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房地产大萧条还有多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蓬勃进一步发展。房价、地价远没有涨到位,房地产至少还有15年繁荣期,因为中国的城镇化率远远没有完成。我觉得现在整个中国城镇化还处在高速成长期,终端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在这个时候放弃调控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房价不可能暴涨。

    因此王健林先生得出开发商普遍认同的观点:房价既不会大跌也不会暴涨。

    该逻辑基本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房地产业的,在五年之内,我是赞同该观点的。但我认为,五年之后,房价未必如此浪漫,房地产业再繁荣15年,却是如此浪漫!

    原因有三:

    其一,去土地财政化必须提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需尽快完成,中国经济才有希望,因此五年必须初见成效。而且,去土地财政化之力与平滑土地财政萎缩之力(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强力遏制房价上涨的预期,基于中国房地产存量(尤其已售空置),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有多大远未可预料。

    其二,以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高于75%)做标准,没有必然性,该标准需要证伪;被广泛引用的中国的年均城镇化速度(15%~2%)更需要被证伪,该速度的脱离实际或将导致更深远的城镇化泡沫;中国的城镇化模式需要被证伪,城乡一体化也许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城镇化模式。因此,动辄以城市化率还有25%的空间来为房地产说事,是一种逻辑浪漫。

    其三,中国的老龄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与高素质人口的增长与房价的关系更需要深度思考。

    据国泰君安报告显示,目前市场的存货继续攀升,总体去库存化情况略差于2008年和2011年年末。2012年上半年行业的去存货化周期为26年,高于2008年第三季度的24年、2011年年底的25年。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去库存化为24年,二线城市则达到37年。

    从市场短期和房企微观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全国待售面积约为32亿平方米,超过去年底的27亿平方米,并一直维持在高位,房企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据国泰君安一份报告显示?根据2012年各房企中?数据统计,万科、保利、金地等房企的存货去化时间为2~3年,但同时万科的存货增速超30%,保利的存货增速为20%左右,而泛海建设的去化时间则高达10年之久。

    这些数据当然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隐喻。房地产市场并未全面好转,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房价不落并不必然意味着产业不落,房价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有意无意被忽视,增添了我们的虚幻感。

    房价的狂奔似乎已无可能,但开发商仍心存房价私奔之念。
“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
    关于房地产业,现在基本全媒喊打,其实对一个产业一边倒的笔伐,未必是一种健康的传媒心态,带来的也未必是健康的经济生态。

    从企业战略来看,2012年是一个转型之年,企业的布局、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产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关于“新繁荣”,并不意味着房价必然高涨,而是意味着结构调整后的差异化增长,房价不是大涨大落,房地产市场不是冰火交加,房地产业呈现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或者是一种山火之后未烬之树和倔强野草的葱绿生命意象。

    什么叫“大限”?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是2011年的“限购、限贷、限价”,深层的意思是针对房地产业的“行政政策极限,货币政策极限,财政政策极限”。

    套用古人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判断一个产业趋势的战略思考中,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要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性,不宜人云亦云,不宜情绪亢奋、理性衰竭。

    中国房价为什么会泡沫化?以“三限”除“三高”

    王小广说金融祸端论,我认为值得采信。我曾阐述过:房价泡沫形成的深层机理是政府、民众、开发商的房地产思想泡沫共同导致的,这点在此不赘述。王小广说,近年来中国房价上涨的核心原因并非是加速城镇化、刚性需求以及土地资源稀缺,真正的原因是货币供应、税收政策缺陷以及投资性需求占绝对比例。

    基于他的统计数据,他认为,中国的购房投资需求起码在50%以上,在深圳这种城市投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一个楼盘里面50%以上的购房者买房都是为了更高价卖出。

    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力超强的国度,中国政府用行政力量来替代市场力量让房价退烧,从短周期看,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过于迷信市场力量也是一种偏执。

    “三限”是很痛苦,但如果用“三限”消除了房地产业的“三高”(高血脂——高房价导致金融管道病变乃至银行脑溢血,高血压——高利贷导致社会不稳定,高血糖——高利润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免疫力崩溃),乃是一件好事。关键的是,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因为政府主导力量使房价提前去泡沫化,那么,周期性调整在带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后,同时也将带来房地产业自身结构的深层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房地产业新的差异性增长。

    中国房地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房地产业没必要过于悲观

    陈淮与成思危继续说城镇化支持论,虽然我认为过于乐观了些,但可以采信。

    陈淮认为,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两个内在的经济增长动力足以保证中国经济还有20年的高成长。

    成思危说,住房是民生的重大需求,每一个人都需要住房,因此房地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至少在10年之内,在我国基本实现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有人说现在有些国家已经不拿房地产当支柱产业了,我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基本解决了城镇化的问题,而我国还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是要保持信心,住房的需求在我国基本实现城镇化,也就是城镇人口占70%之前肯定还是旺盛的。
“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表征为:差异化增长之理性繁荣
    目前因政府行政力强力调控,房地产发展周期被人为调整提前,房地产业从2011年10月开始了一波全国性的量跌价滞,以及局部的、区域性的房价下调,房地产调控开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房地产业处在预期改变的转折点上。我认为这个转折点既是一个小拐点也是一个大拐点。说它是小拐点,是指这个时点虽然某些泡沫化城市房价在下行变动和对全国的房价走势预期产生传染,但不改城镇化发展大潮导致房价总体上行的大趋势,作为买房者可以关注这个小拐点。说它是大拐点,是指这个时点意味着房地产业结构性大变局的起点,作为房企应该关注房地产业是否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大拐点。因为小周期可以驾驭,但大周期只能顺应。

    对2012年,过于纠结房地产市场究竟是限—降—稳还是限—稳—升,是于事无补的,也没有太多意义。

    从行业战略来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窗口期。2011年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和1000万套保障房供应的逐步形成,将深刻改变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运作模式。一个双轨制的市场与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格局将初步形成,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行业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认为:“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不会表征为报复性增长。从企业战略来看,2012年是一个转型之年,企业的布局、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和产品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认为:“大限”后的房地产新繁荣表征为差异性增长。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区域差异性、产品形态差异性、科技含量差异性。
中国房地产的弱平衡
    受内在或外在的,或者同时受内在与外在因素有效约束的不平衡状态,称之为弱平衡。学术语言如是定义。

    当前,政府之手挥舞权杖,意图红袖添香,让中国房地产业处于弱平衡状态:力图使房地产价格在不大涨,也不大跌中找到平衡,力图让房地产政策在挤压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和防范全国性经济风险中找到平衡,力图在扶持刚需置业和抑制投机置业上找到平衡。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连着投资,牵着消费,是当前之前,乃至当前之后的中国经济的拐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必将带来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由市场导致的经济危机,这已成共识。但短期内,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也会打破地方财政、金融的弱稳定状态,最终引发由政府导致的经济危机,这似乎未达成共识。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为社会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这个宏观政策定调显然是十分理想的,其中,让房价合理回归的提法虽让人浮想联翩,但也算是十分科学的,同时,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以防止房地产的快速下滑的结果似乎也是有效的。

    从市场表征来看,2012年中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显然维持弱平衡状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环比总体下降,这是中央调控政策所期望的。土地的购置面积、住宅新开工面积、房屋销售面积的同比下降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回落,也在意料之中。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房地产供应方面:仍然在制动的惯性中减速增长。2012年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回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一共是10927亿元,同比增长23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增速比2011年全年回落了44%,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6%。其中,住宅投资7443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12%和184%。房屋新开工面积399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59%和23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29427万平方米,下降52%。

    房地产需求方面:商品房的销售面积明显下降,待售面积显著提高。1~3月,全国共销售商品房是152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6%,住宅销售面积133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商品住房待售面积全国现在还有3012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5%。

    整体来看,投机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因政府强控和预期逆转导致明显减少,大部分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同比增幅放缓,环比下降。由于政府对居民自住的首套购房的政策支持,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还在快速推进,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就全国来说,静态来看,2012年的市场跟2011年的市场大体是相差不远的。

    但这种弱平衡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毛泽东说:“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恩格斯说:“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从上述数据,我们知道供应增长与需求萎缩的反向运动,必将导致房地产市场弱平衡状态的打破。

    作为资本密集性产业,打破弱平衡的诱发点应该是房企资金链。

    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未来三年将有345%的地方债到期,涉及47万亿人民币,有关地方债,仍有隐忧,但总体风险可控。但内地地产开发商的风险正增大,现时大多数内地房地产商现金流为负数,虽然房地产商会透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取资金,但互相担保情况普遍。随着楼价及成交量同步下跌,其资金链会愈趋紧张,第二季较第一季紧张,而下半年亦会较上半年更紧张。

    但房企资金链的紧张并不必然意味着未来房价的下降,因为它同时也意味着房企的主动与被动退市,也意味着供应下滑以重新寻找与需求的动平衡,也可能意味着房地产政策的逆转。2012年1~3月,全国土地的购置面积是78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9%。这成为弱平衡总要被打破的暗示,也成为两年后供应下滑的明证。

    既然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是政治调控,政治主张将随政府任期而发生变化,这是符合逻辑的,2013年的政府换届前后很可能是弱平衡打破的重要时点。由于政府换届产生的“政策落差”自然就是新的平衡的起点。

    从经济效率上来看,形成结构上的不平衡,才是形成新的发展的动力源。
中国经济的最大安全来自房地产
    当举国上下为房价的涨落而忐忑的时候,当举国经济为房地产的去留而纠结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深邃的目光。

    近读李稻葵教授的一篇文章《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来自房地产》,从全球经济谈到中国经济,文章是谈话式的,其中稻葵教授就房地产业说了一段话:“2012年中国国内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于房地产。2012年房地产价格回升不太现实,房地产崩溃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如果出现60%这样崩溃性的下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影响房地产走势的最大因素是政策因素,任何政府都不会让自己的政策走到让房地产崩溃的境地。我的判断,2012年房地产市场会调整,量、价齐降,但是不会崩溃,也不会出现回升。”

    “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来自房地产”这样的观点显而易见似乎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观点是常规性观点,是对中国这个特殊的政治经济体的并非深思的谈话表达,或者是媒体的并非熟虑的媚众表达。

    其实,即使从李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只要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恰恰是:中国的房地产是安全的,其安全性的核心决定因素表征为“任何政府都不会让自己的政策走到让房地产崩溃的境地”!因此李道葵教授最后的判断是中国房地产没有不确定性。

    我还认为:不但中国房地产是安全的,而且中国经济的最大安全来自房地产。本书将从另一个视角将这个事实陈述出来。

    其一,房地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安全的稳压器。全球经济哀声一片,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危机从各方传导输入。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衰减,消费未振,中国经济增长要保8,完全的去投资化是不现实的。正因为世界经济极不确定,经济不稳定会导致政治不稳定,中国经济在这种不确定的大环境中需要一个消除危机传导的稳压器。因此,起码在2012年,这个稳压器还必定是房地产业。另外,从民生角度审视房地产业,过去,房地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大提升了住房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的效率,拉动了中国经济,解决了大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2011年以来,大力推进住房保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通过宏观调控保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