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元协的一系列措施,元起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把羌人军士留下来,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办法,这样也有利于京城的安定团结,反而若是把他们放回去,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们又会拿起武器站出来叛乱呢,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而那些凉州精壮,元起认为他们都是好兵,只是没有遇到好的将领来领导他们,元协也正是看中了他们的良好素质,才把他们编入正规军中,有朱环统领,相信他们早晚都会变成精兵。

    另一方面,元协对京城及周边城市的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动。原本驻守在长安的张济部,在长安城被攻破的时候,一半的人都战死了,另外一半人却被李傕囚禁在牢狱之中,现在叛乱已经消除,元协任命皇甫初为新的长安太守,领京兆尹之职,到长安城中把张济旧部都放出来,每人赏赐一坛烧刀子酒,以表彰他们的忠诚,同时这些人也将作为皇甫初的部下,继续守卫长安,以为京城西边的屏障。

    京城,元协任命朱环为新任河南尹,加辅国将军之职,统领京城的正规军。在正规军中,除了两万降军之外,马腾留下来的四千胡子兵也被编入了部队,其中不少人还都担任了骑督或小队长的职务,以他们为底层军官,对抚平两万降军内心的恐惧情绪,促生他们对元协的忠诚,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三万正规军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原来的京城郡兵,他们原本是归宋琼、宋习兄弟统领的,随着这次扩军,宋琼兄弟也随同部队被调入了正规军,出任朱环的副将。这样一支混编的部队,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掉叛军带来的隐患,让那些降军接受现实,开始为元协效忠。

    另一支直接归元协掌控的部队御林军,则是没有丝毫的变动,依旧由王密和步曲担任正副统领,负责对元协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经过这一场大战,御林军的人员也得到了补充,由原来的两千多人扩充到了五千多人。这样一来,被元协直接掌控在手中的军队,里里外外共计达到了六万人,分别驻扎在长安和京城两个地方,形成一道可以互为屏障的交叉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意外,元起以后也就不用再为元协的安危担忧了,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公然站出来造反的。

    大基调定下来之后,元起觉得没有什么破绽了,不等大方案具体实施下去,就向元协提出了辞行。元协心中很是舍不得元起,但他也知道河间战事吃紧,强留元起不得。于是,在第二日朝政的时候,元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正式提出了册封元起为王的事情,元协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赞同,毕竟,这次如果没有元起的千里来援,这些文武大臣的身家性命可就不一定能保得住了,说起来,元起也算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呢,既然当今天子都已经开了金口了,他们也乐的顺水推舟,借花献佛了。

    当着百官的面,元起第一次开口称呼元协为圣上:“圣上,微臣功劳浅薄,实在不足以封王。还请圣上收回成命。”

    谁料这一次元协却是铁了心的要给元起封王了,一口回绝了元起的请求:“皇兄,你我虽非亲生兄弟,却情同手足,此一节,天下皆知。皇兄先后数次拯救我元氏于水火之中,若无皇兄,天下间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皇兄不辞鞍马劳顿,接连为我元氏开辟出光、明、通三个新州,这份功劳,又有谁人可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难道皇兄要朕做个昏君不成?”

    元协的最后一句话,任谁都听得出来,元协是想让大家帮衬两句,劝元起接受封王。百官们也都不是傻子,怎么能听不出元协的话外之音呢,再说,元起确实对大家有恩,正是因为元起的及时赶来,才将凉州的叛乱消弭与无形,否则以李傕、郭汜的秉性来推断,京城百官们,可就要遭殃了,当初董猛进京城的时候,凉州军烧杀抢掠的教训,可是还历历在目啊!

    于是,文臣以太傅钟繇为首,武将以辅国将军领河南尹朱环为首,百官们齐齐上前一步,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请陛下授予冠军侯王位!”
………………………………

第三百零二章 燕王

    百官们众口一词,元协又心意已决,任凭元起如何推辞,也无法拒绝元协的执著。当即,元协十分流利的一边口述,一边亲笔挥毫泼墨,在明黄色的圣旨上写道:冠军侯、骠骑大将军、领北方五州大都督元起,屡立奇功,平定北疆异族动乱,立开疆扩土之不世功勋,自古未闻。更兼拯救元氏于危难之际,水火之中,功不可没。因此,今加封元起为燕王,赐九锡,享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特权,北方五州依旧归燕王节制,都于燕京,国名为燕。燕王所到之处,如朕亲临。钦此!

    当元协的圣旨写完,尽管满朝文武早就知道元协对元起的封赏一定会很厚重,但依旧吃了一惊。封元起为王,这是元协和百官们早就达成的一致,没什么可惊讶的;让元起拥有入朝不趋等三项特权,也是元协早就让元起享有的特权了,众人也早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元协却赐给元起九锡,这就有点特殊对待的意思了,九为数之极,九锡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荣誉和尊贵之意,往往被加封九锡的人,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被当做天子的接班人来看待了,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往往要请求傀儡皇帝先赏赐给他们九锡,在大义上占据一个名分,才好进行正式的篡权阴谋。

    可是元起这次却不同,元起受封九锡,完全是元协心甘情愿的,元协的潜意思,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告诉全天下的人。如果有朝一日元协不幸驾崩,还有元起!元起在这一刻,被元协正式任命为下一任天子的接班人!

    元协的这份心意,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圣旨的最后部分。元协直言,凡是燕王所到之处,如天子亲临。元协的这句话,已经很露骨了,钦点元起为帝位第一继承人的心思,一览无余。况且。元协还在圣旨中点明,元起的燕国,将定都于燕京,燕京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备用帝都之一啊,在备用帝都称王,这种殊荣可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百官们能想明白的事情,元起自然也能想的通透。元协的这道圣旨。已经把元起放到了天子继承人的位置上了,就差登基了,这也不奇怪,元起是元协的皇兄,如果立元起为太子,实在是有悖礼仪了。

    眼见群情激昂,元起只好安慰着自己,接受了元协的册封。领受了九锡等物件之后,元起再也不敢在京城逗留了,当即就在早朝上正式向元协和文武百官提出了辞行。

    元协也没再挽留元起,毕竟河北的战事吃紧,没有元起主持大局,谁也不会放心。因为战事的关系,元起受封燕王的仪式极为简单,并没有设坛登台祭告天地的一系列繁琐活动,元协下达诏书布告天下,百官见礼参拜之后,就算是完成封王仪式了。早朝刚一结束,元协就带着文武百官给元起送行,这一送,就是二十里之遥。送行的路上,元协骑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一直和元起并驾齐驱,伸出右手拉着元起的左手,带着无尽的不舍,絮絮叨叨的不停地说着话,似乎在元起面前,平日里十分沉稳的元协,有着说不完、诉不尽的心里话。

    无论前进的速度有多慢,二十里的距离,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又到了分别的一刻了。元协松开了右手,翻身下马,恭敬的站到路边,高声说道:“为燕王送行!”文武百官连忙也都翻身下马,分作两列,整齐的跟着说道:“臣等为燕王送行!”

    元协自降身份,像个小书童一样给自己送行,着实让元起的心中有些感动。元起翻身下马,向着元协和百官们团团行了一礼,感慨着说道:“某何德何能,竟劳天子与众位送行,实在愧不敢当。”

    两滴清泪从元协的眼眶中滑出,他用诚挚的语气说道:“我是天子,可更是皇兄的弟弟啊,弟弟为兄长送行,乃是理所当然。若无兄长这许多年的教导和维护,元协焉能稳坐龙庭?说不定早就沦为亡国之君了。”

    说着,元协上前两步,拉着元起走向了玉麒麟。元起感觉得到,元协此刻的手,是颤抖的,在这一刻,元协不再是天子,而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邻家大男孩,怀着激动和不舍,正在送自家的兄长出征一般。

    翻身跃上麒麟的马背,元起感到自己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了,在马背上向着元协和百官再次行了一礼,大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保重!后会有期!”

    元协倒退两步,眼中的热泪再次涌了出来,双手合十,对元起说道:“兄长保重。”百官们也被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撩拨的心潮澎湃,不少人都已经流下了泪水,在一片抽泣声中,他们向着元起高声呼喊道:“燕王保重啊!”

    最后,元起深深地看了元协一眼,眼神中,有鼓励,也有赞赏;有离别的哀愁,也有他日再见的期盼……无数种思绪全部交织在这一个眼神中,传递给了元协。尽管元起的这一个眼神如此复杂,但是元协依旧看懂了,因为,他们是兄弟,是一起历经过生死,同根同源的兄弟。

    在杀气凛凛的天归军和地归军的移动中,元起终于还是离开了,他悄然的到来,只留下一个稳定的京城,却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看着元起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里的背影,元协依然站在原地守望着,久久不肯离去。没有人能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甚至就连元协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何会对元起如此的眷恋。

    正如元协自己所说,是元起这些年的教导和扶持,才让元协逐渐掌控住了局面,有了自己的御林军和正规军,摆脱了傀儡皇帝的尴尬局面,找回了天子应有的尊严和威仪,如果没有元起,现在元协所掌控的一切,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帝王心术是每一个帝王心中都有的本能,即使是再昏庸的皇帝,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元协自然也不例外,他清楚地知道,这样放权给一个人,搞不好就会让刚刚有点起色的江山,再度陷于动乱之中。但是元协相信,元起是重情义的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君以明,则相以位,乱世必行非常之法,方能拨乱反正。
………………………………

第三百零三章 一时瑜亮

    “杀——”

    震天的呼喊再次出现在河间城下。最近七、八天以来,这样的喊杀声每天都要至少出现一次。这股声浪的主人,是袁丁麾下的三十余万将士。

    当初凉州叛乱,元起带着一万天归军和一万地归军悄然离开河间,前往支援京城,袁丁并没有及时得到情报,直到探马传来消息,在京城的城墙上出现元起的大旗,袁丁才恍然大悟过来,琢磨出来元起原来早已经离开了河间,留在河间的,只不过是元起麾下的一部分人马而已。

    懊悔不已的袁丁连忙调兵遣将,没日没夜的开始对河间的猛攻。留守在河间主持战斗的,是诸葛亮,他用极其巧妙的手段,虚张声势,迷惑住了袁丁,掩盖了元起前往支援京城的事实,可这种遮掩毕竟不能长久,当袁丁发觉之后,诸葛亮没有显现出丝毫的慌张,有条不紊的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坚持踞城而守,依靠着河间城的城防,和袁丁所部打起了消耗战。诸葛亮的目的很明确,等待援军,或者等元起的归来。

    在一攻一守间,时光转眼就过去了七、八天,袁丁每天至少要发动两次强攻,却无一例外的被诸葛亮依托有力地形和坚固的城墙,死死的挡在了河间城外,数日下来,没能占得丝毫便宜。

    看着城下和往常一样的袁军将士,诸葛亮照常下达了据城而守的命令,吩咐各个城墙段上的守军做好战斗准备。经过这些天的消耗,红衣弩炮的劲弩已经用光了,后续的劲弩还没有送来,甚至连将士们箭壶中的弓弩都已经见底了,为了减少消耗,诸葛亮已经接连三天下令缩短防御范围了,现在只能对河间城下五丈方圆的地方进行有效防守了。

    袁军似乎也摸清了幽州军的窘迫状态,在几名大将的带领下。三队攻城部队长驱直入,毫无顾忌的来到河间城下五丈外的地方,然后才举起了圆盾等防护武器,加快速度冲向了河间的城墙。

    齐天快步来到诸葛亮身边,低声说道:“军师,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二弟他们还没回来。我军的弩矢又已经告罄,袁军三倍于我军,还有后续部队源源不断而来,我们是否要主动寻求战机,打袁丁一个措手不及呢?”

    诸葛亮微笑着摇了摇手中的羽扇,空闲的左手轻轻在齐天的手背上拍了拍。笑道:“将军莫急,等援军一到,我军便可里应外合,杀袁丁一个措手不及了,只是在此之前,我军还需坚守,以减少战损的消耗。”

    “可是。援军从哪里来呢?”齐天诧异的问道。北方五州确实还有不少的兵员,可问题是北方五州刚刚平定,大量的钱粮都投放到建设新州上去了,导致幽州的府库钱粮并不充足,这次出征元起带来了十万大军,就已经将幽州的府库快要搬空了,若是在发兵过来,到哪里去找粮草呢?

    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却并没有直接回答齐天的问题,手中羽扇向东南一指,笑吟吟的说道:“为将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兵事,将军放心吧,不出三日,必有援军从东南而来。”

    “东南?”齐天心中的疑惑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变得更强烈了。东南是孙策的地盘,就算孙策从一开始就知道袁丁勾结李傕、郭汜,策动他们造反,在那个时候就派出援军。从时间上来计算,也不能及时赶来,更何况孙策并不知道李、郭造反的事情,隔着数千里的距离,派来援军,并及时投入战场,这可能吗?再说孙策刚刚利用假死的计谋,拿下了荆州的两个郡,内部都还来不及整顿,又怎么会派出援军来支援河间的战事?

    带着一头雾水,齐天回到了城防上,指挥部下将士准备和袁军进行殊死搏杀。想不透的问题就不去想,既然诸葛亮做了保证,齐天相信那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诸葛亮可是从来没有猜错的时候。

    城下,袁军先头部队的五万军士,已经在河间城上搭起了云梯,数百架云梯一个挨一个的竖在城墙上,大量的袁军顺着云梯奋力向上攀爬,密密麻麻的就好像是无数只蚂蚁嗅到了糖果的味道,颇有些舍生忘死的味道。

    “长枪手上前,把袁军的云梯捅翻!”齐天大喝着开始正式进入了战斗状态。早已列队守候在城墙上的长枪手们,快步上前,举起一丈长的枪戟,用尽力气向城头上冒出一截的云梯捅去。

    在长枪手的努力下,数十架搭在城墙上的云梯被捅翻,倒悬着向后倒去,正在这些云梯上攀爬的袁军,纷纷发出惊恐的呼喊,随着云梯一起倒了下去。在云梯底部的一些袁军,还能仗着离地面近的优势,危急之中松开了手,跳下了云梯,躲过这一劫,可是那些处于云梯中部和顶部的袁军,却没有纵身跳下云梯的可能,只好用双手死死的抓着云梯,试图用运气躲避开被砸死的下场。当云梯的倾斜角度达到最大时,抓着云梯的袁军受到云梯加速度的影响,再也抓不住云梯了,纷纷被摔落下来,数十架云梯上的上千名袁军,就好像是下锅的饺子一样,开始杂乱无章的从云梯上坠落,不但自己被摔得骨断筋折,连带着还把一些尚未攀登上云梯的袁军砸倒在地。

    城墙上的长枪手们来不及去看自己的战果,在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