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后半个月长沙王带着惠帝奔走于洛阳城外各个军事据点。四天之后的八月己巳,惠帝回到城北宣武场;又过了一天,八月庚午,惠帝到了城东石楼;又过了七天,九月丁丑,惠帝视察黄河上的河桥防御工事;又过了七天,九月甲申,惠帝栖息于城北邙山的军营之中。
此时西线战火已经点燃,张方与皇甫商在宜阳交火,甲申之前两天,九月壬午,皇甫商大败,逃回洛阳,张方趁胜长驱直入,逼近洛阳。
西线告急的时候,成都王的军队也逼近城东,冲在最前面的是冠军将军牵秀。甲申之后三日,九月丁亥,惠帝抵达城东数十里外的偃师邀击成都王,未遇敌军;四天后的九月辛卯,惠帝后撤至洛阳东效的豆田壁,这时长沙王听闻牵秀军在东南方向,于是又向东南搜索邀击。九天之后,九月丙申,两军在洛阳东南数十里的缑氏遭遇,牵秀被击败,撤退。
成都王势大,牵秀退了,马上又有石超领着生力军补了上来,牵秀收拾收拾残兵,跟在石超身后。
长沙王在东线与牵秀、石超周旋,西线的张方没有遇到有力抵抗,进入洛阳,竟然把可怜的羊玄之给吓得一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洛阳城内拥护长沙王的士众与张方展开巷战,城中朝臣不论文职武职全部投入战斗,三省尚书白天打仗晚上抽空办公,两不误。洛阳东南方的清明、开阳两道城门被焚毁,双方死亡过万。
得知张方入城,长沙王即忙回师救援。此时已是十月,十月壬寅(丙申日后六天),惠帝离开缑氏回宫,石超紧逼在后追赶,撵着撵着,石超还抽空放把火将缑氏行台烧个精光,这一次惠帝走得狼狈,有许多御用物品没来得及带走,都付之一炬了。
回到洛阳,长沙王带惠帝亲临前线,冲在最前头的关中士兵远远望见皇帝乘舆,都不敢攻击,纷纷后撤,长沙王趁机发动冲锋,关中军当即崩溃解体,张方无法阻止这退潮一般的溃败,只好丢下五千多具尸体,撤到洛阳城外。主帅索靖也在此役中阵亡,时年六十五岁。索靖以书法留名后世,他早年与卫瓘同在尚书台,都以善草书知名,世人称之“一台二妙”,结果“二妙”殊途同归,都殒命在这“八王之乱”中。
西线的危机解除,但长沙王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东线的石超、牵秀又杀到家门口了。石超到了洛阳东效就与陆机会师去了,牵秀则憋着一口气,追到洛阳城东中门东阳门外,赶上范阳王也在那里趁火打劫,于是两军合并攻打东阳门。
十月丁未(壬寅日后五天),长沙王与牵秀、范阳王大战东阳门,牵秀、范阳王再度吃了败仗,退出城外。
二十万大军竟然频遭败绩,成都王有点坐不住了,他派出将军马咸作为援军去帮助陆机,马咸就是名将马隆的儿子,可惜他在史籍中唯一的露面竟然是在打内战。第二天,十月戊申,陆机集中力量攻打洛阳东北部的建春门。
此役可以算是决战,双方都孤注一掷,建春门内是宽阔平整的御道,这给骑兵冲锋提供了有利地形(可参考第七章中的洛阳地图)。长沙王的司马王瑚带领数千骑兵做敢死队,王瑚在每一匹马身上都系上长戟,数马并行冲突成都王军。成都王军队的先锋就是马咸,马咸没料到巷战竟然还有这种打法,首当其冲,阵形一下子被冲散,于是兵败如山倒,马咸本人被王瑚擒获,斩首。
前军大败解体,溃兵如洪流一般冲击着后面的军队。当时陆机领着主力大军驻扎在新建的河桥之畔,溃兵山崩地裂一般迅猛袭来,陆机麾下二十万转眼之间化整为零。长沙王军在后面呐喊追击,成都王的士兵在前面慌不择路的逃,一口气逃出数十里,溃兵被七里涧挡住了去路,情急慌乱之下,溃兵跳入七里涧的滚滚激流,心存侥幸希望自己能够游到对岸逃出生天。结果很多人淹死在水中,据说当日死者相积,涧水为之不流。
此役成都王大伤元气,损失大将十六人,兵卒数万。速战速决的设想破灭了,成都王被迫在朝歌修整军队,等待机会。
七、十年羁宦
河桥一役大败,作为主帅,陆机的死期就到了。
这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之前人人都认为胜利唾手可得,甚至可能有征无战轻取洛阳。结果他们都错了,二十万大军有一半沉到水底喂了鱼虾,有十六名将军被长沙王砍下首级,悬挂在天下人皆知的铜驼街上耀武扬威。
如此惨败肯定得有人负责,不杀主帅,何以谢天下?
陆机对自己的命运无疑也有预感。据说前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怪梦,梦见座车周围萦绕着黑色的帷幔,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就像灵车一样非常不祥。梦中的陆机在帷幔间穿行,试图走出包围,可是那不祥的黑色似乎没有尽头。
陆机被噩梦惊醒,天明时分,牵秀带兵包围了他的营帐。陆机是聪明人,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解下战甲头盔,换上宽松的布袍,头上戴起丝帛制成的白色便帽,这身打扮是晋朝人出席丧礼时的常见装束,陆机知道必死,算是预先替自己吊唁。
陆机出营与牵秀相见,神色平静自若,他对牵秀说:“吴国倾覆之后,我兄弟蒙受国家隆恩,效力于朝廷。成都王委以此项重任时,我曾多次推辞未果,最终导致今天之难。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陆机请牵秀稍等片刻,他有一些遗言要留给成都王。左右拿来纸笔,这是此生最后一篇文章了,陆机心底的悲凄难以抑制,史书上说这封信“词甚凄恻”。
写完信,陆机掷笔叹息,追思千里之外的家乡,然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三岁。他的遗言“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提醒自己仕途凶险、知足不辱的警句。
陆机看似因为战败而死,实际上死亡的陷阱早在身边埋下,这次战败仅仅是将陷阱的盖子掀开,使他落并而已。陆机走上绝路有一个漫长的积寒成冰的过程,最早的杀机也许在他十五年前来洛阳,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潜伏了下来。
陆机是陆逊的孙儿、陆抗的第四个儿子。孙吴亡国时陆抗已经病死,陆机与四个兄弟分领父亲的营兵驻守荆州,在亡国之役中,陆机的两个哥哥陆晏与陆景死于战场,因此晋国司马家与陆机不仅有国恨,还有家仇。那年陆机刚刚二十岁,此后十年他一直与弟弟陆云隐居于吴郡故乡,著书立言,声名鹊起于江南。
倘若陆机一直这么隐居下去,人生将毫无污点,他大可像后世的陶潜一样悠然自在,闲来读书赏花,月下弄琴清啸,华亭观鹤听鹤唳九天,留于后世的也将全是美誉,而不会有那么多非议。
但是陆机蛰伏了十年之后还是重新出仕,求宦于昔日的仇敌司马氏,他人生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奏响。这一选择令人惋惜,近人朱东润教授就说:“二陆入洛之动机,在我们看来,不尽可解。故国既亡,山河犹在,华亭鹤唳,正不易得。在他们二人,尽可以从此终老,更何必兴‘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叹?”
以隐士终老只是后人预知陆机结局之后作出的假设,而在当时让陆机坚持做隐士,是不愿,也是不能。
说不愿,是因为陆机并非甘于寂寂而没之人,所谓“贤之立身,以功名为本;士之居世,以富贵为先”,古时文人读书与武夫打仗,都以功名利禄为目的,手段不同殊路同归而已,陆机少年成名,被誉为王佐之才,当时又年近而立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华,怎会甘心埋没于偏远海隅?
说不能,则有两方面压力。一方面压力来自洛阳,平定孙吴之后,吴人的反抗此起彼伏,昔日的孙吴臣子也大多隐居不出,不与新朝合作。武帝认为这是一个隐患,于是听从了淮南相刘颂的建议,着意招揽吴人,“随才授任,文武并叙”。太康九年(公元289年),武帝再次诏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表现出一种求才若渴的姿态。陆机、陆云作为江南士人翘楚,自然在征召之列。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家族。吴郡陆氏是江东四大家之一,声势显赫人物鼎盛,其中有陆逊、陆抗二人更是孙吴政权的柱石,江南曾流传谚语说“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孙皓末年,有一天孙皓心血来潮,问丞相陆凯:“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凯回答说:“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孙皓因此赞叹说:“盛哉!”
如此盛况已是明日黄花,没过几年,吴郡陆氏就随着孙吴的垮台跌到了谷底,但是陆氏子孙并没有忘记这曾经的辉煌,先人的显赫功业成为他们追思寄怀与激励自己的最好素材,其中陆机、陆云二人用力最深。《晋书·陆机传》中全文记载了《辩亡论》上篇,陆机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论(孙)权所以得,(孙)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此外陆机还写了一系列赞颂父祖功绩的文章,流传下来的有《思亲赋》、《述先赋》、《祖德赋》等,这方面陆云也不遑多让,他也流下了《吴故丞相陆公诔》、《祖考颂》等文章于世。
因此可以想象,陆机、陆云兄弟一直被族人、世人赋予重振家声,甚至重振江南士气的厚望,而两人也自觉的承担起这沉重的期望。二陆一生汲汲进取,甚至有时候显得冒进愚蠢不择手段,其根源就在于他们肩负的担子实在太过沉重,而命运对待他俩也确实不太友好。
二陆入洛是在太康十年(公元290年),同行的还有同郡的顾荣,他们三人被为“江南三俊”。当时陆机的心情是复杂不安的,在他流传下的两首《赴洛道中作》五言诗中,只见离家的无奈与不舍、路途的艰难与对莫测未来的忧虑,丝毫不见出仕一展宏图的喜悦与试图登阁拜相的雄心。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赴洛道中作》其一)
读一下这首诗,凄凄惨惨戚戚,哪像是出去做官,分明就是去流放。
陆机如此郁结其实也不难理解。
从春秋时期起,以江淮为线,中华大地可以剖成南北两大块,北方为中原诸国,自喻为华夏礼仪之邦;南方为荆楚吴越,被鄙视为南方蛮夷。中原诸国发源于黄河流域,荆楚吴越则发源于长江流域,两大文明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语言、风俗生活习惯都有较大差异。两地百姓之间的隔阂较深,中原人总是瞧不起楚人,翻看先秦诸子的书籍,里面的楚人总是扮演着愚蠢可笑的角色,吴人越人则是断发纹身的赤脚蛮夷。这种偏见一直存在着,即使秦末楚霸王项羽得了天下,还要被关中的一个儒生讥讽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北人既然如此傲慢无礼,南人自然也视北人为鬼域,视北进为畏途。
到了东汉末年,南人北人之间的裂缝又掺入了政治因绪,他们被人为地划入敌对的两个阵营,此后一百年,北人生活在曹魏政权的统治下,南人生活在孙吴政权的统治之下,他们被征发入伍,到战场相互厮杀,成为功成名就的枭雄们脚下的累累白骨。
南北之间民间的怨恨越积越深了,再加上政府之间有意引导的攻讦诋毁,南北之间相互妖魔化,同族之间视彼此为仇敌,南人蔑称北人为“伧鬼”,北人蔑称南人为“貉子”,即使不带贬义的称谓也带上政治色彩,南人被称为“吴人”。
这一场争斗最终以北人攻克江南,孙吴政权覆灭而收场。获胜的北方人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嘴脸,早在获胜之初,晋朝的安东将军王浑在建邺孙皓的皇宫里设宴,席间王浑就忍不住要往吴人伤口上撒盐,他对与席的吴人说:“诸位亡了国,此刻心中是不是很悲痛啊?”
吴人虽然国破,傲气犹存,当即就有吴人周处回敬王浑:“汉末分崩,三国鼎立,曹魏灭亡在先、孙吴灭亡于后,有亡国之痛的,难道仅仅是我们吴人吗?”王浑自讨没趣。
但是吴人也只能在口舌上挽回一点自尊了,在北人主导政权的国家里,他们无法摆脱亡国奴的标签,所以许多江南士人选择远离政治,隐居在风景秀丽的家乡做富家翁,要出仕,就必须渡江去昔日的敌国腹心洛阳,去看“伧人”的脸色。
如此委曲求全,陆机心中怎能不悲怆?
二陆到了洛阳,首先拜访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张华。这个举动是有用意的,因为张华是众所周知的忠厚长者,古道热肠,史书上形容他“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
晋初受过张华恩惠的名人不少,比如左思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写完《三都赋》没人欣赏,就是张华给他出主意然后声名鹊起;许多远道而来的江南名士如薛兼、褚陶等人,都受到张华的款待和提携。
张华也没有让二陆失望,老人家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这句话是莫大的鼓励,把初来乍到的兄弟俩感动坏了,后来张华惨死,二陆都写诔文悼念,还做了一篇《咏德赋》歌颂张华的德行。
当时张华列了一份他认为值得拜访的名单,让二陆按图索骥。陆机陆云很快就领略到了北人的傲慢与故意而为之的侮辱,全洛阳的好人大概只有张华一个。
比如陆机去拜访名士王济,当时名士之间拜访的标准模式就是玄谈,天花乱坠逞机锋争口舌之爽。此前陆云有一次成功的经历,他与颍川荀氏的荀隐在张华府上初遇,张华提议说:“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陆云举手行个礼,自我介绍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回答:“日下荀鸣鹤。”(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陆云一听对方自称鸟类,于是戏谑:“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荀隐当然也不甘示弱,回敬说:“本谓是云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言下之意你自称云龙,凡兽而已。
陆机显然没有陆云那么幸运,王济是王浑之子,孙吴就是在他家族打击下覆灭的。王济可没有打算用名士的标准去招待陆机,在他眼里陆机不过是一个亡国降虏而已,他端出几斛羊酪,羊酪原本是胡人的食物,魏晋时期已在北方普及,但还没有传到江南去。
王济问陆机:“你们江南有这种好东西么?”陆机好不失望,不过他好涵养,趁机赞美一下家乡,说:“我家乡的千里湖里生产一种莼菜,用来做羹味道鲜美,不必加盐豉等调味品,就已经是人间美味。”两人讨论了一番南北菜肴,陆机失望而返。
不久,陆机与陆云去拜访名士刘宝,又碰了壁,刘宝把陆氏兄弟冷落在一旁,好久才憋出一句话:“听说东吴有一种长柄葫芦,你们带种来了么?”令陆氏兄弟大失所望,后悔自讨没趣。
当时社会壁垒森严,以门阀评人高下。王济是太原王氏的后起之秀、还是皇帝的女婿,而且一向以狂傲著称,他的怠慢或许尚在预料之内;而刘宝出身低贱,做过渔夫樵夫,还曾经沦落为奴隶,他的无礼可能就会让陆氏兄弟大感挫折,并且心生恨意了。
但是还有更加伤人的,一天陆氏兄弟出席某个宴会,范阳人卢志公然问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古代称呼对方父祖名讳是相当无礼的,何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的还是“何物”这个词?陆机当场就怒了,他对卢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