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西域少年行-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岑参从兵部打探到的消息一致,天宝八载,安西都护府的重中之重是和北庭都护府协同西征,教训无蕃臣礼的石国。

    望着高仙芝案几上厚厚的公文,岑参明白自己这个节度掌书记,将要肩负的责任绝对不会轻松。但他毫不畏惧肩上的重担,因为他来安西,本也不是为了贪图安逸。

    初次拜见,时间很短暂。高仙芝简要说了几句,便让封常清带岑参下去熟悉官衙的环境。

    跟在一瘸一拐的封常清后面,岑参有心寒暄几句,却总不知该从何说起。而封常清丑脸紧绷,只带着岑参看了看官房和住宿的宅院,就冷脸告辞了。

    初次见面,如果说岑参对高仙芝是又惊又敬,那他对封常清则多少有点敬而远之。虽然知道以貌取人非君子所为,但岑参实在没有和冷冰冰的封常清交流的**。

    转眼就过了半个月,岑参已经基本熟悉了安西表奏书徽等文书政务。毕竟安西只是个偏远军镇,文书的种类和数量终究有限,在长安见识过案牍铺天盖地而来的岑参,处理些许公文,还是能轻松应对的。

    处理文书的过程中,岑参逐渐熟悉了安西的军政大员。比如,身材魁梧、相貌伟岸、嗓音洪亮的安西副都护程千里;长脸薄腮、目空一切、颐指气使的监军边令诚;不修边幅、胡子络腮、闻钱则喜的长史毕思琛……

    走在龟兹城开阔的大街上,岑参回望雄伟的都护府官衙,听着遥遥传来的龟兹舞乐,仿佛大梦未醒,心情格外复杂。

    到了安西之后,岑参也曾以为自己会若老驿丞所期待的那样,成为第二个杜环,名动碛西。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不但没有迅速脱颖而出,反而经常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本章完)

 ;。。。 ; ;
第五十章:大军将行谁为主(二)
    安西都护府掌控乌浒河以东、天山和真珠水以南的广大区域,统辖龟兹、焉耆、于阗和疏勒四大军镇,有雄兵两万四千人,实力更在北庭都护府之上,乃大唐碛西第一都护府。

    因此,在龟兹城,雄兵悍将、胡人番将随处可见,白衣文士却寥若晨星。至于具有进士功名的读书人,放眼全城,还真只有岑参一个人。在武夫横行的龟兹城中,以诗文见长的他显得格格不入。

    刚开始处理文书的第三天,岑参就发现,安西都护府的奏表文书之中,常常用到“政事堂”这个称呼。而实际上,早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圣人就已经下旨,将“政事堂”正式更名为“中书门下”。

    虽然长安的文武官员在提及中书门下之时,也会习惯性地用政事堂来代称,毕竟从大唐开国一百余年来,朝堂的中枢大部分时间都叫“政事堂”。但在正式行文之时,却绝对不会犯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

    当岑参兴致冲冲将此问题反映给高仙芝时,正专心致志研究碛西地图的他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打断了岑参的汇报:“岑掌书,政事堂也好,中书门下也罢,反正最终都是送到李相的内书房里去,如何写又能有多大差异呢?况且,此乃你负责的政务,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办。以后如此琐事不必告我,耽误某处理军务。”

    高仙芝的冷淡和不重视,给满心火热的岑参当头泼了一盆冰水,他也不敢再说什么,只好讪讪退出高仙芝的官房。

    此时,他由衷羡慕起在北庭任职的杜环。因为据兵部的同年讲,杜环之所以能够在北庭如鱼得水,全因为北庭都护王正见为出身太原王氏的世家子弟,文武全才;副都护阿史那旸也是西突厥王室后裔中少见的文采风流之人。因此,进士出身的杜环,深得二人器重,数年间,就青云直上了。

    而目前看,岑参摇了摇头,高节帅虽是高句丽王室后裔,在统率兵马、行军布阵方面有独到之处,但在文采风流方面,估计就不及王正见和阿史那旸了。

    抱着怀才不遇的心境从高仙芝官房退出之时,岑参恰好遇见正要推门而进的封常清。见岑参面色有异,封常清就斜眼一瞥,漫不经心地问了句:“岑掌书,有什么事吗?”

    岑参对封常清的感观较差,不愿多聊,就搪塞道:“有点文书规制上的琐事,刚给节帅禀报过。”

    岑参本以为封常清对此会毫无兴趣,因为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混杂着泥土和尘埃的气质,看起来与“读书”二字实在太过遥远了。

    不料,封常清却饶有兴趣地问道:“安西的文书规制有何不妥之处?”

    岑参无奈,只好简单提了句:“政事堂之名早已更改为中书门下,平时怎么称呼无妨,行文之时,还是应当用‘中书门下’四字为佳。”

    在岑参想来,封常清可能压根不明白其中的区别。不料,封常清竟然连连点头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岑掌书有心了!安西之地,甚是偏远,武功虽然赫赫,文采却很匮乏。披坚执锐、陷阵冲锋之勇士,比比皆是;舞文弄墨、出口成章之文士,少之又少。因此,文书规制混乱、用词不当等乱象积弊已久,虽不影响都护府的运转,但文书送到长安,却有失脸面。岑掌书不妨放手而为,全力整顿。据闻北庭文书在杜判官到来之后,便整齐规范了许多。此事若有什么难处,不妨找我商议。某虽不才,但也可略尽薄力。”

    封常清说完之后,并不待岑参回应,就推门进入了高仙芝的官房,只留下目瞪口呆的岑参,站在原地发愣。他实在不曾想到,面容丑陋、家世寒贱、仆役出身、毫无功名的封常清,居然拥有如此锦绣的言辞和不凡的心胸。

    得到封常清的支持后,岑参就花了数日功夫,细心搜检安西来往文书中的错误,并熬了几夜,写了篇如何纠改的条陈。

    昨晚,岑参终于将条陈写完之时,已经听到了雄鸡报效之声。躺在床上胡乱休息片刻之后,心中兴奋的他就早早醒来,跟随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步出都护府官衙。

    因为只是想散散心,所以岑参并不曾骑马。在大街上闲走之时,一座座高出坊墙的大小佛寺,在城外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

    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舞乐,让岑参想起了永远喧嚣的长安西市。苦闷之时,他也曾在西市的胡娘酒肆大喝闷酒,每次喝醉之前,听到的好像都是来自龟兹的音乐。

    那时,长安对岑参而言,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如今,为了脱离牢笼远遁到了龟兹城,岑参却感到,他无比想念那个热闹哄哄的长安和辛苦持家的娘子。

    况且,到达安西以来,除了在封常清那里得到过一点点支持之外,岑参的处境,似乎较之长安郁郁不得志之时,并无什么根本改变。

    浓浓的乡愁让岑参感觉深深的孤独。此时,他恍然明了,人总以为改变环境或许就能够摆脱困境,但其实很多时候,困境是长在自己心上的。心若不变,无论逃到哪里去,困境都会如影相随。只是自己的心究竟应当如何改变,岑参眼前依然一片茫然……

    正沉思间,忽然听到身后传来老仆的喊声:“阿郎,快回去,有来自长安的紧急文书!”

    虽然讨厌散步被打断,但勤勉的岑参,还是急忙回到了都护府官衙。

    刚进入官房,就见一名龟兹驿站的小吏,捧着个尚未拆封的牛皮袋,焦急等待岑参的到来。

    目光一扫封条,岑参也忍不住大惊。就任节度掌书记半个多月以来,还是第一次收到来自中书门下的公。文。

    在检验无误之后,岑参签字画押,收下了牛皮袋。在驿站小吏走后,岑参打开了牛皮袋,取出了其中的公。文。

    打开公。文之后,岑参甚是惊讶。因为文书的内容实在是太简短了,和他预料之中的长篇大论完全不同。

    登记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册并抄录完毕之后,岑参将公。文原文卷好存档,然后急忙带着公。文抄本,直奔高仙芝的官房。

    来自中书门下的文书,无论内容长短,都是极其重要的,任何州县接到之后,绝对不敢耽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来到高仙芝的官房前,岑参听到屋里有人在聊天。但公。文十万火急,岑参就上前敲了敲门。

    进入之后,岑参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正站在地图之前,评论着什么。

    “岑掌书,一大早过来,有何事啊?”高仙芝的声音很轻柔,但在岑参却能听出,那轻柔背后所隐藏的不屑和冷淡。

    “节帅,有来自中书门下的紧急公。文!”岑参连忙将公。文抄本递了过去。

    “中书门下?”高仙芝微微一怔:“政事堂的公。文啊!”

    接过公。文抄本,高仙芝快速扫了一眼,白皙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得色。

    “有劳岑掌书了!”高仙芝目光不离公。文,随意挥了挥手。

    岑参退出之后,高仙芝哈哈一笑,把公。文递给了封常清:“封二郎,快看,李相还是更信任安西军啊!”

    封常清接过公。文,略微费力地用斜眼盯着公。文抄本,只见上面只有短短数行字。封常清虽然目力不佳,却立刻找到了公。文中最要害的一句话:“……令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为大宛道行军大总管,北庭都护府都护、节度使王正见为大宛道行军副总管……”

    “大事定矣!”封常清心头一喜:“主帅之位,节帅是名至实归啊!”

    听了封常清的赞扬,高仙芝微微一笑,故作谦虚道:“其实论及资历,那王正见远胜于某。况且征伐石国,也是北庭军最先提出的。再说,安西进奏院传来的消息你又不是不知道,某之所以能力压王正见,担当行军大总管,全是沾了庭州元夕大火的光。若非王正见内宅生乱、闻喜堂肆无忌惮,主帅之位的归属,恐怕还不好说啊。如今主帅之位归我,也不知北庭那边会不会有情绪啊?一个不好,恐怕影响战事。”

    封常清心中暗笑,嘴上却连忙说道:“节帅太谦逊了。征伐石国虽是由北庭首倡,但如何用兵,全在圣人与李相,岂能私相授受?况且,王正见资历虽深,然北庭军马实力在安西之下,以小统大,岂能服众?由此可见,安西、北庭协同西征,必须以安西为主、北庭为辅。再说,去年王正见大破突骑施,战功不小,但较之节帅远征小勃律之功,还是难以相比。因此,无论如何考量,圣人和政事堂都会将行军大主管之位授予节帅而非王正见。至于庭州大火,只能说是天助节帅,而非侥幸也!”

    提到安西都护府的雄壮兵马,让高仙芝面有傲色。他轻轻点头:“安西兵精将勇,实力远超北庭。别的不说,区区一个安西斥候队正,到了北庭,都被王正见当成了宝贝。北庭的实力,可见一斑。”

    (本章完)

 ;。。。 ; ;
第五十章:大军将行谁为主(三)
    “嗯……”封常清犹豫了一下才说道:“那马璘确实有几分武勇,一张长弓,用的是出神入化。不过脾气太躁,不好相处。”

    “小小队正,无足轻重。”高仙芝轻轻挥了挥手,似乎在撵一只并不存在的苍蝇,示意不愿再谈论马璘:“北庭兵将的武勇不如安西,可谋略之士却有一二可观之处。”

    “节帅说的可是杜环杜判官?”封常清大致猜出了高仙芝的心意。

    “某那族叔多次在信中提到,杜判官年纪轻轻,却熟知碛西风土人情和各国掌故,更兼政务精熟、长于谋略,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无怪乎王正见如此重用和高看。那远征石国之策,虽由王正见提出、阿史那旸陈之于圣人之前,具体细节,却多是杜环制定,此子之才,可见一斑。此次若非北庭军一并西征,某真想将他借来安西,参赞军机、出谋划策。”高仙芝颇有点“求不得”的急切和无奈。

    “杜判官确实有经天纬地之处,某亦不如其多矣!”封常清见高仙芝如此推崇杜环,连忙谦虚道。

    “二郎此言谬也!”高仙芝对封常清推心置腹道:“杜环才识虽高,却只是谋士之才,长于辅弼,而非统率。汝乃帅才,他日某离开龟兹,能掌管安西者,非汝莫属。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得到高仙芝如此肯定,封常清也禁不住动容:“节帅谬赞在下了。不过,说起谋士,那岑掌书同杜判官一样,也是进士出身……”

    封常清的话还未说完,高仙芝就打断道:“岑掌书虽然进士及第、工于诗书,但从为人行事看,却仍是一略通文字的白面书生,距离杜环远矣。待日后慢慢磨练吧,当下还是先集中心神于西征之事。”

    “主副已分,节帅还有什么担忧的吗?”封常清装出不理解的表情。在回应高仙芝的同时,他心中暗暗叹道:“岑掌书倒是个有才之人,只是太嫩了点,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上司交流,有机会得多指点指点他。”

    “出征石国,虽说是安西、北庭两军协同,然北庭兵马必然会走最利于大军通行的阴山道,从庭州向西,经阿拉山口穿葱岭,过夷播海、抵达碎叶城。而我军则会走丝路中道,从龟兹出发向西南,经姑墨、温宿、疏勒镇,从勃达岭翻葱岭,转而向西北,经贺猎城、叶支城,到达碎叶城。因此,在会师碎叶之前,两支兵马各自**西征,谁主谁副,可谓毫无意义。即使是会师之后,北庭兵马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指挥得动。因此,由某担任大宛道行军大总管,也只是为李相争口气而已,实际意义并不大。两军如何协同配合,却甚是令人头疼。”高仙芝指着地图,冷静分析道。

    封常清眼珠微转,内心深处为高仙芝在大喜之时依然保持头脑清醒感到由衷高兴。不过,这种高兴并不能明晃晃说出来。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说道:“节帅,话不能这么说。争夺主帅之位

    (本章未完,请翻页),固然可以给李相的脸上增光添彩,但最终还是为了确保西征的胜利。昭武之地,疏离大唐之心渐浓,除了拔汗那国外,其余诸国,近年多不尊王化,只知通商谋利,却甚少遣使觐见。若非有节帅远征小勃律之威,石国、康国诸王恐怕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因此,远征石国,极有可能面临昭武九国的联合反扑。若无节帅统筹兵马,某深忧我军能否获胜。”

    高仙芝闻言一笑,秀美的脸上浮现一丝揶揄之色:“封二郎,马屁拍得有点过了。那王正见也精通用兵之道,如何不能为主帅?”

    虽然用心被高仙芝道破,封常清却依然言之凿凿道:“北庭兵马以防范回纥、黠戛斯、沙陀部为主,征伐河中较少,对于昭武之地,岂有安西上下熟悉?去年王正见能够大破突骑施,还离不开葛逻禄部的襄助。若无节帅点头,葛逻禄部岂会愿意协助北庭军。碎叶大战前,节帅还好心派马队正去给北庭军送情报。若无我军相助,王正见能否逼死移拔可汗还很难说。再说了,突骑施人久经我军攻伐,早已是只病虎,一推即倒。若非我军劳师征伐小勃律后疲惫不堪,这功劳还轮不到北庭军呢!”

    高仙芝忍不住哈哈大笑,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