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医都市传奇:洞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游医都市传奇:洞察者-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请注意,出现错误的不一定就是你,也很有可能是招聘人员!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招聘人员,也就是面试官,其实也是人,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因为准备不充足或了解不深刻而出问题。以前艾西说过,招聘人员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对于其他的专业知识,只可能有最基本的了解。他们会写程序吗?会销售吗?不会!

  即使是招聘你的部门领导,也不见得就都会。外行领导内行,在咱们这里不算少见吧?就算部门领导样样精通,他还是有可能走神,或干脆就是表达能力不够好,而问出了不合适的问题。这类问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过于笼统!

  “如果您到我们公司,打算如何开展工作?”

  “我们公司是一家很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不过XX这块搞得不太好,您给提点建议吧?”

  ……

  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艾西已经见过无数次了。

  你说它问的专业吧,好像也是。然而这个问题毫无重点可言!你回答得特别详细吧,面面俱到的,就毫无重点可言;你挑几个点和面来说吧,有可能你回答的方向,完全不是人家想听的重点。反正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怎么错都是你的错。就算错在面试官,人家也不会给你道歉。莫名其妙的,面试之后,你就失去了入职机会,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本章的开头部分,艾西自己也问过了这样一个问题。

  艾西问老威:“为什么你去面试无往而不利呢?肯定有你的秘诀!”

  这个问题就非常笼统。看,咱们把面试过程分成了20多个问题,可是问老威的时候只有一个问题:如此概括的问题,他该怎样作答?如果从头到尾说一遍的话,2个小时都不够用。

  所以,老威就把问题给问了回来:“你想知道的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策略的关键点了。

  面试,并非单向的考试,永远只能由面试官来提问,由面试者来被动回答。其实,效果最好的面试,通常也是存在着互动的。

  互动的意思是说,不仅仅他可以向你提问,同样的,你也可以向他提问。

  当然,这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现总结如下:

  首先,面对面试官提出的复杂和笼统的问题,不要急于回答。因为你不经大脑便说出的话很可能是错的,也可能表达不清,或者失去重点。于是,静静思索3…5秒,是比较好的选择。不用担心这样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工作都不需要你赶时间,更不需要莽撞的性格。冷静、慎重的处理办法,本身就是优秀的个人素质。

  然后,在思索的这几秒钟,你需要组织好语言,来反问面试官。请注意,虽然是反问,当然也和咱们平时说话不同,你不能带出质问的口气来,而是客客气气地,缓缓地说:“您刚才的问题,我考虑了一下,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我还不很了解咱们公司的情况/我现在公司和您这边略有不同/您刚才说到咱们这里XX部门的情况不是很好,那么您可以告诉我哪里存在问题吗/您能说说咱们公司最重要的部门是哪些吗/您这边的主要业务面对哪些客户,等等。”

  艾西连用了很几个“/”,说明这问题的答案并不只有一个。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说法小心翼翼地提醒他,其实你并不知道自己该从何说起。注意,一定是小心翼翼的,客气的,而不要太过冲撞。

  这个时候,面试官也会停下来。是的,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刚才的问题可能有些欠妥当。随后,他们就会做出适当的解释。解释的多与少,取决于他们的性格。通常,只要不是太苛刻的面试官,都会理解到你的意图。他们也许会说:“哦,您看,可能是XX部门的执行力比较差/我们更在您对于市场和销售部门的建立/我们的技术部门工作应该更有效率等等。”

  好极了!他几乎把答案告诉你了。这等于说,他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想要听到些什么,而不再让你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他想要什么,你就重点说些什么。他不太关心的地方,你只需要顺带提及就可以了。这样子,也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记住!面试官虽然是在做出筛选,然而筛选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他需要的员工,而不是为了恶心你,或者把所有人都淘汰。一个敢于提问,敢于互动的面试者,很可能就是他们需要的。提问,并不是对他们的质疑,而是表现出,你更有主动性,你更希望明确领悟领导的用意,而不是在瞎猜和莽撞下胡乱的展开工作。

  面对这样的问题,合适的心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互动,有时候是帮你解决难题的唯一办法!

酒精——你看不见的美杜莎(1)
酒精——你看不见的美杜莎

  “酒发红,在杯中闪烁,你不可观看,虽然下咽舒畅,终究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箴言,第23章,第23节)

  这则箴言说明了数个世纪以来,人类同成瘾物质作斗争的故事。成瘾物质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掉以轻心,酒精是其中位列第一的成瘾物质。

  为什么会是酒精,而不是毒品也不是香烟呢?这个问题,我在微博上阐述了,这里只简单说说。

  首先,酒精和其他成瘾物质不同,它看起来没什么威胁,喝酒的人到处都是,现在适逢夏季——高级酒店里的杯盘交错你也许看不见,但是遍地都是的路边摊,你总不至于视而不见吧?炎炎夏日里的一瓶啤酒,解渴又清凉,看起来不是一种糟糕的行为。事实上每个人究其一生,几乎都饮过酒。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的问题,在这个社会上引发的宽容度是无以伦比的。去年白酒价格一路猛涨,大家更多谈的是价格,没有几个人会站出来说:“好吧,从今天往后,咱们再也不喝酒了!”事实上,有些酗酒者倒是说过这样的话,而且不止一次,其结果是,这话最终就当作个屁给放了,谁也不会介意。美国,曾在1835年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酒精是魔鬼”的戒酒运动。到了1920年,各方面的努力带来了国家的禁酒时期。然而这项“高贵的实验”最终流产,因为它带来了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疯狂增长,它给想要喝酒的人提供的是仿杜松子酒,加拿大威士忌和私酿酒。1933年,由于犯罪率的激增,最主要是禁令根本无法禁止酒瘾,它最终被废除了。由此可见,社会自身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虽然,我们承认,酒精本身,也许是坏的。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对香烟的限制是很明确的:电视上不许由香烟的广告,世界戒烟日的宣传可谓有力,在公众场合提倡戒烟,等等。实际上,香烟感到很委屈。也的确,回头看看自己的老大哥——酒精——香烟觉得自己很无辜。诚然,抽烟不会让人沾染暴力的习性;不会“烟后乱性”想要强*暴女人;烟后驾车也不容易发生危险;吸烟会让你得肺病,但至少不会让你来个酒精肝,更不用说胰腺疾病、生殖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心脏病、股指损伤、肠胃疾病、营养不良……这些与香烟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但是与酒精可以直接挂钩!

  微博上,艾西列了12条,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酒精是一种看起来最不危险,实际上最糟糕,造成经济损失最巨大同时又是带来经济效益最显著的非常邪恶的美杜莎,遗憾的是,大众常常注意不到。

  只有深陷其中的那些人,才知道其中的痛苦!可他们还未必愿意说出来!

  艾西的这些文章,讲述的是如何戒酒,然而,这些说法是有大前提的!

  前提1:艾西并没说,所有人都应该戒酒。就像艾西说香烟的罪过其实没有酒大一样,只是实事求是而已。实际上,美国的那场糟糕的禁酒行动,带来了更多的危害,而不是进步。所以,没必要上纲上线,想戒酒您就看,不想就拉倒。

  前提2:戒酒必须是个自愿的行为。艾西知道可能有些酗酒家庭的配偶或者子女深受其害,但假如当事人不想戒酒,您强迫他也是没戏的!所以,请您耐心的说服,更好的情况是——如果他自己想戒酒了,您和他一起看,并是种鼓励他,帮助他,这样子,本文和后续文章的意义才能现象出来。

  好了,说了这些前提条件,如果您继续看,我们就来讲一讲成瘾的最典型模式。您想戒酒,总该知道为什么那么难戒吧?

  其实,酒和其他的成瘾物质的成瘾方式,是一致的。完整的物质滥用模式包括外部诱因(工作压力实在太大了、家庭负担好重啊、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XXX……)以及内部诱因(哎呀,我感到紧张和焦虑,遗忘的情况是,嘿嘿,我只要喝那么一小口,嘿嘿嘿,这些就过去了)。

  这两种诱因会在期待中被激活(唔,太可怕了,现在的感觉很糟糕,我无法入睡,我要做噩梦了。)接下来,还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想法(我会解脱的,我无法忍受这样的感觉);随后是难以遏制的渴求(他X的,能够阻止现在糟糕感觉的唯一办法是,马上就喝酒!马上就喝!哪怕只有一小口);随后,他可能有的关于解酒的想法和信念,会降低(只喝一点点,是没有关系的,他忘记了戒酒的意思,就是一口都不能沾!)

  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也就是行动策略发生效果之后——嗯,很好,一切都没有变,戒酒直白了,他开始继续饮酒,我们成为固态萌发!

  瞧,从想要戒酒,到认真地贯彻执行,再到受到内因、外因、无意识因素的多方面影响,喝下开戒后的第一小口,到继续喝酒。这是一个多么复杂,并且难以克服的过程!

  因此,艾西想对戒酒者家属说的第一条原则是:“请不要以简单的方式看待戒酒戒烟,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不要以‘没有毅力’这样的说法来形容一次戒酒的失败,实际上,远离究竟最需要的是家人的努力。”

  未完待续……

酒精——你看不见的美杜莎(2)
接着上期的讲座,我们继续来说说成瘾的戒断。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对一种成瘾物质足够了解,戒断的可能性便越大。

  于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酒精的生化效果。按照血液酒精含量(BAC)来说,当BAC达到时,大多数人都会失去知觉,该含量通常被认定为半数致死量水平,也就是中毒水平,换作更简单的说法,也就是一半左右的人,会因为血液内酒精含量达到而死亡。

  BAC达到这个水平,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然而,在饮酒者体内的BAC慢慢达到的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反应却是不同的。

  当某人的BAC水平达到时,他可能很想和别人干上一架,另一个人可能会喋喋不休,还有人手舞足蹈,或者默默坐在那里,并不打扰别人,继续自斟自饮。

  这就说明,那种认为成瘾物质在使用者身上产生同样反应的观点,是一种药理上的谬误。看起来倒像是个人的状态和特点,反过来影响了成瘾的效果。个人状态包括使用者的智力、人格、感知觉系统等等。

  也就是说,让一个人戒断某种成瘾物质,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你总不会觉得因为工作关系养成酗酒的习惯和老年男性每天来半斤二锅头是一码事吧?

  每个人喝酒,都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他变成了酒精的奴隶”。

  在上一期里,艾西讲到了成瘾的经典反应,但是按照成语来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实际情况也并非一概而论的。

  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酒瘾者的成瘾模式:

  模式1:上期艾西讲到的,属于认知模式,本次就不再废话了。

  模式2:行为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导致饮酒以及保持饮酒的习惯,与酒精摄入的正面奖励体验有关系。通俗一点来说,举个例子,艾西很喜欢喝啤酒,并且喝得很多——但艾西并非一上来就能喝那么多的。主要的原因在于,艾西很喜欢凉的饮料,加上口很轻,一般在外面吃饭,都会觉得咸,又不愿意总是喝甜水,于是就发现冰凉的啤酒刚好满足了需要,于是夏天总在喝这个,次数多了,形成了习惯,觉得很爽,且越喝越多。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同时,反复地饮酒其实可以消除焦虑,降低应激水平,这也让人觉得很爽,于是,饮酒习惯得以确立。

  模式3:疾病模式——在成瘾的疾病模式中,药物通常是一种违背常理,让健康人感到痛苦的情况;人们普遍认为是物质本身导致了上瘾。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经过一系列内部反应之后,酒瘾者开始对其饮酒行为不能自控。随着使用次数增多,个人需要更多的酒精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当停止或减少酒精用量之后,体内酒精含量的水平低于需求量,虽然酒瘾者可能停止了饮酒行为,但是生理需要还是非常渴求酒精的。科学观点认为:如果生理上的需求迫使某人持续饮酒,那么便可以归为疾病的类别了。这种疾病,通常被称为进行性疾病。

  模式4:通路模式——这就是说,一个人会从较轻的用量,逐渐加重的过程。大多数只有在试用过啤酒之后,才开始想喝白酒,就像吸毒者先吃药丸,然后才追求可卡因;从吸食最终到了静脉注射。这是一个过程,并且一般历经年久,从“软”一点的尝试,最终变成“硬”家伙!

  模式5:遗传易感模式和家庭模式——不用怀疑,遗传和易感体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为物质成瘾者的几率。除遗传外,还有一个很糟糕的情况是早期的家庭环境。如果双亲中有一个酗酒,则子女成为酗酒者的机会比常人高出4…5倍。这也是艾西在微博里说过的那句话,“要按照我说的去做,不要按照我做的去做”,有些家长的确如此,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经常去要求孩子。这种要求在孩子的眼里会变得非常须为,并增加其玩世不恭的性格。

  模式6:生活方式模式——饮酒也是一种生活模式,这在我国属于屡见不鲜,因此无须特别解释。

  模式7:群体模式——这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通常是受到“小群体”及异性朋友的影响。逐渐地,这个小群体内的所有人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理性认知。于是,大家也都形成了一致的行为特点。

  模式8:处方模式——这是现实中最逗的一种情况。以我国为例,各种各样的不论真假的大夫充斥在荧屏上。许多人会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被他们误导。虽然艾西还没见过有人敢说“喝白酒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假如有一天某人如此说了,艾西也会见怪不怪的。一般来说,虽然电视上不敢鼓吹喝白酒的好处,但生活中有不少人会这么做。某人工作压力太大,身边的老领导,老大哥,老伙计也许就会建议他去喝酒,这也算是家常便饭了。

  模式9:精神分析模式——这一类比较少见,是说儿童早期的病理特征和精神创伤,在其成年后继续发挥作用,另外,也可伴随一些强迫的观念和行为。

  模式10:社会心理模式——这与生活方式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不少人认为“大家都会做的事情,我做了也没关系”;“或者别人都努力去做的事情,我不尽力不合适。”这种观点绝不仅仅发挥在工作上,也经常出现在饮酒时。

  模式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