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武烈侯再一次拒绝,他还是那句话,我绝不放弃江南。
  武烈侯没有像秦王政预想的那样主动请调中原,也没有与熊氏妥协,而是一棍子把熊氏打倒在地。武烈侯始终掌握着主动,秦王政迫于无奈,不得不下令调遣,如此一来,秦王政就不得不向武烈侯做出妥协。
  秦王政为此异常恼火。武烈侯为什么依旧拒绝去中原?很简单,他要那个丞相公的位置。随着昌平君熊启辞去丞相一职,咸阳朝堂上的僵局的确被打破了,但朝堂各方势力如何瓜分这一利益,如何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平衡,却需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斗争。
  武烈侯宁死也不放弃江南,他不去中原,昌平君熊启就不得不留在中原。熊氏遭此打击,熊启哪里还有心思处置中原危机?如此中原形势更加恶劣,中原的军政官长们对咸阳一肚子怨气,纷纷上奏表示强烈的不满。
  咸阳宫当然不会放弃这个丞相公的位置。右丞相昌平君熊启辞职,左丞相隗状顺理成章升为第一丞相,最有希望接替第二丞相的是御史大夫公子腾,其次是太尉尉僚,驷车庶长公子豹,最后就是郎中令冯劫,郎中令是九卿之首,是顺位升入三公的第一上卿。另外就是秦王政的客卿了,客卿地位特殊,一跃登顶乃是司空见惯的事,过去范睢、蔡泽、吕不韦都是由客卿直接出任相国,不过现在客卿中没有秦王政信任和推崇的大贤,能够出任丞相的人选基本上就是那四位重臣了。
  武烈侯希望由谁出任大秦第二丞相?
  丞相隗状、御史大夫公子腾和驷车庶长公子豹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武烈侯的密信,而武烈侯所中意的第二丞相人选让三人极度吃惊,竟然是治粟内史王绾(wan)。
  武烈侯要把老秦人推上丞相公的位置,要让老秦人控制部分朝政,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王绾官居九卿之中的财政大臣,一跃登顶的难度太大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隗状烧了密信,保持沉默,静待局势的发展。武烈侯既然要做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当然有一系列的谋划,而这份密信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在关键时刻影响一下秦王政的决策。以目前武烈侯和熊氏外戚的紧张关系,武烈侯当然不会把如此重大的事情托付给楚系。
  公子腾是御史大夫,而右丞相、左丞相后面就是御史大夫,实际上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公子腾出任第二丞相是顺理成章的事,然后由郎中令冯劫出任御史大夫,秦王政再安排蒙嘉出任郎中令。这是咸阳人的一致看法。现在局势紧张,咸阳宫不会在中枢核心做出重大调整。
  公子腾当然希望再进一步做丞相,那意味着宗室崛起,意义重大,谁知武烈侯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阻止他“登顶”,为什么?
  公子腾想不通,但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因为武烈侯把攻打中原的最大功劳给了他,然后武烈侯又与熊氏外戚做了重大妥协,这才把他推上三公的位置,由此可见武烈侯阻止他“登顶”肯定有原因,而且这个原因肯定关系到他本人甚至宗室的未来。
  公子豹接到武烈侯的密信就匆忙赶到了公子腾府上,“这是怎么回事?丞相公为什么不是你?”公子豹觉得匪夷所思。
  公子腾把自己的分析大概说了一下。
  公子豹连连点头,同意公子腾的分析,“那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原因?”
  “如果王绾出任丞相,咸阳宫能得到什么?”公子腾问道。
  公子豹笑了起来,“最多一个上卿而已,但咸阳宫岂肯罢休?这无益于解决当前危机。”
  “如果三位宗室重臣同时举荐王绾出任丞相,咸阳宫会不会妥协?”公子腾又问道。
  “当然要妥协。”公子豹毫不犹豫地说道,“武烈侯在中原,王翦在河北,能否攻克邯郸,主要靠他们和前线的老秦统率,咸阳宫岂敢不答应?但如此一来,你我两人必有一人离开中枢,咸阳宫绝不愿意看到宗室大臣控制朝政。”
  “你走还是我走?”公子腾又问道。
  “肯定是你走。”公子豹手指公子腾,“你走了,就能腾出一个三公的位置,这个位置由冯劫来坐,然后蒙嘉出任郎中令,这样咸阳宫基本上没有吃亏。”公子豹旋即醒悟过来,“武烈侯要你出京?他要你去哪?河北?中原?还是……”
  公子豹和公子腾眼前蓦然一亮,不约而同地惊呼出声,“江南”
  “但是昌平君熊启贬谪江陵,出镇东南,江南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你去干什么?”公子豹疑惑地说道,但随即他就想到了一种可能,脸色顿时严肃起来。与此同时,公子腾也想到了那种可能,神情顿时凛然。只有那种可能才会威胁到大秦,才会威胁到老嬴家的江山,所以武烈侯才会让一位“三公”级别的宗室大臣坐镇江南。
  “大王把熊氏外戚逼得太狠了。”公子豹长叹摇头“这次武烈侯又狠狠打了熊氏一记闷棍,兄弟联手,势不可挡啊。换做是我,我也会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动点心思也是情有可原。”
  公子腾虽然对不能“登顶”有些耿耿于怀,但一想到东南是熊氏的根基之地,一旦东南有变,对大秦的打击可谓致命。从大秦的未来和老嬴家的江山考虑,他还是愿意放弃“登顶”,远镇江南。
  “我们都不如武烈侯。”公子腾感慨说道,“老嬴家出了这么一位天纵之才,当真是大秦之福啊。”
  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武烈侯的才智。一个丞相公的位置对武烈侯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需要的是大秦的未来,中土的未来。
  武烈侯上奏,以王次子公子高出镇江南,并派一位宗室大臣辅佐,确保东南的安全和西南策略的实施。
  这就是他的条件。我绝不放弃江南,即便我离开了,也要确保西南策略的继续实施。
  王此子公子高出镇江南,一位宗室大臣辅佐,那的确可以确保西南策略的继续实施了,但咸阳宫和中枢大臣一眼就看出来,武烈侯这个布局太大了,直接影响到了国策,甚至是大秦根本性的国策。
  现在王长子公子扶苏出镇中原,宗室大臣武烈侯辅佐。王此子公子高出镇江南,也是宗室大臣辅佐。
  这是什么格局?这就是分封制的格局啊。
  王子出镇地方,建功立业,发展实力。将来统一了,疆域大了,这些王子坐镇一方,功勋卓著,手上都有相当的实力,咸阳必然要分封。王子分封了,宗室呢?功臣呢?疆域这么大,国力这么强,分封诸侯也是理所当然嘛。
  这违背了大秦的国策,严重违背。
  不过现在武烈侯刚刚开始布局,而且是公开布局,咸阳宫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武烈侯的动机,有足够的时间和办法把武烈侯这一布局扼杀在萌芽之中。
  然而,朝堂上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大臣同意武烈侯的奏议。
  御史大夫公子腾更是主动请缨,愿意辅佐公子高,远镇江南。不过他也提出了条件,我御史大夫也不干了,丞相公也不去争了,我推荐一个左丞相的人选总可以吧?于是他举荐治粟内史王绾出任左丞相。
  驷车庶长公子豹、内史公子成、卫尉李瑶,主爵中尉麃(biao)公等宗室、老秦人紧随其后,推波助澜。
  丞相隗状和楚系官员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支持宗室和老秦人,于是王绾出任丞相势不可挡。
  咸阳宫完全陷入被动,而河北和中原的局势又日益恶化,秦王政在内忧外困之下,步履维艰。
  第303章 重回宛城
  秦王政没有过多考虑,毅然采纳了武烈侯的奏议。
  秦王政下令,遣王次子公子高即刻出镇江南。王子出镇江南,可以确保中央控制地方,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断绝强臣割据称霸之祸,同时王子小小年纪就为国效命,建功立业,不但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还可以维护大王的权威,另外也增强了王室的实力,有助于老嬴家对王国的掌控。
  从将来统一中土出发也有好处。咸阳宫为了集权于中央,牢牢控制王国,绝不会分封功臣,但考虑到对遥远疆域的实际控制,可以有所折衷,可以分封有功王子。分封王子相比分封功臣,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减少分封诸侯的诸多弊端,最起码不用担心儿子会造老子的反。
  宗室大臣公子腾爵拜伦侯,封号武安。王子公子高不过九岁,出镇地方当然需要大臣辅佐。由忠诚可靠的宗室大臣辅佐王子掌控地方,好处多多,而公子腾愿意放弃中枢大权,陪同王子远镇边陲,这份为国为王鞠躬尽瘁的心意实在令人敬佩,在爵禄上予以厚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王绾出任左丞相。这对王绾来说就像做梦一般,当然,他也曾幻想有朝一日“登顶”朝堂,但那也就仅仅存在于幻想当中,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除非出现奇迹,谁料想奇迹突然就发生了,他竟然真的一跃登顶,做了大秦的丞相公。
  很久以来老秦人就想在朝堂上占据显赫一席,影响和控制朝政,但这个愿望自始至终没有实现,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根本不成熟的时机里,老秦人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多少年的梦想,一时间他们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武烈侯终究还是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即便他远在边陲,也足以影响大秦国政,对此,上至咸阳宫,下至朝堂上的各方势力,都有了深刻的切身体会。
  此次右丞相昌平君遭到罢黜,熊氏外戚再遭重创;王子公子高和宗室大臣公子腾出镇江南,大秦国策的根基因此动摇;老秦人王绾一跃数级出任大秦丞相,咸阳宫试图控制朝政的想法再遭失败,大秦政局这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其背后或明或暗都有武烈侯的影子,内中秘密虽然不为人所知,但这种实实在在的威胁还是让咸阳深感不安。
  冬十一月,武烈侯离开了江南,重返中原。
  虎烈军在曝布和熊庸的率领下,日夜兼程,先行赶赴中原,参与中原平叛。
  魏起和部分护军府官员暂留江南,先行辅佐公子高和武安侯公子腾熟悉江南军政,待到明年初春,双方正式完成交接后再北上中原与武烈侯汇合。
  庄翼和陈禄等江南军政大员则在武烈侯临行前的嘱托下,一边继续稳定江南,一边全力开凿大渠。
  盖聂和荆轲继续统率十八方镇,朱英等春申君旧部则竭力相助,他们的任务就是协助公子高和武安侯公子腾实施西南策略。
  这天,武烈侯抵达南阳宛城。甘罗率南阳守相两府官员出城三十里相迎。
  武烈侯与众人稍加寒暄后,随即邀请甘罗同车而行。
  “武烈侯,王子公子高和武安侯公子腾已于三天前抵达宛城。”甘罗上车之后,马上对宝鼎说道,“昌平君也于昨日抵达,但双方并未见面。”
  “昌平君到了宛城?”宝鼎略感吃惊,“他竟然提前离开了中原?”旋即眉头紧锁,冷笑道,“他是不是担心我和武安侯联手对付熊氏?岂有此理,他难道不知道中原形势危急?”
  甘罗摇摇头,非常谨慎地说道,“武烈侯,我看他不是担心熊氏,而是担心王统,所以这才迫不及待地提前离开中原。”
  武烈侯再次冷笑,不屑地挥挥手,懒得再说了。熊氏迅速没落,是形势所然,不是人力可以挽回,就算昌平君、昌文君有天纵之才,也无法抵御咸阳宫对他们的猛烈打击。
  当初熊氏外戚为了在秦王政亲政之后继续独揽权柄,先是利用屯留兵变摧毁了夏太后和长安君公子成蛟的韩系势力,接着又利用嫪毐(lao/ai)叛乱摧毁了赵太后和吕不韦两大势力,几乎把朝堂上的对手一扫而空,试想他们因此结下了多少仇怨?现在打算报仇雪恨的可不止一个秦王政,朝堂上的所有势力都有意彻底摧毁熊氏,这种情况下,熊氏外戚若要继续待在朝堂上,迟早都会被对手连皮带骨头一口吃尽。昌平君和昌文君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和自己保持合作,以退为进,先行保存实力,假如为了眼前小利而不知进退,那就算自己想救他们也救不了。
  甘罗看到宝鼎神色不善,后面的话不敢说了,一时颇为踌躇。
  “你也有同样的担心?”宝鼎看了他一眼,问道。
  甘罗犹豫了一下,微微点头,“武烈侯奏请大王,请王子公子高出镇江南,这的确是一着妙棋。公子高要功勋,就要完成西南策略,假如公子高在西南一无所获,丢脸的不仅仅是公子高本人,大王的脸面也十分难看,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大王会想方设法保证西南策略的顺利实施。有了咸阳宫的支持,公子高应该可以拿到开拓西南的功绩,如此一来,公子高在咸阳宫的地位就不会低于公子扶苏。”
  宝鼎安静聆听,一言不发。
  甘罗小心翼翼地观察了一下宝鼎,看他神色如常,于是继续说道,“公子扶苏虽是长子,但他的母亲是楚国公主,大王如今又正在打击熊氏外戚,就算他拿到了灭赵的功勋,他的储君之路也异常艰难。相比起来,公子高的母亲是老秦人之后,假如公子高的功勋足以与公子扶苏相比肩的话,公子高成为储君的希望更大。”
  宝鼎闭上眼睛,靠在车座上,脸上露出疲惫之色。
  甘罗再度观察了一下宝鼎,感觉到宝鼎并没有不满之色,于是壮着胆子接着说道,“武烈侯先是奏请咸阳宫让公子扶苏出镇中原,现在又奏请咸阳宫让公子高远征江南边陲,这背后所隐藏的用意至此基本明朗,朝野上下大概都能猜到武烈侯的意思。武烈侯之所以让公子扶苏出镇中原,不过是为公子高出镇江南铺平道路。武烈侯还是秉承当初的主张,坚决让老秦人获得王统的控制权。未来,王统的归属无疑是咸阳政局的焦点所在啊。”
  “还有呢?”宝鼎闭着眼睛淡淡地问道。
  咸阳发生的事他一清二楚,无论是黑冰台还是潜伏黑衣,都给了他详细的禀报。公子高出镇江南,在咸阳掀起了轩然大*。王统归属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争论,朝堂议论的焦点还是大秦基本国策的改变。
  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遭到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宗室和豪门贵族,他们的特权被一点点剥夺,他们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这也直接导致了宗室和豪门贵族的没落,与此同时,寒门贵族和军功贵族乘势而起。王国在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国策也更倾向于既得利益团体,权柄也渐渐被他们所控制。
  昭襄王主政后期,这一现象达到顶点,最终引爆了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血腥残杀。熊氏外戚被驱赶,以武安君为首的豪门贵族遭到了重创,但寒门贵族也遭到了凶猛的反噬,损失惨重,大秦由盛转衰,最后仅靠蔡泽、蒙骜等关东人勉强维持。
  熊氏外戚重新崛起后,咸阳矛盾更为复杂,本土老秦人包括宗室在内的利益集团与楚人、关东人等非本土利益集团的矛盾连续爆发,但归根溯源,还是大秦基本国策的问题。大秦基本国策秉承商君的“法治”,“法治”的核心就是如何分配大秦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在权力和财富中的分配比例。因为“法治”的目的是“强国”,那么“国”就应该占有最多的权力和财富,如此一来,在权力和财富分配中占有比例最高的宗室和豪门贵族理所当然成为“打击”和“削弱”的对象。
  这就是大秦强大之后,各方势力矛盾激烈,血腥厮杀,继而导致政局连续动荡的重要原因。
  “国”强大了,权力和财富更多了,其原有的分配比例对“国”就不利了,于是就要修改,就要从既得利益集团的嘴里“抢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