用都不清楚,就买回来是不是太冒险了?他这么一想,就更觉得不靠谱了。

    刘大姐也说了,这是国内的最新科技。也许只是吹得神奇,可能并没有那么强大。要是买回来不能通话,那不是就亏了?

    “刘大姐,我刚才忘问了,这移动电话多少钱啊?”他心虚地问道。

    “不贵不贵,比安电话便宜多了,除了电话钱,只需要交一千块钱的设备费、一千五百块钱的电话费就可以了,比电话便宜一半呢!”刘大姐看出他们的犹豫,赶紧从价格方面进行劝说。

    “两千五百块钱啊!太贵了!”赵仙桂连连摇头。

    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什么原理不原理的,她不懂也没关系。如果是固定电话,这个价格非常便宜,她绝对毫不迟疑地交钱。可为一个从没听说过的东西交两千多快、以后加上电话可能超过三千块,却太不值得了。

    “怎么会贵呢?你们安电话五千块钱都舍得出,这移动电话比它便宜一半,你们还嫌贵?”刘大姐感觉这次游说可能失败,脸上现出不悦的神情不高兴地说道。

    “刘大姐,这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我们从来没听说过啊!刘大姐,要不这样,如果以后我们看到别人都用了,那我们肯定也安一部,哪怕贵点都没什么。可现在,我们还是打算再看看。”赵仙桂放低姿态,委婉地说道。

    “算了,你们不要就算了。要是以后这移动电话真的好用,想买的人可会排着队抢,就像现在的电话一样,可就不是想安就能安了。”刘大姐眼见无望,悻悻地说道,转身出门而去。

    老伴看刘大姐很不高兴出门,心中有些惴惴不安,跟妻子商量:“要不,我们也安一部算了。能用最好,不能用也就当我们支援国家了……”

    “两千五百块钱!你说支援就支援了?这一分钱一分钱,都是我们辛辛苦苦赚回来的,凭什么随便拿个东西出来,就要我们掏钱?移动电话真的好,那没说的,再贵一点咱们也掏得起,可东西都没见到,能不能用也不知道,就让我们出这么大一笔钱,你愿意我还不愿意呢!”

    被妻子一顿数落,老伴也不吭声了,叹口气出去忙活去了。

    街道办刘大姐从赵仙桂家出来,心头不觉有些发愁。上级指派给他们任务,这是一定要完成的,可难度也确实有些大。这移动电话究竟是什么样,好不好用,别说赵仙桂一家了,就连她也是一头雾水,说不定上级也没见过。

    宾悦饭店又不是国营单位,想强行摊派也不好办,可是街道辖区内居民多、单位少,这就使得她们肩上的担子变得非常沉重。

    还是隔壁街道办好,他们辖区内有几十家单位,还有好几个大单位,一个单位平摊下来,也就三五部电话。不像他们辖区,想摊派都找不到摊派的对象,迫不得已,连这种个体户都想来试试。

    ……

    和西、城区几个街道办艰难的说服、摊派不同,当郭逸铭宣布,将在中美电子研究所建一个手机基站,准备预先在研究所内统计想要购买手机的用户数量,以确定基站支持容量大小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报了名。

    他们可不像赵仙桂、街道刘大姐他们那样,对移动电话一无所知。事实上,早在移动电话还在进行初期实验时,他们就时时关心研究的进展。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足够学识来了解移动电话原理,明白它的真实性。

    对于这种便捷的通讯工具,所有人都已是迫不及待想要拥有。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种宣传数十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如今电话已不再稀罕,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明亮的灯光下报、写东西,但电话却仍然是一部难求的稀罕玩意儿,不是重要单位、高干家庭,出再高的钱都没用。

    拥有一部电话,即等同于身份的象征!

    研究所现在只有一部十个线的总机和外界通话,这不是老板抠门,实在是电话局解决不了。内部电话还好说,一打外线,基本都是占线的忙音。

    当然,他们也明白不是电话局不想安,而是没钱大规模更换程控交换设备。没有程控交换设备,靠目前的人工交换,即便不在乎接线差错率高得惊人,交换员们也忙不过来。

    这次老板争取到了在研究所设立一个移动电话基站的机会,可以让所有拥有一部电话的人都满足这份渴望,他们如何不兴高采烈积极响应?

    别人嫌两千五的附加费贵,可他们却不觉得。

    国人已经贫穷了太久,渴望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心情也极为迫切。在这个时代,一台黑白电视机要两千多快、一台洗衣机要一千多块,可以说和人们的收入严重不符,可大家都没有怨言。为了买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乃至一辆自行车,节衣缩食数年乃是常事。

    更何况他们的工资,还远远高于普通国人。

    研究所内统计购买手机用户的人数这个风声才传出来,住在研究所家属取的员工们就几乎一个不拉地全都跑来登记。那些研究员们收入更高,还有许多是双职工,不少家庭都登记购买了两部以上的手机,有几个家庭更是给家里所有人都进行了登记。

    而那些没有住在家属区的员工,在少许犹豫之后,也纷纷跑来登记。

    短短的数日之内,登记购买手机、并立即缴纳购机款的职工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人,并还在快速增加中。

    然而,看到这边员工们积极踊跃购买手机的热情之后,对面的材料应用研究所却不乐意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 推广就要买得起还要用得起】………

    “登记购买手机的人已经超过了三千六百人?”

    郭逸铭看着秘书处统计整理以后,报上来的最新登记情况,不由得吃惊地叫起来。“对啊,这个数字没有错,我是核对了以后才报给你的。”舒雨菲手从键盘上挪开,不明白他在惊讶什么。

    “可这也太多了吧!一部手机就要三千多块啊!”郭逸铭还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说,一瓶青岛啤酒才三毛九分钱,相比于后世便宜到让人不敢置信。可同时,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也低得可怜。北京是首都,工资收入算是全国最高的,平均下来月工资也才75元人民币。

    郭逸铭知道所里许多家庭在过上了稳定的高收入以后,开始渴望拥有更多的家用电器,并多次向所里反映是不是能请电信部门给这里多拉几条电话线,让员工家里也能安装sī人电话。正是为了满足员工们和所里的工作需要,他才向邮电通讯部提出,在这个地处远郊农村的地方,也设立一个移动电话基站。

    前几天登记购买手机的人数达到千人,他就觉得已经相当不错了,没想到才又过了几天,人数就急速攀升到三千六百多人!

    “很多吗?我不觉得,研究所里光是员工就有七千多人,还有他们的家属,加起来一两万人呢!”舒雨菲理所当然地回答道。

    研究所的收入是全国最高,还超过了深圳特区300元的工资水平,平均工资达到了800元上下。曾经主导软驱及软盘研发的磁xìng材料室主任陈中,工资加上每月分红,收入更达到了全所最高的上万块。

    所里干得最长的都超过三年了,短的也有接近两年。现在物价那么低,全家人吃穿用度都花不了多少。再说大家天天忙着工作,这里又远离城市,花钱的地方不多,哪家没有一两万块钱的积蓄?

    随便到家属区走一圈,每家每户都买了收音机、录音机、洗衣机,要不是现在yīn极射线管、空气压缩机国内产量有限,电视机、空调都需要凭票供应,估计也是家家户户都购买齐备了。

    如此高收入,拿出半年、一年的积蓄给自己和家人买一两部手机,难道很奇怪吗?

    郭逸铭不觉哑然。

    现在国内除了一个单位有那么一两部电话,sī人电话少到可怜,不是到一定级别的高级干部,普通人给钱电话局都不受理。

    所里就算每个人都买了手机,又打给谁去?

    他为研究所争取到一个基站名额,是出于实用主义考虑,一方面是为员工争取福利,另一方面为的是工作方便。现在所里各部门、实验室都有分机,但假若对方不在岗位,他连到哪里去找对方都不知道。而有了手机,只要对方不出基站服务区,他就能直接将电话打到对方手机上,自然是极为便利。

    在他眼中,目前的手机,也就只是一个小区域的程控无绳电话而已。

    他没想到员工们竟然会对手机如此充满渴求,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报名人数居然突破了三千六百人。

    这样多的员工及其家属购买手机,但使用范围却仅限于基站1。5~2公里范围内,是不是太浪费了……

    照国内建设移动电话网络的计划来看,估计后续基站建设,也是采取先登记预收费用,筹够了钱再行建设的步骤来实施。那么光是首都这一个市,建设好一个完善的移动网络大概都要好几年时间,未来扩容更将遥遥无期。

    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也只能将手机当作昂贵的手表和短途步话机来使用了。

    郭逸铭暗暗叹了口气。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国家太穷了啊!

    手机网络不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寻呼机,只需要考虑单向传输信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