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看美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看美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群如朝,标语如海,旗帜如林。
  华尔道夫酒店正好在几条街道交叉的地方,四面八方都是人,热闹得像是在过节。美国朝鲜同乡会的乡亲们还穿了民族服装,其他民族的侨胞也穿了民族服装。
  “*好!*辛苦了!”虽然总理还没有到,但是欢迎人群不时传出预热的欢迎声。人们在警察指定的街面上欢呼,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在一起欢呼。
  我和同事们打过招呼,就自己到处去拍照了。
  人们翘首盼望,一会儿说*的车队要过来,一会儿说车队已经过来了,大家都心情激动。
  没有准确的消息,总理什么时候到,也没人告诉,我可以自由地在街上到处走,各个侨团争着让我拍照,拍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一片欢呼声,像汹涌的浪涛。
  欢迎队伍处处都是歌声。有人在唱《我的祖国》,还有人在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更多的人在唱《我的中国心》。
  经常都是我给别人拍相片,碰到中国新闻社的邓悦,我们俩相互帮忙,拍了好多张。
  在人群中,我看见新华社驻纽约分社社长曾虎,还有好多同行,凤凰卫视,各大媒体都在,他们看我从40街过来,问我看到*功的人没有?也真奇怪,今天怎么只看见*的几人,怎么没有看见*功的人呢? 。 想看书来

迎贵客穿什么衣服(3)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功,就连纽约华人华侨为地震捐款捐物献爱心,无比悲痛时,都有他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幸灾乐祸的队伍。今天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没看见他们呢?有点奇怪。
  欢迎*的华人队伍据说有6000多人,来自纽约市的周边地区,有部分人是从外地赶来的。
  过了很久,还是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于是逐渐离开现场,原来*的车没有经过这条欢迎人群最多的地带。有些参加欢迎的老人感到一些失望,准备了好多天的标语,呼了那么多口号,起床那么早,连*的车影子都没有见到。
  欢迎人群解散了,大的侨团租的大巴车几十辆,在那里疏散人群,更多的人是坐地铁离开。
  在散去的人群中,我看到很多人把中国国旗当披风披在身上。我这时看到我报的李主任,简直成了一个活动的挂包架。
  他身上除了相机包,还有不少的包,有大包,也有小包,已经累得直冒汗了。问他怎么了?他正要回答时,同事李竑高高兴兴回来了。原来她和另外一个报社的记者,跟着美国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以及陈清泉到了华尔道夫酒店侧门的那条街,正好赶上*在那儿下车,跟小部分华人华侨握手问好!李竑说:她跟着梁主席,别人不知情,梁主席该知道,不能拿包,即便在街上,也得先安检。她和另外一个记者只好把包“存放”在“助人为乐”的李主任那里,悄悄跟着梁冠军到了精选出来的欢迎队伍中。那一群欢迎队伍大约有50多人,站在前排的人有幸与*握上了手。
  他们与*握手的相片,第二天登在纽约各大中文报纸的头版位置。陕西同乡会会长,美国立信国际旅游集团总裁李立,把他和*握手的相片放在他办公室。我们报社的记者邹斌,也跟*握了手,记者中就他一个人握到了手,我们跟小邹开玩笑说:握的那只手不许洗,可以成为古迹了。小邹相当得意,他说,据知情人告诉他,在纽约欢迎队伍中要与来访的领导人握上手,得把握时机。第一个时机是紧跟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主席梁冠军和陈清泉,因为他们是侨界的头儿,与*握手一定有他们的份,他们说首长会在哪里出现,一定*不离十。第二个时机,就是要看准领事馆的有关领事在哪个角落。知情者说:领事馆有几个专门负责这个事情的人,只要看他们神情严肃地往哪个方向走,或者小跑,就可以肯定,首长就会在那里出现。但是对大多数欢迎者来说,跟着梁冠军,或者领事馆官员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法到处乱跑。小邹说,他的机会把握得好!
  李主任背的包除了记者的,还有侨领的。其中有一位女侨领,想去参加小范围的欢迎仪式,但是因不能带包进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求现场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一位女领事帮她看包。领事说她有公务在身,恕不能相助。在现场指挥记者采访的李主任见状,便对女侨领说,如果你相信我的话,我就帮你保管吧。女侨领和李主任并不相识,后来知道李主任的身份,就放心地把手袋交给了他。女侨领有幸与*握了手,对李主任帮她看包千恩万谢。事后,李主任戏言道:没想到,咱在纽约也当了一回活雷锋。
  散去的欢迎队伍中,有一些人是从外地赶来的,有些工厂、餐馆全都关了一天门,租大巴车,老板和员工全部来,有位在费城开炒锅餐馆的林先生说:“欢迎总理休息一天,少赚一天的钱不要紧,以后祖国强大了,炒得更有劲,赚更多钱”。
  人群散了,但是警察并没有散。那天的警察真多,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拍了他们好几张相片,只可惜,地上有好几堆马粪。
  我们离开时,还有一二十个*分子在乱吼,他们今天在47街…48街地段,而欢迎的队伍在49街…56街,与盛大的欢迎队伍相比,他们显得势单力薄。
  回到报社开始整理图片和报道,中新报社的邓悦也从他们8楼的办公室到我们6楼的办公室来挑选我拍的图片。我今天带了一个好相机,抓拍到了不少我感到满意的照片。我们报社总编郑衣德来问有没有拍到*的相片。一般情况下,*功和*的相片,特别是*功的相片我们都不去拍。今天还好,我顺手拍了几张*示威照片,可以提供给总编。我和同事邹斌拍的华人欢迎*图片,第二天(9月24日)我们报社以一个整版彩色刊出,在华人社区里引起不小的反响。我接到好多电话,有表示感谢的,有要相片的,有要报纸的,忙得我不亦乐乎。
  选好相片之后,我又要准备到华尔道夫酒店了,*要接见华人华侨代表,时间是晚上6点30分,但是代表们下午2点就要开始了入场,接受安检了。
  每家新闻单位只有一名记者去采访。因为很多侨团、中资机构、科技界人士,都希望有人拍相片(除专门拍集体照的摄影师,是由中国驻纽约领事馆请的),我们报社申请两名记者去采访此次活动,因此报社派了我和管黎明去。
  小管心急,多次催促我赶紧上路。最后,他不能再等我了,于是先走了。
  等我准备出发时,时间已经过了两点半,已经过了入场时间了,我有些急了,担心不能进场。虽然从40街到50街,并不远,但上午穿着与套装相配的高跟鞋站了半天,脚还是有点疼,再走路,恐怕时间来不及了。况且,小管已经先走了,打的去吧!
  左等右盼,没有出租车,心里很着急,在路上边走边拦车。
  一辆出租车上坐着人,但还是停下了,乘客是一位华人妇女,刚从机场回曼哈顿的办公室。我表示感谢,并告诉她我去华尔道夫酒店采访*的活动,她让司机先送我。她说,她知道*来,很高兴能帮我这点小忙。我下车时,给她付车费,她坚决不要。
  

我与温总理的“亲密接触”(1)
由于有人带了我一程,我在规定的最后时间进入了华尔道夫大厅,没有看到小管,却看到很多华人进来,那时已经下午3点左右了。
  一会看到凤凰卫视的记者江广富,扛着一个大摄像机和脚架,全副武装的样子冲了进来。我们一起去找“队伍”,他说:不要着急,领馆的官员会下来带我们上去的。
  和上午欢迎时不一样,来这里的人个个着正装,十分正式,精神抖擞。我也跟着那些西装革履的代表们上了8楼,一下电梯,就看见长长的队伍。侨界、学术界、商业中资公司的代表们在那里排队,记者们在旁边,没在队伍里。
  中新社的摄影记者龚先生,是我们新闻界很受尊重的老先生,他早已在那里等候。中央电视台驻联合国记者王同业,坐在地上等。我拍了他几张有点狼狈的照片,还跟他开玩笑说:给我封口费,否则我就把这几张照片发表出去。领事馆新闻官员走过来核对我们的名字,好在平常大家都认识,对起来不麻烦。他们先核对名字是否在被邀请的名单上,再让美方特勤局的人来检查采访包。
  我们新闻单位因每家只有一个名额,人数少,检查很快就完成了。再看那边获接见的各界代表,每人拿出有自己名字的请柬,先存衣服,不能带手机、相机、录音机。东西都存放好后,接受安检。所有的检查工作都是由美方负责。
  无所事事地等了两个钟头,大约5点钟时,我们被领事新闻官员带到走廊的一边,从侧边进入一个房间,被美方要求再次放下所有的包、相机、摄像机等,然后让我们出来等。我们等的地方,刚好是*接见侨胞代表的地方。
  趁特勤局在检查我们东西的时候,看看大厅,正中是一排椅子,后面几排梯形的凳子,最中间的地方有标语“热烈欢迎*总理出席联合国高级别会议。
  那排椅子,中间的椅子上贴着“首长”,两边分别是王光亚(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丛军(真名陈珊珊,王光亚大使夫人,陈毅元帅的女儿)、彭克玉(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杨京梅(彭大使夫人)、杨洁篪(外交部部长)、周文重(中国驻美大使)及夫人的名字。
  两边早坐满了人,分为几个区域,侨界的、学界的、政界的、文化艺术界的、中资机构的,非常热闹。
  每个区域,都有上百人,还有人在陆续进来。
  再看看我们的东西,在旁边的房间里,透过玻璃门看见特勤局人员正在打开我们的包,甚至打开我们的相机镜头盖,打开摄像机,凡是他们能打开的都打开了。
  然后是警犬检查,每一个包、每一个包的东西,警犬坐在那里东张西望,警察在旁边着急了,看来警犬是在*了。
  它罢了工,我们可着急了,警察在旁边生闷气。中新社的龚先生说:他以前参加*、*、*接见时,特勤局检查他们相机时,打开他调好的相机,弄坏了他调好的程序,弄得那天没拍出好相片,让他现在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
  *的警犬复工了,配合警察一起检查,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我们所有记者的行头加起来,长枪、短炮还真不少。
  *正式接见前,要进行“彩排”。那天“彩排”的主持人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施泳和侨务领美女领事王敏。他们讲完话后,每一个区域的人开始到中间练习自己要站的位置,出入的方向,以及如何看摄像师的镜头,各界人士都练习了几遍。

我与温总理的“亲密接触”(2)
好多熟悉的面孔,他们都过来跟我打招呼说:过一会别忘了帮忙拍照,我想我来的目的就是要帮忙拍照,他们不跟我说,我也会尽力的。
  旁边的门打开了,彭克玉大使和夫人出来了,还来和记者们握手,接着出来的是王光亚大使和夫人,他们和代表们寒暄,然后是周文重大使,杨洁篪部长。看来,*快要出来了。
  我穿着高跟鞋站了那么久,脚好疼,便和旁边别的报社的女记者讨论如何偷着休息。于是,我俩悄悄脱了鞋,光着脚丫站在地上。还好,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等着*上了,没在意我们是否脚臭。我们俩偷偷说,别忘了穿鞋,也要小心别穿错鞋,到时候两个人的鞋混穿了,就出洋相了。
  我们记者的位置,在那些位置的对面,最正面的地方是总领事馆请来的专业的摄像师和他助理的位置,我挤在他们边上,占据有利地形,调整好相机,准备开工。
  *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坐在“首长”的位置上,开始刚才预演的,人们开始一队一队走过来拍照。
  第一队出来的是社区侨团代表。*主动伸手与第一排的代表们一一握手,我抓拍了一些精彩的画面。这种握手不违反有关禁止“主动与首长”握手的规定,因为是首长主动握手的。看表情,获得握手礼遇的侨领们显然十分兴奋。
  第一队人中,站在*后的是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陈清泉、梁冠军,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郑棋,美中国际商会董事长殷尚瀛,在前排的都是重要侨团的领袖。
  第二轮,站在*后边的是美国长乐公会陈学顺主席,他对这个位置十分满意。
  接下来拍照的是中资机构,如中国中际航空公司驻纽约分公司,中国银行驻纽约分行行长黎晓静,东方航空公司驻纽约分公司总经理张思凯,中国建筑集团公司驻纽约分公司总经理袁宁等等,我都帮他们拍了集体照。
  最后*还跟领事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拍了一张相片,我看见施副总和王敏领事没去拍照,一直在尽职于他们的主持工作。
  除了集体照,我也抓拍了好几个人跟*握手的珍贵相片。
  我的位置很好,刚好拍全景。后来,我们报社用了我拍的全部集体标准相片,制作了两个彩色整版。报纸一上街就被一抢而空,很多人打电话来让我帮忙留报纸。
  拍完相片,*开始讲话。他走过来,面对代表们讲话,正好在我的旁边。近距离地看*,他的精神真好,神采奕奕,面色也很好,皮肤也很好,不像他的年龄。并且经过十多小时的国际长途飞行,他的精神状态依旧那么好,一点都不像时差还没倒过来的人。后来朋友一起说起感受,都说国家领导人都有专门的营养师调理他们的饮食,但无论怎样,他们那么忙、那么累,怎么没见憔悴呢?是否跟精神面貌有关?
  *讲话声音很宏量,语速很慢。
  他首先抱歉说,今天早上的欢迎他本来应该下车与更多的侨胞握手,但实在没办法,美国特勤局的人再三阻拦,所以他只下车一回,希望在座的代表把他的歉意和谢意带回去。同时他讲到他来美国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访美接见一票难求”的文章,他知道华人华侨为了见他,都是极力争取,今天能在这里很不容易,且只有纽约的代表,美国西部的侨胞没有机会。 。 想看书来

我与温总理的“亲密接触”(3)
*讲到了地震,感谢纽约华人对灾区的关怀和捐赠,讲到了北京奥运会,奥运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还讲到了关于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是怎样加强卫生监督等。
  在*讲话期间,我绕道出了记者圈到对面,拍我们同行们的照片,还专门拍了施副总和王敏领事。
  我让凤凰卫视的一个记者,用我的相机拍了几张我的相片。最后,纽约《世界日报》记者曹健在对面为我拍了几张我在*旁边的相片,我也拍曹健的相片,算是投桃报李吧。
  *离开后,我们采访了一些代表,我也帮电视台采访了一些人,我们报社还专门开辟了两个专版,名为“海外赤子温馨寄语*”。
  晚上回到办公室,和李主任及小管一起整理图片,曹健传来了他给我拍的相片,一看简直太好了,我在*旁边,曹健不愧为资深记者,抓拍的现场实在太好了,我很感激,也很珍惜这几张相片。
  第二天,*接见纽约的华文媒体代表。说起这次接见,我的另外一个同事回忆说,当时所有记者都往前冲,他没办法,只好左挤右挤也往前冲,希望拍上好照片,突然感到后衣领被人提起,身边一个低沉的声音“挤什么挤”,然后感觉轻飘飘的就被放到了5尺以外。他还没回过神来,想知道是谁拎的他,却没找到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