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起居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贵妃起居注- 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徐循来了,她点头笑了笑,徐循看她手里捧了灯,虽点燃了,却还没放入水中,便道,“怎么还不放进去?”
    “话还没说完。”惠妃低声说,“再过一会吧。”
    徐循便也不多言了,她自己也带了几盏花灯,此时和花儿分了,两人都在默祷。也还没点灯时,身后又传来了脚步声,徐循也有几分诧异:惠妃是站在暗处,看不出来,但她立在这里,还有谁敢于过来打扰不成?那这人的胆子,未免也太大了。
    “皇贵妃娘娘。”正这样想着,轻轻的行礼声,倒是诏告了来人的身份。徐循回过身子,道,“栓儿也来了?”
    往年中元节,栓儿也一样过来,不过都是和兄弟姐妹们在一块看焰火,今年皇后没来,但他带着乳母也没缺席。方才一样在徐循身边坐着,只是寡言少语,很少和姐妹们说笑,也不知是否还为罗嫔的事怏怏不乐。
    此时他手里,赫然也捧了一朵精巧的莲花灯,虽是小小年纪,但颜色沉肃,看来竟又要比平时成熟了几分。
    两大一小,三人对视了一会,栓儿低声行了礼,“惠妃娘娘。”
    惠妃对他点了点头,又转回去望着河面,几人都不再说话,而是看着那星星点点的灯火,缓缓往东流去。
    过了半晌,惠妃似是喃喃自语够了,便晃了火折子,亲自将花灯点燃,弯下腰缓缓放入水中。她站了好一会,目送那一团黄光远去,偏过头对两人略一示意,便提起灯笼,缓缓行去。
    尽管身为妃嫔,但她仍是茕茕独行,细瘦身形,不片晌便融入了流淌的夜色里。徐循回望她一会,轻轻叹了口气,见花儿犹自默祷个不住,便站在一旁等她。眼望水面之上,万千思念东行,心中又岂是没有一点感慨?
    “皇贵妃娘娘。”栓儿的声音,将她从迷思中唤醒。他仰着头看她,稚嫩的小脸上,写满了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甚了然的情绪,“你有火折子吗?”
    徐循自己却未带此物,只好让花儿摘下荷包,寻给了他。她要为栓儿点,栓儿却不肯,拿过小竹筒握在手里,“我会用。”
    “仔细别烧着手。”徐循看那乳母只是作难,并未阻止,心知少了罗嫔,只怕坤宁宫除皇后外,能管住栓儿的人不多。也就不费劲了,只叮嘱了一句。
    栓儿嗯了一声,取下竹筒套子,微微一晃,火光顿时亮了起来,他将自己的花灯点燃了,又为徐循和花儿点了灯,方才把竹筒扔进水里——虽然年纪小,又一贯养尊处优,但到底还不算没谱,行事也挺体贴,只是把竹筒扔进水里,有些败家了。宫里的火折子和外头都不一样,也颇为费钱的。
    徐循本无特别要祭祀的人,以前放花灯时,想的多是些去世的熟人,昭懿贵妃去世后,才算有特定目标。不过昭懿贵妃是久病得解脱,年纪也大,悲伤程度毕竟和惠妃不同,说声放也就放了。花儿也跟她一道放下,倒是栓儿,站在码头边上,似乎找不到平衡,摇晃了一下,徐循看了悬心,乳母更是连忙要代他放入河里。他双肩一振,斥道,“我自己来!”
    虽然还小,但说这话时的神态,竟和皇帝是如出一辙。
    乳母不敢说话,只是拉着栓儿,小心翼翼地看着他弯□去,将灯体放入水中。徐循也冷眼看着,随时准备出手帮忙,等栓儿直起身退了一步,几人方才松了口气。站在码头边上看了一会,徐循便道,“好了,该回去啦。”
    栓儿素来听话,此时也不例外,被乳母牵着,跟在徐循身侧走了几步,又问道。“娘娘?”
    “嗯?”
    “这花灯,漂到哪儿去呢?”
    “漂到下游去。”
    “下游是哪儿?”
    下游就是池水通往通惠河的水阀,如果水阀没开的话,估计天明后会有人过去打捞河灯。不过徐循何忍破坏孩子的幻想?她道,“百川东流入海,自然是漂到海里去吧。”
    “海的尽头是哪儿呢?”栓儿一句跟着一句,刨根问底处,又似点点。
    徐循看了他一眼,暗叹了一声,“海的尽头……是黄泉吧。去世的亲人收到我们烧去的灯啊,纸钱呀,就知道我们的思念了。”
    栓儿过了一会,又问道,“那……我对灯说的话,她能听到吗?”
    他声音有些不稳,明显透了哽咽。徐循心里,对这孩子忽然生出了深切的同情,虽说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自小被罗嫔带了长大,就算不知是亲生,情分又何尝会浅?
    “一定能的。”她说,“傻孩子,安心吧,人去了就有灵了,你想说什么,她全能知道。”
    “我……我没说出口,只是想着的话呢?”栓儿还有点不肯定。
    “也能知道的。”徐循信口胡言——忽然间,她理解了当年昭懿贵妃骗她的心情。“信我吧,我知道的,就是这么回事。”
    栓儿便不说话了,过了一会,他把脸往乳母裙子里一埋,伸出手闷闷地说。“要抱。”
    便是那乳母,都要叹息了声,她弯下腰将栓儿抱起,又掏出手绢,为他擦起了双颊。
    #
    也不知道是选婿的确就要花那么多时间,还是金英消息灵通,反正京城闹疟疾闹得兵荒马乱的时候,他没有什么消息,等到京城这边的疫情缓下来,发病浪潮开始往南边转移时,他就恰到好处地给京城捎信,开始禀报选婿的进程。等到过了中元节,皇帝也终于大好时,金英便把合适的人选都带回了京里,在皇城中暂住着,也如同选秀女一般,令人教导着候选驸马们种种宫规,一面也有各种宦官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候选者们的人品秉性,并不时往主子们身边回报。
    按往年惯例,公主选婿,全都由宦官操办,并没这一步,顶多宫里派些女官登门相看而已。若是藩王家的郡主,那就更没主动权了,都是由宗人府内出人采选,选中便罢,甚至连藩王本人都没有发言权。今次因在京外选择,女官长途跋涉蔚为不便,再加上徐循也存了些小心思,要为点点打些伏笔,她便下令将人选带入皇城中再挑。
    当然,以天家权威,只要皇帝不发话,自没有人会不长眼地多说什么。而这批人选入城以后,清宁宫、长安宫甚至是乾清宫,都不时派人前去查看——如此看来,徐循的做法,也算是获得了高层的肯定。毕竟怎么说都是亲女儿、亲孙女,不管阿黄是否行差踏错,亲人们总还是希望能亲自为她把把关的。
    和皇帝选秀比起来,阿黄选婿的排场要小得多了。进入终选的不过四人而已,其资料经过东厂周密调查,祖先三代的履历都是摆在徐循案头,全是世代清白的耕读之家。休说有操持贱业的,连经商的亲眷都不多,家人身体均康健,无恶疾。祖上均有过五品以下的小官,家境不说富足,也算殷实,顶上都有兄长,不是传宗接代的宗子……
    这还是背景筛选,至于人品的话,那标准就更多更复杂了。金英也算是个能人,居然能找到四个背景清白、长相英俊、正派忠厚、谈吐有物的候选人。连徐循都要佩服他的能耐。她也连番派了好些人去查看那几位候选者,回来就没有不夸的。每一个都可说是一时之选,简直都不知该怎么挑了。
    皇帝和徐循谈起来时,都觉得难下决定,还开玩笑说道,“若是圆圆再大两岁,干脆就把挑剩下的给圆圆留一个了。”——虽然是玩笑,却也可以看出他的态度。至于静慈仙师,更是犹豫不决,这都一个多月了,也没个主意。
    眼看就快过年了,总不好让人家在皇城里过年吧,这该怎么安排身份啊?这爹妈都没法下决心,徐循也没辙了,再说,十月不定下来。十一月是栓儿的生日,去年开始千秋节就大办了。腊月过年,这婚事拖过年了,谁知道又会生出什么变数?因皇帝这几日忙碌,她不便打扰,便索性去清宁宫给太后请安,有心和她商量商量。
    到得清宁宫偏屋——也是素来后妃候见的地方,乔姑姑却是接出来歉意道,“皇贵妃娘娘要等一会了,襄王现在老娘娘屋里呢。”
    襄王自从就封以后,很少回京,但还是和皇帝的交往并不少,时常也互致问候。这一次入京,还是皇帝病危时,太后召他进京坐镇。不过长沙很远,他走到北京,皇帝的病都好了,因难得来一次,也没就回去,而是在十王府里住着,时不时入宫陪母亲和兄长说话,也探望一□体日趋虚弱的二哥。
    叔嫂不相见,徐循从未见过襄王,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她耐心等了近一个时辰,方才被叫进了里屋。给太后请过安,便说起阿黄的婚事,“……也该定下来了。”
    太后对此倒是很赞成的,她也知道一直没定的原因。“她亲爹娘都难下决心,咱们俩瞎着急,似乎也不是办法。”
    徐循道,“妾身倒是有个主意,不知老娘娘如何看——既然大哥和仙师都没法定,阿黄素来又是个有主意的——”
    太后人老,却没糊涂,徐循话说到一半,她已经猜出来她的意思了,不禁色变道,“这成何体统!”
    眼看反对的话就要出口,可不知如何,自己想了想,却又摇了摇头,反而冷笑道,“罢了、罢了,我如今老了,管家又不如你。你办事,素来有口皆碑,既然你觉得好,那便这么办好了。”
    居然是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徐循却无甚喜悦之情,一听太后口气,便知底细。
    ——难怪太后明知她来有事,分明可让襄王暂避,说完事情照旧进来的,仍令她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原来,她是已经听说了宫中的舆论。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
    本来可以提早起码半小时的,都怪我的猫!
    她今年冬天成功攻略了我的床,以前不让上床的,但是今冬好冷,我又占据了它的窝打字(它以前睡我椅子上),所以我就特许她在床上睡觉。一直延续到现在,她开始掉毛了,我决定给她铺个浴巾做床单,也免得毛掉一床。
    为了这事我俩搏斗了超过一小时……她就是不肯躺在浴巾上!气死我了!
    等我更新完继续去训练她!
    PS 昨天的茉莉花,是《鲜花调》,这首歌已经流传超过六百年了嘿嘿嘿。还有今天的放河灯有部分典故出自宫女谈往录。不过明宫的确也有放河灯习俗的。
    至于皇帝的发型是我恶趣味XD

正文 第238章 偕老

虽然明白症结所在;但徐循也只能无言以对。毕竟这里也没什么能澄清的误会;这些事她就是做了;而且做得的确比太后漂亮,起码更得人心。就算本意不是要抢太后风头;也依然是这么个结果了;再多分辩;不等于是再打太后的脸?再说;这舆论也不是她主观故意去散布出来的,又有什么可以分辩的地方?
    倒是太后说出这话以后,心态也是昭然若揭了:如今徐循势大,她名声倒不好了;在这件事上若再反对,也没有人会站在她这边。甚至连静慈仙师和阿黄可能都会暗暗生出些埋怨之心。毕竟太后维护的是虚无缥缈的规矩;就算成功了,规矩也回馈不了什么好处给她,若是从前,舆论可能还赞她规矩严整,治家有方。现在舆论已经倒向徐循,太后连这点好处都没有了,又何必妄作坏人?
    “妾身是想,阿黄是个有主意的。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自来婚事,多少也有问过女孩儿自己意见的。我们这样的身份,又不拿阿黄去换些什么,千挑万选,还不是为了给她找个合适的良人,一辈子安稳过活?”徐循倒是多解释了几句,“这四个孩子,一个多月来,多少人明里暗里地看着,的确都是一时之选。阿黄挑哪一个都不委屈,如此,还不如让她自己来挑,倒比我们瞎配要来得强。”
    一般说来,民间嫁女,女孩子自己说话的余地不大。不过娇宠女儿的人家毕竟还是有的,尤其是一般的富户人家,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倒是高门大户,儿女婚事牵连甚多,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书信定下,甚至连未来的岳父岳母,都有未见过女婿的,更别说是女孩儿了。徐循这话,太后并不是很接受,只是点了点头,“我老了,拿不出主意来,反正随你们去办吧。”
    徐循无话可说,见乔姑姑冲自己使眼色,便知道襄王还候在偏屋内。她可不是太后,还能让襄王久等,如今事情说完,看太后态度也很清楚了,只好起身告辞出去,太后亦无只言片语相留。
    之前皇帝重病的时候,三宫合作无间,几乎能给人以一种关系紧密的错觉。如今病才一好,原来的问题又翻出来了不说,新的烦恼还陆续有来。徐循现在只是希望尽快办完阿黄的婚事,她好把宫务推出去,不过推给谁又是未知数,皇后现在又去休养了,静慈仙师不管事,太后精力也难继。除了她以外,宫里根本没有人可以担当起这个职责。
    宠妃少,可还真是个问题,徐循苦笑着想,看来,皇帝更多地把精力花在南内,原来也有坏处。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阵子皇帝也很少过去南内了,毕竟他大病初愈,精力总是不同以前。而且天气入秋,正是朝廷多事时,毕竟一年秋收乃是大事,也有秋决、秋帏等朝廷大事,需要皇帝的过问。徐循也是等到马十那边传信过来,知道他这几日稍微空下了,才让张六九带话,去乾清宫求见皇帝,和他商量阿黄选婿的事。
    皇帝作为男人,对家里的事一直也没什么主意,可能在太子啊、管家大权上还比较敏感,女儿的婚事而已,又是徐循的主意,且已经打通了太后关节,把这最大的阻力解决掉了,他问了几句也就答应下来,“也是个办法,听马十和金英说,这四个也是个个都好,分不出什么高下的。”
    又兴致勃勃地道,“这又该如何选呢?总不能让阿黄在人前抛头露面吧?”
    男女大防,怎能触犯?徐循早就想好了,“外男自然不可入宫门,不如让他们到西苑游玩,于庭前设宴,阿黄在屋内帘后看着。大哥你觉得如何?她要想考察才学武艺,也可以使内监传信。”
    皇帝也燃起兴致,“我看挺好!——说来,不如就由我来给阿黄打个掩护,横竖我也没见过那几人,再来把把关好了。”
    徐循笑道,“那他们可有大体面了,就算落选回乡,也能一辈子夸耀。如此贵婿,指不定能聘到哪家的女儿呢。”
    的确,能通过皇家采选,就算是落选了,媒婆一样会踏破门槛的,若还添上面见皇帝的殊荣,更可夸口一世,说不定墓碑上都要带上一笔呢。皇帝哈哈笑道,“有意思,你可问问娘、皇后,若是有兴趣,都可一起去嘛。”
    事实上,因为皇帝要去,所以最该去也最想去的静慈仙师现在是不能出席了。不过徐循也不好提起这话,只好又跑长安宫去安抚仙师,虑到太后对她的不快,和皇帝的话,又要亲自去清宁宫请太后。——她本以为太后不会给她这个体面的,不过没想到她居然还答应了下来。倒是皇后应了会去,算是情理之中,圆圆也是一天大似一天了,三五年以后,她也要选婿,皇后自然关注如今的人选质量,说不定看到实在有满意的,也会为圆圆定下呢。
    暮秋时节,天气已冷,为了找到合适的开宴地点,徐循还花费了一番心思,一切安排停当,正好也是初雪时节,正好就安排几个候选人在庭前赏雪。然后一大堆人躲在房子里看。
    这种场合,实际上候选人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笑,都要落到许多人眼中,四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拘谨。好在也学了一段时间宫礼,还算得上是举止有度、谈吐从容。再加上其修眉俊眼的外貌,以及在宫廷中极其稀有的男性身份,正主儿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