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墓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寻墓记-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说:“这正合我的意思,不过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白露说:“根据我的估计,曹操墓绝对离不开魏时期的封疆,现在的河南。”

我说:“民间传说,曹陵的范围就在河南许昌,我忘了跟你说,我们勘舆风水的对天下墓葬形式都大有研究,所以我从以前就研究过曹操的墓葬了,对三国的时期的历史也特别熟读,我觉得想要寻找曹陵,那就必须要从许昌那里下手。总而言之,咱们这倒是非斗不可的了,现在最紧要的是明天早点离开这里,防止多余的人参一脚进来搅事情。”

白露知道我指的就是元清那小子,她问我是不是先回北京叫上胖子在赶到许昌去办事,我说用不着回折返了吧!况且我们也只是先到许昌那里找线索,等确定了曹操墓的墓葬地点之后再把胖子叫上也不迟,要是事情紧急的话,就咱俩上也行。

白露说:“那好,明天我们就先到河南许昌当地调查一下情况。”

我点了点头,对她说:“那咱们今晚就收拾好东西,明早就启程往许昌。”

说完,白露便出了我的房间回去休息了,我把那块月清放好,这东西真要是能够镇尸的话,那对以后的倒斗行动可是大有用处的,不像在西藏古格拿到的那块黑玉,今晚诈尸的时候才试出来那东西不管用,差点让大金牙那孙子害得丢了小命,回去之后我还非得要跟他算清楚这笔帐目不可。

第二十五章 破墓01

我本来以为早点开溜走反,元清那嘶就不会找上门,没想到我们前脚才出了旅馆,后脚那嘶就追了上来,我看他的一身行头就是要出远门的样子,看到他便面子上说着客气话:“哟!哥们,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哪?”

元清皱着一张皮脸,一带早的就没给我好脸色看:“你这是明知故问,你们要上哪儿我就上哪儿,你们也别想抛锚了,我这锚就赖在你们身上了。”

敢情这小子昨晚跑到了我的梦中去了,知道我们要去倒曹陵不成?

元清说:“昨晚你没把话说清楚,我元清也不是好唬弄的,我猜着你们就是想着要去盗曹操的墓,我这跟着去一不为财,二不为名。我只是对盗墓天生有一种爱好,盗他人所不能盗之墓,就这么简单。”

果然,这嘶还真猜准了,只听他继续说道:“你们昨晚为日清之事而来,日清又与曹操有关,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岁为何事,当然我也不想知道,不过从前面那两点我就猜到你们应该是瞄准了曹操的墓去的。”

看来这身狗皮膏药是贴死了,甩也甩不掉,我琢磨着就跟他耗下去只会耽误我们的宝贵时间,所以就答应让他同行,等到许昌的时候,一有机会就撇开他走人,免得他阻碍了我们要办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提醒了他,此行一切都要以我和白露的注意为主,不然的话就别跟着我们去碍事了。

元清说:“盗墓就是要合作,不过你说错了一点,应该不是以你们的注意为主要,而是考虑可取程度而决定,有时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想法会比两个人加在一起的想法要好,虽然我以前一般都是独自盗墓的,不过这次的情况不同以往,我也不计较那么多了。”

他后面的那些话好象是我们求着他跟我们一起去似的,我他妈这火气就不知道该往哪儿发去,白露看我的脸色不对,怕我会对元清发难,于是便说:“好了,我们走吧!其他的事情等到了许昌之后我们在一起商量。”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

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1932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辖许昌、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今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县、鄢陵、襄城等9县。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所以,许昌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军事要地,三国时期,曹操据许昌为根据地亦是历史中高明的一智。

到了许昌之后,我们分成三个方面,几天来我们都在当地四处摸风探点,所总结得来的线索更加是层出不穷。

传说,曹操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墓葬很多,但是总是受到盗墓者的威胁,诸多宝贵文物也面临着在被考古挖掘之前就流失的危险,那么我们如何反盗墓?古人对付盗墓者又有怎样的高招?或许曹操的72墓之谜也着实让很多盗墓者头疼……

我们三人聚集在歇息的旅馆里头,打算就这几天以来各自搜寻的线索作一个初步的断定。

元清先说出了他找来的线索,老许昌人都知道,许昌自古就有“七十二疑冢”的传闻。《聊斋志异?卷十?曹操冢》传:“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如此之所便证明了古墓可能就葬在许昌有水的地方,《聊斋志异》虽为乡间野闻、文学作品,但以其作品的综合品格来看,并非都是空穴来风,最起码,“七十二疑冢”之说在许昌早已有之,并且比其他地方流传更为广泛。

白露点了点头,这和我所知道的不谋而合,“许昌皆因为‘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许昌由此得名。以汉魏方术盛行,能得昌盛之地,必视为家族兴隆之风水宝地,会全力维护并期望得其力;又以曹操成就大业的历史基本都是在许昌完成,是其一生关键之地,综合此两点,许昌必定作为曹操陵墓的首选。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许昌地处中原腹地,自古陵墓繁多,且以现知的陵墓看,汉魏时期著名人物的陵墓不在少数。

我听了他们的言辞之后也不免为之拍掌叫好,这下子可绝对不能低估了他们,特别是哪个元清,白露身为靠古学界有名的考古家,能够掌握这些信息自然不容怀疑,可元清那小子能够知道怎么去踩点,这说明他以前对我说过的话一点也不假,看来他的盗墓技巧可不是吹出来的。

我对他们说:“我亲自去地方上看了一下,现在我给你们作一个简单的推测。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与上七垣村相隔一条漳河),听当地的许昌人说,这里曾发现过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墓志为青石质料,长30厘米,宽20厘米,墓志有120字,记述了鲁潜墓与曹操墓的具体相对位置。我曾三次到出土墓志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也许这不是一块距今最早的出土标明曹操墓具体位置的文物史料,但是它对曹操墓葬地点产生了疑问。鲁潜墓志的出土地点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在邺城上看偏西南。但是,这块墓志尚有诸多的疑点需要研究。一是曹操墓没有陵,是‘因高为墓,不封不树’的,地表没有任何人为标志物。所以墓志记述的曹操陵墓很可能是来自民间传说,而据传说作为确定的曹操墓址还值得考虑。二是这块墓志不是在墓圹中出土,而是在漳河南岸一处高地上的砖窑取土坑壁中发现的。墓志中所说的标志物都还不能确定准确的位置。如果墓志中所说的曹操墓曾被盗挖过,那么历史文献应有记述,可是直到现在并未见到可信的挖掘曹操墓的史料记载。如果挖掘过的是证据不准的曹操墓,那么认定墓主是曹操的可信性就值得怀疑,也许是疑冢也说不定,三是墓志出土的地点在漳河之阴,这是魏晋以后相墓所忌的。按当时已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墓标准,玄武为北,为龟象,为冈丘地貌,墓志出土的地点西高穴村西北一带不具备这个条件。四是墓志出土的地点不是‘瘠薄之地’。据传,曹操曾在这里兴修水利,建天井堰,灌溉条件较好,是较为富饶的地方,与曹操遗令要求葬在‘瘠薄之地’的标准不符合。五是墓志出土的地点北面就临靠漳河,不能再埋葬陪葬的诸多公卿大臣列将,这一点也与曹操的遗令不符合。我的看法是,曹操墓应在讲武城以西的地带,鲁潜墓志出土的地点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边上,曹操墓在这一带的可能性较小。不过,鲁潜墓志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信息,就是在十六国后赵时期,这里就有曹操墓的民间传说。这块墓志还表明,曹操墓在邺西西门豹祠西原上的区位是不错的。”

第二十六章 破墓02

白露说就算是出土的墓志上表明了区位,但是那也不排除你刚才所讲也只不过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其中之一。

我点头说,你所说及是道理,不过你们前面的说法也不一致,就元清所说,《聊斋志异?卷十?曹操冢》传:“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这种说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因为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所以他死后一再要求“薄葬”。所以,墓里边根本就不可能有许多陪葬物之说,更加就不用说有人盗了曹操的墓,然后在他的棺材里面拿了许多的金银财宝这种事情的发生了。

元清却是发表了他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不是空穴不来风,其实我们可以逐个从这个地方开始着手。”

我对元清的提议不以为然,他们盗墓的手法很守则,而我们摸金校尉要不就不倒要倒就是一招得手,虽说元清的提议是办法之中最为稳健的一个,不过问题是我和白露身上还带着个百天的诅咒,时间可不等我们慢慢寻找下去,再说了也许曹操所掌握的只不过是日月神庙的其中一部分信息,真个还牵扯到别的地方去了也拿它没则。

我暗骂:“他娘的,曹操这嘶生前多疑,死后恐遭盗墓,所以就设了72座疑冢,他妈的别说花一百天的时间去找完这些疑冢,就是一年甚至再多十年的时间我们也干不完这些事情。”

我刚才所踩的点其实也疑问很多,西门豹是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包括邺地居民惯以建立西门豹词避祸禳灾,临漳一带有多处西门豹祠,哪一个西门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然则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五年(554),死于公元22O年的曹操,怎么遗令安葬于此祠之旁?所以曹操墓葬在邺西西门豹祠的猜测可以按下不表。

想到这里,我反而觉得元清所作的推断有点可能,他说墓葬地点可能在有水的地方,这又让我想到了以前在看老头子整理的起来的书籍里面的一首关于曹操墓葬的古诗,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其意思也说明是在水滨之地,而“漳水”很可能所指的就是当今许昌漳河之下。

整理的书籍中另外还提到了这么一事: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因此认为,曹操陵墓是别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书籍又提到清代沈松索赔著作的《全健笔录》引用《坚瓠续集》的一段记载,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

如此说来,这漳河之下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或者古墓的入口也有可能埋藏在河床之下也说不定,而且这也符合我前面所作的假设,那就是在西门豹祠出土的鲁潜墓志就是只相隔了一条漳河,其方位变化不大。所以我琢磨着去一趟那里实地勘探为好。我把想法给白露和元清说了出来,他们都点头赞同,同意一起就此去漳河看一下情况。

漳河是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