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黄克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黄克诚-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红十二师撤消,整编为第三十团,原有各团相应缩编为营。黄克诚担任第二营党代表。

一个星期以后,三十团重返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距离敌人统治区域较远,地势险要,交通较为闭塞,群众基础好,是个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井冈山毕竟是个腹地不开阔的山区,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要想供给红四军一万多人的吃住,是十分困难的。况且,湘南暴动队伍中,妇女、老人、小孩常常混杂其中。所以,红四军军委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将耒阳、永兴、郴县、资兴四县农民武装编成四路游击队,返回湘南各县,去打游击。

一天深夜,部队宿营大井,李一鼎将上级指示告诉黄克诚。

黄克诚感到十分突然,心下存有疑问:我们湘南各县武装转移到井冈山后,对于目前各县情况并无了解,贸然匆匆分散回去,有没有危险?至少把握不大。

不过,疑虑虽有,黄克诚并没有提出来。接二连三被批判为右倾,使他慎重了一些。

命令很快传达下来。黄克诚被任命力第二路游击司令、刘承高、曹福昌任副司令,李一鼎为党代表,永兴县委书记。

部队于第二天返往湘南。

队伍行至途中,李一鼎突然找到黄克诚,告诉黄克诚,他要到衡阳找特委,让黄克诚代理县委书记。说完,李一鼎带着妻子扬长而去,沓无音信。

重担落在了黄克诚一人的肩上。他不知道,此行充满着荆棘与危险,最终使他再次与党失去联系。

永兴县城郊。夜幕已经降临。

在县委和游击队干部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部队在城郊附近宿营时,黄克诚得知永兴县城已经驻扎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团,相形之下,黄克诚手下的这几百号人,只有二十多条枪,而且携有不少老幼妇女,战斗力可想而知。黄克诚明白,何去何从,应当迅速决断。

因此,他召集了县委和游击队的干部,商讨部队的行动部署。

黄克诚首先分析了当前形势: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游击队无论攻打县城,还是渡过耒水到江西地区,都不可行。

如果让敌人发现了,情况定然危急。黄克诚进而提议:先动员妇女老幼分散回家,其余同志在永兴、资兴、安仁三县之间开展游击战,一旦情况有变,也可以向井冈山靠拢。

无疑,黄克诚的建议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因而得到了县委几位同志的支持。

但是,游击队中的同志沉默不语。

这时,副司令刘承高提出相反的意见:“我们应该去攻打永兴县城,要不然就过江到西岸去。”

刘承高是个江湖气颇重的人,不懂多少革命道理。永兴暴动时,他十分勇敢,因此很有些号召力。

刘承高的一番话,确实道出了游击队中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游击队里多数是耒水西岸人,他们不过是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组织纪律性很差,上井冈山这么长时间了,思家心切,恨不能赶快回到家乡,谁会愿意到三县交界处打游击?

经刘承高这么一鼓动,立刻有几个人站出来响应。黄克诚极力劝说,并晓以利害。但对这些家乡观念极重。又无多少军事常识的农民来说,一切无济干事。

刘承高更是振振有词:“你既然把我们从家乡带出来,就得把我们带回家乡去。”

不少人随声附和,异口同声,要求过江回家。

夜色已深,黄克诚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招来一些人的烦恼。“我们太累了,要睡觉!”不少人叫嚷。

既然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黄克诚只好宣布散会。他打算先宿营休息,明天再讨论。

连日行军让人疲劳不堪,黄克诚一倒下便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是阳光初照。

黄克诚环顾四周之后,大吃一惊。原来,除了他和李卜成、刘申、黄平三位同志以外,整个宿营地空无一人!黄克诚立刻明白:刘承高拉起队伍悄悄跑掉了!四人又惊又气,你看我,我看你,别无良策,只好去追赶大部队。

刚走了不远,前面枪声四起。

黄克诚等不禁加快了脚下的步伐。不一会儿,只见两个背枪的战士跑了过来。

四人上前追问个究竟。两名战士告诉他们,队伍还没有接近县城,忽听到枪响,大家乱了营,四散而逃,跑回家去了。黄克诚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活生生的几百号人,一夜之间就垮掉了!

这件事使黄克诚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一支军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十分危险的。现在,自己身边只剩下五个人了,怎么办?黄克诚暗问自己。

黄克诚与其余五个人一商量,决定去追赶耒阳县游击队。耒阳游击队人多枪多,力量比较强。黄克诚与其负责人也很熟悉。先跟随他们活动,再图良策,也不失一个好主意。黄克诚一行六人很快追上了耒阳游击队。

为了便于活动,耒阳游击队的领导与黄克诚等想出个主意,部队扯起国民党军队的旗号,伪装成白军。

这个办法十分奏效。队伍大摇大摆进入了一个小镇,出敌不意地歼灭了一个民团,不但缴获了几十支枪,还缴了几千块银元。

这一小小的胜利,使不少人忘乎所以,竟然于起了杀人放火的事情,把银元也按人头分了。

黄克诚一见,急忙上前劝阻。但是,根本没人听!杀人,烧房子;烧房子,杀人。黄克诚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心中气愤,但无可奈何。

接着,部队也犯了与永兴游击队同样的毛病,大家吵吵嚷嚷,要求打回家乡去。

黄克诚只好带领李卜成等五人脱离他们,回到永兴。永兴到处挂着血淋淋的人头,到处是敌人的盘查哨卡。黄克诚、尹子韶等人被列为“共匪要犯”,通缉令贴满城乡各处。黄克诚等只好分开来活动,黄克诚带着李卜成潜回家乡油麻圩下青村。

下青村附近的一座山下,黄克诚与李卜成懒散地躺在山坡上晒太阳。

两人看上去脸色过于苍白,蓬散着头发,衣着破旧。黄克诚和李卜成回下青村后,一直潜伏在山上,以免被敌人发现。

黄克诚的父亲是反对他参加革命的,因而黄克诚回家后,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回来,便设法与哥、嫂联系上了。哥、嫂对他十分关心和同情,每天嫂子偷偷上山给他和李卜成送饭,还帮他们打探消息。

后来,黄克诚和李卜成就白天躲进密林深处,晚上夜深人静时,悄悄摸回村,在自家房后的猪栏上睡上一会儿。天刚蒙蒙亮,嫂子便将黄克诚二人喊醒,让他们赶快上山去躲藏。

日子一天天过去,消息却越来越糟糕。

自从暴动队伍撤离,拉上井冈山后,湘南各县沦落敌手,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疯狂大屠杀,仅永兴一县就有三千多人被残害。

耒阳、永兴、郴县、资兴四县游击队返回湘南各县后,都被打散垮掉了。

湘南特委音讯全无。

永兴党组织已经遭受极度破坏。

黄克诚、李卜成试图寻找党组织,几经努力,但一无所获。

黄克诚与李卜成隐蔽活动时间一长,反动民团似乎察觉到一点风声,不断派人上山搜捕。

在目前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之下,继续在村子里潜伏并非长久之计,但是,不在这里又到哪里去呢?

黄克诚左思右想,决定离开永兴,到外边寻找党组织。李卜成对此表示同意。

两人便开始了外出的准备。这不,两人每天在山下晒太阳,就是为了外出找党组织。因为,在山林里呆久了,很少见阳光,两人脸色苍白得很,如果外出,肯定惹人注意。

这时,黄克诚的弟弟送饭来了。

黄克诚接下饭篮,打发弟弟一走,便对李卜成说:“这几天风声很紧,我们还是把饭拿到山上去吃安全些。”

李卜成晒着太阳,不以为然:“你怕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

黄克诚也不搭话,端起饭就往山上走。

李卜成尤奈,只好随着黄克诚上了山。

两人刚爬上一个高坡,还没有进入树林,一股民团突然出现并包围了山下的村子。

两人见势不妙,一头钻进了树林里。

李卜成内心紧张,一慌神,摔了个大跤。

黄克诚一瞧他那副样子,与刚才不以为然的神情判若两人,忍不住半开玩笑道:“你慌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

李卜成有些不好意思:“幸好我们没有在山下吃饭,不然的话,这次可就逃不脱了。”

黄克诚与李卜成不知道,黄克诚的弟弟在送饭回家的路上就被敌人抓住了,好不容易才脱身。但是,敌人冲进黄克诚的家,把他老父亲抓起来拷问,并且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到打谷场上,逐个辨认,企图抓住黄克诚,折腾半天,毫无所获。黄克诚的父亲并不知道儿子潜伏在家,但是敌人仍不放过他,想把他带走。幸而有个豪绅说了句:“这老家伙一点油水也没有,带走也没有什么用,反而白管饭。”于是,敌人才把老人放了。

经此一事,黄克诚二人知道此地已经不可久呆,他们决定离家出走,寻找党组织。

临走之前,已经在山林潜伏几个月的黄克诚终于回家与父母见了一面。

父亲不过是个老实、胆小怕事的农民,凭空遭受抓捕拷问,自然心中窝火,所以一见黄克诚,气得暴跳如雷,一边用手指着黄克诚,一边放声大骂。

但是,毕竟是自己儿子,骂着骂着,已是气噎哽喉,不能成声。慈祥善良的母亲也在一旁说起了风凉话:“这都是你们让他出去读书的报应!这下可好,读书读成气候了,读得好!读得好嘛!”

哥哥、嫂子、弟弟站在旁边,不便作声。

黄克诚面对老父老母,心情复杂,想说几句,又不知道怎样开口。于是,一扭头出了家门。

黄克诚未曾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与老父老母相见!当他再次回来时,只能在父母那长满乱草的坟前加把土,来抚慰父母在天之灵了。

一个月落星疏之夜,黄克诚与李卜成悄悄翻过黑黝黝的山峦,离开家乡,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艰辛征途。上海。五光十色,一片繁华。

黄克诚与李卜成走出火车站,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忐忑不安。

自从离开永兴,两人下轮船、爬煤车、坐火车,一路辗转,一路风尘,终于来到了上海。

他们途经长沙、南京时,试图侥幸碰上个熟人,寻找到党的关系,但是一切都是徒劳。

上海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许能够找到党的关系。可是,两人初来上海,人生地疏,听说上海又很大,希望碰上一两个熟人,不亚于大海捞针。置身于拥挤的人流,繁华的街道上,两人真有些不知所措了。

两人先找了一个便宜的住处,然后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不懈努力。

他们白天四处游荡,希望碰上个熟识的同志;有时,走累了,就钻进书店看书。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两人身上已是一文不名,生活日见拮据。

党组织找不到,生活没有着落,房东天天逼租,两人心中焦急,开始四处我工作,厚着脸皮去找人求助。

一天,黄克诚在报纸上看到了“黄壁”这个名字,他不禁怦然心动。黄壁是永兴县人,曾留学日本,在家乡颇有名气,因而黄克诚久闻其名。黄克诚从报纸上得知,黄壁现在上海兵工厂担任炮弹部主任。黄克诚赶紧用化名给黄壁写了封信求助。几天之后,黄壁回信了,约黄克诚到厂里面谈。黄克诚真是喜出望外。他立即赶到了上海兵工厂,黄壁在办公室里接见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谈几句话,黄壁因有要事,便委托他的亲戚兼同事与黄克诚面谈。

不一会儿,黄壁的那个亲戚兼同事走进了办公室。黄克诚一见,心中吃了一惊。原来,此人叫邓丰立,与黄克诚的姑父同村,是当地有名的大恶霸,湘南暴动失败后,此人杀害了不少参加暴动的农民和共产党员。黄克诚与他曾谋过面。也许是这几年来黄克诚变化比较大,邓丰立并没有认出他来。

几句寒暄过后,邓丰立问起了黄克诚过去的情况。黄克诚镇定自若,编造了一些情况,一副素不相识的样子。邓丰立得知他是永兴下青村人,突然问道:“下青村有个黄时瑄,你认识吗?”

黄时瑄是黄克诚读私塾时的名字。黄克诚坦然回答:“过去在家时认识他。”

邓丰立追问:“黄时瑄现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黄克诚答道:“我离家出来很久了,从没有跟他联系过,也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邓丰立恶狠狠他说:“他是个杀人放火的共产党!”黄克诚故作惊讶:“啊?!他那样的人还会是共产党,真想不到。”

“他领头在我们那一带搞暴动,当局正在通缉他。”邓丰立声色俱厉,“我要是见到他,决不能轻饶他!”

“他那种人也会搞暴动?真看不出来。”黄克诚一声感叹。黄克诚把话题一转,问起了邓丰立一家人的情况。最后,当黄克诚从对方口中得知黄壁今天不能回来时,他赶紧说道:“既然黄壁先生今天不能回来,那么我改日再来拜访,今天就此告辞了。”

说完,黄克诚起身告退,邓丰立一直送到工厂门口才回去。黄克诚目送邓丰立远去,如释重负,长舒一口气。看看自己的手心,已是一把汗。

黄克诚再不敢去找黄壁,只好另谋他路。

天气越来越冷,雪花漫天飞舞。街道上湿漉漉的,行人稀少。

黄克诚与李卜成经济来源早已断绝,日子更加窘迫,党组织也一直寻找不到,看着窗外雪花在寒风中飘舞,心里不免苦涩。现在已经是1929年的1 月了。党组织到底在哪里呢?几天之后,天空晴朗,太阳也露出了笑脸。

黄克诚和李卜成正在商量如何摆脱目前困境,曾希圣突然出现在他俩面前!曾希圣是黄克诚在衡阳读书时的同学,后来两人又同人广州政治讲习班,相互十分熟悉。

曾希圣听说他俩在上海,费尽周折,才找到他们。他告诉黄克诚、李卜成,他已经在上海接上组织关系了。原来,他哥哥在中央军委工作,他也是来到上海找到党组织的。

黄克诚、李卜成闻听,高兴极了,忍不住流下喜悦的泪水。对于饥寒交迫,终日寻觅党组织未果的他们来说,这个消息真是天大的喜事!黄克诚、李卜成马上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求接上组织关系,并委托曾希圣的哥哥转交党中央。

党中央很快派人来看望他们,接纳了他们的组织关系。看到他俩天寒地冻还穿着单衣,党组织立即给了他俩六十块钱,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法租界的一间亭子间里,黄克诚与李卜成终于有了个安居之所。

他们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平静间隙,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党中央派人送来的六大会议文件以及共产国际的有关文件、各种革命刊物等。

黄克诚读得十分认真,边阅读边思考,这使他对革命问题的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这期间,他才知道什么是右倾机会主义,什么是左倾盲动主义。在此之前,虽然他被多次指责为右倾,但是,对于什么是右倾,黄克诚并不很了解。

经过一段平静的学习生活之后,中央军委派人来与他俩谈话,要他们自找职业,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于是,黄克诚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前往河北唐山原唐生智的部队,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武汉。国民党陆军第二师政训处图书室。

黄克诚身穿国民党少尉军服,清查整理图书。

黄克诚怎么从河北唐山一下子来到千里之外的湖北武汉?原来,黄克诚从上海抵达唐山后,一直呆在国民党第五十三师一五八旅。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