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第二,元协当皇帝当的久了,身上多少产生了一些变化,他也怕各路诸侯在联合讨伐袁白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利益支撑点,形成同盟之势,那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另外,经过讨董之战后,数年来各个诸侯之间相互吞并,强大的诸侯吞并弱小的诸侯,大环境已经和当初不大一样了。当初,一郡太守都可以被称为一路诸侯,可是现在,手里要是没有一州之地,都不好意思自称诸侯,当然,像泰山这样脸皮比较实在的人除外。大家的手里至少握着一个州的人马,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管怎么说,能不让其他人给自己捣乱,元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元起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让审配、黄祖和泰山三人驻守在城中,自己联合孙策、宇宫照烈的人马,前往江亭和袁白决一死战。
江亭,位于寿春东北角,附近有着一道天险,名为燕回谷。袁白在谷中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可以说,这里就是寿春的粮仓。自从元起一把火烧了邺城袁丁的粮仓之后,袁白就多了个心眼,他最后物色到燕回谷这个天险之地,立刻就把粮仓搬了过来。并在山谷内外,依着险要的山势,修建很多防御工事,袁白敢保证,只要有一万军守在这里,没有五万以上的军队,根本就不用想攻破!
然而,袁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外表再坚固的防线,也禁不住内部的冲击。袁白平日对境内子民横征暴敛,早已是怨声载道了,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嚣张跋扈,而且变得疑心极重,动不动就会派出亲卫去调查手下文武众人的行为,稍有不合他心意的,非打即骂,严重的,立刻就会被他拿下,然后不由分说,直接开刀问斩。
阎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初董猛之乱时,袁白孤身一人逃离京城,来到南阳上任,在上任途中,经过豫州的时候,袁白认识了阎象,当时的袁白还不像现在这样跋扈,当时他认为阎象很有才学,对阎象很是敬重,阎象感到袁白对自己的重视,也就投效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袁白麾下,近十年来,甘心任凭袁白驱使,正是因为有了阎象的辅佐,袁白才一步步的成为一方霸主,占有了整个淮南地区。
可是今天的袁白,因为阎象把妻子儿女送离了寿春,就怀疑他背叛自己,甚至不顾阎象往昔的功劳,当即就要杀掉阎象,要不是其他的文武官员苦苦相求,让袁白做出了改变,把阎象关入了大牢之中,阎象早就身首异处了。对于阎象这位可以被称为从龙之臣的元老,袁白都下得去手,就更不要说其他的部下了。
袁白的暴虐,在经过连番大败之后。已经升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内心的恐惧,几乎让袁白失去了所有的理智,最近几日,被袁白杖杀的官员,竟然达到了二十余人之多!让跟随着袁白一起来到江亭的部下,开始和他离心离德。
这一夜。袁白的部将雷薄带着酒食来看望自己的好朋友——刚刚被袁白杖责一百,险些被活活打死的陈兰。陈兰被袁白责打的原因很荒谬,只是因为陈兰在袁白面前。一不留神放了一个比蚊子叫也响亮不了太多的屁!可是袁白却偏偏认为,陈兰是觉得他袁白已经日落西山,开始对他不尊敬起来,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进入陈兰的帐篷之后,雷薄先是看了看陈兰的伤势,他看到陈兰的整个身后,上到肩膀,下到小腿,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每一处,都被打的血肉模糊。放下酒食,雷薄叹息着说道:“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陈兰斥退了帐内的护卫,拉住雷薄的手,气愤的说道:“袁白反复无常,性情暴虐,在这样下去,我们都难逃一死,更何况还有那个小霸王元起在旁虎视眈眈,不日必定会领兵前来,咱们都要做袁白的陪葬了。”
听到陈兰对袁白的称呼,已经是直呼其名了,作为好友,雷薄哪里还不明白陈兰的心思,迟疑的说道:“你是说,反了?”
陈兰重重的一点头,继续说道:“你我的手里共计握有两万军马,仗着这两万军马,天下大可去得!咱们何不劫了袁白的粮草,然后到泰山去落草,岂不是比在这里受袁白的鸟气,来的逍遥快活么?”
经过陈兰的劝说,雷薄最终心中一横,同意了陈兰的建议。一个时辰之后,陈兰忍着伤痛,勉强披挂上战甲,和雷薄召集起各自的手下,盗取了袁白囤积在谷中的大量粮草,然后摧毁了谷口的防御,扬长而去。两人部下的军士,也不愿意再继续为袁白卖命了,左右也是个死,何不在死之前逍遥快过一把?于是,两万军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尽皆听从了雷薄、陈兰的号令。
第二天一早,当袁白知道雷薄、陈兰反出山谷之后,气的头顶直冒青烟,把昨夜当值的将士全部处死,以正军法。可是,袁白暴戾的行为,非但没有起到正军法的作用,反而让更多的将士生出了叛逃之心,继雷薄、陈兰之后,第二天夜里,连续有三批将士外逃,不但带走了袁白大量的粮草,还把谷外袁白费尽苦心修筑的防御工事摧毁殆尽。让袁白度过了他这一生中,最难熬也是最伤心的一夜。
在袁白的治下,因为他平日里横征暴敛,许多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于是纷纷自发的落草为寇,所以在袁白境内,存在着数不清的山贼匪寇。以前,袁白势力强大,这些人还不敢公然和袁白作对,现在随着大量军士的外逃,袁白已经衰落到极致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这些人巨大的兴趣,先后有十几股山贼前来燕回谷进行掠夺,即使不能在袁白这里抢到什么好处,能杀几个袁白的军士,出胸中的一口恶气,也是好的。
短短数日之内,燕回谷中再也不复几日前人声鼎沸的场面,变得十分冷清,袁白召集过来的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了数千老弱,不要说元起了,就是实力最为弱小的泰山,能都轻易的击败他了。
当日,袁白捧着手中的饭碗,看着碗里的粗粮,感到实在难以下咽,对送饭的庖丁说道:“朕实在难以下咽,你去取一碗蜜水来。”庖丁站在原地没有动,大声说道:“只有血水!哪里来的蜜水!”
袁白经过这几日的折腾,早已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了,听到庖丁的回答之后,一阵悲伤和绝望,涌上心来,忍不住大叫一声,吐出一口鲜血,昏倒在了床榻之上。
当元起和宇宫照烈、孙策率军来到江亭的燕回谷,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冷清。直到三人率领麾下将士,杀入谷中,向投降的军士详细询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袁白早已是大势已去,就在刚刚,袁白因为庖丁的一句“只有血水”,气的吐血昏厥,现在还没有醒来。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扬州牧
在知道袁白的情况之后,元起沉吟了片刻,伸手叫过赵虎,然后解下腰间的赤天神剑递到赵虎手中,向着袁白的帐篷一指。赵虎和元起相处日久,立刻明白了元起的意思,轻轻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双手捧着赤天神剑,走进了袁白的帐篷之中。
赵虎刚刚进入帐内,袁白就悠悠醒转了过来。看到赵虎双手捧着剑鞘站在自己面前,袁白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是谁?”
赵虎不卑不亢的答道:“袁将军真是贵人多忘事。当初在虎牢关,某曾与将军有过数面之缘,将军不记得了么?”
听到赵虎的话之后,袁白仔细的端详了赵虎几眼,然后忽然笑了,语气中充满了悲凉的气息:“你,可是当初元起麾下,那员和齐天大战一百回合的白袍小将?”
见到袁白认出了自己,赵虎点头回答:“正是赵虎。今日赵虎奉吾主之命,来送将军最后一程。这是吾主的佩剑,请将军接剑。”
袁白默默的接过赵虎递过来的剑鞘,伸手拔出了赤天神剑,当他看到剑体赤红如血的时候,不由得抬头说道:“这就是赤天神剑?没想到,到了最后,对我袁某最仗义的人,竟然是元起!”以袁白这样叛臣的身份,能死在赤天神剑之下。而且还是自刎,得以保留全尸,已经算是最体面的死法了。在临死之前的一瞬间,袁白一直以来,对元起的恨意,忽然间消弭于无形,反而化成了由衷的感激。
赵虎缓缓转过了身体,背对着袁白。袁白看了一眼赵虎的背影。然后扬起赤天神剑,向着自己的脖颈之间,重重的划了下去……
能让死敌产生出感激之情,元起的胸襟和气魄,着实令人敬佩。帐外,孙策自不必说,就连一直和元起亦敌亦友的宇宫照烈,都被元起所折服。
元起一笑,然后正色对宇宫照烈说道:“此事已了,某也该返回幽州了。未知司空打算何日启程返回兖州?”宇宫照烈闻言,立刻明白了过来。这是元起怕自己借机占据寿春,进而全据扬州,再给自己敲警钟呢。
说实话,扬州虽好。但是对于宇宫照烈来说,却有些鸡肋了。扬州和宇宫照烈的地盘,仅仅隔着一条大江。但却被这条大江划分成了南北两部。宇宫照烈手下的将士,大多习惯陆战而不习惯水战,在这次征讨袁白的过程中,宇宫照烈部下的将士多有因水土不服而呕吐不止者。在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之前,贸然接手扬州,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再说,扬州是出了名的人杰地灵之地,这里的女子样貌娇美,文人名士也都是风流一时。因此,扬州的士族现象,也就特别的严重,人们对家世的传承,有着近乎偏执的看重。以宇宫照烈的班底,麾下超过一半的武将谋臣都不是出身名门,让他们来管理扬州,难免会和扬州的士族发生冲突,治理扬州,只能依靠扬州本地的士族,但是这样的话,又和宇宫照烈的政策不相符,宇宫照烈对待士族的观点和元起一样,都是抑制士族,唯贤是举的。因此,在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管理扬州之前,宇宫照烈不打算占据扬州,免得最后弄得自己束手束脚的,还要分出相当大一部分精力来平衡原班人马和扬州士族的关系。和扬州比起来,宇宫照烈倒是更觉得徐州更好一些。等回到兖州之后,宇宫照烈打算在短期内,以父亲身死为借口,出兵征讨徐州,把徐州攥在自己手里,可比占据扬州的效果要好得多。
哈哈一笑,宇宫照烈对元起说道:“最多在三日之内,某也会班师回兖州。临行之前,某想请君侯到某大营中一晤,畅谈天下大事。”元起痛快的答道:“好!如此甚好!”
当日,元起三人率军回到寿春,之后发表联合声明,说明袁白已经被元起斩杀,此事就此告一段落,各路诸侯应尽快返回驻地,不得在寿春城中逗留,至于扬州牧的职位,则由天子拟定人选,择日公告天下。
慑于三人强横的实力,其他几人也不敢发表什么异议,黄祖第一个离开了寿春,返回江夏去了。随后,泰山在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之后,只得率领部队黯然离开。本来这次征讨袁白,是泰山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他是想借机夺下一块地盘,以供自己发展的,没想到元起的突如其来和袁白的迅速溃败,让泰山的美梦完全化为了泡影。但是,泰山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在黄祖此次带兵前来的态度中,敏锐的察觉到了黄祖和元表的关系,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和睦,于是,泰山决定去投靠元表,看看能不能利用元表和黄祖的矛盾,自己从中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
至于陶谦那边,泰山草草的写了一封信,派人给陶谦送了过去,信中的意思,是说他发现元表部下的一些权臣,有不臣之心,出于同为元氏宗亲的情义,泰山不忍看到元表出现任何意外,否则,国家又将失去一位栋梁之才。故此,以江山社稷计,泰山决定到荆州去帮扶元表,等稳定了荆州的局势,清除了荆州的暗流之后,再行返回徐州。泰山在信中说的很是客气,但是却一点也不客气的把陶谦的五千精兵,一声不吭的给私吞了。至于返回徐州的具体日期,泰山在信中则是根本就没有提及!
泰山走后,审配自忖留下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不如早些返回冀州,于是,审配也招呼颜良文丑二人。整顿人马,踏上了返乡之路。审配不知道的是,宇宫照烈早已暗中派出宇宫仁和泰河,封死了审配三人的所有退路,当初在出兵之前,宇宫照烈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旦徐州出现什么动乱,宇宫仁和泰河就会立刻攻打徐州;若是徐州没有异样,他们二人的任务,则是自动改为拦截审配三人。争取把袁丁派出来的这支人马,神不知鬼不觉的给干掉。
宇宫照烈之所以敢和袁丁掰手腕,是因为袁丁,仅仅占据着冀州和半个青州的袁丁,在实力上和占据兖、豫以及青州另外半部的宇宫照烈相差无几,即便稍微强大一些,也是有限的很。
单凭宇宫照烈自己的力量。很难打倒袁丁,但是袁丁也同样没有把握可以击败宇宫照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双方各占一半的胜算,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谁也奈何不了谁。
等到其他几路人马先后离开寿春之后,元起写了一道奏折,向元协保举孙策出任扬州牧一职。之后派天归军精锐日夜兼程的把奏折送往京城,呈献给元协。元起把扬州让给孙策。大体的原因和宇宫照烈相同,他也不想陷入首鼠两端的困境,在原班人马和扬州士族之间。来回寻找平衡。
除此之外,元起还有着自己的考虑。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都在燕京,地盘和扬州一南一北,中间相隔千里,这就势必会在造成物资流转和政令下达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根本就传达不到的现象,如果是平时,这倒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发生大战,这就是足以致命的缺陷了,元起可不想因为一个扬州,动摇了自己在幽、并的根本。再者,保举孙策出任扬州牧,对元起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孙策是元起的弟子,又是元起的大舅哥,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十年、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内,都比较有用,把扬州交给孙策,相当于是在江东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坚实的盟友,远比让其他人得到扬州,要好的多了。
对于元起的保举,孙策感到喜出望外。如果元起坚持把扬州握在自己手里,孙策也说不出什么来,可是元起却大度的把扬州让给了自己,这就让江东自孙策以下的将士,无不欢欣雀跃了。众所周知,当今天子元协视元起为兄,对其无不言听计从,元起保举的人选,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确定了。可以说,元起的手里,有着一票否决权和支持权,他的意见,对元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当江东将士们,在孙策的带领下,拿着酒肉来到元起的大营,对元起表示感谢的时候,元起也显得极为开心,在开心之余,元起还当着江东众将的面,对孙策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他要求孙策,治军、治政,皆要以境内百姓为出发点,不得损害百姓的利益;第二,他要求孙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逐渐改正嗜杀和暴躁的性格;第三,他要求孙策处理好江东境内异族和汉人的关系,对待山越等异族,应以汉化教育和融合为主,不得把境内异族斩尽杀绝。
元起提出的这三点要求,全部都是对孙策统治江东有利的要求,其中不掺杂任何的私利在内。让江东的众将对元起更是感到由衷的敬佩,孙策本人,也当即就答应了元起的这三点要求,并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做到。其实这三点,也是元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