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之官运亨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中华之官运亨通-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畅现在手头也不宽裕,家里的钱大部分都被调查组收走了,她手头只剩下两百万左右,而前段时间的奔走,已经花了不少,赵畅现在手里已经所剩无几。

    可她又不敢拒绝王东的要求,她明白,此时正是最关键的时侯,如果没有了汪淼的指挥,恐怕以前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

    赵畅一咬牙道:“好,我答应你,三天后你到这里来取钱。”

    三天里赵畅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终于借够了一百万,交给了王东。

    王东得到钱后并未失言,他先将儿子送到了国外,他自己留在奉天一心一意的替赵畅办事。

    拿人钱财,替人免灾,王东彻底为赵畅一伙买命,什么党纪国法都被他抛到了脑后。他多次把汪淼的地信息传达给赵畅,告诉她找什么人疏通关系,同时又把赵畅活动地进展反馈给汪淼,使案情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随着案情的深入调查,赵畅又提出要直接听到汪淼地声音,对于王东来说,这无疑是冒险,暴露的几险大大增加了。但是上了贼船的他已经没有选择了,他借值班时间将早已准备好的手机悄悄塞给汪淼,让其在一间空房子里与赵畅通话,而他在一边望风守候、站岗放哨。

    就在赵畅想方设法与汪淼取得了联系的同时,调查组已经是举步为艰。面对上面领导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汪淼一案又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调查组显得十分被动。

    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恐怕汪淼一案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调查组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在汪淼家收出的大笔现金和存款才是决定案件进程的关键。如果真如汪淼所说,只是从赌场赢来的钱,那么这个案子真就没有了查下去的必要,可这笔巨大的款项真的如此简单吗?

    最后调查组决定从赌场方面入手,调查这笔资金来源。在向朝鲜发出协查通告后,朝鲜却告知,因为赌场是一个法籍华人开办的,他们无能为力。

    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与那个法籍华人取得了联系,可没想到那个赌场老板却证明,汪淼的确从赌场中赢了大笔钱,而且数额也与汪淼所说的基本相符。

    '奉献'



………【第二百三十二章 鼎盛公司(上)】………

    第二百三十二章鼎盛公司(上)

    此时调查组到天安已经一月有余,可除了让汪淼承认了其到境外赌博的事实外,可以说是毫无建树。再加上赵畅等人的上窜下跳,调查组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同志已经要放弃了。

    在调查组刚到天安时,林夕的确是高兴了一阵,本以为通过调查汪淼可以查出天安的一大批蛀虫。可随着案件调查,眼看汪淼竟没事了,林夕看着着急,却因为到天安时间还短,帮不上什么忙。

    就在调查将要结束,调查组的同志已经收拾了行装准备返回时,一张突如其来的小纸条使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纸条是被人从门缝塞到调查组副组长毕胜雄房间的。纸条是从打印纸撕下来的,只有不到一指宽,字迹是打印上去的标准仿宋字。看来送纸条的人还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纸条上字数不多,只有“鼎盛公司有你们想要的东西”这样一行字。

    毕胜雄将情况马上反应到组长李山那里。李山看过纸条后,让毕胜雄召集调查组成员,看谁知道这个鼎盛公司是怎么回事。

    一会儿功夫,调查组所有成员全部聚集到了宾馆的一间小会议室里。李山将情况简单说明后,问道:“大家谁知道这个鼎盛公司?”

    在坐的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却没有人说话。最后一个省里抽调的纪检干部道:“我听说天安市有个鼎盛公司,不知道是不是你说地那个。”

    李胜一听。好吗,还真有这么个公司,而且就在天安市里,看来纸条上所说的“鼎盛公司有你们想要的东西”,并不是空穴来风,没准在这个鼎盛公司真的可以查出什么线索。“你知道这个公司的具体情况吗?”

    那人却摇摇头道:“我也只是听人说起过天安有这么个鼎盛公司,具体情况我可不清楚。不过听说这个公司刚成立一年左右。原来是天安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后来国企改革。这个企业被一个香江老板买去了,成立了这个鼎盛公司。”

    李胜一看其他人都是满脸的茫然,看来是不了解这个公司了。李胜当机立断,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从这个鼎盛公司入手,看能不能查出点有用地线索。”说完看了一眼毕胜雄继续道:“胜雄,你带两个人。分头行动,务必查清这个鼎盛公司的底细,我在这里留守,掩护你地行动。”

    调查组现在在天安几乎是寸步难行,领导干部不配合,群众不支持,他们那怕是出门买包烟,也会有人盯着。如果李胜不为毕胜雄打些掩护的话,毕胜雄根本不可能查到有用的东西。

    毕胜雄带着两人先是坐车回到春城,在春城呆了两天后,消失在有心人的视线中。

    此时的毕胜雄和两名同行人员已经换上了从夜市买来的几十元一件的普通衣服。毕胜雄穿着一件灰白色地的确良半截袖,下身一条黑灰色的长裤,脚上一双在地摊上花20元买皮凉鞋。说是皮的,可怎么看也就是革上面刷了层油。毕胜雄与另两人分手后,一个人坐上了从春城通往天安的客车。

    毕胜雄没想到鼎盛公司在天安会如此有名,大概下午两点多钟,毕胜雄又回到了天安。下车后,他问了十几个人,还真没有说不知道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他公司的地址。

    鼎盛集团公司并不在市内,而是位于市郊,离市中心在约有近十余公里的路程。毕胜雄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通往鼎盛公司地公交车。

    等他真的到了鼎盛集团公司所在地。才知道。这个鼎盛集团公司竟然有如此大的规模,仅厂区占地就达近万平方米之多。再加上围绕在厂区周围的居民区,整个鼎盛集团公司占地多达20余万平方米,这就难怪在天安市提起鼎盛公司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走进外围的居民区,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城市,路虽不宽,而且看得出应该是有些年头了,但质量却非常好。路边饭店、商场、娱乐设施样样俱全,只是毕胜雄发现街头上人却不多,看穿着更是简朴的可以,这自己这一身地地摊货在这儿竟也可以算得上中上水平。倒是一些看上去无所事事的青年人打扮得一点也不比大城市的人差,只是怎么看怎么不像好人,一个个流里流气的,嘴里叼着烟,眼睛四处乱飘,好像在找什么人似的。

    毕胜雄知道,如果自己冒然找人打听这里的情况,恐怕会惹人怀疑。他看街边有一家理发店,看招牌就知道应该是有些年头。招牌上的老李剪发部几个字上的红漆已经没剩多少了,店门正开着,只是里面黑呼呼的,看不清里面有没有人。

    毕胜雄一摸头发,发现头发已经过了眼睛。暗叹一口气,自从开始查汪淼这个案子以来,每天都忙得不得了,那还有功夫打理这些,正好进去剪个头,看能不能问出些有用的资料。

    他施施然地进了理发店,店里不大,只有不到十平方,收拾地到还算干净。店里正前方是一面大镜子,只是掉了一角,镜子前面是张桌子,上面摆了个老式的推子,桌子对面是一张老式地大椅子,毕胜雄已经有几年没见过这种椅子了,还是他年青时理发店的那种。店里没有人,他发现店里还有个小门,他冲着小门的方向大喊了几声:“有人吗?”

    就听里里面传来声音:“唉,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小门开了,走出来一位年约六十左右的老头,头发花白,脸上满是深深的皱纹。穿着件蓝色大褂,上衣兜里别着把小剪子和一把木梳。

    看到毕胜雄先是吃了一惊,才道:“你找谁?”

    毕胜雄让这个老头给说乐了,明明开着理发店,有人来了,你不问剪不剪头,反而问人家找谁。笑了两场毕胜雄才道:“我来理头的,怎么?你这儿不是理发店吗?”

    老个老头听后讪讪的笑了笑,才解释道:“我这店里平时来剪头的都是些老街坊,其他人都到那边的发廊去了,那会到我这个破店里来啊。”

    毕胜雄知道老头说得是实话,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连理发也不只是把头发剪了就算完,而是什么锔油、染发、烫发一起来,有的还得找个年青的小姐按个摩什么的。像老头的这家店一看就不具备这些条件,难怪除了一些老同志没有其他顾客。

    '奉献'



………【第三百三十三章 鼎盛公司(中)】………

    第三百三十三章鼎盛公司(中)

    老头让毕胜雄坐在椅子上,又从一边取过一大块布系在毕胜雄脖子上,问道:“同志,你理个什么头啊?”

    毕胜雄原来都是梳个分头,不过看老头的样子,虽然看起来很专业,可还是有些不放心,便道:“理个平头得了。”他想这老头年纪这么大,理个平头应该不成问题吧。

    老头也不说话,拿起剪刀、木梳刷刷的理了起来。毕胜雄当然不会就这样老老实实的理发,便道:“老师傅,你贵姓?”

    “姓李,你就叫我老李就行。”

    毕胜雄也没客气,道:“老李,看你这手法蛮熟练的,理了几十年了吧?”

    老李手没停,回道:“算起来得有二十多年了,不过我这也是半路出家,后学的手艺。”

    “噢,那您原来是干什么的啊?”

    “原来?原来是厂里的工人。”说完老李一指窗外,“就是那个厂。”

    毕胜雄一听,知道有戏,既然是厂里的老工人,那一定对这个厂非常熟悉。“那怎么干起这个来了?”

    “厂子不行了,可我们总得活下去,总得养家糊口,后来就学了这个手艺。”老头的话听起来波澜不惊。

    “这个鼎盛集团现在不是不错吗?听说还是全市有名的大厂?”

    “大厂?哼,原先那才叫大厂。可惜让那些败家子给败光了。这个鼎盛算个什么东西,还是什么大厂?”老头的话中带了几丝怒意。

    毕胜雄终于听出几分味道,看来其中一定有什么猫腻,便不断地旁敲侧击,仔细打听起这个鼎盛集团公司的资料。

    从李老的话中,毕胜雄才知道,这鼎盛集团公司的前身本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飞尔冰箱厂。毕胜雄还记得这个牌子,他年青时飞尔冰箱着实火过一阵。当时谁家要是能有一台飞尔冰箱那可真是高干中的高干、富豪中的富豪了。可不知后来怎么地,就消声匿迹了。

    飞尔冰箱厂成立于3986年,当时由三线军工企业国营1234厂和天安的门窗厂合并组建天安市电冰箱总厂。同年9月,引进日本一家公司具有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地电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搭最后一班车”挤进了全国重点电冰箱的生产厂商行列。

    3989年,经天安市经济委员会批准,由天安市电冰箱总厂、天安激光材料厂、天安无线电机械厂等企业为核心,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天安飞尔电器(集团)公司。但其根本性质并示改变。还是国有企业。

    到90年公司发展达到顶峰,成为全国十大电冰箱品牌之一,拥有员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当时根据省资产评估转让事务所资产评估报告书,天安飞尔电器(集团)公司共有净资产近6亿元,每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左右。

    并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等附属设施。已经成为一家集生产、经营、科研、销售、外贸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经营型企业集团公司。经营范围除家用电器系列产品外,还包括机械、电子、激光材料、塑料制品、五金、建筑材料、服装、鞋帽、劳保用品、经济技术信息等方方面面。

    而且公司在香江上市H股上市,股票价格一路飙升。成为当年最有潜力的股票之一。

    可好景不长,用老李的话说,就是“得红眼病地人太多”。看到飞尔电器集团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广阔,市里大大小小的官员,只要是能说得上话的就拼命的往集团插人,仅两年时间。集团资产、利润虽有一定增长,可却抵不过人员的增长速度,集团人员从4000来人一下子猛增到6000人之多。而且新增的这2000多人大多只存在于集团职工名单上,除了发福利和奖金时才能看到这些人一面外,平时根本看不到人影。可工资却得照发,也就是说集团养了2000多个白吃饱的。

    可就算这样,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全国改革开放不久,人民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厂里地产品销路不愁。所以还算过得不错。不但工资可以保证,逢年过节的还会多多少少发些福利。

    但眼红的不只是这些当官的。市里的各部门,只要有检查权限的,也都盯着这块肥肉。各单位每天组团来到集团进行检查,就连计划生育办公室也常年“驻守”在飞尔集团进行检查,最多地一次,仅一天检查团就来了二十一个之多,共计近四百人。

    这些人不仅吃,而且还拿,今天这个说家里缺个冰箱,让给弄个内部价的,明天那个说家里装修还差点材料,让给想想办法。集团不敢不给,这些人得罪了那个,都能让你不好过。可给后又那好意思要钱,每年光是应付这种检查的花费就达几百万之多。

    后来集团看这种风气不能再长下去了,就订立了严格的各项接待制度,不管多大的领导,一律四菜一汤。还别说,效果不错,不到一个礼拜,来检查的人少了一大半。可就在集团领导高兴的时侯,集团董事长却被调职了,新来的董事长是市财经办的主任。

    新董事长上任后,这种大吃大喝的风气马上又恢复了,而且愈演愈烈。最夸张地一次,一个省里领导来检查工作,董事长亲自陪同。吃过午饭,董事长见领导有些不高兴,忙问随行地人员,随行的秘书告诉这个董事长,这个领导就好吃点海鲜。

    这个董事长马上找发人到市里去买,可天安是个山区市,离海远了去了,而且当时不像现在,交通发达,别说是在市里,就算是在个县城,各种海鲜馆也是随处可见。

    去买地人打电话说跑遍了全市也没买到。那个董事长一发狠,告诉那人马上去机场,坐飞机到最近的临海城市去买,今天晚宴上必须见到海鲜。

    他这一句话不要紧,那人这一来一去花了几万元,才把海鲜买了回来。晚宴上,那位省领导看到了满桌的海鲜这才露出点笑容,夸董事长是个干事业的材料。

    仅是大吃大喝还不算,这位新来董事长的坐车可真是一月一换,换下来仅开了一个月的新车却被以报废车的价格买给了省市的领导。这笔开销算下来,一年就是近千万之多。

    '奉献'



………【第二百三十四章 鼎盛公司(下)】………

    第二百三十四章鼎盛公司(下)

    年底结帐时,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不答应了,最后告到市里、省里,可又能怎么样,省里、市里的领导早就被他喂饱了,很快就将这件事压了下来,倒是那些告状的董事经理们不到一年时间,就都从飞尔电器集团消失了。

    就这样,原本市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国有企业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公司就算挣点钱还不够这些领导吃饭买车的,连集团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每年只能靠贷款维持。这种条件下那还有钱进行技术开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