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嗍屏Τ沟捉嗣稹
于是,在中原与冀州边界的魏军大营内,穿着同样衣甲、拿着同样武器的两拨魏兵,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内斗,当倾向于司马懿的三万多魏兵被彻底抹杀的时候,准备重投宇宫照烈的魏兵们,也付出了近四万人的生命。使得原本是完整的十万人队伍,在这一场恶战之后,缩水到了四万人。
为了保证对冀州的抵抗兵力,宇宫照烈把带来的五万大军全部留了下来,并重新把残废的宇宫仁扶上了主帅的位置,由他统率九万大军,接替司马懿的位置,坐镇在两州边境。同时,宇宫照烈还把夏侯惇和李进也留了下来,让他们二人作为宇宫仁的副手,以构筑中原地区最北方的防线。
在安排好了布防之后,宇宫照烈这才带领着剩余的将官返回了许昌。他必须要尽快返回许昌,然后发布诏令,举国征兵、筹措粮草,积极地进行备战。因为宇宫照烈心中清楚,自己现在已经被元起给大包围了,说白了,已经是瓮中之鳖了。若在不广积粮草、操练兵马的话,等元起把征募的新兵训练完毕之后,那自己的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一切事情,都必须未雨绸缪,尽早提到日程上来,尽快度过备战的缓冲期。在魏国的东南西北各自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才行。
十日之后,宇宫照烈回到了许昌。他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给省略了,直接拿起笔来,接连发布了三道诏令。
第一道诏令,宇宫照烈以魏王的名义,要求在举国范围内扩军八十万,并责令各级将领必须在半年内将这八十万新兵训练成军。以应对新近成立的五大军团的威胁。
第二道诏令,宇宫照烈再次发布了征召令,在中原四州内大肆招募人才,并略微放宽了招募标准,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再次组建起来。
第三道诏令,就是对钱粮的征募了。为了抵消五大军团带来的震慑力,宇宫照烈不得不向麾下将士们开出了丰厚的军饷。由此带来的钱粮问题,几乎把魏国的国库都给掏空了,使得宇宫照烈的手里连一文钱的余钱都没有了,所以,宇宫照烈一改数年来坚持贯彻的休养生息政策,召集程昱、荀攸等人新制定了征税法度,做出了魏国成立以来最为严苛的征税制度。
在发布完三道诏令之后。宇宫照烈还给越兮和宇宫休下达了任务,让他们重新组建虎豹骑和虎卫军,要求他们必须在半年内完成组建任务,而且还不能因为时间的仓促而降低这两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至少不能低于第一期的精锐部队战斗力。
接下来的十几天,宇宫照烈寝食俱废,始终在自己的王宫大殿内处理各种军、政要事,每日最多休息三个时辰,以身作则的对各方面面需要整改的地方,辛勤的操劳着。在这十几天中,宇宫照烈意外的发现,自己的二儿子宇宫丕在处理政事方面,有着远超常人的水准;而四子宇宫彰则是勇武非常,不但武艺精熟,而且治军也有着名将的风范。在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宇宫照烈立刻对两个儿子进行了破格的提拔,并时常在处理军、政要务的时候,对他们做出指点,有的时候甚至还把一些不太要紧的事,直接丢给他们去做,宇宫照烈最后只看处理结果是否满意就行了。
两个儿子的迅速成长,让宇宫照烈引发出了在家族内部挖掘人才的想法,论起家族的人才,当今天下恐怕没有哪个家族能和宇宫氏家族(包括夏侯家)相比了,而且家族内部的人才,忠诚度总要比外姓的人高一些,这一点是宇宫照烈一直以来都引以为傲的。
于是,在宇宫照烈的刻意挖掘下,他的另一个儿子宇宫植、侄子宇宫真、夏侯惇的儿子夏侯茂、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威等十几个年轻一辈的家族子弟乘势而起,迅速进入了宇宫魏集团的领导层,并逐渐掌握了一部分的权力,形成了宇宫氏家族的第二梯队,与宇宫照烈这一辈人,完美的形成了链接。
在对后辈子弟的培养上,宇宫照烈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凡是有潜力能成为领导者的子弟,都得到了宇宫照烈悉心的栽培。同时,这些家族的后辈子弟也没有让宇宫照烈失望,分别以宇宫丕和宇宫彰为文武两个体系的核心人物,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辅助宇宫照烈处理壮汉大事,为宇宫照烈分担了很多事务。
在连续忙碌了一个多月之后,宇宫照烈因为已经不在年轻的关系,身体感到了极度的疲劳,头风的旧疾再次发作,头疼欲裂的感觉一日重于一日,在忍着疼痛把大事分派下去之后,宇宫照烈终于从大殿内搬了出来,回到了自己的寝殿修养。在经过数日的服药之后,头疼感稍减,但依旧并未完全消除。
宇宫照烈的痛苦被他的儿子宇宫丕看在了眼中。宇宫丕其实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继承父亲宇宫照烈的衣钵,成为一国之君。但是在宇宫照烈的面前,他却不敢表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甚至连自身的才华都不敢完全展现出来,以免引起宇宫照烈的猜忌。在这方面,他做的可比三弟宇宫植强的多了,宇宫植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感悟,无论什么事都要锋芒毕露一把,宇宫照烈嘴上虽然表扬宇宫植的才华,但是内心中却未必是这样想的。
在宇宫照烈头风发作之初,宇宫丕就想着如何才能帮助父亲减轻痛苦了,一方面,他派人四处寻找专治头风的名医;另一方面,宇宫丕还把目光放到了宇宫照烈的生平所好上来。宇宫照烈其人,最是好色,在头疼欲裂的时候,当然是不能宠幸女子的,现在头疼稍减,而且长时间的忙于政事,也早就让他有些按耐不住心中的欲望了。对宇宫照烈心中的想法,宇宫丕也能感受到一些,于是,宇宫丕暗中找来了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准备把张春华献给宇宫照烈。
在司马家族被抄家的时候,张春华仅以身幸免,她当时因丧子之痛昏迷了过去,直到荀攸进入府中盘查抄家的情况时,才发现张春华并未死去。恰好当时宇宫丕闲来无事过来看热闹,见到张春华姿色过人,便把张春华给带走了,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把她献给宇宫照烈,博得父亲的欢心。需知,宇宫照烈可是最喜欢张春华这种成熟妇人的了。
又过了两日,宇宫丕找到了一个机会,把张春华带到了宇宫照烈的寝宫。宇宫照烈在看到张春华的第一眼时,困扰他许久的头疼,竟然不药而愈。再加上在品尝了张春华那诱人又成熟的身体之后,宇宫照烈心怀大畅,第二日便下令立宇宫丕为世子,搬入王宫的东殿居住,正式成为宇宫氏家族第二代子弟中的领军人物,政事、军务一把抓的风云人物。
面对宇宫照烈的封赏,宇宫丕以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回馈自己的父亲,代替宇宫照烈成为了宇宫魏政权中最为忙碌的人,终日在东殿之内处理全国事务,在一众文武大臣的帮助下,迅速理顺了方方面面的脉络,其处理事务的手法虽然略显青涩,但这却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将宇宫照烈对每件事情的看法,都完美的落实了下去。
在宇宫氏家族两代子弟,以及魏国上上下下所有文武官员的努力下,宇宫魏政权逐渐从动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内忧外患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形成了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隐隐和元起的政权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同时,随着八十万新兵的就位,魏国的军事力量变的强盛了许多,八十万新军一旦训练成军,再加上原有的近百万大军,宇宫照烈也就有了和元起再次一较高下的资本了。
………………………………
第四百三十四章 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在宇宫照烈举国征兵的时候,元起也没闲着,他拿出了巨额的财富,交给了以王冶子、马钧为首的将作监,让将作监的上千位能工巧匠,加班加点的赶制各种军资。为了缓解将作监众人的压力,元起还下令让燕京大学中,工科的两千多学员们在没有功课的时候,到将作监内帮忙。虽然这些学员们的工艺并不一定有多高超,但是以他们扎实的基础功,给将作监内的工匠们打打下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高投入才会有高回报,想要让将作监以及工科的学员们,大量的打造红衣弩炮等大型杀伤性武器,在战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必要的投入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强盛的一面就展现了出来。
在征兵五十万之后,国库中的钱粮锐减了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还要维持这五十万新兵一年的军饷,是绝对不能轻易动用的,所以打造军资、筹备粮饷的钱,就要从的各个大州内来筹集了。
根据各个大州不同的经济状况,各州的州牧在保证州内事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向中央上缴了大量的钱粮,总数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两亿钱,几乎和国库的库存量相当了。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但却十分符合一个壮汉的经济比例,中央的国库存钱量与全国各地的存钱量相当,是一个壮汉经济成熟的最显著标识。只是在群臣的通力合作之下,在元起引用大量来自后世的治国理念下,的经济状况实在是有些骇人,几乎已和昔日文景之治的盛世相差无几了。
在各个大州中,上缴钱粮最多的,是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以及钱粮丰足的冀州;紧随其后的,则是幅员辽阔的荆州、江河纵横的江东、以及近十年来未遭战乱的并州;处于第三梯队的,则是战乱初平的关中和民风彪悍的凉州。以及数年来迅速发展的光、明、通三州。交州则是因为距离燕京太远的原因,未能及时的将钱粮运送过来,但是交州牧士燮却用借贷的方式,向益州牧徐庶借了符合州内经济状况的钱财,由徐庶代士燮一并运送到燕京,事后再由士燮从交州筹措钱粮送还给益州。这几个大州的州牧,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全部缴纳钱粮的。而是根据各地的特产,以等价的物品代替部分钱粮,比如说凉州就用凉州马代替了三成的钱粮,而益州则是用精铁和百炼钢代替了两成的钱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就地取材,省去了钱粮运送到燕京后。还要从燕京发出进行采购的环节,无形中节省了不少的成本。
征募了大量的钱粮之后,元起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炼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下令让各级将领在高顺、徐荣等练兵大家的协调指挥下,抓紧练兵,以期尽快形成战斗力,和原有的精兵统一步调,达成默契;另一方面,元起对将作监下达了死命令,责令将作监必须在五个月之内将军备扩大到可供百万人同时作战的标准。
有生的战斗力配合上精良的装备,再加上元起刻意在军中培养出来的军魂,这三点若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元起便有理由相信,荡平一统天下的最后一股阻力、将宇宫照烈的势力连根拔起,并非太过困难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半年之内,上上下下以元起为核心,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巨大且精密的机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运转。让整个天下为之变色!哪怕是再不关心政治的人,都已经清楚地感觉到了大战之前的紧张,元起和宇宫照烈这一对宿敌,终于到了真正决战的时刻了。两国的所有将士都已经是摩拳擦掌,在紧张的备战中,做好了随时遵从各自君主的号令,踏上战场的准备了。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盛夏。在一场瓢泼大雨之后,元起独自一人来到了燕京的军校场,在高耸的忠烈碑前静立了许久。忠烈碑上,从最初的空无一字变成了现在的密密麻麻,上面镌刻着许许多多人的名字,甚至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代号。元起伸手在这些名字上面一一拂过,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
之所以会有今日的强盛,和这些把名字永远的留在忠烈碑上的烈士们,是分不开关系的,没有这些人不畏生死、前赴后继的努力,就不会有的今天,是这些可敬可爱的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奠定了的基石,更是这些烈士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将王朝烘托到了云端!在元起心中,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心中缅怀着那些相识或不相识的烈士,元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这些战死沙场的烈士,为了那些渴望和平的百姓,为了后代子子孙孙长久的太平,这一战,元起和他身后的王朝,只能胜,不能败!
在忠烈碑前纹丝未动的站立了一夜,在第二日朝阳初升之际,元起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之中。他想把最后一点时间,留给家人们。虽然还没有定下出征的具体日期,但是那一天不会太远了,在此之前,元起想陪着自己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过上一段时间。他要用有限的时间,来和家人们享受无尽的快乐。
家人,让元起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同时也带给了他无尽的动力。忠烈碑上烈士的名字,和家人带来的温暖,让元起的心中生出万千思绪,最后,所有的思绪都融汇在了一起,转化成了八个大字:只为求胜,不为求死!
开元二年八月初一,元起收获了他此生的第二个孩子,孩子的母亲是上官宓。这个孩子是个女孩,粉雕玉砌的很是可爱,容貌间依稀和小元始有着七分想象,刚一出生,就已经可以预见,她将来必定是倾国倾城的美人胚子。元起当即册封这个女孩为长乐公主,寓意她能够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
然而,同样也是在这一天,元起甚至都来不及为刚刚降世的女儿取一个名字,便不得不舍下刚刚出生的女儿,率领着五十万精兵踏上了征程。
“等父王回来,在为你取名。”这是元起对女儿说出的第一句话。
开元二年八月十五,北方数个大州的兵力集结于冀州治所邺城,北方军团、关中军团和河北军团三大军团的主力军会师于此,三个军团的八十万主力大军以及四支精锐部队的二十万精兵悍将严阵以待,在邺城祭师出征。
和往常出征时一样,元起令人将忠烈碑摆在了点将台上,忠烈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激励起了八十万精兵无与伦比的斗志。
和往常出征时不一样,为了打赢这一次的决战,元起几乎动用了麾下所有的精英,龙虎二将、五虎上将、八部良将、十方全才悉数跟随于军中。只有坐镇荆州的庞统和不愿与宇宫照烈为敌,而主动留守在燕京的郭嘉未曾前来,阵容可谓是空前强大。强大的阵容也从侧面激励着将士们的斗志,每一名精兵的脸上,都因此而带着对胜利坚定不移的渴望,天下英雄尽聚于此,他们还用担心失败吗?更何况,为了这次决战,元起用了大量的钱财,为每一名将士都装备了具有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优良的铠甲和锋锐的武器,也让将士们的信心暴涨到了巅峰。
开元二年八月十六日,在元起祭师出征的第二天,镇守荆州的庞统也在荆州与江东交界的柴桑向宇宫照烈发出了宣战,以荆州、江东地区组成的南方军团倾巢而出,共计四十万大军进行了战前宣言,与元起统率的北方三大军团形成了呼应。一南一北的将宇宫照烈牢牢地按在了中原。
虽然南方军团的阵容没有北方三大军团那样强大,但以周瑜、吕蒙等名将为首的阵容,却也令人不敢小觑。再辅以数十位荆州、益州和江东等地的大将和谋士,再加上四十万士气高昂的大军,迅速在南方掀起了一股暴风,让很多魏国郡县的官员,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更何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