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战争?
这难道算是战争?明明是一边倒的屠杀!
以前读书,读到庚子国变,读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也就是读一读,恨一恨,可真正来到这个,来到这个旧中国,她才感觉到那种深沉的无力感。
和现实相比,教科书上的几个字何等苍白,每个字里,都藏着让人触目惊心的血腥味。
董婉看着学生们,短短数月,就瘦了好几圈,像高雯,赵兰几个女孩子,都有些形如枯骨的样子,身上的肉掉得太厉害,人也成熟了,一个个都有大人样儿。
“先生,我忽然好想……造反!”
董婉:“……”高雯的声音很低,低得她都不太听得清楚,而且,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造反’两个字是很简单,但这孩子说说发泄一下也就罢了,真要实行,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成事的。
第48章
“姨姨!呜呜呜!”
董婉从床上起来,点亮了灯,搂着刘山哄了半天,哄得他停下哭啼继续睡,自己却看着天边的月亮,睡意全无:“哎!”
战乱已经过去。
老佛爷已经回到紫禁城,京城渐渐也恢复了往日的样子,虽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可老百姓们还是照常过日子。后遗症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失。
董婉当初把孙妈妈和刘山藏在地下室里,没让他们遇到什么危险,可即便如此,孙妈妈也大病了一场,现在身子骨尤虚弱,刘山更是再也不肯一个人睡觉。
也许是当初董婉不注意,进地下室看他的时候,身上因为救助伤员,沾上的血污没有清理,把这孩子吓到了,他老以为董婉受了伤,白天还好,晚上噩梦连连的。
不只是这孩子,学校一恢复上课,可正常上学的学生,还不到一半,就是来了教室上课的,精神状态已然不是原来的样子,董婉试着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可她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具体能有多么大的效果,只能看天意。
安抚刘山睡下,第二天他睡懒觉,没有起来,董婉也就没叫他,这孩子最近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好,孙妈妈不肯让他上学去,她老人家年纪大了,虽说董姑娘觉得,让这孩子早点儿恢复到正常坐卧起居,对他的精神有好处,可也是慢慢劝说,没有采用太过于强硬的手段。
闲来无事,她就又打开系统瞧一瞧,她那唯一一个任务,完成度在百分之九十,已经变成灰色,奖励果然发放了,而且虽然完成度不是百分之百,可这奖励还是让董姑娘看得都眼晕。
虽然这奖励看起来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质——系统解封。
原来的系统只有一个抽奖,如今出现任务栏,出现技能栏,出现系统商城,即便现在任务栏空空荡荡,商城里像什么‘附身卡片’‘万用医药箱’‘超级护卫’‘超级工坊’之类的东西价格高到她瞠目结舌,而技能板块儿还是空白的。
但董婉还是心动不已,口水直流。
陶醉了一会儿,外面忽然有人敲门,没片刻,管家李乔就过来道:“小姐,宋先生来了。”
宋编辑进门的时候,一身泥水,外面下着雨,他也没打伞,只戴着一个斗笠。
“董先生,您看看这个稿子有没有问题?”
董婉坐过去,打开灯,接过稿子来慢慢看,她看稿子的速度很快,一会儿就过了一遍。
“就这么发吧,其实没什么用,只是还是想发出去让大家都读一读。”
这是一篇董婉写的报道,应该说是人物传记,她详细描述了法国作家雨果这个人,对其极尽溢美之词,用词可以说诙谐幽默,把他一个作家的一生,都描述得非常迷人,尤其赞颂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
其中最引人瞩目,着笔最多的,却是一封信——给巴特勒上尉复信。
‘先生,您问我对这次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觉得这次远征值得称誉,干得漂亮,而且您很客气,相当重视我的感想……您想知道我对英法两国的这一胜利究竟赞赏到何等程度。
既然您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答复如下: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
…………
整整一封信,董婉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写,宋编辑看了,也要承认这位小说家写这种文章,哪怕用词十分朴实,通篇好像都没有带着作者的观点,就是纯粹的记录,但这种平铺直叙一般的记录,还是能轻而易举地打动人心。
宋编辑自己就一边读一边哭,哭了一晚上。
董婉既然说没问题,宋编辑就老老实实拿着稿子回去刊发,刊发之后,一周内,‘京城日报’,‘时粹报’,‘文萃报’,‘上海周报’,‘新闻报’……全国各大报刊,都开始转载。
没有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载。
有很多学生,开始读雨果的诗词文章,雨果的书一下子变得特别好卖,有很多人开始翻译他的著作。
有些教授,甚至在课堂上直接将雨果的作品拿出来讲解。
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其实雨果这封信,在国外很多人都知道,但国内的民众,还是头一次看见,也许是第一次遇见这种会为中国说话的外国人,大家都感慨良深。
董婉去上课,就听见有几个学生私底下极为愤怒地怒叱清政府。
“所谓的朝廷,还比不上一个外国人,外国人好歹还知道那些洋人就是强盗,朝廷却像狗一样摇尾乞怜,软弱至极,无能至极!”
她也只能当没听到,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才能给学生们指出一条明路,辛丑条约刚刚签订,现在整个中国就像是已经靠近火源的火药桶,不用点都想要爆炸的样子。
董婉不免有些担心,可也知道,她所有的担心都没有用。
好在最近她那些女学生们都没心思想太多,这几日,董婉带着学生在京城施粥舍药,连学校的先生们都参与进来。
因为天气渐冷,连孙妈妈都没反对董婉把家里不用棉被捐出去。
…………
“先生,喝点儿粥。”冷风咆哮,高雯打了个哆嗦,从身前的锅里盛了一碗粥给董婉,她喝了两口,身子总算暖和一点儿,刚想说什么,一抬头忽然看见有一队囚车经过。
囚车里站着的,是个一身破烂,满头白发的老人,差不多有五六十岁的模样,满嘴络腮胡子。
旁边就有人叹气,言道这人叫毓贤,正黄旗人,是山西巡抚,因为纵容拳民杀外国人,惹恼了外国人,如今被革职。
董婉叹息,严格说起来,这人也算是抵抗外国侵略者了。她才叹气完,身前一个正在舀粥的老妇人,忽然狂吼一声,用力把碗砸过去,砸得毓贤头破血流,整个人还向前扑。
幸亏董婉的速度够快,一把把人拦腰抱住,可这老妇人也不知道是哪里来得力气,竟然拖着董婉向前冲了好几步,愣是撞到那群押送的官差身上,高雯吓了一跳,旁边的学生老师们连忙过来帮忙。
那官差本大怒,但看了看董婉他们的衣着打扮,还是没多做什么,只是怒叱了几句。
那老太太让董婉抱着,面孔扭曲,嘴唇都咬得出了血:“你个杀千刀的混蛋,你还我媳妇命,还我媳妇命来!”
她哭得上不来气,晕了两次,一直到囚车走得看不见,才呆愣地瘫在地上,动也不动。
和她一样乞讨的一个乞婆子帮着董婉他们,把老妇人拉到一边躺下,学生们过来给她灌了碗粥,这老妇人才算缓过气。
学生们继续施粥,却总忍不住扭头看,这老妇人一直躺着,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就是呆呆地躺着,一直到晚上,灾民们陆陆续续都去搭建的窝棚避风,老妇人还是没起来。
董婉想了想,就招呼人帮忙,也抬着她过去,这都碰上了,总不能由着人晾在外头,真就这么不管,指不定一晚上过去,人已经冻死。
旁边的乞婆子也许是看她心善,也许是心里头憋得慌,想说说话,一边跟着走,一边叹道:“刚才路过的那位大人是山西巡抚,说这赵婆子的媳妇与人通、奸杀夫,就把人抓了去,严刑拷打,逼迫那媳妇认罪,把人给杀了,这赵婆子和她媳妇相依为命,如今儿子没了,媳妇也没了……”
正说着,那老妇人忽然痴痴傻傻地笑起来,边哭边笑:“站木笼,嘿嘿,站木笼,真好看啊,血红色的!”
乞婆子打了个哆嗦,小声道:“我听说,有个小偷偷了东西,因为被官兵追得紧,把东西扔到一户人家家里,那一家三口,就都让这个毓贤大人抓去站木笼,活活折磨死了。”
高雯好奇地问:“什么叫站木笼?”
那乞婆子看了她一眼,半晌才道:“你这么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还是别听了。”奈何高雯好奇,一个劲儿问,乞婆子却只是摇头:“形容不出来,没见过的,不会明白那种惨状。”
董婉一下子就怔住,她想起来这个人是谁——原来是他!
清末有名的酷吏,也是个清官,清官啊!据说家里只有些破衣烂衫,一点儿银钱也没有,可他发明的那些折磨人的办法,让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经常是不分良莠,全都,诛戮据说在曹州时,三个月就杀了两千多人。
送了婆子去窝棚,董婉就带着学生回去,也没理会高雯好奇的追问。
回了家,董婉就忍不住苦笑,清末的贪官污吏那就是正常现象,好不容易冒出几个清官,可这清官,竟然也能让老百姓恨得牙痒痒,这样一个时代再不改变,连自己都觉得没法子活了。
为了不胡思乱想,还是写书的好,她打算彻底沉下心去,把精神用在写书上。
陆小凤传奇剩下几部,就不在报纸上连载了,直接写出来出版,她接下来准备在报纸上开始连载故事。
受了这位酷吏的刺激,第一篇,就写《老残游记》,只是她觉得自己还是用冷静点儿笔触写这些更好,这样写出来,对于那些清官的评价,应该比原文更客观。
只是想到和他并列的那位刚毅,同样是清官代表,还宣传什么‘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的卖国论调,她这心里就觉得,想要更客观,恐怕很难。
对于董婉忽然改了风格,宋编辑还有点儿忧心,只是董先生现在也不是他能随便左右的小作家了,想一想只凭这个名字,应该也有不少人要读她写的小说,就没有多提。
他要是不愿意连载董先生的作品,估计会有无数报纸,捧着高薪过来挖角,宋编辑才没那么笨。
反正陆小凤传奇又不是不出,还会接着出版。
和宋先生想象中不同,这本小说一经连载,顿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比当初陆小凤传奇的轰动可要大得多。
《国闻报》的严几道严先生,直接在自己的报纸上:“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
第49章
《教育世界》的编辑,在文学圈子被评价为后起之秀的王静安王先生,对于新近的那些小说,向来少好评,也忍不住道:“读此书,要连读三遍,每个字都要品一品,不意中国也有此人!不意中国也有此书!”
王静安虽然年轻,却是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他说一句话,还是相当有分量。
董婉一看他的名字,第一反应,这位听说和那位梁启超,梁先生经常书信往来,因为关于文学的观点不一样,经常要争吵,他一赞颂自己的书,那位梁先生可别痛批一顿,后来想一想,那位正逃亡海外,大约也没有心思读什么小说。
结果过了一个多月,董婉就接到一封从日本远洋而来的信件,送信的人还很眼熟,是她曾经在门口豆汁摊子上见过一面的,那个姓霍的汉子。
她展信一看,上面大意就是,他得静安先生大力推荐,也拜读了董卿先生的老残游记。
读过之后,特别的喜欢,信里满口赞誉,笔墨热情洋溢,还希望能重金购买全部稿子,允许他在即将创刊的杂志上刊登。
署名‘梁启超’。
董婉:“…………”她终究还是没敢自己回信,只是托这个来送信的汉子给回了句话,稿子尚未完成,等刊登完了,请梁先生随意转载。
拜托,那位梁先生可是才来了一出勤王起义,要是她回的信,正好落在清廷手里,她岂不是自找麻烦?
本来连这封信也该毁掉,奈何董婉身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手里拿着某位名人亲手写的信,谁舍得毁了?只能小心藏好,打定主意一时半会儿是不给别人看了。
至于梁启超真刊登她的小说,那到没什么,书都写了,至于有什么人看,什么人喜欢,作家可管不着。
朝廷现如今这副德性,哪里还有力气管这等小事?
“小姐,这些都是您这两天的信。”
孙妈妈和李乔呼哧呼哧,好不容易才把外面车上的箱子搬回屋子里。
董婉扫了一眼,起码几百封。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写得陆小凤传奇再好,再吸引人,再多人喜欢,果然在这个时代,还是《老残游记》类型的小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反正她收到多少封历史名人的来信,她自己也数不清了,感觉还是挺好的,只是她觉得自己还是没写出人家正版的《老残游记》,那种强烈的悲愤,到是多了点儿阳光的斗志。
没办法,虽说有原稿对照,但她总想写一些自己的东西,而且某些观点还有些微的出入,删改也不少,像是里面的一些佛学方面的东西,她本身实在弄不懂,也就只好不去详细写,当然不严重,可写出来不说面目全非吧,到底不是一模一样的东西了。
当初连载之前,董婉也不知道会不会受欢迎,没想到名著的魅力如此之足,连宋编辑他们也没有想到,一时间他在编辑部的地位都水涨船高,高兴得天天笑脸迎人。
…………
高雯拿着一摞报纸回外公家,一进门就有点儿缩手缩脚,表哥正在院子里给小侄子逮鸟,看见她那做贼一样的动作,不由失笑:“小丫头回来了?”
他表哥张晓天故意拉高了声音,气得高雯恶狠狠瞪了她一眼,小心翼翼向客厅里张望。
“放心,你外公出门了,没回来。”
高雯这才松了口气,她娘亲是外公最小的女儿,正经的晚来女,现在老爷子都有七十岁了,年纪越大,那脾气也越古怪,反正高雯每次见到自家外公,都有一种,老鼠被猫盯着的感觉。
尤其是这一次庚子国变,她死活没跟父亲出去避难,外公知道之后,不但揍得她爹头破血流,连她也没得了好。
“哎!”高雯小大人似的叹口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