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世界肉类总产量不断增加,说明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与消费十分强劲,人们的膳食结构逐步改善;同时也说明随着发展中国家人民收入不断增加,肉类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总之,从对近些年世界粮食产量与肉类产量变动趋势分析看,世界粮食总产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粮食产量增长低于粮食消费增长,粮食供求偏紧加剧;肉类产量与肉类消费量同步快速增长,供求基本平衡;肉类产量增幅快于粮食产量增幅,畜牧业发展对饲料需求强劲。这种粮食、肉类生产需求与供给的变化,使粮食生产和供给面临着巨大消费需求的压力。
世界生物质能源开发与人争粮(1)
生物质能源,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从中提取的可充当能源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生物质能源自开发利用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密切关注。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大规模生产液体生物质燃料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发展农业经济和减缓环境污染的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由于玉米等粮食作物在转化为生物质能源过程中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玉米作为生产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原料,这已给世界粮食供给与消费带来深刻影响。
311美国一年烧掉21亿人口粮
目前,美国是进行乙醇燃料生产的主要国家。美国的生物质能源政策和各项支持措施推动了乙醇燃料产业快速发展。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规定,到2012年美国乙醇燃料生产将由当时的40亿加仑1美加仑=3785升。增加到75亿加仑,平均每年将增加5亿加仑。其中2007~2010年间每年将分别比上年增加7亿加仑,2011年将比上年增加6亿加仑,2012年将比上年增加1亿加仑。近些年来美国乙醇燃料产量由2001年的18亿加仑增加到2006年的49亿加仑,这对美国和世界粮食、燃料、饲料和食品市场产生深远影响。2007年2月份调查显示,美国现有乙醇燃料年生产能力56亿加仑,并仍有61亿加仑产量的生产企业正在建设,超过计划到2012年乙醇燃料添加量75亿加仑的规模,新建乙醇燃料企业在2008年下半年陆续投入生产。
玉米是美国用来生产乙醇燃料的主要原料。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6年美国用来生产乙醇燃料的玉米消耗量已达到3700多万吨,占其当年玉米产量26760万吨的14%。而2006年美国出口的玉米数量也不过5420万吨,生产乙醇燃料消耗的玉米占当年玉米出口量的70%。那么3700万吨玉米能养活多少人呢?按照世界人均每年粮食食用量约180千克计算,3700万吨玉米可供21亿人食用1年。美国生产乙醇燃料消耗大量玉米,对世界粮食市场供求格局造成很大影响。
图3…112005/2006年度美国玉米消费比例图
此图表引自美国农业部(USDA)网站(//ersusdagov/AmberW*es/September07/Features/Ethanolhtm)。
据美国酒精协会提供的数据,2005年美国玉米转化为乙醇燃料的效率已达到28加仑/蒲式耳蒲式耳是一个计量单位。它是一种定量容器,类似我国旧时的斗、升等计量容器。蒲式耳与千克的转换在不同国家、不同农产品之间有区别。在美国,一蒲式耳玉米相当于25401千克。 。有专家预测,转化效率很快就会达到或超过3加仑/蒲式耳。即使按3加仑/蒲式耳计算,也就是实际转化率约为045升/千克,那么按照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到2012年,如果美国完全使用自产的玉米作为乙醇燃料生产原料,将消耗玉米6300万吨。这个数量已经大幅超过美国2006年玉米出口量,并接近美国玉米总产量的1/3,约为35亿人的1年口粮。
312美国加快粮食型生物质能源开发脚步
美国正在加快生物质能源开发步伐。2007年,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本国所谓的能源安全,又通过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能源独立与安全法》中制订了更为宏大的乙醇燃料开发计划。按照规划,到2022年,美国必须使用360亿加仑生物质液体燃料。虽然法案规定360亿加仑生物燃料目标中产自非食品作物的要达到210亿加仑,但从美国的现实看,剩余的150亿加仑极有可能以玉米为原料。美国能源部在2008年3月发布的《2008年度能源展望》中则明确提出,到2030年,生物质燃料中产自玉米的乙醇燃料为150亿加仑。若按3加仑/蒲式耳的转化率计算,到2030年,美国将使用12701万吨玉米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美国玉米产量为117亿蒲式耳,即约29720万吨。按照美国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美国用来生产乙醇燃料的玉米数量接近年度总产量的近一半。还要考虑到,美国每年的食品消费和饲料还要消耗当年玉米产量的一半左右,那么如果在未来的20年里美国的玉米总产量没出现跨越式增长,到那时美国将无法为世界提供一粒玉米用作口粮。不仅如此,美国甚至还有可能从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而目前美国出口的玉米数量几乎占国际玉米市场交易量的70%左右,这势必加剧未来世界玉米市场供求的紧张格局。未来世界玉米市场的前景十分堪忧。
世界生物质能源开发与人争粮(2)
事实上,即使美国大量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用于加工乙醇燃料的玉米,但在目前耕地供给偏紧和干旱等灾害多发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大幅提高的前景仍不乐观。即使未来20年美国玉米产量增加,但加工乙醇燃料的玉米需求量可能比玉米产量增长得更快。因此,未来世界玉米市场的供求关系仍将十分紧张。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玉米价格将保持长期高位运行。这对于自身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由此可能引发玉米价格狂涨,并带动所有的粮食品种价格上涨,进而传导到畜牧业生产领域,肉类食品价格也将随之上升,世界通货膨胀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需要补充的是,美国除了生产乙醇燃料外,还是最早研发生物柴油和进行商业应用的国家之一。生物柴油在美国的商业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促进本国生物柴油的应用,美国于1998年制订了相应的生物柴油标准,严格规范生物柴油的生产和使用。截至2005年4月,包括筹建的企业在内,美国共有60多家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接近100万吨。按照美国的规划,其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到2011年将达到115万吨,到2016年将达到330万吨。根据本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美国生物柴油生产主要以大豆为原料。大豆加工的油脂正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食用油品种。近年来大豆及油脂价格不断攀升,这与美国生物柴油的开发和应用有着密切关系。
313欧盟生物柴油开发迅速扩张
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或动物油脂等可再生资源,制造出来的可以替代石化柴油的所谓“清洁安全”的新型燃料。与传统的石化燃料相比,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易于生物降解、燃烧污染排放物低等特点。因此,一些国家将生物柴油作为生物能源开发的重点方向。
目前,欧盟是世界开发和应用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区。据欧盟有关材料显示,欧盟发展生物柴油既有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有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打算。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约有90%的排放量来自交通运输业。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在2008~2012年间要减少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测算,欧盟在此期间完成这一指标难度很大。
欧盟把生物质燃料作为主要替代能源。根据《欧盟生物燃料战略》规划,欧盟国家生物质燃料占全部燃料的比重,将从2005年的2%提高到2010年的575%、2020年的10%。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生物质燃料在交通运输燃料中占到25%的目标。欧盟开发的生物质燃料,主要是利用油菜籽开发生物柴油。2007年欧盟共生产了约800万吨生物柴油,预计2010年生物柴油产能达到1350万吨。这意味着欧盟国家必须扩大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增加油菜籽产量,以提供更多的生物柴油开发原料。目前,德国专门用来制造生物柴油的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
总之,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0年前所作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世界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3%,与粮食生产增长率相当;预计世界用于各种用途的粮食总需求将从1999年的18640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283000万吨,其中食用粮食需求将从1999年的10030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140600万吨;预计发展中国家用于各种用途的粮食总需求将从1999年的11290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191700万吨,其中食用粮食需求预计将从1999年的7900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118500万吨;预计世界饲用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1999~2015年间为19%,2015~2030年间为15%。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毕竟是有些迟滞,落后于粮食消费需求的实际增加情况,当时世界毕竟还没有大规模用粮食开发生物质能源,因而预计到2030年世界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3%,略低于实际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率。仅美国到2020年左右,按生物质能源开发计划就要消耗10000万吨的玉米,实际消耗量还会更多。所以,未来世界粮食供求的紧张格局已初步形成,而此次世界粮食危机只是这一格局的一次“短暂而又集中”的体现。
txt小说上传分享
粮食危机:概念与理论(1)
从理论上理解粮食危机应以粮食安全的概念为起点。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概念。
粮食危机的实质是粮食生产和供给相对需求不足的问题。2007年下半年发生并于2008年初全面暴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粮食供求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积聚和演变后的结果。粮食危机有其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呈现粮食供给减少、粮食库存下降、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等特征。此次粮食危机波及世界,使数亿人口遭受饥饿,使一些国家发生通货膨胀,30多个国家陷入粮食短缺,并使有的国家发生社会动荡。
2008年4月29日,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瑞士伯尔尼出席联合国系统总行政官协调委员会会议后,发表了一份声明。佐利克在声明中指出,“未来几周对于解决食品危机至关重要。对于20亿人民,高食品价格现在是一个每日挣扎、牺牲的问题。对于太多人,这甚至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佐利克的声明,标志着整个世界已经不得不直接面对全面暴发于2008年初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的现实。
佐利克坦言,由于2006年、2007年粮食价格高涨,可能已经使1亿多人口陷入了贫困,并可能使国际社会多年来消除贫困的努力付诸东流。然而,世界粮食危机不仅仅停留在饥饿与贫困的层面,还造成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影响世界经济秩序,并直接威胁整个世界未来经济增长,甚至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陷入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总之,2008年暴发的粮食危机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危机,它将给世界经济和社会带来剧烈与深远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粮食危机”(food crisis)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已开始使用“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这个术语来描述世界粮食供求紧张关系和各国政府应对此局面所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粮食危机实质上就是“粮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状态。所以,从理论上理解粮食危机要以粮食安全的概念为起点。
41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这个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出现了粮食危机。
事实上,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标,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直接动因是1972~1974年间暴发的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对粮食安全做了上述精辟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与此同时,前苏联一改过去国内粮食歉收就屠宰牲畜以降低粮食需求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这些情况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异常紧张状态,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中,世界粮食库存锐减,世界粮食库存量与当年世界粮食消费量的比值由18%降到了14%,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促使粮价上涨2倍多。在这次粮食危机中受害最大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国家的儿童接近1/2处于营养不足状态,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5~8倍;一些最贫困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援助,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
粮食危机:概念与理论(2)
粮食危机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世界宣言》。该宣言提出,“每个男子、妇女和儿童都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消灭饥饿是国际社会大家庭中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国家的共同目标”。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该约定认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的责任,并要求有关国家为保证世界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避免严重的粮食短缺,要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以减少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该约定还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保证世界粮食库存量最低安全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要坚守粮食库存量与消费量比值不低于18%的安全线。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新定义,其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新的定义包含了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的供给;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新定义得到世界的认同。1996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做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又在之前基础上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粮食安全概念的变化说明,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的国际情况紧密相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