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元人语“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它应该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指“水井”。
从元大都的实际来看,确实胡同与井的关系密切。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他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湿井、甜水井、苦水井等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胡同”,现在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
■ 花瓶
“花瓶”一词出自20世纪上半叶的旧上海。
20世纪30年代,女性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的意识逐渐加深,她们将自己从深宅大院里解放出来,积极地走向社会,来到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但是一些思想落伍的人实在看不惯曾经每天在厅堂和厨房打转的女人们走向和男人们一样的工作单位,于是他们便将高调地走向社会,并且开始游走在单位机关的时髦女性蔑称为“花瓶”,认为“它们”只能摆在桌子上做装饰品,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
当然在那个时期,“花瓶”也多指那些被各级长官或是富豪推荐进机关,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到办公室装装样子,目的不是为了薪水,也不是为了升官,而只是为了找一个行业新贵做如意郎君的女职员。
现在人们也经常用“花瓶”来表示只能供在桌子上当摆设,除此之外别无用处的装饰品。因为花瓶只能用来装饰,起不到实际作用,于是就有人用“花瓶”来讥讽一些单位里不干实事、吃白饭的女职员。
■ 伙计
“伙计”一词,在旧时的店员或长工之类的称呼中被继承下来。
“伙计”的原意有三个。
一是指合作的人。在我国有的地方称同行为伙计,有哥们或同事的意思。二是指旧时的店员和长工。在粤语方言地区,目前仍有顾客在餐馆里以“伙计”来称呼男性侍应,不过仅限在小饭馆或大排档使用。此外,服务行业或小型企业的老板,也常把雇员称为“伙计”。 三是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指兄弟之间的称呼。另外,在北方部分地区,“伙计”也是男性熟人间的亲昵称呼。
这三种用法至今都在沿用。
■ 借光
“借光”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
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甘茂因遭到奸臣陷害无奈逃往齐国,在逃往齐国的路上,甘茂遇见了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去哪里,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苏代的问题,只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江边住着很多户人家。每到晚上江边就汇集很多姑娘在那里做针线活,这些姑娘从自己家里带上灯油,到了江边以后再把所有的灯油都聚集在一起,以便于有个更加明亮的灯光。这个江边还住着一个穷姑娘,她没有钱买灯油,因此大家都很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姑娘就说了:“我虽然没有钱买灯油,但是我可以帮大家做些其他的活,我可以早点来帮大家摆好凳子,打扫房间,这样不是对你们也有好处吗?而你们把落在外面的余光借给我来做针线活,对你们来说也没有损失啊。”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赶她离开。
苏代明白了甘茂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于是带甘茂一起来到齐国,并向齐王推荐甘茂,后来甘茂被齐王拜为上卿。“借光”一词也就从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 巾帼
典出《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去攻打魏国,按照《孙子兵法》上的说法,这样远道进军是很不利的,而且有很多的不便,诸葛亮就想以速战速决来求胜。可是司马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论诸葛亮怎样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后来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来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出来与蜀兵交战,诸葛亮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受不了如此的激将法,多次准备出城迎战都被军师拦住了,最终魏国还是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也只好作罢。
关于“巾帼”一词,还有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战争结束了大家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从此以后“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便流传至今。
“巾帼”原指古代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高贵妇女的装饰,人们便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今天我们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 揩油
“揩油”一词源于古时一个唱滩簧的人编出来的笑话。
据说,在安徽的西部徽州有一个财主,家里非常有钱,可这人生性吝啬,每天都让家里的人吃青菜豆腐、豆腐青菜。但是他又好面子,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每天都吃得很吝啬,于是就买了一小坨猪油放在了自己家的墙角,每天吃饱饭之后,他就把猪油涂一点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后走到自己的大门口站定。每看见一个人都笑着跟人家说:“我家今天吃的是猪油炖酱”,后来被人给戳穿了,空留给周围的百姓一个茶余饭后的大笑话。
“揩油”到了旧上海便是营私舞弊的专有名词了,旧上海的电车上,售票员满面笑容的一句“对不住您了”,就表示你多余的钱可能拿不回来了。在旧社会还有妓女的时候,“揩油”还有一个意思,便是妓女卖身援交。
现在,人们经常用“揩油”来表示占别人的小便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字篇 第四章(1)
■ 楷模
“楷模”一词来源于两种树木。
“楷”,《新华字典》说:“楷树,落叶乔木,果实长圆形,红色。木材可制器具。也叫‘黄连木’。清代诗人金埴在笔记《不下带编》中讲:“楷木生于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原来楷木形容刚直,堪为法式。
“模”,也是一种树,据淮南王刘安《草木谱》上说:“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
因为“楷”、“模”两字引申义相近,所以就合在一起使用。使之更具有法式、模范、榜样的意思。
■ 狼烟
典出《尔雅?释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在古代,燃放狼烟对于用兵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有着自己的规则、时间、地点等。燃放狼烟是否正确关系到对敌情的判断,也会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著名的《为公兵法》,对燃放狼烟的相关事宜做出了详细的解说,书中规定,即使在行军的途中宿营的时候,也要在离营地百米之外的地方建立烽火台。同时规定了烽火台的选址、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建造模式。在燃放时,如果敌人少于十骑,燃放一柱狼烟就可以了,如果敌人在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就要点两柱狼烟,若是五百骑以上就要三柱狼烟共同点燃。
后来,人们把“狼烟”当作是烽火的同义词来使用,有时候也用作敌兵的代词。现在“狼烟”也是边陲风光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 浪子
典出《宋史?李邦彦传》:邦彦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辍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言者劾其游纵无检,罢符宝郎,复为校书郎。俄以吏部员外郎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召为起居郎。邦彦善事中人,争荐誉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明年,拜少宰,无所建明,惟阿顺趋谄充位而已,都人目为“浪子宰相”。
北宋时期,有个大臣名叫李邦彦,他不仅性格豪爽,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思路敏捷,文笔精巧。可是李邦彦却是生于民间,深知民间庸俗猥琐的事情,他喜欢唱歌,逗乐,还经常和民间的百姓一起踢皮球。李邦彦反应快,善于应对,处理事情也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他还把民间的俗语编成词典,让人们来争相传唱,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给自己取名为“李浪子”。后来李邦彦虽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官,但是却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巴结谄媚,阿谀奉迎。所以京城里的人又叫他“浪子宰相”。
李邦彦之后就有了“浪子”一词,我们今天也依然使用,专指那些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
■ 雷同
“雷同”源于古时的一种说法,即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
《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
现在,“雷同”的最初意思已经不常用了。而在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说明。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多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
两字篇 第四章(2)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 连襟
典出《赠李十五丈别》: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
杜甫晚年的时候住在川东,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老人,两人很谈得来,于是就经常来往。通过聊天他们发现,原来他们两家还是远房亲戚,因为两人性格很合得来,关系也很好,所以在杜甫离开川东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与老人家的交往过程,诗名叫做《赠李十五丈别》,诗中写道:“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诗人以襟袂相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到了宋朝的时候,“连襟”一词就已经广泛使用,意义与我们今天的相似。宋人马水卿在《懒真子》里面也写到:江北人称女婿为“连襟”。
今天,“连襟”一词是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表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很近。
■ 吝啬
“吝啬”一词,来源于吝先生和啬先生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吝先生,他非常小气。有一次他到城里去办事,遇到了另外一个小气的啬先生,两人一路有说有笑,非常高兴。在分别时,两人还相约好中秋节的时候在子虚亭饮酒赏月,相见时吝先生要带酒,啬先生要带上菜。很快中秋节到了,两人都准时来到子虚亭赴约,因为两人都很小气,见面时双方都是空手而来的,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场面,吝先生首先说话了,他用手做了一个酒杯的形状,然后对着天空说:“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也伸出手来做了一个筷子的形状,对着荷塘说:“池中有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于是两人互敬互让地喝了起来,还不停地说是好酒、好菜,即使是杜康和山珍海味也是无法相比的。此时有很多的游人从这里经过,都耻笑他们的怪异行为。其中,有一个人认识他们两人,就说:“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
以后“吝啬”一词被广为使用,形容非常小气、过于爱惜财务的人,即使在该用的时候也不用,我们经常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吝啬鬼”。
■ 溜须
典出《宋史》: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在宋真宗的时候,有个大臣叫丁谓,他是一个巴结权势,阿谀奉承的人,但也凭着这点本事飞黄腾达,一路做到了副宰相的地位。而当时的宰相是以清正廉明而出名的寇准,寇准远见卓识,非常讨厌丁谓那种百般献媚,巴结奉承的人。然而丁谓却不识趣,依然极力讨好寇准,有事没事的就和寇准凑在一起吃饭,为讨好寇准制造机会。
有一次,寇准又和丁谓一起吃饭,由于寇准是一个喜欢留长胡须的人,胡须长了虽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儒雅气度,但是有时候也很不方便,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就很麻烦。在这次吃饭时,寇准不小心把胡须弄脏了,丁谓看见了,连忙哈腰上前,小心翼翼地为寇准擦拭胡须,寇准见了顿生厌恶之心,讽刺他说:“你一个参政大臣,怎么可以为我擦拭胡须呢?”这句话说得丁谓非常恼怒,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向宋真宗说寇准的坏话,最后终于导致寇准被贬到了雷州。但是丁谓为寇准拂须的丑事却永远的载入了史册,成为笑柄,人们都称丁谓为“溜须宰相”。
两字篇 第四章(3)
“溜须”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用来讽刺那些以小动作献殷勤,迎合权贵,以博得青睐的小人。他们是行动上的献媚,行为更为卑鄙。
■ 刘海
关于“刘海”一词的产生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可靠的就是关于上官婉儿剪发遮挡犯罪标记的故事。
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有一天,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团体,在这个名单中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非常生气,她叫人把上官婉儿召来,立即对她用黥刑。武则天气愤地说道:“以前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就已经被打入天牢了,我看你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才封你做御前女官,你竟然能够恩将仇报,想要杀了我。”上官婉儿听了微微一笑说道:“陛下,您还记得奴婢三次为您挡驾的事情吗?”武则天想了想,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上官婉儿解释道:“陛下您知道吗?当时的御花园已经是暗藏危机了。而我参加谋反,也是为了暗中保护皇上您啊。”听了上官婉儿的话,武则天哑口无言,知道错怪了上官婉儿。可是碍于面子,皇帝又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的,不过却改成了用朱砂在额前刺上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很漂亮,那朵梅花又刺在两道眉毛的正上方,看上去就像是二龙戏珠,显得她更好看了。可这毕竟是一种耻辱啊,于是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来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很美,于是纷纷仿效,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也依然留有“刘海”。
“刘海”一词也沿用至今,我们用“刘海”指女子、男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
■ 麻将
“麻将”据说产生于元朝末年,距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关于“麻将”的产生与《水浒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元末的时候,有一个叫万秉迢的人,他非常喜欢《水浒传》,并且十分钦佩108位好汉的壮举。为了纪念这些好汉,万秉迢经过精心研究终于发明了麻将牌。
大家都知道,一副麻将牌是以“万”“饼”“条”一共108张为基数的,这108张就分别喻指《水浒传》中的108将,分为“万”“饼”“条”三类,也是取了“万秉迢”这个发明者名字的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