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以外,其他诸如外形布局、火炮配备形式等等方面仍然与风帆时代的同类军舰没有多少不同,直到英国创造出革命性的“超勇”级巡洋舰后,近代巡洋舰的发展才开始跃进。
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开始学习西方建设近代化海防的中国,曾因拥有伦道尔式蚊子船、撞击巡洋舰、斜连露炮台铁甲舰而占据了军舰发展史上许多的第一,而在这之前,在旧式蒸汽巡洋舰的发展领域,中国也并没有落后于世界。
暂时代替离职守制的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的夏献纶,一手监督主持了150马力改进型炮舰“伏波”级,以及80马力改进型炮舰“镇海”等的设计建造。这位曾长期担任船政提调一职、负责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在造舰工程管理层面上的表现显得要比沈葆桢更为出色,可惜却长久默默无闻于史著,不为后人所重视。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上任伊始,便不满足于因循船政五年建设计划中安排好的两种亦商亦军的炮舰舰型(150马力和80马力),而想着创制一级以军事目的为唯一用途的纯正军舰。
西方铜版画,“扬武”舰。
1871年4月29日,福州将军文煜等上奏清廷,报告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正在实施一项十分大胆的造船计划。
“查轮船之设,外洋所长全在炮位多而马力大,故能于重洋巨浪之中纵横颠簸,履险如夷,制胜确有把握。今闽省不惜巨帑创造轮船,自应设法讲求,得其奥妙。”
为了获得“炮位多,马力大”、具有与国外军舰同等威力的战舰,不满足于炮舰、兵商两用舰型的夏献纶与船政洋员监督日意格会商,决定建造一艘大马力的军舰,要求日意格来负责物色设计母型及其资料。后来的实际情况表明,当时想要制造的大马力军舰就是近代化的蒸汽巡洋舰。(3)
虽然自己对造舰工程实在是外行,但是日意格属下有大批专业的外籍技术人员,而且日意格的法国海军军官身份,使得他与法国在华海军多有往来。尽管如此导致了船政的技术信息对法国没有任何秘密而言,但兼有利弊,也一定程度使得船政获取法国舰船建造资料的途径较为便捷。与后来遮遮掩掩,就是不愿意让中国获得大型军舰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不同,日意格按照夏献纶的要求,很快便提交出了大马力军舰的母型,共为一大一小两种方案。根据船政档案对这两种母型军舰的文字描述来看,极有可能分别就是法国的Résolue级和Converted级木制蒸汽动力巡洋舰。
针对这两套方案,夏献纶与船政水师统领李成谋以及船政技术人员等进行了讨论、评价,综合权衡军舰威力、造舰所需经费、建造技术难度、排水量限制等因素,最后选中了规模较小的Résolue级巡洋舰作为船政大兵船的母型。至于落选的Converted级,日意格费力找来的图纸也并没有白白浪费,船政没有采用的这套方案,此后出乎意料地在南洋粉墨登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船台上不久之后即出现了一级类似的军舰。关于此以后将有专篇叙述,本文暂不涉及。
被福建船政挑中的Résolue级属于典型的木制二等巡洋舰。所谓的二等巡洋舰是依据同时代欧洲军舰的分类标准划定的,与后来日本等国海军自行制订的二等巡洋舰分类虽然中文译名相同,但实际并不是一类舰船。19世纪70年代欧洲巡洋舰的分类标准沿袭风帆时代的做法,主要是依据火炮甲板的层数,拥有两层炮甲板的称之为一等巡洋舰,只有一层炮甲板的称二等。此外根据军舰的吨位轻重和炮位数量多寡,向下还有更小的三等、四等巡洋舰的分类。(4)法国早期在蒸汽巡洋舰领域发展速度较慢,直到经历了普法战争的奇耻大辱后,才立志扩充海军,从海洋上为法兰西找回一点荣誉和尊严。法国在短时间内快速建造了一、二等巡洋舰16艘,三等巡洋舰18艘,而且格外注意控制军舰的吃水,当时外界普遍的见解是认为法国此举意在问鼎波罗的海。(5)
R é solue级巡洋舰即建造于这一时期,排水量1795吨,舰长50。98米(不包括舰首斜桅),宽13。34米,吃水6。48米,单轴单桨推进,主机功率400马力,航速10节,装备有13门160mm口径火炮,以舷旁列炮法布置,即将火炮布置在军舰两舷,符合近代早期巡洋舰“通用旁炮,尚多而不尚巨”的法则。在当时众多的法制巡洋舰中,这级军舰问世较早,各项性能并不出众,尤其是航速还比较迟缓。船政之所以会选定Résolue级作为新军舰的母型,可能是考虑到了这级军舰在同类中规模较小,而且火力并不弱,加之工费较省,施工更有把握。(6)
福州将军文煜的报告送到紫禁城中的时候,船政的工程人员依据Résolue级的资料,已经在绘事院里绘制新巡洋舰的蓝图,新设计对母型的重要缺陷做了改良,决定采用比Résolue级更大功率的蒸汽机,以提高军舰航速,“制造轮机马力似宜增拓”,选定功率虚数为250马力的蒸汽机,仍通过日意格向国外定制,约定五个月内造成。由此可以看到,与母型Résolue级相比,“扬武”舰其实并不是完全的亦步亦趋照搬仿造,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设计改进,以至最终问世的这艘船政第一的巡洋舰无论外观还是性能参数都较Résolue级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甚至可以说是进步较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船政在经历了数艘蒸汽炮舰的建造后,设计能力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已经积累、进步到一定的水准。
新军舰在船政船厂的排序为第七号轮船,由于最初计划中的第七号轮船是建造150马力“伏波”级的后续舰,因而改换成巡洋舰的新军舰又称为第七号改造轮船。1871年7月12日,由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主持仪式,铺设龙骨开工建造,同时赋予了新军舰一个极为威武的名字——“扬武”,监造工作仍由船政代总工程师法国人安乐陶负责,船政的舰船建造就此从炮舰向巡洋舰开始有益的转变。(7)
“扬武”舰
“扬武”舰建成未久的一张照片,与水兵在舰上操练的照片为同一时期拍摄,照片左侧可以看到“扬武”舰尾部的炮门。
船政第一艘巡洋舰“扬武”舰排水量1560吨,舰长达到60。8米(不包括舰首牙樯),超过了母型Résolue,舰宽11。52米,小于母型,但还是比船政的“万年清”、“伏波”级军舰宽阔了许多,整个船略显短粗,目的是“取舱面空阔,则可安炮位”。“扬武”的舱深5。28米,舰首吃水4。48米,舰尾吃水5。12米,小于母型,更适宜中国港口的实际条件。
“扬武”舰的动力系统为进口设备,全部购自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工厂,包括一台卧式二汽缸往复蒸汽机,配套两座方形低压锅炉,轮机功率虚数250马力,实数1130马力,转数每分钟82转,设计航速12节,后来军舰航试时测得顺风顺潮航速超过15节,远远超过设计母型。(8)
彻底脱离兵商两用巢臼的“扬武”,舰内再没有安排任何货舱之类的舱室,“其舱位全为机器、汽炉所占,除住人而外,不能再装货物”,轮机的安装方法也完全按照军舰的要求,蒸汽机、锅炉的安装高度均严格控制在水线之下,以求战时安全,“炉座、轮机仅与水面相平”。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扬武”舰烟囱的形制在中国近代军舰中可谓独树一帜,采用的是特殊的升降烟囱设计,当时称为套管型烟囱,整个烟囱分由上下共三节组成,通过内部的铰链装置起降,平时三节烟囱收缩在一起,必要时则三节烟囱全部拉起竖直,这时的外形就会显得异常高大。(9)
熟悉法国军舰的人大都知道,法国近代的巡洋舰、铁甲舰很多都是采用的升降烟囱设计,这种烟囱的好处以往国内的各种著作上只是知道战时可以降下避炮弹,减少备弹面积,实则只是说了问题的枝节,而未点到其实质。之所以要用如此之高的烟囱,主要和当时军舰的动力系统有关。通常情况下,机帆并用且风帆面积较大的军舰,在航行时巨大的风帆容易遮挡烟囱的出风,不利于蒸汽动力的发挥,所以将经常采用机帆并用动力的舰船的烟囱都设计得非常高,这样即便在悬挂风帆航行时,由于烟囱升起很高,也不影响蒸汽动力。
套管式烟囱通常有二节、三节等样式,烟囱完全升起时的高度远远超过普通的固定式烟囱。正因为烟囱过高,比固定式烟囱更容易中弹,所以才需要可以降落,以求战时安全。此外,军舰停泊或只使用风帆、只使用蒸汽动力时,套管烟囱的上部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降下。19世纪后期,军舰对风帆的依赖逐渐减少,而且使用过程中发现套管烟囱各节之间的衔接部位无法做到很好的密封,烟囱完全升起时,各节之间的衔接位置容易灌进冷风,降低锅炉炉膛温度,不利于锅炉操作,这种奇特的烟囱形式渐渐被固定烟囱完全取代。
与母型Résolue级一样,“扬武”舰的武备数量也是十三门火炮,布置方法则与船政的“安澜”、“伏波”级军舰相同,即一门可换门架的大口径主炮配合多门船舷列炮的副炮。“扬武”的主炮选用了一门威斯窝斯150磅(口径190mm,炮重7。5吨)前装六角膛炮,是船政开始自造军舰至当时为止所装备过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副炮为十门威斯窝斯70磅(口径160mm,炮重3。5吨)前装六角膛炮,另有威斯窝斯24磅(口径约100mm)小炮两门。(10)
“扬武”舰水兵在舰上演练操炮的场景,近处的是“扬武”舰尾部飞桥。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尽管“扬武”舰的舰宽在船政舰队中属于领先地位,但是成队布置在两舷的火炮,仍然显得军舰舱面十分拥挤。马江海战中,面对法方哈乞开斯机关炮的扫射,“扬武”炮甲板遭到的威胁可以想见。
19世纪中期处于后膛炮与前膛炮刚刚同台竞技的时代,世界舆论还普通认为前膛炮的威力要超过后膛炮,为“扬武”选用了大量前膛炮。正是鉴于“‘扬武’所用多英国之前膛炮,催坚、及远迥异寻常”,同时船政的工程人员也已经注意到了前膛炮“灵巧则不如‘飞云’所用之普国后膛炮”,因为前膛炮装弹、洗炮膛等工作均需在炮口完成,水兵们为此常常需要攀出舷外工作,危险性极高,“前膛炮筑药、装子、洗炮均须人出舱外,身当炮口,既虑敌炮见伤,又防余药遗患。”之所以仍然坚持选用前膛炮,是认为前膛炮这种设计成熟可靠,更为坚实,“在熟知其性者,舍所短而用所长,庶几收其利不受其害”。与船政五年计划中其他的150马力、80马力炮舰相比,“扬武”舰舰如其名,其武力配备无疑是此时船政所造各种舰船中最为强大的。
根据船政档案记载,船政在“扬武”舰建成当时曾将全套图纸资料呈送总理衙门存档备案,由于总理衙门档案1949年以后大部迁移去了台湾,这套图纸由此杳无音讯。至今国内所能找到的档案资料主要为文字资料,很难得到这艘军舰的外观直接印象,仅有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扬武”舰模型可以略窥一二,模型设计参与者称民国时代曾在海军部长陈绍宽的办公室中亲眼目睹过一件“扬武”舰老模型,所以现代的这件“扬武”模型虽然细节粗糙,但对了解该舰的整体外形特征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笔者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考证监制的“扬武”舰模型(1∶13),李民先生制作。
近年来,经波兰、美国海军史研究者提供图纸,并综合分析近期在法国发现的“扬武”舰高清晰照片,笔者对于这艘军舰的外观布局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2007年受邀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考证、监制大比例(1∶13)“扬武”舰模型,期间通过模型设计制作过程中的细化研究,对该舰的构造获得了更加具体化的印象。
“扬武”模型上的尾部飞桥区域,该区域是“扬武”舰的重要操舰驾驶场所。
“扬武”舰外形上的重要特征是舰首笔直,三桅单烟囱。当时西方很多巡洋舰已经开始在舰首水线下安装冲角,但是“扬武”舰首水下线型较为笔直,至船底部分突然内收,整体形状与“伏波”级军舰类似。“扬武”舰的三根桅杆均为大型军桅,每根都带有三根横桁,即均可以张挂方帆,“蒸汽之外兼恃风力……帆之面积必多,使涉远而无所乏”,方帆总面积高达1822。04平方米(其计算对象为横桁之间张挂的风帆),居船政各级军舰之冠。显得古意盎然的是,紧贴着横桁上表面,在横桁左右还各绑结着一根直径较小,两端略超出横桁的辅助桁材。蒸汽时代的舰船很多都保留着风帆设备,不过继续配用辅助桁材的并不多见,熟悉西洋古典帆船的人看见这种设备想必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装备辅助桁材昭示着这是一艘可以达到极高航速的船只,这种设备属于风帆战舰的加速法宝。
军舰采用风帆动力航行时,主要依靠挂在横桁、斜桁之间的方帆、纵帆等,如果想要进一步增加航速,拥有辅助桁材的军舰可以在伸出横桁两头的辅助桁材端部再增挂风帆,增加受风面积,添加在方帆左右的辅助帆犹如生出的两翼,使得军舰看起来更为威武壮观。电影《怒海争锋》中有一幕法国军舰追击英国军舰的镜头,为了提高航速,法舰便在辅助桁材上张挂起了辅助帆,气势慑人。由此不难想见,带有辅助桁材设计的“扬武”,如果同时使用蒸汽、风帆动力,其航速之高在当时世界上足令人吃惊。
沿袭早期蒸汽巡洋舰的风格,“扬武”舰的舱面建筑显得较为简单,除了舰首有类似首楼的锚作业平台外,整个露天甲板呈开阔状态,“舱面以上不另盖房间,取其宽阔,便于演习枪炮”。锚作业平台和前桅之间,两舷各装备一门160mm口径威斯窝斯副炮,两门副炮之间是起锚绞盘。
前桅之后不远,安设着主炮、前部飞桥与烟囱、机舱棚等装备和建筑,舰型上属于旧式蒸汽巡洋舰的“扬武”还没有装甲司令塔这一设施,前部飞桥就是横跨在两舷舷墙上的一道狭窄平台,上面只是装了罗经等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前部飞桥周围并没有舵轮设施。
“扬武”舰模型尾炮特写。
口径为190mm的主炮位于飞桥前下方,通过甲板上一道道弧形铁轨,水兵们可以将这个七吨半的笨重家伙根据需要推到舷侧的炮位,军官则站立在飞桥上督视下方的操作情况。紧紧挨在飞桥建筑的后方,是烟囱、机舱棚建筑。长方形的机舱棚四个边角上各有一个大风筒,为下方的锅炉舱提供通风。烟囱、风筒、机舱棚建筑邻近的舰舷两侧各有一个木制带有圆形百页窗的小房子。近代军舰上的厕所通常布置在首尾楼里,“扬武”既无首楼也没有尾楼,于是将厕所安顿在这里。厕所向后,直到后桅之间,甲板两舷密集分布着八门160mm口径威斯窝斯副炮,火炮炮门旁的舷墙内壁上除了安放有随炮的工具外,还有一根根映射着寒光的接舷战用长矛。
这排炮位的最后,靠近后桅的位置有一道横跨两舷的尾部飞桥。飞桥下方配有露天舵轮,供驾驶所用。“扬武”靠近舰尾的两舷各有一个炮门,另外在船尾还并排开设了两个炮门,配合四个炮门所用的是两门100mm口径的威斯窝斯火炮,可以根据需要更换炮位,或对向舷侧,或对向舰尾。设置舰尾方向的火力,在船政所造的军舰上属于首创,即使在同时代的西方船旁列炮巡洋舰上也并不多见。
中国现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