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异人,在赵国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有国不能回,子楚在赵国不似落魄胜似落魄,满目凄凉,花时溅泪,鸟鸣惊心。大商人吕不韦认为他奇货可居,出重金帮助他回国。前251年,秦昭襄王死,其父安国君即位,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但安国君在位三日便亡,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由于年少,政事便落入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
  嬴政亲政后,便开始实施其迤逦天下的雄心。他决心继承秦国历代君王一统天下的夙愿,而且要发扬光大,按照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战略步骤,以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两手策略,在用谍报人员姚贾和顿弱分化瓦解六国之时,又起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文臣武将,整军备武,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他前后仅用了10年时间,便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是:韩、魏、楚、燕、赵、齐……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秦王政十七年(前230),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三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3月,王翦击败赵军,杀赵葱。10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赵王迁献出地图投降,赵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但赵尚有残余。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西北),自立为王,以延续赵国。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将荆轲肢解。秦王派王翦、辛胜、王贲攻燕。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此时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秦乃集中兵力攻灭魏、楚。燕、赵(代)得以苟延残喘。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遣王贲攻魏,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3月,大梁城破,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秦兵60万伐楚,杀楚将项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率领秦军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虏楚王负刍,楚亡。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回师时顺便攻下代郡,虏代王嘉。赵残余势力彻底灭亡。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五国覆灭,齐成孤岛。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避开齐国西部主力,乘齐人不备,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奇袭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一举攻克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琊郡。
  贾谊的《过秦论》对六国之亡的原因做了高度的概括: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获得邑镇,大的获得城市。贿赂所得土地,比秦国用战争所获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所以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答:“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至二十六年灭齐,秦王嬴政在前后10年间,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天下,威镇四海,并吞八荒,扫灭六国,完成了一统全国之大业。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割据纷争长达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建都咸阳,秦王政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继续开疆拓地,向边地频繁用兵。从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他征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至此,秦拥有了异常辽阔的疆域,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秦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
  

千古一帝(1)

  前221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灭亡强齐后,正式宣告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结束了。然而,由于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在时代巨变中,已在更深更广领域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兴贵族、地主阶级与下层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对立,加之六国的残余势力不甘心灭亡,时刻想着复辟,这些都对新生的秦王朝构成了威胁。为了巩固帝国的封建统治秩序,秦王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着手建立了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永世之功,亘古未有,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匹配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将古代的三皇五帝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皇帝自此成为其后2000多年中国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期盼嬴氏江山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如皇帝自称用“朕”,表示至尊无二;皇帝所下的涉及制度的命令称“制”,昭告臣民的令文称“诏”;皇帝的印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做“玺”;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其次,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在地方行政上,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吸取周亡的教训,不再实行分封制,而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一切权力收归中央,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下有县尉,管军事。有县丞,管理司法并协助县令处理事务。县下分设若干乡,乡设三老,管思想教化。啬夫,管征税与服役。乡下面又设亭、里、什、伍等组织。里有什、伍,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各级长官定期向上报告情况,构成了严密的地方政权机构。
  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杜绝了周代诸侯各自为政而天子无实权的现象。
  在全国实施新秦律,新秦律是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而制定和颁行的国家统一法律大典。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就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秦朝不是以儒延续文化,而是“以吏为师”。官吏有很高的地位。
  除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主要有:第一,修造长城,北御匈奴。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以秦“半两”作为标准流通货币。第四,统一交通工具,实行“车同轨”、“行同伦”,确定车轨宽度的国家标准。第五,统一文字。以当时在各国流行的小篆为基础,略加整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天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千古一帝(2)
这些中央集权制度的制订,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初步确立,为秦以后的数十个朝代所沿用,秦帝国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对促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共同心理基础,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统一和发展,作用至伟至巨,因之他成为这个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被后人赞为“千古一帝”。
  当然,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家体制问题上,朝廷内对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多有争论。
  众所周知,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重法轻儒,秦始皇延续了这种传统。因此,在秦朝,儒生只是点缀,多是礼仪之官。但他们在文化思想领域有一股较强的势力。此时的儒士文人,已没有了战国前期高蹈扬厉、独立思考的个性,而逐步沦为求仕、做官的食禄之徒。因为他们原本可以游历各国求仕的,而现在秦的统一,不但官员的数量骤然减少,而且所用官员多是武夫功臣,这些人为扩大仕路,寻求出路,便极力提倡分封诸皇子与功臣为诸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存旧传统,又可达到做官食禄的目的了。因此,极力反对中央集权制度。
  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李斯认为,正是由于有些读书人“不师今而学古”,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才导致朝廷威信受损。于是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其他全部交官府销毁的建议,得到秦始皇批准,下令焚书,并规定以后有敢私下谈论被焚书籍的杀头,有敢以古非今的满门抄斩。
  儒士们开始对秦王朝失望了,更无时无刻不寻找机会发泄对帝国与始皇的不满。
  就在焚书的第二年,为了让自己长生不老,缔造万年永存的秦帝国,不仅自己数度到东海巡游,而且派方士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传说中的仙山琼阁。而曾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两个方士侯生、卢生更在背后散布对始皇不满的言论。秦始皇听说后大发雷霆,派人到儒生中间进行调查,这些人便相互告发,先后牵连的达460多人,全部被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统一思想,是“师今”与“师古”两种政治思想斗争激化的表现。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的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
  秦始皇在钳制思想、文化、言论的同时,还实行严酷的法律,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苛捐杂税又异常繁重,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长城,民无日不劳,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也因为劝说过秦始皇要宽以待民,让民休息,而被放逐到北方蒙恬军中,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就这样,原来渴望统一的老百姓,本想从此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却不料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乃千年不变的真理。秦的民心丧失,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人发迹悠远,起于蛮荒,从玄鸟部落到“西陲大夫”,从诸侯霸主到“天下共主”。自东西迁,立足关中后又转而自西东进,历数代之经营,创后世之基业。直至策马中原,独步天下。孝公以下的历代君主坚持法家的治国理念,完善郡县制,令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中央之权集中于君主,任何政令自上而下得以彻底贯彻和执行。法家学说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完全融合为一体,令秦国能够合全国之力致力于战事,加上对人才使用的不拘一格,各种外交手段的灵活运用,长平之战后,六国灭亡仅是时间问题了。而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迫切要求重建统一的国家,以便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朝的统一战争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王嬴政更是应时而生,收拾残局,一统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混战的局面,缔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的文明格局。在广袤的疆域里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垂天帷幕。
  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其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深刻而又顽强地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所以有“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的说法。
  
   。 想看书来

乡下痞子

  刘邦是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家小有薄产,因此小时候也读过一些书,但他绝非本分的读书人,平时也讨厌生产劳动,游手好闲,在生活上也多有失检点,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刘邦经常到沛县城游逛,噌吃噌喝,与卖狗肉的樊哙是朋友。刘邦天天到他那里去吃狗肉,而又从不给钱。樊哙很讨嫌他,就从街东移到街西,但刘邦很快就能找到他;樊哙无奈,天不亮就去赶集,但刘邦比他起得更早。诸如此类的无赖之举,使刘邦在乡间的名声很差,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哪家女儿愿意嫁给他。但他为人仗义豪爽,喜欢结交朋友。经常想入非非,要干大事。因此,他的父亲十分不待见他,多次责骂他不务正业,是个“无赖”,不如自己的二哥刘仲会经营。但他很会搞关系,经朋友帮忙,当上了秦的泗水亭长,并与郡县小吏们的关系搞得如火如荼。
  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和沛县的县令是至交,为躲避仇家而移民到了沛县。听说县令的贵客来了,县里的豪杰公曹都来巴结拜贺。那时拜贺有送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