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兵法”的精华在柔弱胜刚强,其中的道理也在“水性”。张良将这种道理告诉许多人,却得不到认同,但当他碰到刘邦时,却立刻有如“知音”,难怪张良要不禁叹道:“沛公殆天授也。”
刘邦大传……第三章 双雄对决
第三章 双雄对决
这时候,章邯的大军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区。其军队有30余万,且陆续在合并降军,力量不断增加。相反地,项梁军却只有10万左右。
项梁的心理危机
楚军渡过淮水后,当代两位被公认最知兵的将领——项梁和章邯,就要面对面较劲了。
实际上,这两个人都缺乏实际带兵作战的经验。
章邯原是财经幕僚官,虽然长于计划,兵学常识丰富,但在战场上拼死活却是外行。
幸好他带的“骊山众”大多属原秦国作战部队,经验丰富,独立作战能力强,加上章邯善于包装,以黑色战袍和黑色旗帜,将秦王朝“企业色彩”的声望发挥到极限。
在此以前所面对的陈胜军团,只是叛军的乌合之众,训练全无,默契更差,即使像周文这种“大将”,也是光说不练,所以章邯的全胜记录,多少也有“敌手不够强”的因素。
项梁长期流浪的经验,使他的组织企划能力获得了不少的磨练。
楚部落一向擅长独立作战,项梁只要布局作得好,他们自会懂得如何击败敌人,倒不必项梁亲临前线指挥。
所以,严格来讲,项梁也称不上一位“大将”之材。
但对项梁而言,较麻烦的来自于其心理上的弱点。
或许是幼子,项梁似乎未承袭到项氏的勇武本质。
和侄儿项羽高大英勇的天生武将外表正好相反,项梁中等身材而略显清瘦,是典型的文官形象。
站在粗暴好斗的楚军前,项梁常有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他不愿亲临战场,实际领军作战的常是其侄儿项羽。
自从凶猛的英布和潇洒的刘邦投入其麾下后,顶梁多了两个不坏的活棋可下,他更乐得躲在幕后指挥。
但也因为这样,他对前线的情报判断缺乏临场感,经常比较主观。
就在并吞秦嘉军后,项梁便将大本营由下邳城向西转移至胡陵,离章邯的先锋部队根据地“栗”已相当接近。
顶梁派出别将朱鸡石、余樊君攻打章邯的先头部队,却反为秦军所败,余樊君战死,朱鸡石逃回胡陵。项梁以朱鸡石破坏士气,下令斩杀之。
刘邦得到项梁协助5000步卒及部将10余人,回头攻打被雍齿占领的丰邑。由于楚军势力大,雍齿不敢敌,逃奔魏国。
庐江郡的居巢有位怪异的老头,人称范增,这时候已70岁,以独具慧眼、博古通今著称于邻近地区。
年纪虽大,范增却相当硬朗,个性率直,行动积极,丝毫未见有衰老迹象。
他经常戴着楚冠,自称楚国遗民,或许他曾在楚国担任过不小的官职,只是很少对人谈论自己的过去。
陈胜起义时,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只有范增对他一点也不热衷,反而冷嘲热讽,铁口真断陈胜成不了气候:
“像这种不了解政治的野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陈胜称王时,范增更严厉抨击之,他公开对人表示,陈胜的日子不多了。
果然没有多久,陈胜便败亡了,居巢人对范老夫子的先知不得不深感敬佩。
项梁到达胡陵时,范增便亲自前往拜见,他建议道:
“陈胜太自大,也太自私,所以会自取败亡。反抗朝廷最重要的是建立公信力。在被秦国灭亡的6国中,楚国是最为冤枉的,特别是楚怀王被骗软禁,客死异乡,楚人对他因怜惜而特别爱护,楚国和秦国也因而累积宿怨。所以楚国南方的长者们誓言:‘就算楚国只剩下3个部族,日后亡灭秦国的仍将是楚国。’充分显示楚人的不满和敌意。陈胜不懂体会这种情绪,起义后不立楚国政权,反而自己称王,因此得不到庞大楚民之支持,势力不见增长。
“将军起兵江东,立刻获得楚国各部族拥护,最主要的因素便在于项氏世代均为楚国名将,所以如果将军能趁势拥立楚王后代,立刻会获得足够公信力的。”
项梁认为言之有理,乃重用范增,聘为客卿。他并派人寻找楚王后代,终于找到楚怀王之孙名叫“心”的年轻牧羊人,于6月间拥立其为楚王,为争取民间支持,乃号称楚怀王。他还封陈婴为上柱国(宰相),建都于盱眙,自己则统领军团大权,号为武信君。
张良也向项梁建议:
“将军既然复兴楚国,何不同时恢复友好的诸侯,以强化己方声势?韩国的王室后代中以公子横阳君最贤能,又富于民望,可立为韩玉。”
项梁也表示同意,并派张良回韩国寻得横阳君韩成,立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以重建韩国力量。
张良得到楚军支持,并募得数千兵力,乃向西攻略韩国领土,取得数城池,但立刻又为章邯的别支部队收复,无奈下只得在颖川附近进行游击战。
双方布局,争取粮食
这时候,章邯的大军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区。
章邯军队有30余万,且陆续在合并降军,力量不断增加。相反地项梁军却只有10万左右,因此如何尽快增加兵员以准备决战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但集结兵力,更需要粮食,楚军是远征部队,粮食供应本来便较困难,何况中原主要粮仓和粮道都已被章邯取得先机,评估实力后,项梁深知自己是较为不利。
因此他必须长考,如何来应付这局劣势。
一向对企划较有自信,项梁认为自己可以发动诸侯力量以分散章邯军队,并争取各国之粮秣援助。
果然章邯立刻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国压力,但他立刻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首先他将魏王咎的主力部队,逼到齐魏交界间的军事要地临济,魏王则派周市主持防卫作战,并向楚、齐两国求援。项梁派长老项它督军前往援救,齐王田儋则以秦军已到困境,乃亲率大军前来。
章邯见楚齐军刚到临济,阵脚尚未稳定,当夜便主动袭击,竟然大破齐、楚联军于临济城下。结果齐王和周市当场殉职,魏王咎在和章邯签定投降和约后自焚而死,魏王弟魏豹和项它则在楚军拼死抵挡下,勉强逃出战场,回到楚境。
楚怀王支援魏豹数千兵力,令他回到魏地打游击,以牵制章邯军。
齐王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残军,退守东阿城,章邯亲自率军追围之。
原齐王健(灭国时之齐君)之弟田假,听说田儋已死,乃在齐国长老拥护下自立为齐王,并以田角为宰相、田间为大将,固守齐都临淄。
七月间,中原地区进入大雨季节,武信君项梁乘势率军攻击章邯在东阿外围之主力部队,章邯以粮秣供应困难,主动撤军,田荣乃得解围,便引军返回临淄。
项梁认为自己击败章邯,信心大增,便将军团大本营急速北移,进入中原地区。
为稳定粮秣,项梁决心攻打河南地区的主要粮仓——襄城。
他派遣侄儿项羽和别将刘邦攻打襄城,章邯虽也添补援军,但在楚军部队猛烈攻打下,中原的第二大谷仓——襄城也告陷落。
为避免耗费珍贵的粮食,项羽竟然不顾刘邦反对,坑杀秦国守军数千人。
乘胜追击下,项羽主动攻击驻守濮阳城东的章邯主力,章邯判断错误,竟被击败,只好往西再撤。项羽以己方兵力不足,不敢坚守,不久濮阳又为章邯率军夺回,并加深城沟强化防卫力量。项羽和刘邦也不敢硬攻,乃向北收复定陶城以为对峙。
濮阳之役后,项梁再也不畏惧章邯的黑衫军团了。
这时候,在东阿城解围的田荣,也率领自己军团包围齐国京城临淄。
由于田荣军以强悍著称,并颇得齐国大部分长老支持,齐王假不敢敌,乃逃奔楚国。田荣仍立四儋子田市为齐王,自为宰相,并以弟弟田横为大将。
项梁主动欲结交田荣,并建议齐、赵、楚组成正式联盟。但田荣要求项梁杀害田假,赵国杀害投奔的齐将田间,均遭到拒绝,田荣也大怒,不肯参与联盟。
章邯乘三国联盟失败之罅隙,再度重振秦军威势,集结主力,准备和项梁作一决战。
秦廷内斗,赵高夺权
任用章邯后的意外成功,使赵高又恢复了夺权的自信,他不但专恣朝政,并排除异己,以私怨诛杀不服从自己的大臣数名。
为担心大臣们直接向胡亥陈情,赵高重复晚年孤立始皇帝的旧智,他对胡亥表示:
“天子所以能显现其尊贵,在于只让人家听到声音,即使大臣们也不见其面。而且陛下还年轻,很多方面的经验尚不足,如今公然坐在朝廷上,万一举止言语有所不当,必为大臣们所看轻,这如何能发挥天子的英明形象于天下呢?因此陛下不如深居于禁中,由臣和侍中们私下先行研讨,让事情有较深度掌握再作决策,如此,大臣们不敢随便以疑难事禀奏,陛下也不会暴其短,天下共称圣主矣!”
胡亥用其计,便常居于禁宫中,很少再上朝廷主政,一切由赵高和侍中传达圣意,天下大事因而都取决于赵高。
不久,赵高探知宰相李斯急于有重要事件要禀告皇帝,便先行假意到李斯府邸表示:
“关东地方盗贼多起,当今皇上却仍急于征劳役以建筑阿房宫,收聚狗马等无用之物,浪费公帑。臣本欲功谏之,但职位不够,人微言轻,这不正是宰相您应做的事吗?为何不赶快劝谏皇上呢?”
李斯不疑有他,也坦然表示:
“是啊!我早便想劝谏皇上,只是皇上最近均不上朝,常居于深宫中,我想讲的话根本传达不到,想见皇上也没有机会啊!”
赵高说:“的确只有宰相您才有资格上谏啊!这事由我来为君侯安排吧!只要有机会,立刻会派人来向您报告。”
于是,赵高故意等胡亥正和嫔妃做爱时,派人向李斯报告:
“陛下现在正有空闲,可立刻前往奏事。”
李斯立刻整装到宫前,却不得见,想起机会难得,乃连续3次呈报,欲求上见。
胡亥为此大为生气:
“我平常闲着无事,丞相不来晋见,如今我正忙着,丞相偏偏来干扰我,这哪里是真正有事,不过故意冲着我来的吧!”
赵高立刻煽火表示:
“当年在沙丘密谋(指违背始皇遗言事),丞相扮演重要角色,如今陛下贵为皇帝,但宰相却仍为宰相,心中自有不满,想必他也想陛下裂地分封他为王吧!而且陛下若不提起,臣也不敢直言这件事,丞相的长子李由为三州太守,而楚国大盗陈胜等均是宰相故乡附近人氏,是以楚盗盛行时,三川太守竟不主动出击,任其坐大。臣更风闻他和盗贼还有文书往来,因为没有证据,故一直未曾禀告。况且宰相如今在朝廷上,威权更甚于陛下。”
胡亥听信其言,想拘提李斯,但又恐没有罪证,乃先下令派人调查三川太守李由与盗贼互通文书之事。
李斯也立刻获得情报,才知道赵高故意陷害,乃立刻上书,直言赵高的阴谋。
“从前田常为齐简公宰相时,窃取主上恩威,下控有百姓,上取得群臣,因而能够弑杀简公,窃夺大权,此天下人共知矣。如今赵高也有此野心,其违法之行为、私取之财富,早已超过田常之于齐国,而且其欲无穷,仍在设法谋夺主上威权,或许将会效法韩起之陷害韩安以夺取政权的行为。陛下如不立刻调查,臣恐怕即将发生巨变矣!”
二世接到谏言后,仍无法省思,反而责怪李斯:
“这是什么话呢?赵高不过是个宦官,怎可能有什么异志或违法行为!?他洁行修善一向为人所共知,因而素有忠名,谨慎执行其职权,颇得我的信任,宰相为何反而疑心之?而且朕不信任赵高,还有谁可信任呢?赵高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请君不必再疑心了!”
由于李斯在朝廷上仍拥有大权,胡亥担心他会将赵高强行治罪,于是私下将李斯的控诉告知赵高。
赵高也先下手为强,表示:
“丞相最为顾忌的便是赵高啊!赵高死后,相信他立刻会仿效田常篡齐的行为。”
李斯父子遇害,赵高独揽大权
章邯虽能击溃陈胜,但项梁大军渡河后,叛军的声势更大,诸侯并起,关东早已不再属秦王朝统辖了。
前线要求增加军援,但由于劳役太多,兵源不易集中,于是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共同进谏:
“关东群盗并起,朝廷虽一再发兵剿讨,也歼灭了不少暴民,但贼势仍不见稍减,最主要在于朝廷征调劳役太多。赋税太重,民不堪其苦,被迫附从叛贼。请即刻停止阿房宫工程,并减少四方边境戍卫及运输之劳役。”
胡亥和赵高等商议后,决定乘机夺回大臣之治理大权,于是胡亥下旨表示:
“凡所以贵有天下者,便应该彻底显露其尊贵,为的是让天下人服从皇帝之法令,使在下者不敢为非,四海皆以臣服也。夫帝舜、大禹等贵为天子,自己却穷苦得连百姓都不如,怎能宣扬法令之尊贵呢?何况先帝原本也起于诸侯,兼并天下后,外攘四夷以安定边境,建筑宫室是为彰显其统有天下之大志,君等对先帝之功业应有目共睹。今朕方即位二年,却群盗并起,君等不能禁,反欲推翻先帝之政策。这样子不仅上无以报先帝,次者又无以为朕尽忠,如此的大臣,哪有资格继续在位执政!”
于是将冯去疾、李斯、冯劫等拘捕,罢其职,使吏治其罪。冯去疾和冯劫见大势已去,不愿受辱,遂自杀。
只剩李斯还监禁在狱中,胡亥令赵高审理。赵高借口李由谋反,将李斯之宗族、宾客全部逮捕。更下令,以重刑逼供,李斯受不了痛苦,乃假装伏罪。
其实,李斯所以忍辱偷生,乃因自负其辩才无碍,而且对朝廷有大功,又实在没有反叛之心,因此欲上书胡亥表明心意,希望皇帝能及时醒悟,赦免其罪。
他在狱中上书表示:
“臣为秦国宰相,治理万民已达三十余年。起初秦国国土陕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力而为,一方面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以游说诸侯;一方面暗中编练甲兵,加以精神教育,强化其战斗力,并尊崇有功大臣,终于兼并六国,虏其王,统有天下,建立秦王朝。接着又北逐胡、貉外族,南定百越,使秦王朝称霸于天下;平斗斛、度量、文章,建立制度,使秦王朝之政务顺利推动,如果这也都是臣的罪过,这样子臣倒该早被判处极刑了。幸而先帝认为臣仍有可用之处,才能留臣至今天的啊!这些事实请陛下再详加审察之。”
赵高却下令狱吏弃其上书,不得禀奏,并厉声斥责:
“阶下囚哪有资格上书皇帝呢!”
唯恐夜长梦多,赵高派遣其宾客数人,假扮成御史、侍中及皇帝特使,轮流去审讯李斯,李斯以实情答之,但立刻遭到严厉杖击,久而久之,便不敢再讲真话了。这时候,赵高再鼓动胡亥派人提审李斯,李斯以为会和以前的审讯相同,不敢再讲真话,只得伏罪,特使乃呈报胡亥定案。胡亥也很高兴地表示:
“如果不是有赵高,差点便被宰相出卖了。”
这时候,三川太守李由也为楚军攻破,李由被杀,使者回报胡亥,赵高便牵强附会,表示李由已向楚军投降。胡亥大怒,便判定李斯以五刑,腰斩于咸阳。
李斯被拖出狱中,和其次子同时被绑在全家族的前头,李斯回头对次子说:
“我想与你再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外打猎,都不可能做得到了!”
父子相拥而泣,李斯后悔参与沙丘之谋,以致有此三族同时被抄斩的悲剧。
李斯死后,胡亥以赵高为宰相,事无大小,均取决于赵高。
宋义断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