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它叫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记住,它叫唐朝!-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相信,宋金刚的恐惧已经变成了愤怒,而可惜的是,愤怒只会带来冲动,而冲动只会带来愚蠢,而愚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累赘。

  冲动是魔鬼,此言不虚啊!

  被逼急了的宋金刚带上了所有剩下的两万士兵,准备拼命了。

  最终的乱战

  按捺不住的宋金刚在城西列阵,准备进行最后的战斗。而他的士兵们在进行了简单的休整之后,开始爆发出了北方人强大的战斗力,俗话说,困兽之斗,不可硬斗,然而李世民就准备给宋金刚来一下狠的,从正面拍死他!

  宋金刚南北列阵,长达七里(想象一下吧),而李世民这边也不甘示弱,三个我们很熟悉的人从背面开始进攻。这三个人分别是:秦叔宝、程咬金、李世勣(第三个字电脑上很难打)。对于李世勣,大家可能不太熟,那么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请分辨如下三人分别是谁:徐世勣、李世勣、李勣。

  晕了不要紧,我来讲。实话说,这三个人……是同一个人(我没耍大家的意思啊)。其实此人本名叫徐世勣,但是由于主动到唐朝来,态度可嘉,精神高尚,所以李渊一高兴就赐姓了——于是他就改名字叫了李世勣。

  而到了李世民上台的时候,李世勣考虑到李世民和他名字里都有一个“世”字,这让他不得不再次改名字——因为和皇帝的名字里有个字一样是个大忌讳。事实上,不光皇帝的名字里的字你不能用来当你自己的名字,为了避讳,在古代甚至连这几个字用都不能用了。比如著名的《阿房宫赋》,里面的那句“剽掠其人”里的“人”,本来就应该是“民”字,虽然当时李世民已经死了,可照样还是不能用“民”字——先帝的名字,同样要避讳!

  就这样,李世勣改名叫了李勣。而此时由于李世民还不是老大,就暂时叫他李世勣吧!

  唐军看着眼前的败兵,不由得轻蔑之情油然而生,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准备立功。然而赵丽蓉大妈曾经说过:狂没有好处。宋金刚的士兵虽然输了,但大势未去,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眼看唐军当他们懦夫,顿时怒吼着冲了上去。唐军倒也是不含糊,操起大刀抡圆了就开始和他们对砍。应该说,困兽之勇,是爆发力极强的。为了活下去,宋金刚的士兵开始拼命了,于是唐军开始力不能支,眼看就要阵型溃散。

  好了,我们可以揭晓那个谜底了,李世民的爱好究竟是什么呢?

  答:骑兵迂回突击。

  请注意,这里的骑兵,是玄甲军。

  据史料记载,这一战中玄甲军也参与了战斗。南北朝时,受到少数名族的影响,我国的骑兵部队开始由轻骑兵向重骑兵靠拢。所谓轻骑兵,就是负重不多,敏捷极高的骑兵,经常用于突破阵型,瓦解敌人;而重骑兵虽然耐久能力不强,敏捷不高,却有着和坦克一样极为恐怖的破坏力。重骑兵的马,都是精选的良马,并且从头到蹄子,到处都是严严实实的护甲,而且马极高,人坐在上面同样是全副武装,人的头离地面有将近到3米高,而这就意味着:步兵很难真正伤害到重骑兵的骑士。

  同时,重骑兵的武器也极为特殊。轻骑兵的武器,是长枪(冷兵器)或长矛,专业的招牌动作是挑一下,然后狠狠地一刺;而重骑兵,一般用的也是长矛、马刀。真正恐怖的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有,他们用狼牙棒,或是铁锤,而招牌动作,是狠狠往下砸。

  所谓铁锤可不是榔头,相反,该武器头较大,柄也很趁手。利用马的势能和人的力量狠狠往下一砸,顿时一片人就全完了。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那就是这种大家伙一般没人拿得动,所以一般是将领使用(力气大的那种)。

  到了南北朝时期,重骑兵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然而由于重骑兵的机动性有限,所以除了吸引攻击和打出缺口用处不大,而如果没有步兵和轻骑的配合,重骑兵的战斗力是很有限的。毕竟马又不是坦克,不能喝喝汽油就开几百公里,话说回来,就算是坦克,连续运转发动机也会有报废的危险。而重骑兵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太重,无法携带过多粮草,所以除了冲锋,就歇菜了。所以当时如果是纯重骑兵对砍,那就真无聊了。往往是两边的人不停地砍,结果人越来越少,冲得越来越慢,最后双方鸣金收兵,打了半天也没有个所以然。

  而到了隋朝,由于经常和突厥发生冲突,而且突厥的骑兵都是机动性能极强的轻骑兵,所以重骑兵会被很轻易地拖垮并瓦解打败。所以骑兵又开始渐渐向轻骑兵靠拢,而李渊由于当时常常和突厥打交道,也受到了此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玄甲军,是以轻骑兵为主的一支精锐骑兵,攻击力十分惊人。

  当然,是不是纯轻骑兵,有没有重骑兵,这个问题大家就只好去问李世民了,毕竟是他老人家组建了玄甲军,说不清楚,就看大家自己怎么想象了。

  正当唐军正面冲突没有什么便宜的时候,李世民看准时机,及时地从后方冲进了敌阵,一阵砍杀,宋金刚军的军心大溃,自然只好输了。

  尉迟敬德也相当识相,和一干人带着精锐部队投降了李世民。而宋金刚没法子,只好放弃并州向北逃向突厥。

  他倒是挺有责任心,还想继续打,然而没人。刘武周眼看手下没了兵,只好也跟着去了突厥老板那里。后来这二位想逃离突厥,结果被突厥干掉。宋金刚被腰斩,刘武周也没能混个夕阳无限好自然死亡。

  共六年,这位依靠着突厥起家的人,最后死在了突厥手里。

  永远不要随便依附于他人,因为你的后台只会把你当棋子。

  在突厥的心中,刘武周一直只是一个工具,一件好用的工具,一件方便自己干涉中原和方便自己抢劫掠夺的工具。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把刘武周当做一分子。

  是的,还是那句话:叛徒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条狗,包括他的新主子。

  刘武周可能不是叛徒,可他依靠这突厥扩充自己的势力,这就决定了自己只能受制于突厥,赢了还好说,但是一旦他输了,等待他的只有突厥无情的抛弃。

  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受制于人!

  这是刘武周唯一有用的一点——给我们当反面教材。

  刘武周死了,接下来,我们要去照顾几个老相识——王世充,还有窦建德。

  但是之前,我们先要回顾一下,是的。我们先要从一位天才讲起。
  作者题外话:每周日八点更新,请大家准时阅读吧

第七章 为了纪念的天才 01
比起虎头蛇尾的刘武周,比起有勇无谋的薛举,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一个足以让无数人汗颜的天才。

  在了解唐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原始的正史《旧唐书》上,有三个人,默默地享受了一种无上的荣誉,是的,无上的荣誉。也许曾经权倾天下,也许金戈铁马,也许是一代名将,或者是一代良才,但他们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他们只是泛黄的正史上的几页纸,前一页,他还很牛,下一页,突然就倒了。

  并且,鉴于列传少人多的现实(正史的篇幅也有限啊),很多当年的大哥大级的人物都只能住集体宿舍——和七八个人呆在同一个列传里。像个别倒霉的仁兄,居然和近二十个人住在一起,实在是憋得慌。

  然而,有三个人,他们享受了特权——在一卷列传中,只有他们一个人。是的,没有陪衬的配角,没有一笔带过的子孙,也没有拖泥带水的附带列传。

  这三个人,一个人几乎不为人知,第二个人是一个绝顶的超级官僚,还有一个,是我们即将见到的一个天才。顺便说一句,后两个人认识,不光认识,还可以算“同事”。

  是时候了,我说的这个天才,究竟是谁呢?

  是李密。

  让我们从头讲起

  李密,辽东人,字玄遂。

  由于李氏世家是世代当官的,所以从北魏时期李密的曾祖父,再到隋代李密的老爹李宽,一无例外,皆为官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完全要拜一个极其可笑的制度所赐——九品中正制。

  其实九品中正制的设想是不错的,那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员推荐地方上的优秀人才,然后大家到中央来,分一个官员,然后走人,各管各工作,为封建社会添砖加瓦。然而,我们在读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记得一点:

  在无比聪明的中华民族这里,完全没有漏洞的法律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实在是没办法,因为光从智商上来讲,中国人排第三,没人敢当第二(世界第一是犹太人大家公认了)。而中国人高智商的集中表现就是打擦边球。

  什么?推荐优秀人才?得了吧,一个县里那么多人,我怎么认识?算了,某某和我关系不错,没说的,就是他啦。

  我相信,无数管推荐的中正官的心理想法就是如此简单。

  跑题了,我们回到李密这里来。

  之前说了,由于九品中正制这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度,李氏家族可谓是人才济济,而李密的老爹李宽也很争气,被封为上柱国、蒲山公,是摆出去响当当的著名人物。

  凭借父荫,李密自然也来到了长安(越城区,不是郊区)。顺便插一句,由于李宽表现良好,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是隋炀帝的重臣之一。此时李宽已经归天了。

  李密就这样进入了传说中的朝廷。

  据说,聪明人有一个特定,那就是能发现自己的同类。

  隋炀帝是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人,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他见到李密以后,一惊,然后在退朝后问了一边的宇文述,刚才的那个黑小子是谁啊?(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兒为谁?)

  宇文述答道,是已故李宽的儿子李密。

  李宽是老实人,按理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李密也应该是属于“社会的螺丝钉”之类的人物,然而李密偏偏也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能容忍和自己一样聪明的人。

  于是隋炀帝撇了撇嘴,摇摇头说,这小子不一般啊,别让他在我的眼前晃悠。

  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于是宇文述连忙找了个日子约见李密,委婉地劝说他离开,毕竟直接说出来就显得杨广气量小,有损皇帝的面子。

  于是宇文述就语重心长地给李密洗脑子说,兄弟你这么聪明,应该凭着知识当官啊。就这么进朝廷,实在可惜了你这么个贤才。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李密一听,觉得连宇文述这样有话语权的大人物都这么赏识自己,顿时自信心大增,直接因病辞官,读书去也。

  别人读书,十年寒窗。而李密不是一般人,他一边读书一边用行动创造了一个成语——牛角挂书。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读书需要老师,而且李密也发现常常窝在家里不会有好成绩(时人希见其面),于是他决定去找当地叫包恺的人,从事学习。

  去就去呗。

  李密于是二话不说,骑着一头黄牛就去了。而这个时候,李密的好学精神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其用功之程度,实在让无数人,当然也包括我,由衷地发出了一番感慨。

  李密一手拉着牛绳子赶牛(不打牛哪里肯走),而在牛角上则挂了一本《汉书》,另一只空着的手就一边翻着书,自己一边看,口中书声琅琅,余音不绝。

  就好像一个中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突然被媒体抓住当正面典范一样,李密好学的这一幕镜头,让迎面而来的大官杨素撞了个正着。于是杨素连忙赶了上去问。

  “何处书生,如此好学?”

  杨素打扰了李密看书,他不耐烦地转过了头,然而等他回过头并且认出眼前的这个人时,连忙跳下牛背,连续拜了两拜。

  因为杨素,是堂堂的尚书令(高级官员啊)、越国公,如此之人,怎能不拜?

  当然,至于堂堂尚书令为什么会“偶然”跑到路上,“偶然”遇到李密,“偶然”觉得这个好学青年不一般,这个不要问我,因为我也不知道,就当李密运气实在太好好了。

  杨素不认识李密,但是李密却认识杨素。于是李密连忙自报家门说自己叫李密。当杨素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他,并排着他肩膀问他在看什么书时,李密正色答道:“《项羽传》”

  项羽在当时是无数人,特别是无数杰出男青年的偶像,除了项羽比较生猛,估计还和那个“霸王别姬”的故事有关系,谁不想处处得意呢?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让杨素见到了李密的不一般,于是他像领导下放基层发现了人才一样十分高兴,回家后叫来了儿子杨玄感(熟悉吧)说道:唉,我观李密的识度,你们不及啊。(这就类似于今天家长对着小孩使劲摇头,说某某某怎么怎么好)

  既然老爹都发话了,那这样的人才当然要认识认识了。杨玄感从此记住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

  原来中国还有这么个天才,我会记住他的名字的。

  大业九年,自作聪明,雄心勃勃的隋炀帝*高丽。要知道,打仗可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于是四处怨声载道,天下骚动

  隋炀帝很“雄”啊,然而雄过了头,于是就成了熊,顺便说一句,狗熊。

  杨玄感准备起兵,于是他秘密地让人去关中叫来了李密当军师。

  这个人的才华,我会见识到的。

  怀着期待,杨玄感终于在焦急的等待中等来了风尘仆仆的李密。这种场合见面,双方都知道自己的身份,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李密伸出了三个手指,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考虑了很久的三条策略。

  第一条策略

  “现在天子出征,远在辽东,距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大海,北有劲敌,中间仅有一条咽喉之道,如果出其不意,扼其咽喉,那么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数月隋军的粮食就将告罄,到时振臂一呼,其众自降。不战而擒,这是上策。”

  然后李密停了下来,回味着自己的天才计策,等待着杨玄感的首肯,或是拍手叫好。然而,杨玄感保持了沉默,

  略带失望的李密放下了一根手指,怀着剩余的自信,说出了下一条。

  第二条策略

  “关中之地,天府之国。其守将不足为虑,如果出其不意,路过而不战斗,立刻西入长安,那么就算天子回守,他也失去了重要的一块版图,到时候据险而守,那就是万全之势。”

  李密继续自信地看着杨玄感,等待着想像中拍案叫绝的场面立刻出现。然而杨玄感的脸色更难看了,只是挥了挥手让他继续说下去。

  李密失望地放下了手,摇着头,说出了下一条。

  第三条策略

  “如果随近逐便,那就要直接攻击东都(洛阳),但是要攻下京城谈何容易!胜负未可便知,这实在是下策。”

  李密失望地说完了,杨玄感却收起了猪肝状的脸色,高兴地说,先生啊,你说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百官的家眷还在洛阳,不攻下它怎能摇撼天才?经过城池而不攻下,又又何以示威?行了,就这么办吧!

  行了,那就走吧。

  动手!
  作者题外话:每周日更新,过年时每日更新,别忘记啦。觉得好就推荐一下,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了纪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