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示刘邦也不相信韩信有造反之虞,为着只是削除韩信兵权,以化解他对朝廷的长期威胁而已。
韩信深感刘邦对自己能力的忧惧,也称病不上朝,心里却愤恨不平,更公开表示不愿与周勃、灌婴等将领同列。将领中有人同情韩信,有人则公然排斥之,韩信消极抵抗的态度,也使大汉皇朝军中高级将领中,呈现一股紧张对峙的形态。
和刘邦有生死之交的猛将樊哙,便非常同情韩信,樊哙出身虽低,但娶吕后之妹为妻,和刘邦关系密切。
樊哙个性开朗,一向勇悍又重义气,他对韩信的军事才华一向推崇,对刘邦左右亲近大臣的排挤韩信愤恨不平,因此在这段期间,常刻意表明对韩信的亲近和友谊。
有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亲自跪拜送迎,完全依诸侯王礼节相对时,并以臣自称,韩信深为感动,对外公开表示:
“我这一辈子愿与樊哙等人为同志,也不愿争名夺权于高级将领间。”
刘邦也深知韩信心中的不平,但为国家百年安稳,牺牲韩信也是万不得已之事。因此他常在别宫召见韩信,想以私下交谊来平抚韩信内心的不满。
有天,刘邦很轻松地招待韩信,并和他讨论各将领的能力。
韩信并非刘邦嫡系,和诸将本不算很熟悉,但到洛阳之后,和诸将领利害关系加深,以韩信的细心,很快对各将领的能力有相当深入的评估。
刘邦谈得兴起,便询问韩信道:
“那么你认为我有能力指挥多少军队呢?”
“陛下统领军队,最好不要超过10万。”
“那么你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臣指挥军队没有限制,可谓多多益善耳。”
刘邦听得哈哈大笑表示:
“你既然多多益善,能力远高于我,为何反而被我擒捕呢?”
韩信也坦然表示:
“陛下虽不善于指挥军队,却善于指挥大将,这便是我为何为陛下所擒捕的原因啊!陛下这种指挥将领的能力,是大生的非人力所及的啊!”
韩信这种说法,除了有其真实面,更重要的是他以刘邦的作为有天运协助,自己自然无法抵挡,来帮助自己削除心里殊多的不平。
功狗不若功人
经过审慎评估和内部详细的分封作业,期待已久的功臣分封终于揭晓。
功臣的第1名,竟然是从不带兵作战,负责关中、汉中内部经营的萧何。
萧何以相国之尊,封酂侯,食邑八千户,比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军团将领为高。
诸将领颇感不平,纷纷表示:
“臣等披坚执锐,在前线拼战,多者百余战,小者也有数10回合,牺牲血汗,才搏得功劳。萧何未曾有汗马之劳,只负责执笔的文书工作,功劳却反而在我们之上,我们无法理解陛下的想法!”
刘邦解释道:
“诸君都懂得打猎吗?我这就以打猎来作譬喻吧!狩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指挥猎狗,使之能有效抓到猎物的却是猎人吧!
“如今话将的功劳,有如猎狗。至于萧何,他在幕后指挥并提供补给,让诸将能有效建立功劳,便有如猎人啊!
“所以你们只是功狗,萧何则是功人,功狗的功劳大,还是功人的功劳大呢?”
群臣相对无言,均承认萧何的功劳。
不久,以曹参曾助韩信讨平齐地和赵地,而且刘邦能有效收缴韩信三十万大军指挥权,曹参的功劳最大,因此封为平阳侯,食邑万户,恩赏在萧何之上。
张良原本为韩之贵族,运筹帷幄,以客卿身份成为刘邦的谋臣兼老师,位尊功大。于是刘邦很客气地请张良自己从齐地中选择三万户为封邑。
但张良却谦让地表示:
“刚开始的时候,臣在下邳城起义,因而在留郡与陛下认识而有今天,这也是上天有意指示微臣跟从陛下的啊!
“陛下肯听从我的谋策,而有今天的成就,此乃天运也,非臣之功劳。臣只愿晋封为留侯,便心满意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赏!”
刘邦便晋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
另一位谋臣陈平,也以功劳被封为户牗侯。
陈平也辞谢表示:
“这不只是微臣的功劳而已啊!”
刘邦问道:“我用先生之谋策,战胜克敌,不只是先生的功劳,这又怎么讲呢?”
陈平:“如果不是魏无知,臣哪有机会服侍陛下呢?”
刘邦:“说得也是啊!这也显示先生的确是个不忘本的有道之士。”
于是再度重赏魏无知。
谋臣的表现,到底和武将的争权表功完全不同,这的确也是刘邦对张良、陈平两人特别放心的原因。
分片子弟,奠定刘家天下根基
第一批的分封规划宣布后,刘邦便急着想分封自己的子弟,以恢复周王朝的封建制度。
秦国采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因此赢氏一族均无实力,天下一乱,便没有可以勤王的力量。
刘邦对秦皇室的短命及周王朝的长久政权间,利害得失的比较一直耿耿于怀,很想以封建制度来确立刘氏皇权的根基。
当年赏赐田肯,为着便是明示此政策的重要性。
此时最需要急速处理的是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
这两国的前任诸侯王,都是让刘邦最为头痛的军事强人韩信。
自从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也一直找不到继任人选。
特别是楚国幅员广大,军力强盛,为彻底防止其他军事强人出现的后遗症,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
刘邦堂兄代理楚王的刘贾,封为荆王,拥有淮河以东五十三县地区。
楚国原精华的彭城、薛城、东海等三十六县则封堂弟刘交为楚王。
赵国北区原代国的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县,晋封其兄刘善为代王。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七十三县的齐地,分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
刘肥是刘邦娶吕氏为妻前,在外面与他人的私生子,日后认养为庶长子。由吕氏所生的长于刘盈拥有法定继承权,刘肥虽属长男,却必须臣属于刘盈,为补偿之,特封给他最广大也最富庶的齐国。
另一位让刘邦颇为头疼的诸侯王,名字也叫做韩信。他是韩国贵族后裔,曾在韩地起兵反抗项羽所设傀儡政权,日后更获得刘邦支援,并正式受命为韩王的韩王信。
韩王信一向也以勇猛善战出名。加以韩国的领域颇大,北起巩水及洛水,南至宛城和叶城,东有淮阳,均为天下兵家必争的要冲地,对洛阳和关中的威胁颇大。
刘邦在重划诸侯封地时,特别将韩国原本的精华区全划归朝廷直辖,另以赵国西北区的太原郡三十六县划为韩国,将韩王信改派到这个地方,以防御塞外胡人入侵。
韩王信乃以军事重镇晋阳城为首邑。
不久,韩王信又上书表示:
“韩国属边疆要塞,匈奴经常入寇,晋阳离国境较远,请建筑马邑要塞,以为防守基地。”
刘邦批准之,韩王信便在边塞区建筑了不少城镇,既可作为军事防御,平时又可兼作边界贸易的管理重心。
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地位及封赏必须和功劳相配,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较大而争执不下,使分封的工作迟缓而无效率。
“像张良和陈平这种富于智慧又不贪心的人,真是太少了!”
有时连刘邦都会感到非常地不耐烦。
除了较为明显有具体大功劳的二十余人外,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刘邦这阵子也急着处理刘姓诸侯的分封事宜,对这些扰嚷不停的功臣,有点懒得去管他们了。
有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南宫散步闲谈,从复道上(内宫和宫殿间的高层走道)望见有不少将领坐在沙地上比手划脚,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刘邦好奇地问张良:
“你猜猜他们在讨论些什么?”
张良也半开玩笑表示:
“陛下真的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如何谋反的事啊!”
刘邦也笑道:
“天下才刚安定,他们干嘛又要谋反?”
张良解释道:
“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着这些部属才夺得天下的啊!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到目前为止,所有得到封赏的都是亲密部属和陛下所喜爱的人,平生有仇怨的也都遭到诛杀。
“若真的依照这几年军史上的计功簿,天下的土地和财物是无法平分封赏给有功部属的,这些将领一方面害怕陛下无法全部给予封赏,更担心平日的过失可能成为被诛杀的借口,因而相聚讨论如何谋反啊!”
刘邦听了觉得的确有道理,张良虽是开玩笑,但封赏之事若不早点解决,的确是会出事的。
刘邦便请教张良:
“那现在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陛下平生最讨厌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的,是哪一位呢?”
刘邦:“就是那个管财政、会钱粮的雍齿。这家伙早年曾背叛我,又经常故意侮辱我,惹我生气。好几次,我都想杀他,但因为他的能力强,也建立了不少功劳,所以才一再原谅,不忍心处罚他。”
张良:“那现在赶快先封赏雍齿吧!这些部属便能够放心了!”
于是,刘邦立刻举办酒宴,晋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当场嘱咐宰相、御史等,尽快评审每个人的功劳,以为晋封的依据。
酒宴结束后,群臣皆高兴地表示:
“连雍齿都封为侯了,我等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张良自然不认为封赏速度太慢真会惹出叛乱来,否则不待刘邦问起,他也早会提出警告的。
只是刘邦急着晋封自己人和刘氏子弟,的确会造成未分封部属的不安,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他趁着这一机会给刘邦提醒和建议。
当然,晋封雍齿对安定人心的确是一帖很有用的妙方。
评定功劳,萧何第一
在彻底加班赶工下,分封作业总算顺利完成,刘邦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工作是评定“元功”,也就是评定功劳的排行榜。当时分封是以爵位及食邑为主,和职务及官禄有关,而“元功”主要在荣誉方面,此外自然也附带奖赏,如同现代的记功、嘉奖和奖金。
被提上竞争排行榜的共有十八人,包括萧何、曹参、张敖(张耳子,继承其父之功劳)、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等人。
大部分将领认为晋封时曹参食邑最多,理应获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
“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掠地,计功簿上功劳最多,理应排行第一。”
刘邦笑而不表示意见。
关内侯鄂千秋独排众议,主张萧何排行第一。
刘邦问其故。
鄂千秋答道:
“曹参虽有野战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一切只能算一时的功劳。萧何的功劳,却是长期的,影响上自然更大于曹参。
“想想看,陛下和楚军相峙五年之久,损伤无数军队,有几次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撤退逃逸,萧何却不断仍由关中为陛下补充军力,常达数万之众,让我们能重振军威,屡败屡战。
“有好几次陛下粮食断绝,全军处饥饿状态,有崩溃的危险,萧何立刻由关中转运粮食,永不休止的提供,保持我们的战斗力。
“陛下数次败亡于山东(指中原)地区,萧何却以全关中为陛下作后盾,此乃万世之功也。
“今日,即使没有曹参数百次的功劳,汉军仍然可以击败楚军,但没有萧何,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拿曹参的一时之功,和萧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
“依照臣下的意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非常称许鄂千秋的看法。于是以萧何之元功排行榜第一,特赐以可带剑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崇。
刘邦更公开表示:
“我听说‘推荐贤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赏’,萧何虽有大功,但如果没有鄂君的推荐,功劳也无法如此彰明了。”
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为安平侯。
为确定表示萧何的功劳第一,刘邦在当天下令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萧何食邑二千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
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后勤人员最清楚不过。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强烈反弹。
刘邦到底是个聪明人,身旁更有张良、陈平这两大超级天才为之谋策,所以他采用了这种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突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战场上的功劳只是一时,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战时武将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后,文官的经营功能更值得重视,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发挥其效率。
刘邦用心良苦地确立萧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于此。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天下的道理在顺其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出户便可以知天下。天道也必合乎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探视窗外也可知天道。离开自然之道较远的,所能明了的道理必较少。
体察大道的圣人,不用远求,便可探知天下之理,不用观察,也可以说出事物的本质,不必亲自去作,也可让万物自化而观其成。
古人所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便也在说明这层道理。武将斗力,文官斗智,即使以智谋见称的韩信,在这方面仍不若张良、陈平及萧何。这大概是他自矜其力,无法体认自然中阴阳雨睛、春夏秋冬的变化,才使自己走入了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有权者愈需要权力来保护自已,对权力最不安的人,经常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明白这层道理的人,才是最胜任的NO.2,否则功高震主,必亡其身。
张良自始至终,均受刘邦的重用及尊敬,陈平缺点虽多,却极得刘邦信任。而曹参历经百战,身创伤七十余处,功劳仍不及不出户、不窥牗的萧何,道理也在于此。
刘邦大传……第三章 征伐匈奴
第三章 征伐匈奴
为尽快掌握敌情,刘邦偕同陈平与樊哙的先锋军团,到平城东南十余里的白登山登高鸟瞰。冒顿立刻发动匈奴各部落游牧骑兵四十余万,将白登山围住。并派遣特支队切断平城方面的驰援。
匈奴的兴起和威胁
处理完功臣的分封和奖赏,刘邦便离开洛阳,再入关中,并返回汉王时期的临时京城——栎阳。
刘邦的家属都在这里,他除了探望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更须拜见父亲。楚汉相争期间,刘太公吃尽了苦头,如非项伯救助,恐怕连命都没有了。如今刘邦贵为皇帝,对太公也应有所安排。
因而,刘邦谕令尊太公为太上皇。
探望家属及尊奉太公,都是轻松愉快的工作,但这时候的刘邦心里并不若表面的好整以暇,有件危险而艰难的工作,正等待他紧急处理。
这便是北方异族——匈奴的威胁。
刘邦将韩王信迁移至晋阳,主要便在对匈奴南侵事件表示严重关切之意。
匈奴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战国末期趁中国诸侯内斗正盛、无暇北顾之际,逐渐南侵。尤其赵国北方,曾受严重威胁,幸赖名将李牧经营有方,阻挡住了匈奴对中原文明的威胁。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忙于国内的治理工作,无暇顾及边防,匈奴于是更为猖狂,数度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