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避免的延迟。此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英国联合参谋代表团讨论海军问题,马歇尔强调,必须利用中国人情愿采取攻势的机会,必须找到方法,给予大元帅必要的保证,使其进攻可以开始。但迪尔元帅与韦唯尔态度一致,坚持认为由于缺乏护航舰只,舰队不能进入孟加拉湾,因此不能保证掌握制空与制海权。
1943年1月8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正式拒绝发动缅甸战役。他在电报中强调,他深信收复缅甸的企图必须有海陆的联合行动。除非海军能从海上阻击敌军增援,或登陆部队能在缅甸南部后方打垮日军,敌人将可以迅速集中攻击中国在缅北的部队。由于供应线的薄弱,不论中国在后方有多大兵力,都赶不上日军集中的兵力。因此,进行局限于缅甸北部的攻势,军队最后势将面临战败的危险。最后,蒋介石抱歉地做出如下结论:如果海军不能控制缅甸海,与其冒着所提议的北缅战役中包含的危险,不如多待几个月,甚至等到秋天雨季结束以后再考虑。'注:《史迪威在华使命》第258~260页。'罗斯福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后,回电力劝蒋介石在他和丘吉尔即将举行的会议之前,不要做出最后决定,罗斯福宽慰蒋介石说,在这次会议上,将有充分的时间为3月份缅甸的军事行动做出关于海军支援的安排。
自从中国提出反攻缅甸的战略计划后,一方面不断地对反攻计划不断充实和完善,一方面与英美积极协商,力争尽快实现三国联合,三军配合,两栖登陆,收复缅甸的设想。这不单是从打通国际运输线,坚持抗日战争,也是从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利益着想。从英国方面来看,缅甸失陷并不具有影响全局的意义,只要能拒日军于印度之外,对夺回滇缅路,恢复对华军运不感兴趣。因此,当史迪威、蒋介石与英方商议反攻缅甸计划时,英方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美国从亚洲太平洋的总体战略出发对中国提出的反攻缅甸的计划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由于美国传统的对亚洲军事政策以及美国战争动员较迟,无法抽调大批兵力直接参加缅甸战役。因此,美国一方面从租借物资,美援、军备等,力促中国出兵缅甸对日作战,一方面竭力敦促英国积极配合,为反攻缅甸承担责任。由于缅甸战役在英国世界战略中位于北非战役之下,在北非战役开始后,英国始终拒绝派海军配合。这样,中国于1943年春收复缅甸的计划就破灭了。此后,反攻缅甸计划成为美英中三国政治军事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
二中美英反攻缅甸决策的有关国际会议
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2年底,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对德作战形势已开始大为改观,为了协调盟国击败法西斯的战略方针,罗斯福、丘吉尔决定于1943年1月15日左右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确定1943年的作战方针,扩大盟国的政治影响。在这次会议上,反攻缅甸问题也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英美之间经过争论,确定了中美英三国水陆两栖反攻缅甸的原则,并初步商定了实施战役的时间。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及其主要军事首脑会于卡萨布兰卡,商谈世界大战形势,并磋商反攻缅甸问题。由于当时世界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盟军一边,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海军参谋长金上将再次提出了实施两栖登陆,占领仰光,全部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
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战役,可以重新打通进入中国的国际运输线,并可推动中国对日本采取主动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中国建立空军基地,轰炸日本的工业设施和海上运输线,迫使日军在中国及太平洋和东南亚的主要地区采取守势。这样,就能“减少我们在太平洋地区遇到的危险,使我们能进攻德国”。'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517页。'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这样比用美国人进行旷日持久、逐山逐地、代价高昂的战斗要有利得多。
英国参谋人员提出,攻击意大利和开辟巴尔干战场都需要运输和登陆艇,登陆仰光可能影响到欧洲战局的发展,削弱横渡海峡进攻欧洲的作战力量。对此,“美方已答应,部队运输工作和登陆舰大部分由他们负担一部分海军掩护力量”。'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4卷下部第3分册,第1011页。'马歇尔还威胁英方说,除非发动“安纳吉姆”战役,否则太平洋地区随时都可能出现迫使美国遗憾地撤销在欧洲战场上承担义务的不利形势。在此基础上,英美两国首脑同意最迟于1943月11月底实施“安纳吉姆”方案。该方案规定:中国军队在缅北进行地面进攻,重新打通滇缅路。美国派地面部队配合行动。与此同时,英国海陆军在缅甸南部实施两栖作战,收复仰光。罗斯福和丘吉尔分析了战争的局势,认为本年内盟军从地中海进攻巴尔干半岛可望成功,美军在南太平洋的战争也将取胜,届时可调动一部分海空军到孟加拉湾登陆仰光,打通滇缅路,进而收复缅甸。
1月23日,英美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两国参谋长向罗斯福和丘吉尔递交了“1943年作战方针”报告,强调以对德作战为主,在地中海方面攻击西西里岛,而“在太平洋及远东方面的军事行动将继续进行,其目的为维持对日本的压力,……在不影响安纳吉姆计划的前提下,如尚有多余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可拟出进攻马绍尔群岛及加罗林群岛的计划,并为此进行准备。”'注:同上,第1024页。'这个计划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批准。1月27日,斯大林收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信,向他通报卡萨布兰卡会议的精神。其中写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的打算有在近几个月内把日本从拉包尔赶走,乘胜向日本推进,“我们还打算扩大我们在缅甸的军事行动的规模,以及重开对中国的供应线。我们打算立即增强我们在中国的空军力量。”'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卷,第83~84页。'但是对日本的攻势不能影响对德作战。
卡萨布兰卡会议制定了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并决定了实施的时间,对中英美三国配合反攻缅甸,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在美英先欧后亚世界战略指导下,缅甸和远东太平洋战争的发展,取决于欧洲战争的变化。
加尔各答中英美三国军事会议: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罗斯福为了争取蒋介石参加战役,派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陆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布里·萨默维尔及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英国代表约翰·迪尔爵士组成的高级代表团到中国,向中国政府通报会议精神,与蒋介石磋商缅甸反攻问题,通知中国政府将于2月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中美英高级军事会议,研讨反攻缅甸的具体措施,蒋介石欣然同意。
1943年2月9日,中美英三方在加尔各答举行会谈。中方出席会议的代表是何应钦和宋子文、朱世明、杜建时等人。英国代表是迪尔和韦唯尔。美国代表是阿诺德、萨默维尔。史迪威以双重身份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三方一致同意实施安纳吉姆计划,但不久就风云突变了。在商讨反攻缅甸的具体安排时,中国代表何应钦反复强调海空军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说明缅甸作战必须要有足够的海空力量,从南北两路实行海陆夹攻,才能胜利。这一点得到英美代表的同意。随后,何应钦又提出具体的作战方案:中国准备派10个师自滇西向密支那进攻,2个师由印度向雷多前进,会师于曼德勒。他还向英美代表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的集结和整训情况。英国代表也说明了进行海上作战,攻占仰光,配合中国缅北作战准备的兵力兵器及战略方针。三方一致同意各方协调,实施安纳吉姆计划。韦唯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大家一致同意剩下的事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战役的准备工作。”雨季一结束,就立即发起进攻。
何应钦回渝后,将会议情况报告蒋介石,“蒋很满意,随即着手调动第2军、第71军向滇西集中,准备11月决战。”'注:《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版第193页。'说明中国对实施安纳吉姆方案,承担缅北陆上作战的重任是积极并有诚意的。
卡萨布兰卡会议英美在1943年的战略方针中,已经规定地中海战场的地位在缅甸战场之上,丘吉尔又一贯坚持巴尔干战略。这样卡萨布兰卡和加尔各答会议结束不久,在英国的坚持下,英美制定并得到中国赞同的安纳吉姆计划就开始发生变化。加尔各答军事会议后,英美在北非战场的胜利大局已定,英国遂专注于准备进攻西西里岛,丘吉尔向罗斯福表示此时无力分兵准备缅甸战役。美国陆军部考虑,如果完全取消反攻缅甸计划,对太平洋战局十分不利,影响到盟国世界战略。如果实施安纳吉姆方案,缺乏必须的物资,只有缩小安纳吉姆方案,放弃南缅作战,只从北缅进攻,以打通滇缅公路为目的。罗斯福和丘吉尔协调一致后指示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单独进攻北缅的计划,并决定将此计划暂时不通知中国。
宋子文在华盛顿风闻英美拟定了新的反攻缅甸的计划后,急电蒋介石。蒋电令宋子文向罗斯福力争维持卡萨布兰卡和加尔各答决议案。于是,宋子文紧急求见罗斯福,表示中国按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加尔各答会议精神,已在滇西集中精锐部队,准备反攻北缅。如果英美放弃进攻南缅。中国也不愿单独进攻北缅。罗斯福回答道:对缅作战,势在必行,只是在计划上作一些变动。由于英美准备西西里战役,在印度洋都是旧军舰,登陆作战,必遭致大损失,但美国海军一定会提供援助。罗斯福还表示将尽量说服丘吉尔,使中英美三国一致行动。宋子文将与罗斯福会谈精神电告蒋介石后,蒋介石表示如英国放弃孟加拉湾配合作战,中国将不参加即将开始的战役。因为如无海军作战,中国供应线薄弱,赶不上日军集中的速度,最后势将面临战败的危险。'注:《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译稿第二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2~53页。'蒋介石还指示何应钦,在滇西集中部队一事,不必急于进行。中美英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就此搁置。
三叉戟会议:
1943年5月,英美军队在北非大举进攻,占领了北非沿海地区,为了协调战略计划,从5月12至2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代号三叉戟。中印缅战区指挥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及其高级将领决定了登陆西西里岛的“哈斯基”计划,讨论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和空袭德国问题。缅甸战役和中国战场问题也是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代表宋子文、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史迪威、在华作战的美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说明各次会议以来,中国政府已全力着手反攻,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已集结完毕,坚持要实行卡萨布兰卡及加尔各答会议拟定的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受到英方的断然拒绝。英国表示,在盟军取得欧战胜利之前,不能使用大部队在缅甸发动攻势。丘吉尔宁愿绕过缅甸进攻马来亚或苏门答腊'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705页。'也不愿进攻缅甸。太平洋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认为,可以通过海战取得战胜日本的决定性胜利,而夺回缅甸并不十分必要,但马歇尔与陆军部却不这样认为,'注: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纽约1948年版第773页。'他们支持史迪威立刻实施反攻缅甸的意见。会议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由于英国的坚决反对,中国又极力地坚持原议,美国转而采取折中态度。打通滇缅路,以曼德勒为前出的目标。为了满足中国对物资的需求,美国还提议加速修建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公路,增加经驼峰航线空运的物资数量,坚定中国抗战的信心。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的提案,他在给宋子文的电报中指出:“倘反攻以占领缅北至曼德勒为止,不特无补于中国战场,且徒牺牲兵士,中国决不再蹈去岁覆辙。”史迪威当时评说丘吉尔“无论怎样都无法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开去,英国佬对太平洋战争是不感兴趣的。”'注:同上,第730页。'但由于当时英美正在准备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战役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英国都需仰仗美国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考虑美方的意见,加上中国的坚持,英国最终作了妥协,勉强同意维持以前的决议。最后,三方达成协议,以英国海陆军进攻缅甸海岸,控制孟加拉湾的制海权为中国军队进入缅北作战的前提条件。美国同意尽力增加对华空运作战物资,以美式枪械装备中国军队。'注:H·菲斯:《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纽约1957年版第129页。'虽然三国协议基本上维持了从前各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但实际的分歧并没有解决。正如会后英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在日记中所写的:“我们的困难仍然是由对于太平洋问题的观点分歧所造成。我确信,在纸上我们要写什么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对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注:布莱恩特:《形势的转变(1939~1943)》(A.BryantTheTurnoftheTide)伦敦1957年版第625页。'
魁北克会议:
1943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为了制定地中海战场的作战方针,加速准备“霸王”战役,确定此两战役与太平洋战争及印度洋战争之关系,'注: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406页。'举行了一次首脑会议。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高级官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代号四分仪。魁北克会议为中缅印战区取得的唯一比“三叉戟”会议前进了一点的是派一支3千人的美国突击队,罗斯福还许诺出兵缅甸,打破了美国传统的亚洲大陆政策。
魁北克会议前夕,意大利代表就开始与美英联系投降事宜。于是丘吉尔力图乘意大利投降之机,占领巴尔干,将苏联的影响挡在多瑙河以东。美国虽然同意苏联的要求,但却无意立即在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英国的战略指导是:如果美国赞同英国的地中海战略,那么英国也可以协助美国在孟加拉湾、印度打击日本。
美国认为要迫使日本投降,必须攻入日本本土,要攻打日本本土,必须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要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就必须打开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充实中国的军备。由于中国在反攻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援助中国,否则,日本一旦夺取了美国在缅甸的飞机场,或者切断中印驼峰航线,粉碎了中国的抵抗,就可以抽调中国和缅甸战场的军队进入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必将影响美国对德战争。所以,会议前夕,马歇尔向罗斯福建议:必须说服英国夹攻南缅甸,反对英国在巴尔干和地中海作战的建议,得到了罗斯福的赞同。罗斯福还表示,必要时美国可以出兵两师参加缅甸作战。'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168~188页。'英美的分歧,说明了两国远东战略的矛盾。
英国一再推迟反攻缅甸,实际的原因是丘吉尔把缅甸看作不列颠帝国的前哨,所以他“决不会甘心于使解放缅甸的功劳归之于美国人或者更可能的是归之于中国人。”'注: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第463页。'
魁北克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