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胭脂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洛书胭脂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曾以为我这一生都会这样的幸福下去。直到承佑十年,你爹出关征战,苦战三月,大胜拓拔。拓拔投降,送公主进京和亲。自此以后,我的生活就变了。虽然你爹什么都没有说,可我还是那么强烈地感觉到他不再爱我了,因为他看我的眼里没有了往日的色彩。

    每次说到这里,娘的眼神都会分外忧伤,似利刃穿透我的灵魂,然后恍惚之间,我就会看到娘的影像在白森森的刀光之中,支离破碎,漫天飞舞。

    这时,我会对娘温柔地笑起,目光清澈,神色安宁,唇角上扬。“小时候,你外公也会这样哄着我,对我温柔地笑……”这样娘就会安静地睡着。

    从此以后,我习惯于温柔地笑,对娘,对杏姨,对去疾哥哥……对所有的人温柔地笑。

    就在我对二表姐柳雪君温柔笑起时,已是日落西山。夫子慢条斯理地收拾好书本,夹在腋下走出门口,一天的学习也就结束了。待夫子走远,二表姐就对着夫子的背影吐了吐舌,做了个鬼脸,表情煞是可爱,而后又呼啦一声,凑到我身旁,乌黑的眼珠子滴滴地转,神秘兮兮地说:“扶柳,我们已经看清你的真实面目,赶快招供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瞧着二表姐柳雪君的卖力表演,我不禁笑出声,看来我心底的疑问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怕以后生活越发地不得平静了。唉,古人那知什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她们是何方神圣,我自是一清二楚了。

    突得我玩心一起,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既已被捕,那我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陈堂证供,但我也有权保持沉默,不是吗?”

    雪君一愣,随后大笑起来,声音清脆,如珠落玉盘。霜铃也走上前来,坐入我书桌对面的椅子,道:“还是一样的牙尖嘴利!其实,我们三人自能说话起,就已相认,只是一直找不到你。本来推断,你将成为我们的亲妹子,因为我们三人重生为姐妹,还生日相同。可我们苦苦等了六年,也没有等到娘亲们再生出个妹妹来,本以为你掉队了,没想到原是换了队。”

    看来她们比我还适应这个时代,我笑道:“对不起,谁让我步子小,出塔时慢了一拍呢。”

    霜铃冷眉一挑:“其实你提笔的时候,我就知道是你了,哪有人握毛笔跟写钢笔的手势一样的?还有皱眉的倔劲,真不知道谁学得来!”

    一会儿工夫,活泼好动的雪君就站在了书桌上,头微仰,振臂高呼:“我们四姐妹既然重逢,就要齐心协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听到雪君的话,我轻皱眉头:“从今往后我是扶柳,而你们就是柳雨蕉,柳雪君,柳霜铃,以后也不要向任何人提及我们的经历。历史是不容我们改变的,青史上并没有我们!”

    雨蕉立即解释道:“我们当然知道历史的不可改变性,所以我们才一直默默的寻你。否则,柳家姐妹就不是以同月同日生称奇,而是以古怪行为闻名了。其实如果我们胡乱行事,你也更加容易的找到我们,不是吗?”

    霜铃长看了我一眼,叹道:“事实并不如你所想。”说完,径直走向书柜,从中抽出一本线装古书,放在我桌上。

    从此以后,我知晓,历史确已改变,而且我们亦无力挽回。

第一卷:江南旧时光 青史改(一)

  拈起桌上的那本线装古书,深蓝封面上的字铁勾银划。

    “《吴史》?”我不禁轻声念出。我深信凭借我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二十四史里绝对没有《吴史》一书。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不安,我急忙抬头,带着疑惑的眼神盯着霜铃,等待她给我合理的解释。

    《吴史》难道只是一本毫不起眼的野史外传?可是这等小书,霜铃又为何特意拿给我看呢?既是野史,又何以能用得《吴史》这样大气的名字?

    霜铃正欲启唇,“咚,咚,咚……”,书院外传来由远及近的脚步声,一名大丫鬟带着三名丫头走进书房。她们步调一致,行动规矩,就连步长也都是一样的六寸三分。这就是百年西泠柳庄训练出来的丫鬟,柳府森严可见一斑。

    那名大丫鬟上前一步,六寸三分,屈膝福身,下沉四寸五分,道:“请小姐们到大厅,老爷夫人们都等着小姐们用膳。”

    闻言,我们都安静地走向门口,霜铃忽然一转身,与我擦肩而过,用细小的声音在我耳边说道:“你带回房间看,看过之后,一切自然知晓。”趁着还在霜铃的背影之中,我快速地将《吴史》卷起,放入袖内,跟着她们出了书院。

    从书院到山庄大厅,必走一条林荫道,名唤停晚道,道旁遍植枫树。

    如今已是晚秋,道旁的枫树秋叶早已被霜染红,纷纷落下。枫叶轻飘飘地在空中回旋着,叶红似火,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簇簇燃烧着,零零星星,点缀着广阔苍穹。我抬头瞧着这枫叶美景,火烧似的一片,也不知怎么的,竟然感觉袖中《吴史》也如火般灼热,烫得手臂隐隐作痛。

    难道《吴史》是熊熊火焰,将会点燃我的天空,改变人生?

    我不禁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天空,脚下机械地行走着,就在道路尽头拐弯处,“砰”地一声大响,我撞上了人,震得全身生疼。

    我强忍着痛,忙退后几步,稳住重心。可《吴史》却随着这股反弹之力,从我袖中滑落,“啪”地一声,掉落在地,书页随风哗哗翻动。

    “柳儿妹妹,怎么样?撞疼了吗?”一张可爱男孩的脸晃到了我眼前,亮晶晶的眼,深甜的酒窝,那是二表哥柳云。

    我这才回过了神,环顾四周,发现在场所有的人都望着我,我只得对大家笑着摆手道:“没有什么大碍,是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方才撞得是大表哥柳风,我仰头望他,温柔地笑,表示歉意,可他却面无表情。作为一个年仅十五的少年,柳风是过于严肃沉稳,甚至是有一点冷酷了。

    我静静地看着他弯腰捡起《吴史》,然后递给我,锐利双眼一闪,问道:“你读《吴史》吗?”

    我顿时惊呆,哪有六岁的女娃看得懂艰涩史书的?只得心中暗自叫糟,还好反应机敏:“今日第一天上课识字,夫子嘱咐可多看几个字,学着写写,我就随手拿了这本,大表哥可有什么不妥吗?”

    柳风微愣,看了我好一会儿,才缓缓而言:“此书很好,今后你可常读。”

    在柳庄大厅内,遵循古训,食不言,我默默地吃完饭,然后恭顺地起身,等到长辈们都离开后,才快步回到秋水居我的房间内。

    借故屏退随身丫鬟,我点了两根粗大的红油蜡烛,屋内顿时亮堂如昼,从袖中掏出《吴史》,读看起来。书中皆是繁体文字,需经细细辨认,方能勉强读通。如此耗时,待红烛燃尽,才合上《吴史》最后一页,无力细想,便倒头躺在了床上。因为我实在是头胀,正如霜铃所说,事实并不如我想的那样,历史却已改变,甚至颠覆之极。

    在我们原时空中,三国历史是这样的,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汉室重创,无力统国,中原纷乱,各有野心实力之人角逐天下。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几十年烽烟战火,特别是赤壁之战,终形成三国魏吴蜀鼎足之势。后蜀相诸葛亮三次北伐,无果而返,终为此丧命。其后蜀主吴王无道,纷纷被曹魏灭国。但曹魏好景不长,司马懿篡位夺权,废魏帝,一统江山,始建西晋。

    但在这个世界,历史却是如此,据《吴史》记载:

    建安八年,北方诸侯曹操与南方霸主孙权皆有心谋夺天下,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只为等待良机,挥兵南下。时孙权与其心腹大将周瑜密谋,定计派瑜乔装潜入荆州,勘探地形,以备日后出兵之用。周瑜轻装简行至卧龙冈,在竹林中偶遇诸葛亮,两人相谈甚欢,日落而不觉。次日,周瑜携礼,亲自拜会亮于茅庐,谈论天下大事,评点中原英雄,竟不谋而合,遂深感相见恨晚。是夜,两人煮酒,秉烛夜谈,直至日出而明,瑜亮焚香盟誓,结为异性兄弟,后,亮随瑜至江东,入孙权大帐,拜中郎将。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北方,顺势南下,攻打荆州。是时,荆州刺史刘表病亡,次子刘琮掌权,软弱无能,降于曹操。长子刘琦不愿甘居于曹操帐下,遂率汉阳五万兵马与孙权联合,共抗曹操。曹操领百万之众,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此时,瑜亮合谋三日,方定火攻妙计,后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千里,曹军溃败落荒而逃。而后亮神机妙算,杀曹操于华容道。赤壁之战,天下大乱,江东孙权乘势夺取荆州,攻下川蜀,统一南方。操死后北方无霸主,各诸侯并起。

    建安十五年,周瑜因病英年早逝,亮悲痛大哭三日,孙权追封其为临江侯。随后,孙权封诸葛亮为北伐元帅,筹备粮草与兵马。次年,亮领三十万大军北伐,连施妙计,又创得八卦阵法,天下无敌。三年之后,平定中原。

    建安十九年,亮班师回朝,孙权出城十里相迎,即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食邑千户。年底,孙权废黜汉献帝,登极称帝,国号为吴,定都余杭,史称莫干之变。吴朝初年,孙权拜诸葛亮为丞相,改革行政体制,创建三省六部制度,立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设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掌管天下。次年,封诸葛亮之兄诸葛谨晋封武平侯,诸葛谨之子诸葛恪天生英才,十八岁入仕,辅弼三朝,功勋显著,吴文帝册封其为武宁侯。是时,诸葛一门三侯,天下称赞。

    此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吴朝传位三百载,到第二十五位帝孙藐,他骄奢淫逸,残暴异常,百姓苦不堪言。孙藐即位五年后,为填充国库,增加赋税十余种。民无以生存,是以逼民反,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两年后,义军包围皇城,孙藐无路可逃,被迫在大殿内焚火自尽。至此,吴朝灭亡。

    读完《吴史》,知晓原委,可我却难以入眠。估计这个变化给我震撼太大,让我措手不及。这六年来,我一直以为我是回到了中国唐宋元明清中的某一个朝代,而且还以为我对这个时代的大事无所不知,可以从容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可现实却是如此这般,让我无可奈何。那吴朝灭亡之后,又是何人当政?那现在所处王朝又是怎样创建的?那我又该怎样在这个陌生的王朝生存下来呢?

    这些问题都压在我的心头,使我辗转难眠。我长叹一声,既然周公不肯入梦,那我只有披衣下床,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如弦弯月,而后转身行至书桌前,提笔挥毫,疾风快书,写下“何去何从”四字。


青史改(二)


  昨夜一宿未睡,直到挨到天亮才昏昏睡去。清晨,杏姨来为我洗漱时,见我双目浮肿,立即追问了几句原委。我怕她深究,以昨晚吃得太多,喝了不少茶水为由敷衍了她,幸而蒙混过关。

    匆忙收拾,待我赶到书院时已略微迟了。夫子正带着她们朗读《离骚》,一唱三叹,情感激越。夫子见我低头立于门口,便微微颔首,打了个手势示意我坐下。今日仍教我识字书写,我也安得一笔一画地练起繁体字来。初时学得是楷体,看起来容易,写来却极为困难,要手腕用力,力道适中,直透笔尖,绵力长长,方能写出好字。

    用心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眼,已至傍晚,夫子早已讲学完毕,踱着八字步回家了,姐妹们也很快围了上来。

    “如何?想必你已经完全知晓了吧?”雨蕉柔声细问。

    “我就说了嘛,凭借我们四人一定能弄得惊天动地的!”甜甜的嗓音是雪君。

    我一摆手无奈说道:“我虽然知道历史因何而变,可是谁能告诉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朝代?我想了一晚,根本无法入睡,眼睛上的黑眼圈就是最好的证明。”

    雨蕉莞尔一笑,雪君更是指着我的黑眼圈娇笑不已。

    “这本仍是本朝的官方记载。”霜铃递给我一卷书:“今晚你还是顶着熊猫眼看完它,我们明日再讨论吧!”

    霜铃给我的是《西华》,记载当朝历史,《西华》如是述道:

    吴末,农民起义,诸侯争雄,天下大乱。一日,七彩凤凰从天而降,栖于长安华公府东南枝上,是时,百鸟朝凤,三日不绝,处处鸟啼。华公皇甫宣当晚入梦,进入西天仙境参拜西王母,王母曰:吴帝失道,气数已尽,汝可顺天意取而代之。次日,华公拜宗庙请示先祖,后昭告天下,起兵反吴。

    长安华公皇甫宣本为吴朝贵族,世代受封,但不堪吴帝暴政,终起而反之。因华公一向仁慈爱民,德名在外,故反吴时,登高振臂,一呼百应。五年之后,华公已有百万雄师,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在金陵一役,苦战十日,大败吴国精兵。后皇甫宣耗八年之久,终平定天下,登上帝位,国号西华,定都长安。

    看毕《西华》,我长舒一口气,终于把历史连贯起来。据《西华》记载,现在离西华建国已有百余年,如是推算,目前的西华朝应该相当于原历史记载中的唐朝,也就是说,我们回到了千年之前。

    匆匆又过两月,我不断地从雨蕉她们那里获取这个陌生时空的有关信息,开始重新认识这个看似熟悉又陌生的西华朝。从她们精彩的讲述中,我也知晓了其实这里与大唐无异。西华已建立一百多年,正值盛世,国力强盛,四海臣服,唯有北疆胡族拓跋骚扰不断。此时,西华民风开放,思想勃发,如百花齐放,经济繁荣,百姓富庶。

    而西泠柳庄处于余杭东南角,依山傍水。余杭为前朝东吴旧都,高墙广筑,气势恢弘,城内多富贵人家,朱门高槛,金碧辉煌。东西南北共十八条大道,分十六坊,商铺林立,夜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这里商业发达,不似原世界中的古代,早至汉朝时,文帝曾制定国策,就有重农抑商之说,认为商人不劳而获,只凭狡诈赚取差价,且一心逐利不顾道德,乃祸国之因,理应抑制。后世之君皆重农抑商,每年逢农耕时节,君主常下地播种,皇后采桑养蚕,做天下楷模。对商人则一直征收重税,防止他们囤积货物,祸乱民间交易,动摇国家根本。可在这里,吴朝时期,江东就为商业中心之地,且国家国库税收大都从商人手中获取,故东吴鼓励经商,民间经商风气亦盛。至今西华朝已是商业昌盛,西丝绸之路,南海上之航皆开通,且与多国有频繁的生意往来。

    当我渐渐熟识这个朝代后,原本烦躁不安的心也趋与平静,又开始心安理得做起了柳府大小姐来,每天规律作息,一日复一日,生活平淡恬静。

    当然有些人是不甘寂寞的,这样乏味的生活无法忍受的。初冬某日,天空飘起细细的雪,碎碎地洒下来,落在指间,而后便化为晶莹水珠。她们三人笑着行来,说有几句悄悄话要讲给我听。瞧着她们那意味深长的笑容,我就知道她们有重大计划,谈笑着跟着她们闪进一间暖阁。

    很快,大伙儿就围着红泥暖炉谈论起来。

    “扶柳,你真要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大家闺秀吗?”霜铃试探地问道。

    “恩。”我抿上一口热茶,轻点着头。

    “为什么?”大家居然异口同声,不解地问道:“你的理想呢?”

    “看来大家都想让我做个女强人。”我放下手中的白瓷茶杯,淡然笑道:“可我觉得当大小姐挺好啊,衣来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