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始祖后稷,是虞舜时期的农业大臣,名字叫弃。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是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嫁给五帝之一的帝喾为正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意思是说,姜嫄有一次出外踏青,在一个草地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脚印。姜嫄非常好奇,就试着踩了一下。却不料那是神迹,因而受孕。生弃,弃后来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长。姜嫄因此成为周部族的女姓祖先。
前一篇已经说到,商的始祖契,也是帝喾的儿子,其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则是因为吃了鸟蛋而怀孕。商、周有着相类似的神话传说,一方面说明商周都是天命所归,另一方面也说明周代商的合法性。天下乃有德者居之,从而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正统的地位。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伎俩。
当然姜嫄自己心里明白,她感到这孩子父系不明,于是先后将他扔到小巷里、浅河边和山坡上,但奇怪的是每次都有动物来保护他。姜嫄始感到这孩子不是凡人,就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曾经多次抛弃,于是取名曰弃。
弃长大成人后,“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弃后来发明和种植了稷和麦等许多农作物,号称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弃在农业方面的天才,使帝舜大为欢喜,于是封他为农官,并赐封地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周部族开始兴起,其后世子孙世世重农,颇为富饶。后稷就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
显然,以后稷为首的周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
《诗经》里有许多追述周先祖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是周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周人“先公”时代,为寻求适宜的居住之地,曾经数度迁徙。
商灭夏后,周部族首领不窋因附夏而受到商的排挤,便率有邰氏迁移到西北,定居于邠。处戎狄之间,从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带去了中原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等技术,这是其区别于戎狄的明证。
不窋之孙公刘,再迁徙于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邦国。
传到后稷第12代孙古公亶父时,因多次为戎、狄族所逼,又南迁至岐(今陕西岐山东北),称为“周原”。古公亶父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于是“筑室于兹”,发展农业。与姜姓婚嫁杂居,部族日臻强盛,渐具国家规模。
到古公亶父之子季历时,国力又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比之商王朝,仍属小邦,因此对殷臣服。《竹书纪年》记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县,玉十玦,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这是季历首次见于史册。
季历接受殷王之命伐西落鬼戎。因鬼方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所以季历初伐鬼方时心怀恐惧。但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因而受到殷王的赏赐,命为牧师。牧师即后来的方伯,为一方诸侯之长。季历为了与殷王朝搞好关系,又娶殷女为妻。因周只是臣服于殷商王朝的小国,所以没有自己的宗庙,“彝文武帝乙”(文王时期的周人甲骨之辞),不得不去祭祀殷人的祖先。也说明文丁和帝乙时代,殷周关系基本是友好的。
文王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叫姬昌。他继位时,周依旧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孟子·公孙丑上》就说:“文王以百里。”所以,周初人自称“小邦”。春秋时人还说“商周之不敌”。
但周人在文王时期,政治修明,发展生产,开辟疆土,收容四方归附的人民。《史记·周本纪》载: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诗·大雅·生民》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周原甲骨还有“楚子来告”的记录。文王积聚力量,周人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力日渐强盛,并开始沿渭水向东发展。
羑里之囚
周人的强大,自然引起了殷人的疑忌。虽然在季历之前,殷周关系尚好,但殷王文丁还是找了个借口,杀了季历。季历子姬昌继任为周族首领后,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却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做反商的准备。他经常用美女和珍宝贿赂商王左右。因此,在商纣王时,姬昌被封为西伯侯。与九侯、鄂侯同为当时殷商王朝的辅政三公。
西伯侯是一个非常仁义的人,他以德服人,将自己的领地建立成了一个经济发达,人人谦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社会。那时岐山的百姓犯了过错,兵士们只在地上画个圆圈,以为牢房,被惩戒的人就会自觉地呆在那里,不会想到越狱。《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诸侯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请他来裁决。具体例子就是《史记·周本纪》所记载的一件事,殷虽为天下共主,但虞、芮等诸侯决狱断讼不往殷而往周,这可看作是周人反商、翦商之始。当时虞、芮两国因为彼此经常念错对方国家的名字,就像现在希腊和马其顿的争端一样,各不相让。他们便互相拉扯着,来到西伯的领地,想让他给评评理。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街头,他们看到一匹马和一头牛相向行驶,相遇之后都来了一个礼让三先,都想让对方先走,以致谦让到了一个早晨都还在原地站着不动。他们看到后,羞愧万分,互相感慨,难道人不如畜?于是立刻握手言和。这件事情在诸侯之间传开后,无不对西伯侯仰慕和向往备至。
而与周文王的仁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暴政。商刑本来就重,自古就有“刑名从商”之说,至纣犹甚。百姓牢骚不满或诸侯有畔者,纣王无不用重刑大辟,甚至独创炮烙之法。
九侯有个女儿,很美丽,献给了纣王。她不喜淫荡,纣王一怒之下,将她杀掉,并祸及九侯,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向纣王表示不同的意见,结果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侯听到消息后,暗自叹息了一声,被纣王安插的密探告密,以不满时政罪抓了起来,囚于羑里,达7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羑里之囚”。后来,西伯侯的臣下闳夭屡次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昏庸的纣王才将西伯侯放回。
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对纣王的恭敬逾于从前,积极率领诸侯向商朝进贡。
为麻痹纣王,西伯主动向纣王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肥沃之地。对于西伯侯的表现,纣王非常满意,特地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有征讨其他诸侯的权力。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成了西周的奠基者。
事实上,西伯侯对纣王的所有施为,都在于麻痹纣王,借以争取时间,整军备武,以积蓄取而代之的资本。
周人几代受屈辱,甚至被虐至死,如此夙夜不懈,以服事殷。就因为殷大周小,周人必须隐忍待时。
姬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识时务的人。在稳定了纣王后,他在周原励精图治,勤修内政,亲自下田劳动,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以增强国力。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就有著名的姜尚姜子牙。他严禁饮酒打猎,关心民间疾苦,实行裕民政策,让劳动者都有积蓄,从而产生劳动的兴趣。并制定了一条不许引诱、藏匿逃亡奴隶的法律,争取到了更多诸侯国的支持。文王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使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实现向东发展、立志灭商的目标,就得首先征伐邻近的西戎,以解除后顾之忧。
周人统治的中心在西岐一带,与游牧部落西戎毗邻。
犬戎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根据古书记述,早在西周以前,中原的农耕文明就已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发生过直接而多次的战争。犬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犬戎族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两只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夏商时期,犬戎游牧于泾渭流域,成为殷人周人西方的劲敌。犬戎不断对中原的农耕民族发动进攻,位于西部的周国因此首当其冲饱受其害。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多次派军队进攻犬戎,战争进行了十几年,也异常残酷,但最终周人取得了胜利。
击败西方的犬戎、密须等部族后,周的势力骤然强大,此后几年,又先后向东征服了黎、邗、祟等方国。黎在今山西中条山长治壶关诸地;邗在今河南沁阳,已入殷畿内;崇在秦晋之间,以筑有高城而著称,是殷西重镇。这些地方的陷落,使殷人在西方已无险可守。周人在西边翦除了商王朝的羽翼,从而打通了伐纣的通道,直逼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接着,西伯侯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今西安鄠县东沣水西岸),并迁都于此。使周的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以便于向商进攻。周迁丰以后,由崇渡河向殷都朝歌进军,沿途皆平坦大道。到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后来武王伐纣战争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至此,西伯侯威望大振,许多诸侯纷纷遣使通好。但他仍隐忍待时,对纣王越发恭敬臣服,所献财帛更多。而朝中的大臣们无不感到西伯侯有着惊天的意图,纷纷进谏纣王,预作防备。而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且又自以为是的纣王却不以为然,轻蔑道:“一个区区百里小国,能奈我何?”
武王克商
但就在姬昌迁都到丰,准备大展鸿图的时候,却不幸身染沉疴。临死嘱咐儿子姬发,须“时至而勿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
姬发是姬昌次子,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因此他得以继任为周族领袖。
虽然西伯侯姬昌壮志未酬身先死,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儿子东进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西伯侯因此被周代的子孙尊称为周文王。
姬发继位后,不改文王之政,继续奉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为左右辅佐大臣,政治上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对外,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积极筹划灭商事宜。武王即位9年后,人口繁衍很快,物质财富充裕,便在沣水东岸兴建镐京作为新都。丰、镐实际上是被沣水分隔的一个城市的两个部分,史书中往往丰镐并称。此后,武王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他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方向前进。车载文王木主(木雕像),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三军统帅仍为文王。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诸侯闻之来附者上百。天下人心归周,纣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势,诸侯均劝武王乘势东进。但武王清楚,“百虫之足,死而不僵”,在没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轻动冒进。他观兵于孟津的目的,主要是向殷王朝示威,并借机观察殷王朝的虚实。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对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已无过激反应了。武王见目的已经达到,便下令撤军,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此后,武王审时度势,先派间谍到商,察看国情,线人回报说,纣王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淫乱不止,滥施酷刑,加重聚敛,导致民怨四起。便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那些心怀不满的王公贵族。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但武王认为时机未到。不久,线人又报,好人全被斥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王公大臣中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最后线人报告,百姓都觳觫颤栗,缄口不语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商军主力正在远征淮夷,商都空虚,这绝对是天赐良机。武王认为周经过两代养精蓄锐,已有了足够灭商的力量,也有了十足的把握,遂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
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有些担心。但武王说,商祚已终,鬼神不佑。公元前1046年2月,毅然率戎车300乘、虎贲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诸侯军旅与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百濮等八国军队,从孟津出发,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周军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到了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南)。
在牧野,周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发表了长篇誓词(见《尚书·牧誓》),周武王数说了殷纣王的种种罪行后,指出自己是“恭行天罚”,是代天惩罚商纣的,从而把自己的行为神化为天命。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天子乃有德者居之,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
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赶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这时,由于商军主力正在东南地区征伐东夷,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临时把都城中的大批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70万人,开赴前线。
诸侯之师与殷朝军队大战于牧野。
《诗·大雅·大明》是这样描绘这场历史上著名战役的:“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颍砼恚ι懈福蔽パ铮贡宋渫酰练ゴ笊蹋岢迕鳌!币馑际牵耗烈笆枪憷恼匠。茨咀龅恼匠狄斐F粒婧炻硪餐托圩常ι懈福唇┞柿斓木尤缧塾グ肯瑁ㄗ粑渫酰鞣ゴ笊蹋肷探徽皆谝桓銮缋实睦杳魇惫狻
可见周人军队的威武雄壮,不可阻挡。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虽然殷商军队也像树林一样多,像箭一样飞奔在原野。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阵前倒戈,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前徒倒戈,以开武王”,为武王的军队开道,使武王迅速地攻进殷别都朝歌。
周历2月初五甲子清晨,纣王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仓皇逃进内城。将自己梳洗打扮一番,登上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殷纣王在位33年,终以淫暴亡国。周武王赶到,找到了纣王的焦尸,砍下他的脑袋,挂在旗杆上示众。
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的民众非常高兴。
周人经过数代的努力、发展,终于推翻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殷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获得了天下百姓的共同拥戴,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为君王之一。
商纣与夏桀齐名,也因此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商朝曾经是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封建诸侯
西周灭商后,奄有东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在全面比较了夏商的国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体制后,武王采纳箕子的建议,决定实行“封土建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