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让说可以的孩子陈述为什么可以。他们说,画画应该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我问:艺术是什么?是不是一种创造呢?   

  他们说是。   

  我说:既然是创造,那你就是上帝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们,作为艺术的上帝,是不是也应这样去做?   

  那些说不可以的孩子不吭气了。他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继续说:这就是说,高更,他作为艺术的上帝,在他的画面上创造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女人,一个漂亮的小姐,他有权这样做,他没有错,他可以撒这样的谎是不是?   

  孩子说是。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凡·高的画其实也与实际的不一样,你看他把树画的,他也在创造呢!   

  我高兴坏了……凡·高实际上也在改变自然,他画上的那些树那些草都带有强烈的〃凡·高意味〃,并不是自然中原有的样子。凡·高与高更都没有错,他们不应该吵架。什么是创造的真谛?什么是艺术的真谛?这个认识非常关键。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也就成不了艺术家,成不了创造者。   

  到最后,有个孩子说:老师,其实高更也应这样说:凡·高,你也撒谎!   

  美丽的陷阱   

  这个时候,课堂上出现了奇迹,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看看高更的画?         

虹桥书吧。  

第56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4)         

  我知道,讲凡·高,能把孩子带进凡·高的画里,讲高更也会一样。只要高更这个〃人〃打动了孩子,他们就会想到看他的画。   

  我其实设置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而孩子深陷其中又浑然不觉。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画,举起来说:你们看,这就是高更的画!孩子们哇的一声,直勾勾地盯着那幅画,他们的眼睛好像被磁铁吸住了!我知道,他们的灵魂也被吸进画里去了。这就是如饥似渴啊!课上到这个份儿上,就等于将一台马达装进孩子的身体里面,老师不用再费心,因为他们自己开动起来了……   

  3?培养孩子欣赏的兴趣   

  在前一节我们讲了怎样从故事入手把孩子引进审美的殿堂,在审美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价值观、道德、伦理、知识、技能等等,其实这些完全都可以兼顾的。我们给孩子欣赏完现代派,又找出新古典主义的作品来给孩子们欣赏。新古典主义那华丽的写实风格与后现代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强烈地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便有了动力。这样,课程就会在孩子积极的接纳之中走下去。   

  新大陆   

  接下来,我就从凡·高与高更扩展开来,给孩子欣赏安格尔。讲述了有关安格尔的故事之后,我拿出《贵妇人》。孩子们一声惊叫:哇,安格尔画得比凡·高好!   

  我知道他们被那些闪光的绸缎、精致的首饰、妇人美丽的脸庞以及华贵的气度震慑住了。就是说,他们完完全全沉迷到了真实的表象之中……   

  我问孩子:你们说,安格尔的画与凡·高的画有哪些不同?他们说:安格尔画人很像人,凡·高画得不像人;安格尔画得很逼真,凡·高画得不逼真;安格尔不但画出了小珠珠,而且把小珠珠上面的光都画出来了,凡·高的画上没有这些……他们说了一堆凡·高的不是,说了一堆安格尔的是。我一直用微笑鼓励他们尽情地述说。说完了,我开始说,我说凡·高与安格尔,他俩的画上哪个感情更强烈?   

  他们好像一下被点醒了……噢!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他们仿佛突然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孩子的胸怀是敞开的。他们就像大海、就像虚空一样,随时准备吸纳成人给予他的一切。   

  你看,孩子们在这个〃陷阱〃中不断地探险、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绸缎里裹不住艺术   

  欣赏了安格尔的《贵妇人》,我又拿出毕加索的《贵妇人》。那个妇人龇牙咧嘴,用牙咬着一方手绢,流着两行眼泪。眼睛周围就像长了壳的毛栗子一样,有一圈毛毛,中间还画着一个十字。她的痛苦已经变成了恐怖。她的痛苦不需要解释,不需借助〃外表真实〃这样的东西,就像符号一样,赤裸裸地让人能够强烈地感觉得到。   

  孩子说:老师,这个妇人怎么啦?她怎么这个样子呀?   

  我说:这个妇人恋爱了。他在跟画家恋爱。后来她又失恋了,所以就用牙撕扯着手绢痛哭。她之所以用牙撕扯手绢,是为了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你们看,她的眼睛里汪满了泪水。她哭得很爽、很舒服、很痛快淋漓。但是有些人的哭是干哭,挤不出眼泪……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他们说有过,很想哭但又哭不出眼泪,这个时候特别难受。   

  我说毕加索用符号直接把妇人的哭泣画了下来,让我们直接看到一个哭泣,而不用借助任何外在的形式。安格尔的妇人就不一样了,她戴的项链很漂亮,她的手脖子上挂着那样多的珍珠,她的缎子衣服很值钱,她手套搭在扶手上面,她的椅子是真皮的……我们只能感觉到这些,在这些背后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感觉不到了。妇人的灵魂、画家的个性、艺术的形式等等,都很难让我们感觉得到。安格尔的贵妇人尽管华美之极,富贵之极,浑身珠光宝气、绫罗绸缎,但那些绸缎里包不住艺术。是艺术不是艺术不在于外表多么华美,不在于画得多么逼真,而在于是不是有着内在的灵魂。你看毕加索,他的妇人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赤裸裸的痛苦!看到画家心中的烦闷!看到那种只有毕加索才能拥有的独特的形式!我们再来看看毕加索另外一幅妇人像,这个妇人名叫奥尔加,与画家刚刚恋爱,浑身充满了幸福,一副优雅、闲散的样子,与安格尔的妇人很像。但是安格尔的妇人在摆姿势〃照相〃,毕加索的妇人就不是这样。安格尔画上的效果用照相机就能做到,毕加索的效果却做不到。         

▲虹桥▲书吧▲BOOK。  

第57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5)         

  孩子说:老师,既然毕加索的方法好,为什么安格尔还要那样画?   

  我说:毕加索生得晚,安格尔生得早。安格尔在世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什么照相机,只能那样画;而毕加索在世的时候已经有了照相机了,咔嚓一下就解决了,所以艺术家得另谋出路。   

  光着身子的耶稣   

  就这样,一个画家一个画家地欣赏,从后印象欣赏到现代派,从现代派欣赏到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再转回来,欣赏到浪漫派,再到巴比松、巴洛克……每个时期都有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画家、有意思的画。   

  比如说,我拿出拉斐尔《在岩洞里的圣母》那幅画,我说:你们在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孩子说:一个妈妈领着一个孩子,孩子没有衣服穿,妈妈却穿得那么漂亮。因为圣母穿着缎子,耶稣光着身子。   

  我问:他们在什么地方?在岩洞里。他们为什么在岩洞里?因为要地震了,为了避震,只好搬到岩洞里住。   

  你看,这样的语言,全是孩子自己从内心感受到的。   

  然后我说:你们感受的都很不错,但是有一点,他们不是为了躲避地震才到岩洞里来的……我就讲了这个故事,他们才明白:噢,这就是圣母,这就是耶稣。有一天,他们在我的画册上面乱翻,翻到了一幅画。他们喊:噢,老师,这个人是不是也是圣母呀?我说是的。他怎么把圣母画得这样丑呀?我说那个时期画家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像现在这样成熟。中世纪,那是绘画的黑暗时期,因为过分地为宗教服务的缘故,都不太注重绘画的形式了。画的人直僵僵的,都是侧面的脸正面的身子。   

  就这样,我们又把中世纪的艺术欣赏了一次。   

  4?走出〃扫黄〃的误区   

  在我们中心,过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人体扫黄〃……   

  老学生〃扫〃了,又来了新学生,所以要对他们进行这样的活动。比如我在休息的时候看人体画册,老学生凑过来:老师,真美啊,能不能借给我看看?新学生听见了,过来一看,立刻捂上眼睛:丑死了丑死了!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赶紧进行人体欣赏。欣赏的时候,所有的老学生全部站在老师一边,他们〃现身说法〃,教育新学生。直到把他们教育过来为止。   

  到后来,全班的步调慢慢开始统一了。再过一个阶段,那些新来的学生就会从心里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恶心死了〃变成〃漂亮死了〃……   

  欣赏完高更之后,又来欣赏波提切利。他的名作是《维纳斯的诞生》。事先我没把画拿出来。我说,假如你站在大海边,发现远远的海面上有个黑点向你漂近,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个硕大的贝壳。贝壳突然张开了,里面站着一位少女,少女的名字叫维纳斯,只有十五六岁,美得一塌糊涂,你们看……   

  说到这儿,我拿出那幅画……   

  人体〃扫黄〃   

  孩子们啊的一声,露出异样的神色,然后,很快地,所有的男孩子捂上眼睛,女孩子低下了头。我问怎么了,你们笑什么呢?为什么要捂上眼睛?为什么要低下头?他们说老师,她的身子是光着的,没穿衣裳,这是〃黄色〃。我说老师问你们,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穿着衣裳?要是你们看见一个没穿衣裳的婴儿,是不是也要捂上眼睛?   

  我说:一个婴儿刚生下来,他的身子也是光着的,你们会不会捂上眼睛?他们说不会。我说为什么不捂?他们说那是婴儿。我说:为什么是婴儿就不用捂眼睛呢?他们说小娃娃嘛,婴儿嘛……   

  这种情形就像驴推磨,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旦遇上这样的情形,头转晕也不定能转出来。孩子在理解力上,一岁与一岁都不一样,差半岁也会不同。   

  我想这样问下去是不行的,得换个角度。我说:身子光着的婴儿自己害不害臊?他们说不害。我说:你们要是看见这样一个身子光着的婴儿害不害臊?他们说不害。我说为什么?他们说小娃娃嘛,婴儿嘛……   

  这种课每个年龄段的都要上,我说的这节课是一帮小孩子。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孩子向我举手,这一下把场救了……         

。←虫工←木桥 书←吧←  

第58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6)         

  他说老师,婴儿嘛,年龄太小,啥事情都不懂嘛,所以就不害臊。我赶紧接过话茬,我说这位少女,维纳斯,是位美神。虽然看上去十五、六岁的样子,像个大人了,但实际上她也是刚刚诞生,还是个婴儿。孩子问:老师,是谁生下她的?她的妈妈是谁?我说贝壳呀。刚才不是说了吗?贝壳张开,里面站着一位少女……   

  我说:这个婴儿,维纳斯,因为刚刚出生,也是不懂事的,她不知道人类是要穿衣裳的,所以就光着身子不知道害臊。其他的女神见了她,都来为她打扮:手执披风的天后赫拉正给她穿衣裳,春神给她洒香水,花神把嘴张开,吐出各种各样的花瓣。我说:现在,你们是不是还要认为这位少女光光的身子是〃黄色〃的?他们说:是〃黄色〃的。   

  你看,还是没有办法。这其中,有的可能还是那样认为,有的不是,专门跟你较劲。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孩子越小,这样的事情越普遍。我一看没有办法,于是就讲了个故事……   

  谁抱着女人   

  我说:从前啊,有两个和尚,是师兄弟。和尚是不碰女人不吃肉的,他们从来都不干坏事。有一天,这两个和尚下山去化缘,在过一条小河的时候,看见有个女人站在河边直哭。师兄上去问:你为什么要哭呢?女人说:师傅你看,平时这条河浅浅的能趟过去,今天下雨了,河水涨了,我过不去了。古代的女人穿的裙子很大,脚又很小,河水一涨的确过不去。师兄一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女人抱上,抱到河对岸。师弟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人家是师兄,就憋着不说。直到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这个师弟憋呀憋呀实在憋不住了,就跑到师兄前面,说师兄你站住,我有个问题要问问你。师兄站住了,说:你有什么问题?师弟说:我们和尚从来都是不抱女人的,师兄你为什么要抱女人?师兄吃惊得眼睛瞪了那么大,说师弟啊,这个女人我早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   

  我问他们:是谁抱着女人?   

  他们说:师兄抱着……   

  我说:师兄说了句〃你怎么还抱着〃,这个〃还抱着〃是什么意思?师弟根本就没抱女人,为什么师兄说他抱着女人、还抱着不放、抱了那么远的路?师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有的说:那是因为师兄在说谎话。我说和尚是不允许说谎话的。有的说:那是因为师兄抱了女人了,师弟骂了他,他很生气,就把这个罪名赖到师弟头上了……   

  让这样小的孩子理解这样深奥的问题,实在太为难他们了。但是,必须要让他们理解,必须过了这一关。这个理解要让他们自己去悟,不能事先说破。但是不说破又不能理解,我不能让这堂课卡在这儿。我一看不行,只好又讲了个故事……   

  风动,还是心动   

  我说有一个名叫慧能的人要到庙里去修行,他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但是特别聪明,很快就学到了真本事。别人要学几十年的东西他几年就学到了。他的师傅很高兴,就把所有的法和穿的袈裟全都传给了他,还让他做了继承人。   

  可是其他人就不服气了。他们想:就你这样大字不识一个的和尚,还要领导我们?就要暗害他。他就跑呀,一直跑到深山里,跟一帮猎人生活。生活了二十年之后,等危险过去了,他才从山里出来,来到南方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座寺庙,他进了寺庙,看见一帮和尚正在听一位法师讲法。那个法师正在讲得起劲,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旗杆上面的旗子呼呼乱动。法师说:咦?这是怎么回事?是旗子动呢,还是风在动呢?在场的和尚全都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是风在动,有的说是旗子在动。双方各执一词,争得一塌糊涂,谁也不想让步。   

  这时候,这个名叫慧能的人就站了起来,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既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呢!   

  一句话,好像扔了颗手榴弹,全场人都震坏了。讲法的师傅也震坏了。他们都认为只有慧能说得对,这才是真高人哪,说的是高话。那个师傅走下了讲台,给慧能作揖,请他讲法……         

BOOK。←红←桥书←吧←  

第59节:二、怎样提升孩子审美(7)         

  我问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觉?   

  孩子不吭声。   

  我再问:风来了,吹动了旗子,旗子的确在动,是不是?   

  他们说是。   

  我说:要是他们不注意风,也不注意旗子,在他们的脑海里,还会有风动或者旗子动这样的印象?   

  他们说不会。   

  我说:这就是慧能师傅说的心动。假如有一位少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