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大历史的胎动
——《中国大财经》
2008年9月15日,一个在人类发展史上绝不会被遗忘的日子,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正式揭开了世界金融海啸的序幕。
这一天,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向前,一向后。向前看,这一天可以理解为自二战结束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下,有关“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所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总爆发;向后看,则可视为是人类在新世纪对一个更理想的新经济社会政治模式持续探索的滥觞。
机缘凑巧,我在凤凰卫视的栏目《石评大财经》从2009年一月一日起开播,几乎就正好赶上了这个大历史阶段的开始。三年多以来,每周的《石评》都要评几个热点话题,与此同时,每周也要固定写两到三篇时事评论(大陆的《理财》周刊、《东方财经》,台湾的《经济日报》社评),两者相辅相成。把三年来的题目作整理归类后,可以看出,基本上围绕着三个主轴:(1)世纪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2)中国持续改革与崛起中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3)中美世纪大博弈。当然,无论就发展的脉络与问题的性质而言,三者之间都存在着互动叠加的关系。┌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再换一个角度看,这三年来的评论,又都基本上具有三种特质:(1)跟着形势走,跟着话题走,易言之,紧贴时事,以新闻为核心;(2)触及议题有金融、财税、产业、环境,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也有科技、历史、军事、战略等等,但以经济为核心;(3)地区上,有各国、各洲、各海、各洋,甚至两极,但以中国为核心。尽管议题驳杂、覆盖面广,但篇幅不长;尽管篇幅不长,但文体通常都包括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及提出对策。
感谢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社搜集并整理了我之前所撰的文稿,编辑出版了《中国:大趋势?大博弈》。现在,出版社田扬帆先生建议将近稿(最近两年)汇集整理,再出版一书:《中国大财经》。
这本《中国大财经》,与前书《中国:大趋势?大博弈》合起来,应可为这一段中国与全球发展的精彩历史时刻作一见证,也可为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政策与战略观点上的参考,当然,对我个人而言,又再是一本纪录,纪录了我在此期间中思想发展的历程。
2012年壬辰春石济平序于香港红矗疤旌H恕毙�
中国复兴的大历史观察
——世局变化的脉络与逻辑
中国的复兴是一个正在发生中的现象,世人一般看得有点迷惑,有一些难以接受,更多的则是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了解全球权力结构与权力转移的脉络与逻辑。
30年风水轮流转,30年短了些,让我们看100年吧。
大英帝国国力在1900年达到高峰,但之后开始下降。190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主国。老大交位给老二通常是一个不情愿却又难以抗拒扭转的过程。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47年,英外交大臣Bevin对美国务卿Marshall说:“作为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现在必须在建立新秩序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美国欣然同意,并立即启动“马歇尔计划”,援助欧、亚诸国。英国则在殖民地纷纷独立后逐渐衰微,最终以缴出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给美元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束。d米d花d书d库d ;www。7mihua。com
二战之后的美国,逐渐攀向高峰,从产业、金融到军事到价值体系,先后成了全球的第一级主流,并且终于在1991年拖垮了苏联。1991到2000年的后冷战初期,美国国势臻于巅峰,堪称集全球所有权力于一身。但之后却开始呈现衰象。
2001年911的恐袭是一个拐点,继之以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然后再来一个世纪金融海啸。2009年年底,《时代》周刊喻新世纪头10年是美国的“地狱10年”,良有以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形势的“跷跷板现象”。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面临系列麻烦开始走下坡的时候,亚洲开始复兴了。
1800年,亚洲GDP占全球一半;到1900年,由于工业革命、殖民主义与黑奴,欧美国家将亚洲生产总值的全球份额压缩到只剩20%;但预期到2050年,亚洲将重新展现1800年的辉煌。
重要的佐证除了GDP之外还有外汇储备。21世纪初全球外储最多的前五位全都集中在东亚(中国大陆、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
至于中国,当然更是亚洲及全球的佼佼者:GDP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外汇全球第一。更有趣的是:(1)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了,一如上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美国则已沦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了;(2)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王国;美国在这个位子上坐了110年。
这即是世纪世局变化的脉络与逻辑。放在这样的“大时空”背景中观察,看中国的复兴,也许就不至于感到过多的迷惑与不了解了。
著名战略学者约瑟夫?奈最近出版的新著《权力的未来》(TheFutureofPower),对全球权力的结构作了剖析,很可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对当前世局的演变作一种另类的观察与解读。
约瑟夫?奈思考世界权力的分配,将之喻为一张三维的棋盘。棋盘的最上层是军事实力,他认为目前以及今后几十年美国都将是全球唯一的军事大国;棋盘的第二层是经济实力,目前已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了;棋盘的最下层是跨国关系,或政府控制以外的部分,这部分实力的分配是无序的。
全球权力的结构经由这样的分析,看得一目了然:军事,是单极的;经济,是多极的;文明与价值及由此而产生的“文明的冲突”(如恐怖行为)是无极的。但约瑟夫?奈似乎未进一步分析,其实这三层之间的权力状态,彼此是会相互影响的。例如,经济实力终于是会影响到军事实力的,也会影响到文明价值的。
亚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复兴,如果摆在这样的权力大棋盘中去观察,也许就可以在GDP、债券债务等一般经济指标之外,对世局变化的脉络与逻辑有更入木三分的理解与掌握了。
“文明的冲突”是21世纪人类宿命?
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与邻近的乌托亚岛发生的爆炸与枪击事件,造成逾百人死伤,震惊全球。
疑犯是一个32岁的挪威人布雷维克,被捕后承认他开枪杀人和进行炸弹袭击,但否认这是犯了罪;他说他的作为虽然残忍,但却是“必须”的,指这样才能为国家带来改革;他强烈反移民、反伊斯兰教、反多元文化;他认为当前的世界政治已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进化为“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之争,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及移民政策的结果,将摧毁“民族国家”和基督教文明。
真相几乎已相当清楚了,就是“文明的冲突”!这是上个世纪末(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杭廷顿提出的概念。杭廷顿在20世纪末预言的“文明的冲突”,一进入21世纪就获得验证:911的恐怖攻击。恐怖攻击是穆斯林世界对基督教世界的袭击,反恐则是后者对前者的反击(当年美国总统布什脱口而出“新十字军东征”,旋即改口)。在相当程度上,1995年发生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市由美国青年麦克维犯下的“联邦大楼爆炸案”,以及这次布雷维克的行动,还有近年来在欧美各国频繁出现的一些极右组织,何尝不都是一些“新十字军东征”的概念。
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2001年的911或许可以被视为一个分界点,之前的20世纪,主潮流是全球化;之后的21世纪,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开始出现了反全球化的逆流。
人类20世纪的全球化进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来之不易,有布列敦森林体制的贡献,也有由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引领众多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功劳,更有网络革命带来的推波助澜效应。当市场经济从个别国家向外扩展延伸,覆盖到一个更大的区域(即区域化),甚至是全球范围(即全球化)时,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优点,如优化配置、优胜劣汰、优势互补等,也就从一个国家逐渐扩大到了整个地球,为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全球经济在20世纪末享受了一段长期的低通膨、高成长,正是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但有道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全球化带来的福,并不能掩盖全球化埋下的祸。市场经济的优点既然可以从一个国家之内,向外扩展延伸到整个地球,市场经济的缺点,当然也一定一个不少地从一个国家延伸到全球。市场经济的缺点包括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区域发展的失衡、局部地区失业的增加,以及许多类似环境破坏等所谓“外部不经济”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国之内,通常还可以通过国家治理来解决,但如今因为全球化而延伸到了国际之间,目前看来却缺乏一些有效的国际机制来妥善处理,例如全球气候问题、南北差距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等。
不仅如此,一个过去通常在一个国家(尤其是所谓单一民族、单一宗教的“民族国家”)之内,即使是市场经济下也未必存在,或即使存在也未必就很严重的多元文化及多元信仰的文明冲突问题,如今却极有可能在一个持续全球化进程的国际社会中出现,并形成爆炸性的威胁。
近年来欧美各地频繁出现的极右倾向,以及相关极右政党得票及议会席次的普遍增加,反映的就是那些在地民族对外来移民所带来的令他们产生诸多不满的“反制”,温和一点的,就像法国国会通过的禁止在公共场合穿着蒙面伊斯兰袍子的法律,激进的,就是各种国际的及本土的恐怖行为了。
“文明的冲突”难道因此就是人类新世纪的宿命?当然无人接受。该怎么办?全球人类恐怕需要的是一种深切的文明的反省、道德的反思与行动的再出发。否则,人类就不配享有全球化。
u米u花u书u库u ;www。7mihua。com
中外古今兴衰史
——《国富论》未给的答案
日本内阁府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潮流”报告估算指出,中国GDP在全球的占比为,到2030年时将增长至24%,成为相当于日本四倍的经济大国(2009年,中、日相当,中略逊于日),且将取代美国成为GDP占比世界第一的国家。
2009年GDP的全球排名依次为美、日、中、德,预估到2030年将变为中、美、日、印度;而整个亚洲占世界经济的占比目前为25%,2030年将增长为占全球的40%。
这是对未来的预估,准不准,让时间来证明。但过去,全球的盛衰,历史给的资料就更多了。
1500年,因海洋文明兴起,欧洲崛起,当年欧洲GDP在全球的占比为20%,东方亚洲的中、印、日总和则为52%。1820年,工业革命开始,欧洲升为25%,中印日仍维持在53%(其中,中升印(被英殖民)降);1900年,欧洲达到巅峰,占全球32%,中印日下跌为30%;美国则由1820年的2%升为8%。1900后50年,两次世界大战,欧跌美升,中印衰,日本亦无起色;1950年,美国成全球老大,28%,欧降为24%,中印日只得12%。
二战之后,日本再度崛起,之前的四、五百年,均在3%上下浮沉(除开明治维新至1945年无条件投降一段时间)。战后几十年奋勇,一度高达10%以上,1991年泡沫破灭,目前约8%,2030年估计再跌到6%。
国之盛衰强弱,几百年或几十年,风水轮流转,在大历史中,乃寻常事耳。令人好奇的是,其中有无规律?有什么规律?当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探索这个问题,而且给了一部分答案,即《国富论》;近代西方史家保罗?甘乃迪也写过《帝国兴衰史》,似乎更多地从战争及财政的角度关注,也是一部分答案。现在历史更长了,资料更多了,理论也更丰富了,值得再作一些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与归纳。以下是我的观察。
(一)制度。这也是《国富论》的答案,泛指政治、社会、经济体制,核心则是经济。最鲜明的例子有两个,一是日本明治维新,30年就从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30年,快速崛起。不过附带说一句,制度必须与下一个条件配套,即种族。
(二)种族。首先声明,这不涉种族歧视,要说明的是,上帝造人,天生我材各有用,优势不同。有的在声乐,有的在舞蹈,有的在运动,有的在冥想……但跟GDP相关度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勤奋与功利,这在不同的种族中有相当不同的表现。
(三)技术。例子很多,中国在宋朝以前;西方则有工业革命。
(四)战争。战争这个因素比较复杂,有正有负,视乎一个国家对战争掌握的“度”。
1945年以前,世界文明的中心始终都在欧亚大陆(世界岛)。但1500年开始,欧洲殖民主义打垮亚洲各国;20世纪上半叶,欧洲内部又连续打了两场世界大战,打垮欧洲自己。这然后,才有美国的渔翁得利。美国是在1945年,严格地说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才成全球霸主的。
(五)人口因素。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构成最关键的市场需求。人的多与少,老与少因此至关重要,强国往往是人够多,素质好,青壮化。中印的潜力,日俄的隐忧均与此有关。
(六)生活方式。即奢俭之道,太俭不行,过奢也不行。
(七)货币。在“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之前,一个像美元一样的拥有独占性的铸币权,是美国成为超强的法宝。
(八)气候。这个因素在大历史中很重要,估计在未来一个世纪又要起大作用了。
以上分析,曰今之《国富论》不亦宜乎。
“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
今年两会讨论并决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今后五年,围绕着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建设课题,集中凸出在民生问题、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包括节能环保在内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幸福指数等等的热点之上。如何解读这样的内容?
不妨就从“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起。这句话的潜台辞无疑是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了问题,否则何需转变?更何况还要加速转变?那么,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有了什么问题?
就正面评价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搞了约30年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成果斐然:(1)平均的年增长率,全球第一;(2)出口大国,全球第一;(3)制造业大国,全球第一;(4)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全球第一;(5)GDP超英赶德越日,全球第二。这样的成绩还有什么问题?
仔细观察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