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秦军若想把握住,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杨端和、王贲、章邯率军抵达代城。
  宝鼎把代北战局做了一番介绍,“北线的司马尚、蒙恬正在青陂、白登一线展开反击,南线的羌廆也将在近期发动全面进攻。考虑到匈奴人把其主力放在南线,试图攻占句注要塞杀进太原,以夹击我长城一线,所以我认为,即便匈奴人接到了中山大战已经结束的消息,也未必马上在攻击策略上做出改变,他们可能继续加大南线的攻击力度,以诱使我中山战场上的主力迅速转战太原,从而迫使我们放弃代北。”
  杨端和等人连连点头,同意宝鼎的这一分析。
  秦军在中山战场连战数月,无论是体力还是钱粮,损耗都非常严重,假如马上进入代北作战,大军的粮草辎重肯定难以供应,毕竟翻越太行山太难了,如此秦军主力无法发挥其战斗力,匈奴人以一部分兵力就可以与秦军形成对峙,其主力则可以继续攻打句注要塞。太原方向的秦军兵力十分有限,只要突破了句注要塞,匈奴人的策略就成功了,而秦军不但丢掉了代北,还丢掉了长城防线,让匈奴人占据了整个北部边疆。
  匈奴人对秦军在太原的防守兵力估计错误,这是一个致命错误,而这个错误足以让匈奴人付出惨重代价。
  “这个地方叫平邑。”宝鼎指着地图说道,“它位于治水北岸,是代郡西部的一座小城。目前楼烦、林胡等诸种部落在此驻守。”宝鼎的手指沿着地图上的治水河向西滑动,“在它西面一百多里处是班氏城,代北地方军正在此处与匈奴人厮杀。”
  代北地方军也是代北军的一部分,被李牧留下来戍守代郡。赵王杀了李牧,把代郡割让给秦国后,这支军队被秦军解散,遣返回家。这次匈奴人入侵,雁门、代郡两地的青壮庶民再此被召集起来戍守家园。
  “班氏和平邑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不足万人,但因为有山川之利,成功阻挡了匈奴人的进攻。”
  “由班氏再向前一百余里就是金沙滩。”
  宝鼎的手指重重点击在地图上,“拿下金沙滩,切断南线匈奴人的退路,与羌廆的大军实施南北夹击。你们有十万大军,羌廆有十二万军队,足以给匈奴人沉重一击。”
  杨端和、王贲和章邯俯身望着地图,神色凝重,都没有说话。
  “这条路好走吗?”杨端和问道。
  宝鼎摇头,“放弃大兵,放弃战车,带上足够的干粮,轻装前进。”
  王贲浓眉紧皱,低声说道,“没有车阵,仅靠步军战阵与匈奴人的骑兵进行厮杀,我们的损失难以想像。”
  “如果陷入苦战,双方相持不下,大军的粮草武器如何补充?”章邯也担心地问道。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没有粮草武器给你们,所以你们要速战速决,然后从太原方向得到军需补充。”
  王贲正要说话,宝鼎摇手阻止,“这一仗怎么打是你们的事,我只要结果,我要的结果是……”宝鼎抬起手,从地图上的青陂用力划下,终止于句注要塞,“把这条线给我打通,把匈奴人赶到苍头河一带。也就是说,未来十天内,我们要夺回半个雁门郡。”
  王贲和杨端和、章邯互相看看,彼此心领神会。这一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虚张声势,只要把匈奴人赶到苍头河一带就行了。
  “接下来呢?”王贲问道,“与匈奴人决战?”
  “你认为匈奴人愿意与我们决战?”宝鼎笑着问道。
  王贲断然摇头,“匈奴人有燕人的帮助,对中土大势一清二楚。不出意外的话,匈奴人会以重兵相胁,把我主力拖在代北,以等待中原局势的变化。”
  “燕人?”宝鼎冷笑,“恐怕现在给匈奴大单于出谋划策的不止是燕人,还有赵国余孽,甚至还有韩魏齐楚等国的叛贼。告诉将士们,如果在战场上抓到这一类叛贼,酷刑伺侯,让他们尝尽痛苦,然后剁碎了喂狗。”
  对于宝鼎的愤怒,三人可以理解,但这事愤怒没用,必须想出对策来。匈奴人不愿决战,陈重兵与阴山脚下,对代北虎视眈眈,秦军怎么办?主动出击,则受制于粮草辎重,受制于大秦财赋的不足。与匈奴人长期对峙,秦军还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大秦如果放弃代北呢?很明显,长城的作用消失了,从此中土再无安宁之日,而更严重的是,大秦的统一进程就此中断,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用什么办法才能守住代北,才能守护中土?宝鼎拿出了对策,垦荒屯田和迁徙人口,但此策的前提是代北必须稳定,必须先把匈奴人赶到阴山以北去,否则如何屯田?而代北屯田需要咸阳的全力支持,需要大秦财赋的支撑,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土,大秦必须完成统一大业,这就更难了。
  李牧在代北的时候,匈奴人还没有今日的实力,中土也还是诸侯并列,邯郸也还能勉强维持,代北也没有遭受大地震的打击,代北军也没有连续数年南下河北守护邯郸的巨大损耗,所以他还能守住代北,还能固守长城,但如今一切都变了。
  今日宝鼎站在代北这块土地上,满目疮痍,代北就是一片废墟,而为了争夺这片废墟,匈奴人带着成群的牛羊呼啸而下,而秦人却只能被动防御,咬牙支撑,至于前景,则是一片黑暗。
  “不要去想中原的事。”宝鼎对司马尚说过这句话,现在对王贲等人还是说同样的话,“我们有困难,匈奴人也有困难。大秦面临着中土的统一,匈奴人也在为统一大漠而努力。我们守住代北是为了统一大业,匈奴人攻夺代北何尝不是为了统一大漠?现在我们和匈奴人的主力都在代北,当我们的中原面临危机的时候,匈奴人难道就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在中土有敌人,匈奴人难道就没有敌人?”
  宝鼎说到这里笑了起来,“我们统一中土最大的阻碍是齐国和楚国,而阻碍匈奴人统一大漠的又是谁?河西的大月氏和漠东的东胡人。当我们的主力云集代北的时候,齐国和楚国就要乘机攻打中原,那么,当匈奴人的主力云集代北的时候,大月氏和东胡人是不是也要伺机而动?”
  王贲三人听到这番话,沉重的心情略有缓解。
  宝鼎的意思很明显,现在没有对策,既然没有对策,那就等待,等待时局的变化。中土局势有变化,大漠局势也会发生变化,假如秦军在中土局势的变化中坚持下来了,而匈奴人却没能化解大漠危机,那么代北的机会就来了,秦军或许就能找到对策击败匈奴人,固守长城。
  “我们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回半个雁门郡,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复杂了。”王贲告诫道,“匈奴人有成群的牛羊,而代北有丰茂的水草,牛羊靠水草就能活下去,还能繁衍长大,所以匈奴人可以长期坚持下去,但我们呢?我们靠什么坚持下去?三十多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能立即解决,我们恐怕最终不得不放弃代北。”
  “我正在想办法。”宝鼎淡然说道,“总会想到办法的。”
  第346章 青陂
  宝鼎接到邯郸消息,齐国向中原发动了攻击,蒙武率军阻击,秦军就此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王翦在信中告诉宝鼎,虽然中原局势日趋恶劣,但对河北暗中推进土地私有化有利。咸阳目前的注意力都在代北和中原,无暇顾及河北在稳定和恢复过程中所做的“手脚”。不过河北现在是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既帮不上代北,更无力支援中原。王翦为此哀叹,如果各地战事平息,给大秦两到三年休整恢复的时间,那局面将完全不一样,最起码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动。
  咸阳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中山大战的胜利,赵国的灭亡,并不能实际缓解大秦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统一战场上的胜利带来的是大片的疆土和人口,而新疆土需要武力镇戍,新人口需要安抚。武力镇戍需要军队,安抚人口则需要钱粮。
  大秦本是一个诸侯国,地处西陲,国力有限,军队和钱粮也有限,而河北、中原、代北、江南这四处新占据的疆土因为天灾人祸和战争,短期内不但未能增加大秦的国力,反而要大量消耗大秦的国力,尤其代北因为匈奴人的入侵,更成了一个吞噬咸阳财赋的无底洞。这就是统一进程飞速前进的弊端。秦国不过是一头老虎,却饕餮(tao/tie)大餐,刚吃下一头狼,还没等消化,便又急不可待的吞下另一头狼,其结果可想而知。
  代北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大秦以重兵征战于代北,必定重蹈赵国覆辙,国力被代北所拖累,统一大业可能就此停滞。中原重要不重要?当然也重要,统一中土的首先条件就是占据中原,中原若失,则统一无期。两害相权取其轻,咸阳由此传出弃代北而守中原的呼声。
  咸阳人对遥远的代北和远在大漠的匈奴人没有直观印象。蛮荒之代北和富裕之中原不可比,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和兵强马壮的齐楚两国更没有可比性。这世上深谋远虑者少,高瞻远瞩者更少,而以中土安危为己任者更是凤毛鳞角,唯独不缺的就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而偏偏又自以为是、骄恣狂妄者。这种呼声出现之后渐成气候,尤其秦军在中原受挫,丢掉昌邑一线不得不死守定陶,中原形势迅速恶化之后,这种呼声终于正式亮相于朝堂。
  秦王政对此不屑一顾。他要中原,也要代北,鱼与熊掌他都要,要兼而得之,放弃代北对他而言根本就是绝无可能之事。他急书公子宝鼎,征询他对整个局势的看法。秦王政的目标要在两个战场同时取得胜利,以大秦之力何惧两线作战?
  这封信经邯郸转至代北。宝鼎看完之后,对秦王政大为敬佩,不愧为一代雄主,视中土诸侯和大漠匈奴为魑魍魅魉(chi/wang/mei/liang),根本没把这些宵小放在眼里。但这只是秦王政透出书信传递给宝鼎的表象,实际上秦王政已经意识到,宝鼎把代北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事关中土安危、大秦一统的高度,把秦军主力拉到代北战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上的意图。
  迫于形势,秦王政不得不警告宝鼎,不要拿中土安危和统一大业来威胁寡人,寡人绝不会屈服,所有敌人皆为魑魍魅魉,你也是一样,若不想兄弟相残,那就不要行胁迫之事,而是齐心协力共度眼前的难关。
  宝鼎把这封信递给了赵高和朱英。两人读后神情都很凝重。
  “大王已经看到了危机。”赵高叹道,“代北战局若想彻底扭转,必须得到咸阳在财赋上的大力支持。假如我们和咸阳形成对抗,咸阳还会在财赋上予以支持吗?没有充足的财赋,代北难以为继。”
  “代北的情况太过恶劣。”朱英接着赵高的话说道,“若要恢复代北的元气,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击败匈奴人把他们赶出长城,而是咸阳的财赋支持。如今大王已经估猜到武烈侯以重兵镇戍代北的意图,接下来的事情恐怕非常难了。”
  宝鼎冷笑。他还有退路吗?他没有退路,这是他扭转乾坤的最好机会,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可能就此失去拯救帝国的可能。
  “中原局势还不够紧张。”宝鼎说道,“我对楚国的局势很期待。现今齐国果断出手攻击中原,景缨和项燕也应该动手了,难道他们还要等到我在代北击败了匈奴人,等到蒙武击败了齐军之后才动手吗?”
  如果齐楚合纵,两路夹击中原,以中原现有的兵力,肯定是兵败如山倒。
  “武烈侯,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原可能会出现的最坏局面。”朱英微微皱眉,小声提醒道。他自从追随宝鼎后,发现宝鼎和春申君有个非常相似的地方,两人对局势的把握都有惊人的天赋,在审时度势上屡屡有惊艳之举,但两人都过于自信。当年春申君如果不是因为过度自信,对楚国那帮贵族过于轻视,也不至于落到身死族灭的悲惨境地。
  “最坏的结局?”宝鼎笑笑,不以为然的说道,“秦军丢掉中原,合纵军兵逼函谷关,这就是最坏的结局。”他看看赵高,又看看朱英,“这有什么问题吗?”
  “中原要惨遭劫难。”朱英叹道,“武烈侯或许不在乎中原人的死伤,但武烈侯必须要知道,当你带着大军杀进中原,三国大军混战在一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互相厮杀,最终中原还能留下什么?一片废墟而已。当年武烈侯攻占中原,在中原建下了赫赫声名,今日武烈侯却置中原劫难于不顾,要亲手摧毁这一切,于心何忍?”
  宝鼎略感错愣,没想到朱英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中原局势如果到了这一步,宝鼎就算在政治上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但与秦王政、与咸阳宫却成了生死仇敌,双方的矛盾会异常激烈,未来帝国政局必定风起云涌动荡不安,这对帝国的长治久安显然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极有可能让帝国死得更快。
  “再看看吧。”宝鼎的脸上露出疲惫之色,他轻轻摇手,声音沉重地说道,“中原局势如何变化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阻止中原局势日益恶化,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稳住代北,否则必定顾此失彼,让局势完全失控。”
  赵高和朱英看到宝鼎脸上的疲态,知道他也为这事心力交瘁,随即中止了这个话题。
  “大庶长来信,南线主力已经全部进入句注北麓。”赵高说道,“从时间上来推测,大庶长已经展开了反击。我们这边是不是也要催一催,请杨端和将军和司马尚将军不要再拖延了,马上展开攻击。”
  青陂战场的司马尚和治水一线的杨端和动作缓慢,以各种理由拖延攻击时间,这让宝鼎十分着急。他不在前线,不知道战场上的具体情况,所以也不好蛮横下令,但从河北运来的粮草辎重实在有限,如果继续拖延不战,粮草就供应不上了。再说,时间拖得越长,匈奴人就越有可能获悉中山大战的结果,一旦匈奴人及时做出策略上的调整,秦军的反击也就失去了突然性,其战果必定大打折扣。
  宝鼎想了片刻,摇摇手,“不要催促,他们的心情比我们更焦急,肯定是因为时机不合适所以才迟迟未动。你以我的名义急告两位统率,大庶长已经在句注方向发动了反击,而粮草供应越来越紧张,请他们择机攻击即可。”
  赵高急忙答应,与朱英拟写命令。
  宝鼎拿起秦王政的书信再度看了两遍,思考良久,最终还是打算把自己的“代北策略”告诉秦王政,让秦王政全面理解代北的战略地位以及代北对未来帝国的重要性,如此或许可以让秦王政改变看法,不要偏执地认为自己利用代北危局胁迫咸阳,纯粹是为了争权夺利,或者是为了控制国策变革的方向以此来帮助贵族们谋取最大利益,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与咸阳形成对抗。
  手足相残毕竟是人间悲剧,他不想和秦王政斗个你死我活,如果兄弟两人能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妥协,无论对统一大业还是对未来的帝国,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青陂战场。
  司马尚带着代北军抵达青陂后,并没有让代北军出战,而是在前线耐心观察了两天,又派出大量斥候打探匈奴人的动静。他发现匈奴人在北线的兵力大约有五六万骑,由单于之子左日逐王统率,其下有左大都尉等数位统兵官长。
  由此司马尚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匈奴人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句注要塞,匈奴人试图杀进太原,而青陂一路纯粹是牵制,是为了策应其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