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来到一座山崮上,见一个老汉正在放羊,便向他说明了来意。老汉刚要答话,忽然前面一块碾盘大的石头上爬来一条大长虫。王羲之正要往老汉身后躲藏,却见老羊倌挥起鞭儿“
啪”地一下,大长虫和那块大石头竟全被他抽成两半截了。王羲之惊得连声喊道:“老伯神鞭这么出奇,一定是仙家的门徒,请快领俺见老神仙去!”老羊倌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唱道——
自幼放羊在蒙山,
从来没拜神和仙,
手中羊鞭也一般,
本事全靠苦中练。
王羲之听了不吱声。老汉指着那座崮顶说:“小哥有所不知,这山头原本是尖的,当年俺每天在这苦练甩羊鞭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末了山头就让俺抽成崮顶了,如今人们都管它叫
‘鞭抽崮’。王羲之听了,犹如大梦初醒,再也不想寻神仙、求神笔了.他向老汉拜了三拜,转身就赶回临沂城。
王羲之回到家中,发愤研究书法,从头练起。每天一早就到家门前的水塘边临池练字,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返回家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他成了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时,那座池塘
已被他溺笔洗砚染得水黑如墨了。于是,人们给那座池塘起了个名字,叫“洗砚池”。
颜真卿学书法
爱好书法的人都知道:晋朝琅琊郡(今属山东)出了个书圣王羲之;到了唐朝,又出了个大书法家,叫颜真卿。
颜真卿从小很苦,三岁没了爹,家里又穷,娘只好领着他到姥姥家里过日子。颜真卿的娘殷夫人很有学问,她见儿子聪明伶俐,小小的人儿就很有志气,便决心把儿子教养成器。她亲自
教颜真卿写字读书。不上几年工夫,颜真卿不仅习得满腹学问,而且对书法格外上心,那字儿写得满有点根基。殷夫人想:若能让真卿出外去投奔名师学艺,闯闯世面,磨炼磨炼筋骨,必能
早成大器。主意一定,便对颜真卿说:“儿呀,听说沂蒙山济才洞有个老神仙,书法特有神力。为娘想让你拜他为师,不知我儿愿不愿去?”颜真卿一听,喜得不得了,连声应道:“愿去,
愿去!儿明日就去沂蒙山拜师。”第二天一早,颜真卿带上干粮、行李,拜别母亲就登程了。
颜真卿走了三天三夜,来到沂蒙山济才洞,拜见了老神仙。老神仙见他生得一表人才,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立时喜欢上了,一口答应收下颜真卿做自己的徒弟,还叫颜真卿先写一个字
儿。颜真卿提笔写了一个“颜”字,老神仙看了一眼,点点头说:“你的字儿根底不错,但要想学出名堂,还得重打锣鼓另开戏。”颜真卿恭恭敬敬地说:“请您师父严加指教。”老神仙说
:“跟我学书法要铁下心来,纸、笔、砚、墨你得自己置办。”颜真卿说:“师父放心,俺娘早把俺求学的费用凑足了,文房四宝弟子也已随身带来!”老神仙摇摇头:“跟我学书法,纸、
笔、砚、墨要重新置办。”颜真卿不在意地说:“置办啥样的,师父尽管说吧,弟子这就买去!”老神仙笑了笑,说:“我要的这文房四宝置办起来可不容易。你先去取一块砚台吧!这砚台
埋在北山底下,我给你一把铁锤,一把錾子,你去把砚台凿出来。不知你愿不愿去?”颜真卿听了说:“只要师父吩咐,莫说去凿北山,就是把沂蒙山七十二崮全凿开,弟子也不含糊!”说
着,他就接过铁锤、錾子,大步向北山奔去。
北山山峰直插云端,颜真卿一看,顿时倒抽一口凉气:凿开这么一座大山,得到哪年哪月呀?转念又一想: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俺来跟师父学艺,就得有恒心才是。师父叫俺凿山
俺就凿山,哪怕凿上一辈子!想到这里,颜真卿立时摆开架式,抡起铁锤就凿开了。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些山枣野果儿,一连凿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一日,颜真卿来到山泉旁,见水里有
条小泥鳅,忙捧了上来。他正想再去摘些野果吃,忽见迎面跑来一只小山猫,小伙子飞起一脚把它踢死了,剥下毛皮,把小山猫和小泥鳅一起煮煮吃了。霎时间,只觉得全身的骨节“啪啪”
响,冲天的劲儿直往外鼓。他做梦也没想到刚才自己吃的竟是一龙一虎!颜真卿喜冲冲地又抡起铁锤凿山,只听“轰隆”一声响,北山一下子被他凿成两半了。只见山底下有只大石桌,桌上
正摆着一块金灿灿的砚台!颜真卿高兴得连忙奔过去,捧起砚台揣在怀里,一口气跑回济才洞。老神仙接过砚台点点头,接着又递给他一把板斧,要颜真卿到南山去找一支用擎天竹作笔杆儿
的笔。.
颜真卿手提板斧来到南山,找了半天,也没见到一棵竹子。正要往山顶去,却见一条碗口粗的长虫盘在半山腰,这一来颜真卿犯难了:要上前寻竹子,长虫挡路咋办?转念又一想:为了
学书法,俺还能让这条长虫难住吗?说什么也得闯过去!主意一定,便手提板斧冲了上去。长虫见有人来,张开血盆大口恨不得把颜真卿一口吞了。颜真卿牙一咬,脚一跺,抡起板斧就朝长
虫砍去。谁知长虫霎时不见踪影了,颜真卿正在纳闷,半天空里“叭嗒”掉下一支笔来,原来这长虫就是师父要的那支笔呀!喜得他连忙拾起宝贝,跑下山去。老神仙收下那支笔,没容颜真
卿喘口气儿,又递给他十两纹银,让他到东山脚下无男庄去买纸。
颜真卿来到东山下,进了无男庄,满街上只见女的,不见男的,颜真卿来到一家杂货铺,递上银子买好了纸。掌柜的是个穿绫裹缎的老嬷嬷,她对颜真卿说:“老身早年丧夫,撇下九个
闺女。眼下想招你为养老女婿,九个闺女任你挑选,不知你愿意不愿意?”颜真卿急忙起身答道:“多谢妈妈一番美意。俺千辛万苦来到沂蒙山,只有一个心眼,就是跟俺师父学书法。还望
妈妈体谅俺这番苦心。”老嬷嬷一听变了脸,喝令九个闺女看住颜真卿,然后锁上房门,走了。九个俊闺女围着颜真卿磨缠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晚上,俊闺女们实在困极了,一个个东倒西
歪地睡倒在地板上。趁这当儿,颜真卿急忙拿起买来的纸,从后窗口纵身跳了出去,甩开两腿跑回了济才洞。老神仙接过纸来说道:“文房四宝缺一不可。拿着这只布袋,你再到西山古墨洞
里取墨去吧!”颜真卿二话没说,转身又奔西山了。
颜真卿一来到西山就被一伙强人围住了,他们把颜真卿扔到古墨洞里。半夜里,颜真卿手扶石壁在洞中往前摸击。走着,走着,只见从洞外飞来一群萤火虫,照得洞里亮堂堂的。颜真卿
仔细一打量,老天爷,洞里到处堆着大锭大锭的古墨呢!这一来可把他乐坏了,连忙解下腰里的大布袋,结结实实地把布袋装了个满。然后背上布袋,跑出洞外。颜真卿抓着野藤、葛条坠下
山,欢天喜地地跑回了济才洞。
老神仙接过古墨,拍着颜真卿的肩儿说:“你能取来这文房四宝可真不容易。如今,你已炼出了一副铮铮铁骨,这对你苦练书法一定大有好处。弟从这以后,老神仙每天反复给他讲解《
笔说》,又指点他苦练“真草隶篆,诸样字体。几年之后,颜真卿的书法果真练得象他本人一样:骨胳雄健,精神饱满,气势超俗。人们喜爱颜真卿的书法,更赞扬他的骨气,世世代代学“
颜体”的人为啥格外多呢?说来说去,就是这个理儿。
刘勰乔扮卖书郎
南北朝时,莒县(今属山东)城北大沈庄出了个家,叫刘勰。
刘勰自幼父母双亡。家中没有隔宿之粮,可他**读书,他爹爹留给他的唯一财产仅是几本书。小刘勰白天进山打柴,晚上回家做饭,深夜想读书,可拿啥去买灯油和蜡烛?一天,他忽
然想起离他家十里远有座金华山,山上有座金华寺,寺里大殿上的佛灯一夜点到天亮,俺何不去就着佛灯读书呢?小刘勰主意一定,当天晚上便一溜小跑来到金华寺,痛痛快快地在佛灯下读
了一夜书。从此以后,小刘勰每天深夜都跑到金华寺大殿上借佛灯读书。
金华寺的住持和尚叫僧祐,很有学问,千卷佛经能倒背如流,他住的禅房里收藏着不少古代名著。这一天,僧祐念完早经,夜里值更的小和尚跑来禀报,说大殿里的佛爷显灵,他亲眼望
见佛身摆动,亲耳听见朗朗的诵经声。那僧祐长老不信世上真有佛神显灵,听小和尚这么一说,心中不免狐疑,便想亲自察看个明白。
且说这天刚黑,僧祐长老就暗暗藏在大殿等侯。果然在初更过后,只见墙外跳进一个瘦小的身影,轻手轻脚地进了大殿,临近一看,却原来是个孩子。待等僧祐长老问清了小刘勰是来寺
借灯读书时,看他小小年纪,竟有这般志向,不由十分欢喜,愿将禅房里的藏书,供刘勰选读,并当场收刘勰为徒。刘勰高兴地叩拜了师父。打那以后,刘勰就跟着僧祐长老攻习万卷宝书,
做起学问来了。
十年过去。刘勰在僧祐长老指点下,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渐渐地心里便起了个写书的念头。他一口气写了五年整,写了厚厚的一本。刘勰捧着自己写的那书求教师父。僧祐长老
看了不住地叫好,并指点他去向东庄告老还乡的司徒沈约求教。刘勰听了,谢过师父就下山了。
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求。刘勰抱着书兴冲冲地来到沈约家的大门前,没等他开口,把门的吼道:“去,去,去!司徒老爷的府第是讨吃的地方吗?”刘勰陪着笑脸说明了来意,家
丁撇着嘴儿说道:“啊哈,真是小米子贱了,癞蛤蟆也想喝粥,一个叫花子也能写书?今儿个司徒老爷到莒城去了。”
刘勰趁兴而来,败兴而去,不知如何才能见到司徒沈约,真是打心眼里着急。刘勰自思自叹了半天,忽然想到:听师父说沈约爱书成癖,俺何不投他所好,打扮成个卖书郎在村口等他?
于是刘勰用一块包袱皮儿把书包好,背在肩上只等沈约到来。
再说沈约坐车回来,一进村口就听到有人高喊:“卖书呀,卖书呀,俺卖的都是古装珍本呀!”沈约听了“腾”地跳下车来,说是要看上一看,若是珍本,无论多高的价钱也要买。刘勰急
忙施了一礼,然后双手递过自己写的书稿说:“大人,俺没啥珍本。只因俺写了本书,一心想求得大人的指教,谁想您的看门人不让俺进府,万般无奈只好假扮卖书郎在此等侯,还求大人谅
俺一番苦心!”沈约听了,觉得此人非同一般,便拉着刘勰一起上了车。
回府进了客厅,沈约就一字一句地读起刘勰的书来,一边读一边拍案叫好。当天晚上,沈约把刘勰留在府里,两个人一直读到三更。第二天,沈约又把那部书从头至尾细看了一遍,然后
逐字逐句圈点起来。沈约改过了刘勰的文章,又着实给刘勰鼓了一番劲儿。刘勰依照老司徒的指点,把那部书又翻来复去改了几遍。末了,沈约在刘勰那部书的封皮上提笔写下四个龙飞风舞
的大字:“文心雕龙”。从此以后,刘勰名声大振,他写的那部《文心雕龙》成了文艺评论的历代名著之一,一直流传到如今。
曹栋亭马上假读书
相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栋亭在任江宁织造时,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合,彼此怨恨很深。可巧有一年,陈鹏年吃了冤枉官司,眼看就要革职坐牢,这消息传到营栋亭耳中,
他特地为陈鹏年写了一份密疏呈奏康熙皇帝,替陈鹏年辩解。事后,陈鹏年知道这次是死对头曹栋亭暗中救了自己,就亲自到曹府来向曹栋亭“负荆请罪”,但曹栋亭一口拒绝接见陈鹏年。
陈鹏年只好婉请曹栋亭的亲戚再去致意。那亲戚在去曹府的途中,见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专心致志地读着,书本将脸遮盖住了,看不清是谁,心想:是谁这般好
学?再一打量马后的跟随,却是江宁织造府的,不问就知那马上人便是曹栋亭了。那亲戚不敢冒昧惊动他。
后来那亲戚与营栋亭相见时,极口称赞曹栋亭骑马看书、虚心好学的品行。谁知曹栋亭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哪里是好学,我这个江宁织造,虽然是为皇亲国戚督办绸缎棉布的,但是
官职不小,又是经常出入宫廷与皇帝见面说话的人,街上的老百姓见了我,都要向我叩头致意,我怎能安然接受呀,所以只得借书遮面,不让老百姓看清我是谁罢了,哪里有什么虚心好学呀!”亲戚听曹栋亭这么一说,竖然起敬,不由又问道:“外面都十分敬重您的宽宏大量、君子风度,陈鹏年对您的深情更是铭刻在心,您为什么拒绝他登门请罪呢?”
曹栋亭笑笑说:“我知道陈鹏年案情冤屈,理应奏闻皇上,这是我的责任!但他与我历来不合,我岂能贸然接受他的谢意!”
亲戚听了连连点头:人不为私见而辩是非曲直,乃真君子矣!
第二份遗嘱
在上海幸福街道有个姓张的退休老工人。他生性和顺,笑口常开,而且肚里有主意,说话有分寸,在里委里担任义务调解员,整天为街坊们东奔西走,排难解纷?所以人缘很好,人人都
叫他“老张头”。
这老张头有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大的四十岁,小的三十岁。虽说老张头膝下无子,两个女儿却象走马灯似的三天两头上门问寒问暖、照料家务,送甜的咸的、软的酥的来,逢年过节更
是抢着要接老张头去团聚团聚。老张头的一间十二平方米的亭子间连门槛都差点儿让两个女儿踏穿。老张头一提女儿就笑眯了眼:“那是我的两朵金花哪!”所以左邻右舍都把这两个女儿叫
作“大金花”、“小金花’’o
有时候,也会有人开玩笑:“老张头,大小金花哪个更好?”“嘿嘿,手心肉,手背肉,我是一样欢喜!”也有的老朋友劝他:“你呀,也要为身后之事想想,不要弄得有朝一日大小金
花夺家当。你的退休工资有七十多元,你又用得省,万一将来调解员的女儿要人家来调解,你身后也不光彩啊!”老张头听了还是笃定泰山,嘻嘻一笑:“不碍,不碍。现在办事样样都有法
律保障,我早已立下遗嘱,怕点啥?”“那遗嘱可要立得公平哪!”老张头仍旧嘻嘻一笑:“当然,当然。”
说来不巧,有一天早上,老张头急着要去调解一件弟兄争房的纠纷,下楼梯走得急了点,一脚踏空跌下来,不省人事。邻居们连忙七手八脚把他送到医院去抢救,不料竟是脑溢血,救不
转了。大小金呼天抢地地赶了来,一声一个“亲爹爹”。街坊们想起老张头平时的种种好处,也都陪着落了不少眼泪。
到刚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