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父母的觉醒-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想摆脱抵触心理,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法,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在不觉醒状态下是怎样处理事情的因为新的方法完全有别于以往的方法,它建筑在完全不同的理念之上。

    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说到底,孩子难道不是〃弱势群体〃,不该是由我们来改造的吗?因为我们毕竟是更有知识的成人,而孩子既幼小,又不如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控制他们。事实上,对于父母做主掌控一切的家庭,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从来也没有想过这种格局也许既不利于孩子,也不利于我们这些父母。

    在父母这一边,传统的教养方法使我们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强化了我们心中的阴影。由于我们的孩子太天真了,因此他们会随时准备接受我们的影响。每当我们将自己的自负感强加给他们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有意识地作出太多抗拒的。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自负感会变得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如果我们始终顶着自负的光环,就永远无法实现觉醒,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孩子的心灵。

    我故意把〃形象〃和自负结合在一起,为的是清楚地表达〃自负〃和〃自负感〃之间的关系。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往往将〃自负〃视为〃自我〃,自负俨然成了自身人格的代表。于是,〃自负感〃就成了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理解本书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会赋予这些名词一些相当不同的解释。
第6页 :
    我想提出的是,我们所看重的〃自我〃完全不是最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自我〃(其实是一种自负感)更像是一幅戴在头顶的自画像——我们自己端着它,其实同本质的自我相去甚远。我们每个人都伴随着这样一幅自画像成长起来。它的形成始自幼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同他人的交往。

    我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想象中的〃自己〃,我们认为我们就是〃它〃。这样一幅自画像遮挡住了本真的自我。一旦这幅自画像于童年时期形成,就会长久伴随着我们的人生。

    尽管这样一种关于自我的意识是狭窄而有限的,然而我们自己——真实的、本质的自我——却是无限的。〃它〃的存在是彻底自由的,对他人没有期望,没有恐惧,也没有负罪感。生活在那样的境界中,听起来似乎有些与世隔绝;然而那样的状态却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同他人建立联系,因为那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摆脱了对他人应该如何的期望,就会与他人的真实自我相遇;对他人的接纳自然而然也会引来亲密的联系,那是因为真实的心灵之间自然会产生共鸣与回响。

    因为我们同〃自负感〃紧密相连,以致我们往往把〃它〃想象成真正的自我,于是自负感就很难被察觉。其实,自负感的表现除了明显的吹嘘和浮夸,往往是十分隐蔽的。正因为如此,〃它〃总是能够欺骗我们,让我们把〃它〃当做是真正的自己。

    举一个自负感伪装成真实自我的例子吧。我们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许多情绪化表现就是经过伪装后的自负感。比如,当我们说〃我生气了〃,其实是想象着最核心的真我在生气。事实可能正好相反。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我们只是在抗拒生活中遭遇到的某种状况,盼望着自己能实现理想中〃应该〃的状态。此时,如果我们向他人宣泄愤怒,就彻底地表现出了〃自负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个人的经历中获知:我们在嫉妒、失望、负疚、悲伤时附带的愤怒最终会导致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把我们同他人隔离开来。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气愤是一种自负感的表现,所以认为它反映的是本质的自我。自负感装扮成真实的自我,这种伪装破坏了我们守住快乐的能力,也破坏了我们完整的人格。

    有些时候,自负感通过专业、兴趣、民族身份表现出来。我们会告诉自己:〃我是网球手。〃〃我信教。〃或〃我是美国人。〃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真实的本质。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给自己附加的角色;并且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怎样附加上去的,于是自负感很快给予我们一种〃自我〃的感觉。如果有人对这些角色提出疑问,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威胁,认为自我受到了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无法分清自负感与真我的区别,反而会将两者更紧密地捆绑起来。许多冲突、分歧,甚至战争的根源都来自这种自负感带来的负面情绪。
第7页 :
    我不想暗指自负感一定是坏的或是不该存在的。相反,自负感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在我们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发育阶段,颇像蛋壳之于孵化中的小鸡。在小鸡发育的过程中,蛋壳有其需要发挥的功能。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保护的时候,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同理,随着我们的本质自我不断发展,自负感构成的保护壳也应该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摆脱自负感的羁绊,但若要做一个觉醒的家长,就需要不断提高警觉,认清自负感所产生的作用。保持警觉是造就一个觉醒家长的基础。只有保持警觉,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成长经历给自己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有意识地不让孩子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效应是如何作用在各类不同的人身上的。

    要想认清自负感并非真实的自我,并且认清它是怎样哄骗你,使你误以为它是真实自我;你需要观察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捕捉自己的所思所想,观察自己是如何偏离最本真状态的。一旦你注意到了这些状况,就会发觉自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自负感。

    我们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种亲密感

    觉醒的教养方法能够使我们渴望〃一体〃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样的长幼关系使家长和孩子形同伙伴。相比之下,在旧式的长幼关系中,父母往往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压倒性地位。

    要想追求这种长幼之间合为一体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发掘一种自我沟通的途径,以便找回遗忘的自己。这是因为要想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伙伴关系,我们就需要开发自我,彰显最本质的自己。当我们的觉悟提高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也就随之解体,也就与孩子自然地实现了平等。远离自负的行为——忘掉所谓正确的行为应是怎样,理想的状态又该是怎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
第8页 :
    孩子的可塑性太强了。相形之下,父母常常忽略来自孩子的邀请,错失塑造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成为孩子精神伙伴的机会。但是,仔细关注一下我们掌控下的对象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将自己从种种掌控中解脱出来,将会获得一个新的机会。我们的自负感就像蛋壳一样脆弱,而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道路,使我们得以在更真实的自我中生活,从而进入一个更自由的空间。如此一来,孩子就为我们的不断进步提供了便利条件。凭借这样的便利,在教养儿女的道路上,我们获得了更大的潜能,从而实现转化,享有更真实的自我。

    父母同儿女的关系中存在一个误区:应由父母单方面对儿女施加影响。这个误区如今已经被打破,回环式的互动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由此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这些成年人的继续成长也有贡献,而且相比于我们对他们的成长贡献来说还要大些。儿童往往以〃从属〃的面目示人,很容易受一时冲动的影响,而且往往要听凭父母左右自己的言行。如此看来,孩子似乎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种弱势中恰恰蕴含着一种潜能,它呼唤着父母,要求他们作出最大限度的角色转换。

    如果我们将教养孩子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精神转型的成长过程,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承载转型过程中学到的种种经验与教训。孩子可以促使我们提升,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换言之,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是至关重要的;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还要承担一项更为基础的任务,它是做一个有效率的家长的基础。这项任务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最清醒的活在当下的个体。它之所以是为人父母的核心,是因为孩子不需要我们的主张和期望,也不需要我们的权威和控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

    觉醒对教养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觉醒意识并非少数幸运儿才能获得的神奇品质。它不是凭空建造的空中楼阁,而自有其培养的过程和步骤。

    要想实施这些步骤,首先要意识到不觉醒同觉醒是不能完全割裂的,觉醒恰恰是从不觉醒中萌生出来的。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它意味着〃道不远人〃,觉醒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状态。走在觉醒的康庄大路上的人,同其他人并无不同,他们只不过是在未觉醒的状态中开发出了觉醒的潜能。这意味着,觉醒的大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的确,在长幼关系中,最神奇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有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获得提升,获得更深刻的觉醒。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9页 :
    尽管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养好孩子,然而现实却是,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所需要的父母。因此,教养孩子的历程不应是家长〃对〃孩子的模式,而应是家长〃同〃孩子的模式。通往和谐完整的道路就在孩子的腿上,我们要做的只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坐在大人的腿上。孩子会引领我们发现自己的本真,在此过程中他们成了我们获得觉醒的伟大启蒙者。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他们的手,跟随他们的引领,穿过不断觉醒的大门,我们将失去觉醒的机会。

    我虽然谈到孩子能够帮助家长实现转型,但请不要认为我是主张家长放弃对孩子的影响,或是主张家长沦为孩子的走卒。觉醒的教养方法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倾听孩子,尊重他们的精神,时刻同他们心心相印,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纪律和约束。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技能。一个觉醒的家长能够把教养孩子的方方面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均衡发展的社会成员。因此,觉醒的教养方法绝不是〃纵容〃。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一些具体事例,那些父母学会了使用建设性的方法赋予孩子力量,使他们在情感和行为上走向成熟。!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解释一下。我要先保留一些特别的信息,留待最后一章再作阐述。要想用觉醒的方法教会孩子遵守纪律,我们必须有能力实现〃同孩子一起活在当下〃的状态。家长必须意识到,只有在同儿女的互动中实现〃活在当下〃的状态,这套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这一点很关键,我将在随后的各章中慢慢同大家分享这趟觉醒之旅。

    父母的转型是实现人生觉醒的关键一步。但是,当家长们找到我的时候,他们通常不是来寻求个人成长的。相反,他们渴望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关于自己孩子的行为。他们期望我有一支魔杖,一抬手就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健的心灵。我会指出,觉醒的教养方法并不仅仅在于使用聪明的策略。它是一整套人生哲学,涉及一个过程;经由这样的过程,孩子和父母能够在基础的层面上获得转型。长幼之间只有成为精神伙伴,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富有意义,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相互促进。因此,觉醒的教养方法不是针对某种行为纠正的操作办法,而是对长幼关系的一种全面深化。

    觉醒的教养方法是美妙的。妙就妙在,觉醒的意识会时时刻刻告诉我们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完成任务。例如,当我的女儿把纸币撕成两半时,我到底是应该责备她还是赞扬她呢?当时我的内心深处作了判断,于是母女连心,形成了共鸣。虽然我们应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但内心的觉醒依然可以促使我们采取合理的方法;这样非但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反而能够让他们更加振奋。

    当我们鼓起勇气抛弃由上而下的控制欲望,进而步入一种回环式的长幼互动,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冲突的羁绊,也不再为权力而挣扎。于是,长幼间的互动成为了一种超越的体验,这种体验中充满了灵魂的交流。我们会发现,找到一个精神伙伴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一旦将自己投入一种完整的、觉醒的长幼关系之中,我们将会脱离物质世界的羁绊并获得提升,进入到一种庄严深沉的心灵互动当中。
第10页 :
    第2章生育儿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

    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

    要想学会觉醒的教养方法,就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

    尽管眼前摆着众多案例,显示出一个个不成功的教养策略,其中甚至包括不少擦枪走火、伤及自身的事故,然而许多父母还是坚持采用不开明的方法教养孩子。这正是造成我们与孩子交流困难的原始诱因。

    要想转变方式,以更有效的方法同孩子建立关系,我们就必须乐于面对与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养。除非我们选择这种转变,否则就很可能缺乏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尊重,也很可能忽略他们的呼唤,遮蔽他们的智慧。作为父母,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相应地帮助孩子调整好他们的身心状态,进而适应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本真。

    因此,要想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就需要经历个性的转型。事实上,据我的经验,家长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首先是为了〃转型〃而存在的,其次才是为养育儿女服务的。

    每每当我要求父母作出转变的时候,都会遇到抵触。〃为什么是我们?〃他们总是诘问,并且对我的建议表示愤怒。于是我向他们解释,只有父母开始觉醒,他们的孩子才能取得进步。此时,他们会表现出失望,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竟然比儿女更加需要转变思想。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说辞,听着他们把孩子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却极少反思自己的责任。当然,实际情况是,他们不敢向未知领域敞开自己的怀抱,殊不知这正是从不觉醒向觉醒的转化中必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