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更把留学作为社交活动,这与EMBA差不多。校友会在他们看来就具有这个功能,他们要把两年学费用透、用好、赚回来。这些人实际上只在国外呆了很短一段时期,但会强调留学的价值,跟企业的要价也不会低。
  如果在外呆了三四年,学得扎实,愿意回来工作,善于把这几个方面相结合的人是最好用的。这种情况下,他的自我否定较低。他保留有中国文化的成分,在国外学习得比短期留学生扎实。在外学习四年,也接受了系统训练。从老板角度说,用一些留学生,如果用得适当,对公司文化的改变和提升都会有很大帮助,而不仅仅是语言、风格和沟通方式的改变。或者,雇一些国外职员,对公司发展也很有帮助。还要给员工一些机会参与海外教育培训。企业国际化,员工觉得是一种特殊待遇。有些员工在国内觉得自己能牛气起来,但到国外就明白自己是谁了,至少可能英语都说不流利。我在哈佛学习的前两个月,觉得最不平衡的是,自己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最差的学生。在我把第一份作业交上去后,老师说:“请注意一下你英文的问题,我不是来给你改英文语法的!”再比如,你是公司业务骨干,老板说你一点问题,你不服气。但如果你被老师打击了,会觉得服气。
  

民工是99%就业,“海龟”却搁浅了
孙虹钢:
  “海归”变“海待”,是不是因为出去之后经受的折磨和训练不够?有些人在国外找工作就很难,对于回国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去年,广东有家公司出国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去美国的高校跑了一圈。他们的感觉是:“我们看中的,人家不来。因为他们能在当地找到不错的工作,人家是不会回来的;觉得在当地找工作不易的,我们又看不上。”留学没回来的,是不是比较精英的?回来的是不是不如留在那里的?
  袁岳:
  这是历史反差造成的。以前留学回来的,就是爱国。现在市场开放了,留学生多了,来去自由。门禁解除后,神秘感消失了,对留学生、国外政治和经济的推崇感淡薄了。留学生真难找工作吗?不是,而是留学生比着当初师兄的感觉,觉得失落了。民工是99%就业,“海龟”却搁浅了。成为“海待”是因为期望值不一样,有历史反差。
  我认为,送中学生出国留学是一种有失误和偏差的作法。如果你是ABC,在美国出生,在美国受教育,直到成熟,然后来中国读研究生,这可以。或者你身处中国文化中,对自己有一定的定型教育,再到美国学习,这是自主选择。现在,小留学生大部分是被爸爸妈妈送出去的。在哈佛,有好几个MPP(没有工作经验的MPA)问我:“读这个有什么用?”他们是稀里湖涂到国外的。从文化上来说,他算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他既不认同中国,也不认同美国。他被边缘化了,变成了“两不靠”的人。当人有自主选择时,会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明确的方向,会决定资源投放的方向,盲目留学是在浪费资源。
  产生“海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和需求的配合问题。现在大学专业设置就不一定配合国内市场,如果供应者是国外的大学,就业的市场在中国,问题更大。当初你考国外大学是为了好在美国就业,还为了拿奖学金,那不是为了与现在的就业市场相配。现在,你就业的市场不是美国了,是中国,就不配了。中国学生在读书时很盲目,远距离就业时有更大问题,就业的市场观念缺乏。沿街叫卖肯定不值钱,“海龟”在沿街叫卖时,甚至不如本国的毕业生值钱。企业会琢磨:“为什么你留学后四个月没就业?肯定有问题。”对方甚至怀疑你大学的学历是不是真的。
  孙虹钢:
  留学首先要问:“目的是什么?”学这个专业,去这个国家,一定是为了学完后能够把自己卖出去。先想好你能干什么,分析你缺什么,缺人脉还是缺知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留学计划。
  袁岳:
  投资留学是高风险的,它的成本极高,平民家庭培养孩子留学后几乎倾家荡产。最后,如果成为一个“海待”,投资就更不值得了。有钱人家只有一个孩子,培养成废品,这样花的成本也很高。留学,需要特别理性化地对待。
  孙虹钢:
  留学投资咨询是必要的,要不然你做这项生意吧!你纵横东西方,又对国内企业的用人需要非常熟悉,可能比徐小平的出国咨询还要火。反正徐小平是朋友,说了他也没关系。呵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MBA只是职业培训,不是职业资格
袁岳:
  昨天晚上,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做讲座。一个MBA问我:“我是搞技术的,现在想做领导,怎样才能接轨?”第二个人问:“MBA毕业生怎样与公司的实际管理接轨,现在MBA没那么火,接不上去啊!”
  现在好像满大街都是MBA,好像它贬值了。老板说:“MBA怎么没什么用啊!他除了能讲几个道道,干活搞不掂啊!”这与MBA本身的观念有关。有些管理学院的老师特牛,但他凭什么牛呢?因为他是管理大师?他传经送宝,搞定过大型企业?还有,因为他的学生通通是著名企业家?还是因为学校特有钱、学校特有名?这中间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偏差。MBA是职业学院,不是学术性学院。MBA是为了搞定事情,是匠活。在法学院,没人说自己法学院毕业,就能当法官,能成为著名律师。先考律师资格,当执业律师,再当法官。法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是个基准资格,不是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需要另外考试的,职业表现很棒,被认同,才有专业地位,才有较高的管理地位。
  我们中国商学院学生的心态就不对,认为MBA毕业是直接与管理接轨的。其实,你只是拿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可能做管理,也可能做不了。想做什么,还要考职业资格,要用实践经验证明你能解决什么问题。MBA读完后,要有两三年实践经验。MBA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谁。
  孙虹钢:
  我们在500多家大型企业中做过MBA调查,在20个城市中,每个城市选一些大企业。调查发现,读MBA有四种心理:第一,觉得读完MBA身价能涨。例如,前程无忧的老板甄荣辉在香港惠普工作时,年薪三四十万港币,后来他到法国的INSEAD商学院(欧洲商业管理学院)读书。一年花了四万美元学费,读完后他去贝恩公司,年薪涨到15万美元。第二,认识人。可以加入MBA俱乐部,可以通过上学认识志同道合的人。你再有能力,没人认可,也没用。关键是谁认可,读过MBA,大家一起做过同学,这种感情对将来的事业会很有帮助。第三,真正学知识。最后一种,没有任何目的,大家都学,我也学,有点像去新东方学英语。
  袁岳:
  MBA,读了不怎么样,没读就有什么了。
  孙虹钢:
  通过对MBA薪水调查,我们发现在高级职位上,是否有MBA学位,薪水差别很大。对于管理咨询公司,没有MBA就不能进入。原因在于,第一,MBA是系统化训练,而咨询公司拿纸挣钱,系统化能力很重要。第二,MBA在管理方面有比较专业的基础。
   。 想看书来

MBA总是想要制度化解决问题、总想要改革,这是不行的(1)
袁岳:
  在职MBA对学习有帮助。首先,它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梳理。过去,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干,现在,MBA学习有系统地提高你的知识。MBA的训练是有益的。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他们对内部人才进行MBA培训之后,那些人才对公司的贡献普遍提高。我们做咨询,就聘用很多MBA。
  但是MBA有两个缺点。第一,容易形成过多的经济学思想,过多的经天纬地的思想。MBA总是想要制度化解决问题、想要改革,但大部分企业希望MBA在技术上解决问题。如果你总是说体制性的问题,管理体系重新更换,那么最后是不是连这个老板都要换掉?其实,很多问题是技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交通违规罚款,现在开罚单与交钱分开。罚单开了,你可以复议。这项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从前交警腐败、讲人情的问题。一个公司不可能总是进行体制改革,要把改革落实到具体改进的地方。张维迎认为,北大应该成为研究型商学院。我就很不同意,商学院就是职业学院。经济学家不兜售经济学思想,他在管理学院也会有地位。但是,一旦这些思想成为职业商学院的指导思想,就很危险。在最近IPSOS所做的MBA调查中,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就业工资在全国商学院中处在倒数三名内,而最高的是不太起眼但比较讲究实际操作的中山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目前,在全国的所有商学院中,经济学家是主导,这导致学生没有本事搞定脏活。清华管理学院的一个教师,由于他做的是匠活,所以只能做到副教授。很多管理学院中专攻管理技术的教授地位就不如做经济学研究的教授。
  第二,太强调资本运作。MBA教育有三个重要的领域: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大家认为搞资本运作最挣钱,一个自己都很有问题的企业可以兼并三四十个企业。MBA受到了有偏见的教育,觉得MBA实际上是MCA(Master of Capital Administration,资本管理硕士)。今天市场上玩钱的风气跟MBA的教育后果有关系。在企业管理领域,如果有过多这样的MBA,则会把企业搞死。因为他死活要往资本运作上靠,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也是国民经济泡沫化的原因之一。咨询公司常常难以找到人力资源和营销领域出色的MBA,看看MBA写的论文就能知道,大部分都是谈资本运作的。
  孙虹钢:
  上海交大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跟你讲的意思接近。他说:“我就是要把我的学生卖出去,我就是学院的CEO。”从另一方面看,不同人去学MBA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学校毕业后,先去企业工作几年,比直接读MBA好。
  袁岳:
  最少有三年到四年的工作经验,然后才去读MBA。那时你去读,至少就知道如何选课。比如,有800门课可以选择,你怎么选?如果没有实际经验,没法选。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和职业造就联系不紧密,目标不明确。职业目标明确的好处是让资源集中一点,易实现目标。没有职业经验读MBA,浪费太多,而且特别容易把心态搞坏。许多人都觉得:我读完名校MBA,就应该当名企老总。这个心态就坏了,可能你连名企都进不去呢!读MBA应该是个回炉的概念。
  孙虹钢:
  公司出钱送员工去读MBA有这样一个后果:可能员工学完之后会说:“自己干吧!不用打工了。”你以前聘的总经理就是这样的吧!哈!
  袁岳:
  这很正常。公司给他的空间大了,他的选择就多了。我们公司给员工出钱读MBA,成为一种回馈手段。我们送一位员工去读两年MBA,读书期间,资助他的学费。读MBA有社交功能,会产生各种结果。从大的范围看,也不是坏事,这是一种跟公司有关的社会网络。我们公司有32个员工出国留学,这是几年来我们的最大规模人才流动。有人到美国后,就不回来了,但他会给我们介绍客户,这也很好。
  MBA不是一般的本科生、研究生。曾经有关联的同学,将会变成你的资源。如果你有职业经验,这种社交的价值就更大。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给你资源,你也不知道怎么用。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有事业的脉络,就知道怎么运用社交资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MBA总是想要制度化解决问题、总想要改革,这是不行的(2)
孙虹钢:
  老板出钱让员工学MBA,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对个人的回报,还是对社会的回报。个人要想清楚,学习后干什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热门冷门:炒黄金也有跳楼的,捡垃圾也有挣大钱的(1)
孙虹钢:
  我们做了本书,名叫《未来10年的热门职业》。宏观方面,由于国家重视西部开发,小城镇建设,由此哪些行业、职业可能会热;微观方面,由于市场发展,组合性的行业可能会热,比如调查加咨询变成研究咨询行业,美容美发加服装设计变成形象设计等等。但那本书也可能会误人子弟,因为通常预测未来的热门都不是很准。关注的人较多就会成为热门,薪酬会高一些。但太多的人知道它热门就趋之若鹜,造成人才过于集中,时间一长反而会变冷。热和冷也会有转化,热也可能是表面的热。比如,销售是很热门的职业,每个企业都需要销售人员,但销售人员要找一个部门经理或更高一点的职位也比较难。
  袁岳:
  找工作时,大家都会想到热的地方。但从产品周期来说,特热了,一般也就到顶了,接下来就是衰退期。冷门行业产生的一个原因是衰退到底了,一个原因是处在前发展期。衰退到底了,该跑的人都跑了,泡沫没了,复兴就会来。处在前发展期时,属于潜力行业,缺乏人才,没人跟你竞争。这两种情况都让个人有发展机会。
  进入热的行业,会很有压力。热的行业的老板脑子也很热,谁都看不上眼。热脸贴冷屁股,这会对你就业的心理感受形成很大的考验。
  再有,热的行业适合普通人的职位不是很多。热的行业一般是一种潮流、一种投机。除了弄潮儿能明白,普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上一波IT热潮中出来的人吸取了多少技能?管理水平有多大的提高?看不出来!对个人来说,冷的行业对人的造就较多而且扎实。热的行业需要你确实有挑战能力,能够迎热而上。需要你喜欢找热钱,喜欢翻云覆雨的行业,包括需要你宁愿去贴热行业的冷屁股,不愿贴冷行业的热屁股。
  而冷的地方有相当大的机会。从地区说,首先不能简单地说开发西部就跑到西部。从整个经济和行业发展来说,越发达就越有机会。但政府要平衡发展各个区域,政府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与市场规律相反的公平规则。政策机会不代表一般的市场机会,只是特殊机会。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走势好的地区机会更多,比如,在保定比较难找工作,在北京容易找到工作。政治热潮和市场热门的机会不是一回事。但冷的地区有一些特殊机会。比如,有一种资金,叫“scial ivestment”(社会投资),专门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和NGO(非政府组织)。比如,对于艾滋病防治,每年都有好几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如果你有志于在这个方面发展,就会看到,这种机会不存在于发达地区,更多的是存在于落后地区。这就在于怎么看待特定机会和大势。在中国社会,哪个职业的人才都很需要。因为我们的产业、企业都在升级换代。一个民营企业以前做5000万营业额,现在做五亿,将来做50亿。以前的人才技能不够,即使是行政管理、后勤人才,也需要提高技能。
  有些行业会有特殊发展。有几个行业需要特殊人才,比如公关。现在,普遍采用非常混乱的方式搞公关,没有公关计划。在未来,公关是一种提升企业形象和风险管理的方式,需要系统、专业的公关人才来进行政府管理、客户和非商业资源方面的管理。还有创意设计人员,尤其是很需要有营销理念的设计人才。现在的研发队伍大部分都是简单地copy(仿制)别人的产品,不懂消费者心理,不懂社会需求。将来,营销型的创意专家是真正支持中国能够生产、销售高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