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主的细节-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法律上来说,美国的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一个候选人最多只能捐 
2000美元,这点钱
要买通一个官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钱人“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有钱人服务,似乎是劣质民主的一个典型形象。这
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屡见不鲜。1872年格兰特参选总统时,有个大款一口气捐了其竞选开支
的四分之一。不过,随着 
1972年美国《联邦竞选法案》出台,有钱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地购买民主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从那时开始,不但捐款人必须公开姓名和数额,而
且捐款数额有了明确规定: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捐款不能超过 
1000美元(2002
年调整为 
2000,随通胀而浮动,2008年为 
2300美元)。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体捐款也
有了限额。

当然选举的不平等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一方面,就算有 
2300美元的捐款限额,有钱
人可能顶着 
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发动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而穷人要么捐不起,要么只
能捐个几十上百的;另一方面,虽然对捐款数目有了限制,但有钱人或组织往往通过做议题
广告“曲线”影响选举,这就是所谓的“软钱”。虽然 
2002年《两党选举改革法案》旨在
消除软钱的影响,但孙悟空七十二变,软钱正想方设法变成“更软的钱”。

那么何不干脆取消私人筹款、直接使用公款竞选呢?公款竞选透明,防止无度花钱,还
能避免富人和穷人的不对称影响力,听来似乎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像澳大利亚、西班牙、
墨西哥和很多苏东国家都主要依赖公款竞选。

美国不是没有公款竞选制度,只不过它是一个 
“自愿选项”,即,候选人可以选择使用
公款,但前提是接受公款的总额限制(今年大选是 
8400万);也可以选择自己“化缘”,
坏处是没有底线保证,好处是不存在总额限制。今年, 
“本来支持公款竞选”的奥巴马决定
放弃公款,而麦凯恩决定使用公款。两人选择不同并不奇怪:根据麦凯恩在本党初选中的筹
款记录,他自己筹款也就筹到 
8400万左右——既然有免费午餐,何必去千辛万苦地求爷爷
告奶奶呢?而奥巴马简直就是竞选筹款的“神奇小子”,筹款能力是麦凯恩的两倍——既然
可以筹那么多钱,何必戴上 
8400万的紧箍呢?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说奥巴马筹款神奇,不仅在于他的筹钱总额,更在于他的筹款大多来自于中小选民。拿 
2008年 
6月的筹款记录来说,其总额中有 
65%来自于小于 
2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麦凯
恩只有 
33%。可以说,奥巴马的大多支持者们真的是省吃俭用来支持他。真的粉丝,敢于
直面惨淡的钱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的竞选代表了民主选举的真义:千千万万
普普通通的人,在给民主竞选提供动力。

从一个大款操控候选人竞选资金的四分之一,到无数个 
200美元汇成候选人筹款的 
65%,这本身就说明了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意义的变迁。不错,钱在选举中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但它代表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垄断利益”,而是无数普通国民成为“民主股东”
的愿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竞选资金没有必要全盘公款化,因为筹款本来就是
个动员过程,能带动普通民众去参与、去思考、去影响这场选举。当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省下
来的 
20元钱捐给一个候选人时,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候选人的支持,而且是一份实践
公民责任的意识。花数十亿美元去挑选一个总统也许太贵,但用这些钱买来普通民众对民主
制度的信心、对自己国家的责任,却又物有所值。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07年 
3月,我国发布了一份“美国人权记录”,列举了美国的种种人权劣迹,其中有一条指
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 
2006年 
8月 
29日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有 
3700万贫困人口,
占总人口的 
12。6%,有 
770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 
8个美国人中就有 
1个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毫无疑问,这个信息是言之有据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确出台了这些数据。但是我觉得这条
信息需要一个长长的注释,否则可能造成一定的误解。

说起贫困户,我们一般想起的都是一幅悲惨景象:一群面容憔悴的人,住在破烂的房屋里,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孩子没学上,生病没钱看……但是在美国, 
“贫困”的概念却不是这样
的。下面我引用一段 
05年出版的调查报告,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穷人的“惨状”: 


“46%的贫困户拥有房产,一个典型贫困户所拥有的房子平均有三个卧室、一个车库,一个
阳台;美国贫困户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巴黎、伦敦、维也纳、雅典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 
97%的贫困户家里有一部彩电,50%有两个或更多彩电;76%有空调;75%有一辆车; 
30%有两辆车;73%有微波炉;62%有有限电视; 
33%有洗碗机。从营养消耗来看,美
国贫困家庭儿童的平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消耗量和中产阶级家庭儿童完全一样。大多
数情况下,他们蛋白消耗量甚至超过健康标准一倍,也就是说,大多数贫困家庭儿童存在过

度营养问题……”

看来,美国的穷人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个国家之所以存在 
3700
万贫困人口,很大意义是因为它所制定的贫困线标准高出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美国当前适用的贫困线标准制定于 
60年代。1963年经济学家奥桑斯基计算出,一个普通
四口之家当年需要花费 
1033美元购买食物,占家庭收入的 
1/3。因此,她将收入 
3100
美元(1033美元的三倍)作为当年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线。这个数字根据家庭人数而变动,
也根据年份而变动。目前,美国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是年收入 
2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
贫困标准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中,今天的奢侈品往往会成为明天的必需品,今天美国的贫困线
生活水准实际上是 
70年代初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准。

这里要提醒读者注意一个关键问题,美国的贫困线标准计算的仅仅是贫困家庭的现金收入,
不包括穷人所享受的各种福利,而美国有大量扶助贫困户的福利项目。正是因为这些福利项
目的存在,许多美国穷人没钱也可以有饭吃、送孩子上学、看病、住房子。近年美国联邦政
府的福利年均开支为 
5000亿美元以上,用于支持各种各样的贫困人口资助项目。举几个例
子: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食品券项目。专门防御穷人挨饿的项目,建立于 
1939年,不断更新发展,目前的运转机制
是,政府给零售店预付货款、穷人刷卡购买食物。04年该项目覆盖了 
1千万个家庭、2千 
4百万人口,其中 
51%为儿童。

住房选择券项目。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房租补贴项目,1961年正式建立,延续至今。住房和
城市发展部从贫困户申请人中选出一部分,代表他们与其房东签约,为他们支付 
70%左右
的房租。 


“领先”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的项目,1965年成立,到 
05年,已经有 
2千 
2百万学
龄前儿童曾接受其资助。就 
05年来说,预算为 
68亿美元,90万儿童受益,平均每个儿
童受益 
7222美元。该项目本身有 
21万多员工,但其志愿者队伍则有 
120多万人。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例子,其他类似的项目不计其数,比如针对贫困家庭的“学校免费早餐午
餐”项目、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联邦培尔助学金”项目、政府资助的“公共住房”项目、针
对穷人的“医疗保险 
”项目、“贫困家庭的暂时资助项目”,等等。正是这些项目的存在,很多
缺少“现金流”的穷人却不至于面对重大生存危机。可以说,在 
“市场失败”的地方,政府积极
介入,托住社会安全的底线。

当然贫困的出现也不完全是“市场失败”。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出现往往是因为就业机会少或
者工资太低,但在发达国家,贫困虽然也有这些原因,它与贫困人口自己的行为也往往密切
相关。比如,美国贫困现象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单亲家庭的涌现,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一些
人的工作量太少。据统计,2/3的贫困儿童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当中。又有数据表明,一个典
型的贫困户一年的平均工作时间是 
800个小时(也就是一周 
16个小时),如果 
800个小
时提升到 
2000个小时(也就是一周 
40个小时),75%的儿童将会脱离贫困。当然,就
业机会和工资问题也需要面对,最近美国国会通过“最低工资法案”,将美国的最低小时工资
标准从 
5。15美元提高到 
7。25美元,就是针对工资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与发展中国家许多贫困人口的长期甚至永久性贫困现象不同,美国的贫困
人口往往是由于失业、离婚、生病暂时处于贫困当中。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从 
1996
到 
1999年,低于一半的贫困人口“连续贫困”四个月以上,只有 
20%的贫困人口“连续贫困”
超过一年。众所周知,持续贫困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穷人有希望迅速“脱贫”,
经济贫困往往不容易酿成政治动乱。

当然,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存在发展中国家意义上的贫困问题,在美国 
3700万贫困户中,贫
困程度也各异,其中不乏极度贫困的人。美国还有 
3、4000万人口买不起医疗保险,其中
很多都不被政府的公共医疗项目覆盖,城市贫民窟、流浪汉屡见不鲜。前面所提及的报告也
指出,贫困人口中有 
13%曾经面临暂时的饥饿威胁。横向比较来说,在发达国家里,美国
的贫困率最高。纵向比较来说,自从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的贫困人口连年增加。

各国的贫困标准线不一,按照美国的标准,美国有 
12%的贫困人口,按照中国的标准,中
国才 
8%左右的贫困人口。不过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统一的日均购买力标准,05年中国有 


16。6%的人口日均购买力低于 
1美元, 
46。7%低于 
2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及其他发达
国家的日均购买力低于 
2美元的人口比例少于 
2%。当然,中国人口多,起步晚,贫困现象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难以避免,不应该以此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发展潜力。但是,理解是一码事,盲
目得意则是另一码事。一个 
46%人口日均购买力不足 
2美元的国家,去嘲讽一个同类人口
不到 
2%的国家的“贫困”问题,是不是有点“看到他人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呢?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美国的“社会主义”

2000年美国政治学家 
Seymour Lipset出了一本书,叫《It Didn’t Happen Here: 
Why Socialism F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探讨“为什么社会主义在美国失败了”
这个经典问题。根据他的看法,欧洲各国都出现了大型的社会主义政党,相比之下,美国的
社会主义政党却始终不成气候。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虽然也有过活跃的社会主义政党,
但是 
30年代之后,社会主义政党基本上消声匿迹。其原因,据他分析,无非是四条:个人
主义的立国文化;工人阶级内部种族文化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政党本身的“经营不善”;还
有美国的选举制度不利于小党存活。在这四条因素中,他最强调的,是第一条。

我不很赞同这本书的观点,原因不在于李普赛特对问题的分析,而是他对问题的提出:
如果社会主义不仅仅指公有制加计划经济,也指建立广泛的福利制度(显然这也是 
Lipset
的理解),社会主义在美国真的失败了吗?这本书过于强调社会主义政党的标志性意义,但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政党”转向“政策”,没有理由认为“社会主义”在美国遭受了失败。

我们来观察一下 
0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9%军费(这项庞大的开支一直
颇受争议);21。6%社会保障金;19。5%用于支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Medicare和 
Medicaid;4。1%其它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
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抵免;7%偿还债务利息;教育 
3。8%;老兵
补助 
2。6%;交通 
2。8%,国际事务 
1。2%,科研 
1%……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把社会保障
金、医疗保险费、贫困失业补助等算作福利开支的话,福利开支占据了美国联邦政府开支的
一半以上,这也是联邦政府的最大开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真的能够坦然宣布“美国不是
一个福利国家”吗?

事实上,整个 
20世纪是美国福利制度不断成熟的一百年,尤其是 
30年代罗斯福新政
时期和 
60年代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时期,福利制度更是突飞猛进。 


20世纪 
10和 
20年代,几乎每个州都陆续订立了工伤赔偿法律。1935年,社会保障
法案出台,被视为美国福利保障制度的起点,为退休者、失业者、残疾人、儿童提供安全网
络。1937年住房法案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补助。1938年公平劳工法案首次为最低工资立
法。44年 
GI法案为大学生提供贷款。46年在公立学校提供午餐补贴。56年残疾保险。 
64年食品券项目出台防止饥饿。65年,为老人穷人提供医保的 
Medicare和 
Medicaid项
目创始,同年保证给大学生贷款的项目、工作培训项目等也出台。68年公平住房法案,目
的是消除住房补助中的种族歧视。75年建立给穷人返还税收的“收入税收抵免”制度。90
年通过儿童保障拨款法案和残疾人法案。97年儿童保险项目和儿童税收信用制度出台……
据统计,整个 
20世纪,美国有 
50多个重大社会保险和福利法案和项目出台,我上面列举
的,只是一些重大例子而已。正是这些项目的启动及其发展,彻底改变了联邦政府开支的面
貌,使得福利开支成为联邦政府预算的主要方向。

这些法案和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社会保障
金);一种是针对穷人和弱者的扶助项目(比如食品券项目)。这些项目的存在使得穷人不
至于忍饥挨饿,而中产阶级也不至于朝不保夕。马克思列宁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崩溃”没有
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通过民主机制,资本主义体系不断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努力制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度创新,从而实现自我修复。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并没有被资本主义消灭,而是被资本主义
消化了。

观察福利制度在美国突飞猛进的两个时期,我们发现,这两个时期民主党同时在行政和
立法部门占据绝对优势。正是民主党绝对优势的存在,使得福利制度相关立法得以可能。在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虽然美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在 
30年代以后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