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情况,也没必要再找县民委的王书记,他上次已经明确表态,无法管到来支书。
据王书记介绍,来支书的三个孩子,都在县政府工作,相当有势力,都是公人,难怪来支书这么牛逼!
大儿子担任县委书记的秘书,小儿子担任县林业局的局长,女儿担任县财政局的科长,这样看来,来支书肯定是常胜将军了,因他的背景很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谁能扳倒他。
难怪在柏松村搞新农村示范村呢,也难怪省民委会在该村驻队呢,县里的项目落实到村,大概都是这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县城呆了一晚上,得到刘小姐的指示后,就不能呆在城里了,小城没有什么好玩的,转了一圈,就没了,大家决定到白鹳村。
到白鹳村,路上的风景已经不算稀奇,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不同的是四季的变化,如果心里有丘壑,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如果心里满是忧伤,看到的风景也是灰色。
到了花儿街,大家也没什么感觉,从县城里来到小镇,大概的情景都差不多,街上布满了店铺,县城里的街道上也是这样,买东西的总是在忙,卖东西的就像守株待兔的人,从来不担心货物卖不出去。
白鹳村是余哥负责的,他立马跟蒋门神联系,蒋门神很快出现,他见了大家,笑眯眯的,心里好像灌了蜂蜜一样,他说:“看来,我们村能吸引先生们啊。”
他说了这话,好像在暗示什么,不过,大家都不说,想必他也不知道。谁知道,他说:“我知道,柏松村的老支书是全县最老的支书了,非常狡猾,你们几个玩不过他,他非常清高,连县民委的局长到他那里,他都不管饭,让人家饿着肚子走路。”
“是吗?”尹懋故意问,边问边走。
蒋门神要请大家到乡镇府食堂吃饭,大家都反对,不想增加村里的负担,蒋门神说:“这样吧,不吃也可以,今天是我请客,既然你们不吃,我就记下这笔账,到时候,给你们送上一个新鲜的猪蹄膀,算是为你们接风洗尘吧。”
这个大家都不说话,显然没有意见了,
德志心里不舒服,蒋门神做出这个表态,恐怕不是真实意思,因为他的老婆每天都要花钱吃药,这个病,是无底洞,再多的钱都不够花。
蒋门神欢迎大家回来,目的是想让项目快点开始,等项目完成,他可以向上级要钱,开展其他的项目,当村里的项目多起来,村民自然会感谢他,没准,他在暗示着什么,到底是什么,谁都不知道。
大家步行到住宿的地方,房子后面的两位老人见到他们又来了,非常高兴,从菜园里摘下了新鲜的菜,送过来,蒋门神要帮忙洗菜,德志不肯。现在,德志不仅要洗碗,还要在炒菜前把菜择好,洗好,蒋门神看了,很懂事地来洗。
德志不让,说:“你先把余先生安排的事完成就行了。我这里不需要你帮忙。”
“那个早就完成了,你们走了之后,我们就邀请了乡镇里水利站的技术员到了村里,对积极的几个小组,进行选择建设水池的地址,测量了水管的长度,制定出了九个实施方案,等一下,我去办公室给你们看。”蒋门神说。
没想到速度这么快!看来,白鹳村要走到前头了。(未完待续。。)
第262章 美国护照
ps: ; ;《陷世》新章节发布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
小河流水哗啦啦,这里山清水秀,有一个县长被打死。在这里,死了一个县长,那是过去的事,如果允许人人持枪,遇到这种场面,没准死的县长一定会更多。
住在学校,想到这位县长长眠在这里,德志心里有些发毛,他要是活到现在,恐怕会拿着美国护照,参加中国的代表大会。谁知道呢?
蒋门神看来要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尹懋做饭,余哥玩,吃饭的时候,蒋门神问:“余工,去救脏了吗?”
余哥说:“还没通知。”
他们刚说完,德志还没明白过来,就问:“什么?”
“救灾。”尹懋回答,“蒋支书在学余哥说话呢。”
德志这才明白。
余哥说话说得快,有点像日本语,语速快,就让人听不懂,德志和余哥工作多年,有时候说话还是不懂。没办法,只能靠蒙靠猜才行。这蒋门神很有语言天赋,会模仿别人说话,说得惟妙惟肖,很生动,当时就把德志给震了。
吃完饭,覃烽来了,和他一起来的,是乡镇水利站的技术员。他们到办公室,大家坐定,覃烽问:“你们好!好久不见了。”
德志说:“还不到一个星期吧。”
“怎么觉得好像过了几个月。”覃烽说。
“你可真会说话,大有前途。前途无量啊!”德志说。
覃烽得意地晃了晃脑袋,不以为然,实际上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前途,他装作这个样子,是因为蒋支书在场,担心蒋支书变卦,不推荐他当未来的接班人。
很明显,蒋支书的身体不好,家中又有一个病人,他的妻子常年需要人照顾。对村里的工作。肯定有影响。村民已经表示出了不满,理解他的,还能想得通,不理解他的。就想不通了。说一些抱怨的话。也是有的。实在没办法,他只好想想将来的出路,既要照顾好妻子。又要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要让村民能得到照顾。
他很清楚,要想照顾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寿命有限,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好事,照顾所有的人。
技术员没有想到机构的人做事这么认真,平时,他说话都是没人听了,基本上都是听承包工头的话,工头咋说,就咋办,不经过他考证,也不需要他同意,他有的就是技术,没有的是钱。有钱就行,做坏了重来,有的是钱,就可以不停地失败,失败多了,就对失败比较麻木了。
德志所在机构的钱来之不易,是捐款人的捐赠,捐款人本身也是纳税人,他们在纳税之外,向民间慈善团体捐赠,目的是实践自己的爱心,让爱可以送达到内地人那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说吃水困难。
基于这种情况,德志他们就要节约用钱,想一次性解决村民的饮水困难的问题,只有这样,村民吃到了干净足够的水,就可以进一步得到捐款人的捐助,使机构运转越来越正常,越来越健康。
覃烽现在是村副主任,兼文书,很多事情他都要经手,像这种带着技术员漫山遍野跑的活儿,他很喜欢做。他和群众接触得越多,群众越了解他,越愿意和他交流,多谈几次,自然,就会交心,为下一届选举做好铺垫和准备,免得在选举的时候,大家听到名字就陌生,看到了人,更陌生,都没见过,为什么要选他当村里的领头羊?
在这一点上,覃烽做得很好。
他现在在积累人脉,让关系建立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并支持他,在水利项目上,可以广泛接触各个村组的村民,可以通过这个民心工程获得民心,而且自己又不用花钱,是花别人的钱,赚取自己的名誉。
这种事作为一个干部是求之不得的,特别是年轻的干部,通过这件事,可以奠定群众基础,为自己的将来谋个好的位置。
覃烽还年轻,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加上省民委主任就是他的邻居,占着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咋说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蒋门神大概也觉察到这一点,就想玉成这件事,但还有点不放心,也有点舍不得。
不放心是因为覃烽年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舍不得是因为支书这个位置坐了多年,有了感情,虽说工资不高,但名声好听,在父老乡亲面前有面子,走到哪里,人家都喊他蒋支书,书记长书记短的,听起来就感到特别过瘾和舒服。
大家都坐到楼上的办公室里,商量实施方案的事,基本上都定下来了,什么时候开工,还不确定。
余哥说:“方案不错,很详细,开工之前,需要开个群众会,选出来实施管理小组,然后再确定开工日期。”
余哥说了这话,不同意也得同意,谁叫余哥掌握着财政大权呢。
正在此时,余哥的电话响了,他到外面接听后,回来说:“我们的动作需要快一些,等群众代表大会召开之后,选出管理小组,交给小组来操作。”
蒋门神说:“我们明天开会怎么样?”
“行,明天召开群众代表大会。”余哥说。
余哥做了决定,没有和尹懋商量,更不用说跟德志说了,尹懋已经习惯了,他可以忍受,德志更不用说,很清楚余哥要是犟脾气上来,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他是吃软不吃硬的。
蒋门神说:“那好,覃烽,你去通知吧,不通电话的地方,需要亲自骑车去,通电话的地方,就打电话。”
覃烽说:“我们分头去好吗?”
“你只管你负责的三个组,其余的我来通知,技术员可以把方案拿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尽量节约,不要浪费。”蒋门神吩咐道。
覃烽和技术员收拾了东西,和德志、尹懋打了招呼,各自离开。奇怪的是,他俩没有和余哥打招呼,难道地震将脑袋震坏了不成?
这是个问题。余哥懂得技术,不懂作人,这是他的问题,智商高,情商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德志的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他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实在没有办法,再进步一点点,哪怕他再努力,也是白费劲儿。
说实话,德志和尹懋在余哥那里,就像空气,看不见,但是存在,但是,余哥的眼睛看不到他们的存在,这个让德志很恼火,德志以为自己一个人恼火就行,没想到,尹懋也恼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德志知道了,原来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都想活得有尊严,都想过着高品质的生活。
他们各自去通知人了,决定于次日开群众会,德志和尹懋在家,余哥也不安排他们做什么,到了该吃饭时候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
自从余哥被刘小姐通知去盆中地区救灾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骄傲之旅,难怪到了柏松村见了来支书,他比来支书还嚣张,好像他是老板,来照顾可怜人似的。
来支书不是省油的灯,别说是余哥了,本来就是内地人,还装得像港人似的,被来支书严重地瞧不起,他的一举一动,就像自己的是领导,别人是普通员工,想在三人中间充老大,不甘于在人后,反倒处处想争先,加上刘小姐的催化剂的作用,让他更加膨胀,简直有点像找不到北的样子了。
晚上睡觉前,德志还是看了看新闻,关注一下灾区的情况,虽说在工作中有些不如意,可是,比起灾区的人来说或,这里简直是天堂,好得无比,也就没有可比性。
一场地震,夺取了人的所有,只要还活着,就觉得幸福;因为和很多遇难者相比较,自己还是留存一条性命。(未完待续。。)
第263章 群众代表
ps: ; ;《陷世》新章节发布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
当晚无话可说,第二天早上,还是尹懋做饭,德志洗碗,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个两个人侍候一个人的局面,谁是领导,谁是员工,一看便知。领导就是余哥,员工就是尹懋和德志。
余哥的肥鸡起了作用,尹懋和德志啥都没送,当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到了现在,人会悄悄地发生变化,这是真的。人的地位升高,名望就高,名望高了,说话就格外气势凌人一些。
德志争取做到能富能穷的一个人。富也富的,穷也穷的,大概是宠辱不惊的那种。余哥却相反,在小小的机构,在这三瓜俩枣的人面前,充成一个能人,在人前显摆,让别人瞧得起他,瞧不起他身边的人,这就是做人做得成功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利用手里的权力,打压他的同事,这种工作手法,可能来自别人,也可能来自自己是内心,他的心里憋着一股仇恨的火,没有地方发泄,一直在体内运行,就像地心里的熔浆,在不停地运行,寻找突破口,找到之后,就会喷薄而出,势不可挡。
余哥的母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收到打击和迫害,余哥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要寻找机会报复。
因他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被委派当了仓库保管员,久而久之。骄傲之心慢慢滋生,遇到以前的仇敌,就没有给仇敌粮食,其他人都给了,就是想利用手中的职权来打压仇人。
仇人不好惹,那人是大队支书的侄子,余哥很快就被撤职,没有担任仓库管理员,削职为民,仍然拿起来锄头。修理起了地球。
然后。他成了一个在外的劳动者,经常在水利工地上做事,当小工,时间长了。人家都叫他为“余工“。实际是工人的工。
他很喜欢这种称呼。每当有人喊他这名字,他就得意,不是摇头摆尾。也像鼋鱼脱了钩,向水塘里跑去的样子,那种喜形于色、怒不可遏的形容,给人的印象很深,他就是晴雨表,随时记录天气的变化,很快就能发现这一点。
这种脾气不容改变,带到了这个机构,德志没有见过,从小在农村出生和度过童年,没有见过农村斗争的复杂,人事也复杂,他受不了,后来进入工作单位,也是这个问题。他要面对很多人,要解决一些棘手的麻烦事。慢慢地长大,慢慢地体会人生。
到了现在,因着钱的作用,让一个人膨胀,让一个人消亡,其实很简单。德志突然为他担心起来,他会不会是第二个宋浪?这个谁都说不到。
宋浪的死,和机构领导的宠爱分不开,当然,人死不能复生,说得再多也没用,大概的情况就是,不要让一个人膨胀,不要给一个宠爱的人太多的钱,或者给他太多的权,如果这样,就是加速让他灭亡。
人的自制力,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锻炼,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获得自制力,还必须要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行。
群众代表陆陆续续地来了,都集中在一楼的大教室里,桌椅板凳都架在了教室后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没用桌子,全部用凳子,那种长条凳,一个凳子,可以坐四个人,挤一挤,可以坐五个人。
大家坐成了一圈,里外三层,本来想一排一排地坐,像老师教小学生那样排列,后来余哥说:“不好,那是传统的坐法,我们不能这样,要想体现出平等,就必须要坐成一圈,不分大小,不分上下,不要区分领导和群众,只有这样,才显得平等。”
“是啊,余哥活学活用,将在机构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真不错!”尹懋说。
余哥不说话,尹懋突然觉得好像说错了什么,马上补充说:“哎呀,搞错了,原来是余工在安排啊,安排得好啊!”
余哥一听,才笑了,他说:“多谢表扬,我还怕有人背后说我呢。”
“谁,是谁?余工做那么好,谁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