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便在桥北修建了“龙雾庙”。 至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有一孙知县,常以修复古迹为要务,当时正逢久旱不雨,孙知县亦率吏民祈祷于已破旧的龙雾桥和庙,他有感于前朝杜知县之善举,便对之进行了重修并刻石铭文《重修龙雾桥(庙)记》曰:
  丰邑东去五里许,有石桥,名曰:“龙雾桥”, 北去三十步有庙,曰“龙雾庙”。 然庙无额,桥无碑,当时,侯孙莅政于兹,拳拳以修举废坠为务。景泰二年间,兹土久旱,斯民遑遑,……于是率僚庶以修之。于桥旁地掘尺余,得一字碑,破裂不完。详观,乃知为宋绍圣三年,邑令杜因桥祷雨,以安岁事。而杜乃立庙于桥北,奉神加恭,冕服以享,撰碑文用垂久远。至今丰人因之以有庆焉。侯得是文,即日命工重修桥祠。未几,大雨方千里而来。侯等踊跃而喜,遂立石以记之。……桥祠去古已远,沉埋湮郁,几经隆替矣。嗟乎,桥祠一物,固有终穷,而其有灵气者,钟于神物,虽久而不衰,况其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滃,理势必然。而取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蛟龙而得。后基四百年帝业,岂偶然哉!至今丰人尚仰龙德。既生汉高以显斯土于前;复赖桥祠以流惠泽于后,万古一日,何其幸哉!然非特丰人之庆,实后人之幸也!继今以往,……尚有如今日之继杜令者?是为记。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关于刘邦的母亲(2)
又据新版《丰县志》记载:
  县城东北郊有龙雾桥、祠及龙雾桥遗迹,龙雾桥在丰县城东北五六里地方,《史记》所记刘邦母在此遇龙有孕而生刘邦,因名之。1981年,在龙雾桥附近开河挖渠,得龙雾桥记文石碑二块。一是明代景泰元年之《重修龙雾桥庙记》,一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之《重修龙雾桥庙记》。②
  汉高祖刘邦出生之神话故事的出笼,肯定与汉家皇室宣传的皇权神授有关。既是神话故事,当然不可能全是真的。然而,后世许多人还居然当了真,“方志”、“史书”、“演义”、“戏说”也争相收录渲染。自然,这只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已,表达了人们对开国明主之再生及其太平盛世的企盼。
  2。高帝之母,不声不响地去了
  史家再一次提到刘邦之母,则是在刘邦登基称帝之时了。《高帝纪》仅作了如下记载:“汉五年,……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就这样,这位养育了一代伟大帝王的母亲,未见其他任何事功存世,便不声不响地离去了,她是卒于何时,又是如何亡故的呢?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因大意,兵败彭城,项羽派兵去丰沛,搜捕刘邦家人做人质。刘太公、刘媪与吕后及子女等落荒而逃,中途不幸走散,太公、吕后等被楚军掳去。此后在荥阳前线,刘太公几乎被项羽烹杀,却不见刘媪之面。再之后楚汉双方签订了鸿沟停战协议,项羽归还了太公和吕后,亦未见刘老太还归汉营。看来,刘老太恐怕是悲惨地死于战乱之中了。或许由于刘母是一位生育了龙子的神灵,而神仙的生死活动,凡人是无法了解的,当然汉家史官便无从记录了。对此,
  《补注》引:三国时魏人如淳曰:“《王陵传》云:楚军取太上皇、吕后为人质,又项羽归还太公、吕后,不见归还刘媪也,又上(指高祖)五年,追尊母(亲)媪为昭灵夫人,高后时追尊为昭灵后耳。”
  《正义》引:《汉仪注》云:“高帝母,起兵时死于小黄城,后于小黄立陵庙。(先媪已葬陈留小黄)”追述了这一事实。
  《正义》还引:“《陈留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谥曰昭灵夫人’;引括地志云:‘小黄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今河南开封附近)东北三十三里’。”
  令人困惑的是,太上皇刘太公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于“新丰宫”,死后葬在万年陵,而刘邦之母却葬在“陈留小黄城”,未见与其父合葬于万年陵的记载,亦未有回归于故里老家——“丰”之坟地的记载。③而陈留就在魏国故都大梁附近,当年刘邦祖父丰公便是自大梁率全家迁来丰地的。大梁自然也应是刘邦祖籍之所在,那么小黄城可能就是刘邦祖辈之陵园所在地了。或许这也是刘邦之母在战争中命丧陈留,葬于小黄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刘母未能与刘太公合葬的原因,便只能有待考证了。至于传说中所谓“刘媪为刘太公之妾”的说法则无从考证。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1)
诚然,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却以义军统帅身份,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高举“伐无道,诛暴逆”旗帜,率军入关灭秦,剪除倒行逆施的项羽旧贵族复辟势力,在世界上建立起雄踞东方的大汉王朝,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无可争议地被史学界公认为“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奠定了二千余年封建社会制度繁荣发展的雄厚基础”。如此卓著功业,较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1。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对刘邦的评价未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直至今天,人们所能了解的刘邦人品之正面形象,主要依据《史记·高祖本纪》(以下称《高祖本纪》,类同)载:“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注意,太史公用了“仁而爱人”这一儒家道德核心之词。)司马迁还通过义帝怀王和老臣之口赞曰:“独沛公素宽大长者。” 应该说,其对于刘邦的评价本来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其所述沛公至高帝之丰功伟业,更是令历代人民钦佩赞叹。
  然而,司马氏对其开国皇帝的记述上的突出特点是详近略远,而且记述时间集中在刘邦号为“沛公”(前209年)之后至高帝(卒于前194年)的15年;对于沛公以远情况,即刘邦四十多年之平民经历,则极少提及,并冠以神秘色彩。
  另外,由于《高祖本纪》之表面文字中,确实记有高祖“为泗水亭长,素易诸吏,廷中吏无不狎侮,好酒及色……”一句,还有刘邦称帝后,在与其父太上皇和众大臣饮酒欢乐时亦曾戏言“始大人曾以臣‘无赖’”。以致后世对“布衣刘邦”臆测纷纭。再加上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司马迁无奈略写的平民刘邦的人生历程,竟被传世诸多演义、评话、剧本、杂曲等恣意戏辱。其平民模样,常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笑料而被涂画得污浊不堪;其形象在许多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事出偶然,鸡犬升天,“不读书”的“流氓皇帝”。
  此情此景,已足令司马迁费尽心血记述的汉高祖的辉煌历史黯然失色。对当前人们热情弘扬的两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2。“流氓”等说出自……
  尤其是“流氓”、“游手好闲”、“从不读书” 之说,几乎成了布衣刘邦的标志性烙印,非独民间,就连一些学者之著作中也载之切切。
  其中,“从不读书”之说流传较为久远,最闻名者见于唐代章碣之诗中“刘项从来不读书” 一句*。
  逮至近代,国民革命风起云涌,“铲除封建,打倒帝王”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一段时间里,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甚至“圣人”孔子也被打翻在地,封建皇帝刘邦自然难逃其厄运,以其为豪强地主,称之为“流氓皇帝” 者渐多。如民国###、孙中山的顾问章太炎先生谓刘邦为“草莽之人”;鲁迅先生说刘邦是“无赖出身”;史家吴晗教授在其著述《论皇权》中曰:“流氓刘邦”;费孝通先生之《皇权与神权》,谓刘邦为“幸运的流氓”;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20年代,在论及阶级斗争史时亦谈及:汉高祖是“流氓”,“起来革命,……也是无产阶级推倒贵族阶级的革命”。①
  其实,我们完全应该想到,上述历史风云人物和革命史家之评述,本来也离不开那特定年代的影响。而且他们后来对刘邦的历史功业也皆是赞誉有加,具体评述文字也均是正面慎重的。如毛泽东主席便多次称颂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有气魄,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2)
时至今日,传统“阶级斗争”学说已逐步被边缘淡化,我国早已拨乱反正并成功实现了历史大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像孔老夫子,还有曹操、雍正皇帝、曾国藩等,均重新获得了客观的评判,并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大汉王朝对我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伟大功勋和无法磨灭的印记,已被时代重新认识。人们热情弘扬光大的两汉文化事业,也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只是,许多同志对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人品的认识至今仍处在尴尬的境地。
  有的教授甚至在庄严肃穆的课堂、讲台乃至主流媒体,不负责任地对所谓“无赖流氓刘邦” 之人生历程,尤其是平民经历恣意渲染、评述。还说是用现代语言普及真实历史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善良的学生、读者、听众还真以为他们的讲述是源自太史公,是取自学界对《史记》等著作的近期研究成果。其误导、扭曲历史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吴晗教授等若能再世,一定也会支持对刘邦进行重新公正评价的工作。
  3。斯人无口以辩
  新近易中天先生在电视、书刊上便随意品说,大讲刘邦生性流氓,从不读书,还煞有介事地探索所谓“无赖刘邦崛起之谜”。③似乎其所述果真是大汉高帝之真实面貌。全然不考虑如此品评是否有损华夏民族伟大形象,其影响所及,令听众哗然。使本来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地位委屈的刘邦又一次受到全国范围的嘲弄。此种怪异情况在众多开国皇帝群体中实属少见。可叹的是刘邦已逝千年,斯人无口以辩,恐怕连正直的太史公也是始料不及的。
  且看易中天在“刘邦崛起之谜”一文中对布衣刘邦的描述:
  刘邦出生贫贱,一个平民,平头百姓,父辈连个名字也没有,(难道不知道封建社会避讳?——本书作者注)外号刘季即刘三、刘小。从小就不读书,自幼不务正业,总是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性情###、无赖、大老粗,生性喜欢酒和女人。③
  真难想象这些话是出自著名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之口。实际上,平民刘邦的人生历程完全不是这样。
  易先生总结刘邦崛起原因的结论有四:一、出身差,运气好;二、力量弱,胆子大;三、毛病多,改得快;四、水平差,悟性高。
  仅凭运气好,易氏所谓“一个地方小混混”,不到一年时间便获义帝怀王、诸臣及各路义军充分信任,进而取得节节胜利并夺得天下,真乃天方夜谭,古往今来闻所未闻也,不足为评。
  其二,论实力、气力、胆大,刘邦无法与拥有虎狼之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相比,与刺秦王的武士荆轲相比也难以匹配,后者却均告失败。
  其三,毛病多又何以能脱颖而出?有错者均思悔改,毛病多则无法称道,历史机会稍纵即逝,浪子回头突发奇想亦须机会和时间,靠谁与之?如何求之?故亦谬。
  至于水平差,意即无知不读书,仅凭悟性便能读懂兵书,让人无法信服,似张良那样出身高贵,学誉海内的贤才都对刘邦钦佩得五体投地,并曾感慨地称:“沛公殆天授”;似郦食其、周苛、纪信等贤才猛将乃至像王陵母亲那样老实巴交的平民百姓为沛公汉王均能视死如归。面对将相争议,刘邦应变自如,诏令决断英明,并能团结多方面人才于自身周围。连敌手范增都对刘邦推崇备至,必欲置其于死地。不知中天先生“水平差”之说法源自何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3)
两汉以来,更不乏盛赞刘邦聪明才智者,明代学者何去非便专门论述道:“……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嗟夫!虽微汉高帝,则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为王。……汉高帝挟其在己之智术,固不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之归者,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也。”④
  尤其是,在数千年帝王史上,有那么多童稚登临大位,易氏未觉奇怪,刘邦从未当过皇帝的平民经历就令中天先生“奇了怪了”。③在其心目中,刘邦是布衣也错,当皇帝也错,不知为何,对平民皇帝,易氏成见如此之深!
  一位被太史公记载,曾经立下惊天动地勋业的开国帝王,被戏辱成如此模样,这哪是在品史!即便是无意,也不管承认与否,其品说已在社会上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影响。
  事实是,易先生是大学教授,为人师表,负有对历史和学生负责的义务,而不是夜话野史的作者,也不是市井评书先生。信口开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的做法,肯定会受到关心刘邦的人们的广泛质疑。当然,此事也已凸显“公正客观评价平民刘邦”工作的重要和迫切。
  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也因不断孕育的英雄的点缀而更加灿烂辉煌。真实的刘邦便是这样一颗自平民阶层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
  笔者并不否认,对于包括刘邦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史界向来存有争议。作为文史学者,有其独特见解亦值得称道,但同时应当客观记述各种观点及依据,以供读者和后学评判,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如是,才能彰显公正和教授之宽阔胸怀和良知。
  4。让历史人物更具真实性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云“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的疾苦,……中国的帝王也有了不得的人,像汉高祖、汉光武帝等,都是不易有的人物,但这些人没有一本好传记。”④这里胡适老先生恐怕不是在责备司马迁之《高祖本纪》,而是对后世文史学者不理解太史公本旨而表示遗憾。
  实际上,在《史记》之表面文章的背后,应能看到太史公已隐晦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刘邦的身世及家庭状况:其父亲刘太公目光深远,在地方享有较高威信;其乡邻仗义宽厚;他们对子女是负责的,刘邦兄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深受反秦思想影响,具有远大志向。青少年时即走上抗秦保家卫国的道路,是当地可能存在的反秦秘密组织,所谓“枌榆社” 的重要成员或领袖。⑤其精心准备、策划、实施,并引起秦始皇震恐而东巡###的“丰西泽纵徒起义”, 要远早于陈胜“大泽乡率徒起义”。⑤⑥⑦
  据此,笔者在本章下面文字中将继续冒昧评述易中天先生之“品刘邦”。意在抛砖引玉,若能为先贤渴望的关于布衣刘邦的好“传记” 的早日问世,做一些有益的铺垫,所愿足矣!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纪念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34…35。
  ②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1页。
  ③易中天:《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P157…219。
  ④转引孟庆华等:《刘邦评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