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残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残影-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2)
他到中国后,便再未离开。晚年时,他感到时日无多,于是着手撰写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死前,这份记录已告完成,仅留一些空白,待后来补充。这便是著名历史文献《利玛窦札记》的由来。手稿是以意大利文写成的。据利玛窦的继任者金尼阁说,利玛窦的原意,是将手稿呈耶稣会会长审阅,然后供会众阅读,以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情况,传达耶稣会在中国传教之事迹。
  手稿的整理者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是弗兰芒人(Flemish,今比利时组成部分),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抵澳门,次年到过南京、杭州和北京。在那一批来华传教士中,他的中文程度,公认最高,比利玛窦有过之无不及,大量以中文著述,其主要中文学术著作,是《西儒耳目资》三卷,于1626年(天启六年)在杭州刻印。
  利玛窦去世后,金尼阁将其手稿带到澳门,1614年,又将手稿带回罗马。他趁着路途漫漫,着手将利玛窦的手稿从意大利文译成拉丁文,并增添了自己的观察,又收入了龙华民神父(Father Nicolas Longobardo)、王丰肃神父(Father Alfonso Vagnone)及郭居静神父(Father Lazzaro )对中国的描述。此外,他还在书中收入了熊三拔神父(Father P。 Sabatino de Ursis)1610、1611两年拉丁文信件的摘录。因此,金尼阁整理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已超出利玛窦个人札记的范围,可说是那个时代的耶稣会传教士记叙中国的集成。该书的拉丁文书名原意,是“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利玛窦中国札记》乃是该书中译本的名字。
  金尼阁整理的拉丁文本于1615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欧洲立时震动,因为它对中国的描述,来自于利玛窦三十年的个人体验,翔实及真切程度,远超之前的所有出版物,为西方研究中国之第一部扎实著作。
  金尼阁将利玛窦札记整理出版后,便将其意大利文的手稿秘藏起来。从此,利玛窦的原件便从公众视线消失了三百年,以致后人以为原稿已佚失。1909年,原稿终于重见天日,在耶稣会罗马档案馆里被发现,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事。
  《利玛窦中国札记》已由何高济等译成中文,中华书局出版。对内容有兴趣者,可参阅该书。中文版尚不具收藏价值。
  法文第一版
  (Histoire de l'expedition Chrestienne au royaume de la Chine; entreprinse par les PP。 de la pagnie de Iesus; prinse en cinq livres; esquels est traictéfort exactement et fidelement des moeurs; loix; & coustumes du pays; & des mencemens tres…difficiles de l'église naissante en ce royaume。 Tirée des mentaires du Matthieu Riccius; et nouvellement traduicte en franois par D。 F。 de Riquebourg…Trigault。 Publisher: Lyons; for Horace Cardon;1616。)
  《利玛窦中国札记》的拉丁文版于1615年出版后,次年,即1616,里昂便出版了第一个法文版。法文版的译者,正是金尼阁的侄子瑞克贝·金尼阁(Riquebourg…Trigault)。小金尼阁是纪尧姆(Philippe Guillaume)的医生,而纪尧姆则是今荷兰王室祖先、奥伦治王子(Prince of Orange)威廉一世的同修。法文第一版(即里昂版)的出版,便是献给纪尧姆的。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3)
《利玛窦中国札记》的法文版一出,顿时里昂纸贵,影响遍及整个欧洲。法文版本身是一版再版,又被翻译成绝大多数欧洲文字,遍地开花。目前,各语种的头版都是珍品,其中又以法文版的头版最为珍贵。
  《利玛窦中国札记》法文版头版已极罕见,本书展示的,为目前欧洲在售的一部,要价25,000欧元。
  意大利文第一版
  (RICCI; Matteo; and Nicolas TRIGAULT。 Entrata nella China de padri della pagnia del Gesu。 Tolta da i mentarii del P。 Matteo Ricci di detta pagnia。 Dove si contengono i costumi; le leggi; & ordini di quel regno; e i principii difficilissimi della nascente chiesa; descritti con ogni accuratezza; e con molta fede。 Opera del P。 Nicolao Trigauci padre di detta pagnia; & in molti luoghi da lui accresciuta; e revista。 Volgarizata dal signor Antonio Sozzini da Sarzana。 Naples; Lazzaro Scoriggio; 1622。)
  《利玛窦中国札记》的意大利文版于1622年首次发行。目前,美国的国会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及芝加哥图书馆各藏有一本。意大利文第一版也是异常珍稀,流通领域罕见。图中所示的这部书,要价4,500欧元。
  二.曾德昭的《大中国志》
  曾德昭生平
  对曾德昭生平的考证,笔者以为计翔翔的工作最为深入和完备。他的《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和文安思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是研究曾德昭及《大中国志》的力作,也是笔者的主要参考资料。谈曾德昭而不引用计氏的成果,是完全不可能的。
  曾德昭(Alvaro Semedo; 1586…1658)是葡萄牙人,耶稣会士,基本上与金尼阁同期。他的在华经历也是大起大落,波折极多。他于1602年加入耶稣会,1608年到达印度果阿,在那里完成了学业。
  随后,他便申请赴中国传教,于1613年首次到达中国澳门,次年由广东而江西,然后抵南京。初入华时,他起的中文名为“谢务禄”,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1568…1640,后改名王丰肃)一起传教并研习汉语。
  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漼发起仇教运动,他和高一志一起入狱。当时他重病了九个月,两次濒死,身体极度虚弱,才免于杖刑。1617年的4月30日,两人被明朝政府驱逐到澳门。
  他在澳门滞留了两年多,并未返回欧洲。1620年,他卷土重来,复入内地。这一次,他改名换姓,取名“曾德昭”,字“继元”,从此以这新的中文名字载入史册。再次入华后,他先返江西,继而到达浙江,留居浙江数年,其中以居留杭州的时间为多。其间,他与杨廷均等人交往,并获后者的帮助,开辟了新教区。
  1628~1630年,他到达陕西西安府,实地考察了新出土的景教碑。1630年后,他再回江西南昌。
  这一次,他一直呆到1637年,才以耶稣会副省司库的身份,离华前往罗马。曾德昭从广东离境时,声望极隆,获当地士绅联名表彰。他于回程中停留印度果阿,1640年抵达葡萄牙的里斯本,1642年到达罗马。
  1644年4月,曾德昭再度被派往中国,于1645~1650年任耶稣会中国副省会长,主要居住在澳门、广州等地。1650年12月,清兵攻破广州,曾德昭避居教堂。他本来有充足时间逃亡,但为了给一个改宗的*教徒授洗,便滞留下来。随后,他又为所有的避难教徒举行赦礼。等一切仪式完毕,便将祭器深藏,然后穿上白祭服,点燃蜡烛,跪在祭坛上等死。随后,一队清兵冲进教堂,将他捕获。见他年老无用,许多人力主杀他。但清兵队长为获得赎金,将他留了活口,囚禁了5天。后来,他被清军主帅身旁的一个太监认出,指他是汤若望的同道。他终于得以生还,被放回教堂。这段经历,在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中,作了最早的记载。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4)
其后数年,曾德昭基本上长住广州。1654~1657年,他再任中国副省会长。1657年,他回过自己最喜欢的杭州。1658年7月18日,他于广州逝世,享年73岁。他葬在澳门附近的香山澳。
  《大中国志》
  该书的成书年代,中外有不同说法。根据计翔翔从《大中国志》的行文推断,曾德昭完成书稿的时间,应该是1641年。《大中国志》的原文为葡萄牙文,标题为《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传教报告》(Relacao de propagacao de se regno da chinaeoutro adjacentes)后经历史学家Manuel de Faria y Sousa (1590…1649)整理,并翻译成西班牙文,于1642年出版。与此同时,曾德昭亲自监督将书稿译成意大利文,于1643年出版。意大利文版的《大中国志》被视为最权威,此后的法文版及英文版,均根据意大利文版而来。
  曾德昭在中国前后累计三十多年,跨越了万历、天启、崇祯三个时代,对明末中国的了解,不可谓不透彻。他的《大中国志》之获欧洲人重视,原因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一样,全是因为扎实。该书作为观察研究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具极高可信度。
  该书在描述明末中国社会方面,几乎具百科全书的功能。在地理方面,涉及了中国的位置、版图、气候、人口、物产、各省概况及岛屿,包括台湾与海南。在社会方面,涉及了中国人的品貌、性格、才智、嗜好、民风民俗。在政治方面,叙述了行政架构、政体规章。在文教方面,论述了经史子集、科举考试、琴棋书画、出版发行。此外,该书对语言文学、宗教迷信、科学工程、工匠百艺、历史事件、异族异教,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
  他对聂思托里教碑石及碑文的描述,让西方尤为着迷。
  聂思托里教即景教,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元五世纪由叙利亚人聂思托里创立,认为圣母所生的人为天主与圣子的结合,因此耶稣有两个主体。根据西安景教碑的碑文记载,景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由阿罗本传入中国的,至立碑时的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已传播了一百四十六年。景教碑出土的时间,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恰逢曾德昭在中国传教。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他对本教“分袂兄弟”一千年前在中国的传教事迹,自然是异乎寻常地关心,因此在《大中国志》中,他专辟一章,叙述景教碑的考察情况,据书中所写,景教碑高九掌余,宽四掌有奇,厚一掌多,顶部刻有十字架。碑文大部为中文,讲述了阿罗本之后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经过。曾德昭将碑文之汉语部分译为葡萄牙文。因他的书首版于1642及1643年,故他的译文,是最早在欧洲出版的。
  曾德昭因《大中国志》一书,被视为葡萄牙汉学之父。十八世纪后,因欧洲汉学中心移往法国,成果代有新出,他的著作终于渐被冷落,少有提及。
  199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何高济译、李申校的中文版《大中国志》。何氏的译本是根据1655年的英文版译出的,可供希望了解内容者查阅。中文版目前未显示收藏价值。
  法文版头版
  该书的葡萄牙文原版,据分析从未出版过,因为全球所有图书馆或博物馆,都无法找到踪迹。西班牙文的第一版,市场已不可见。流通的版本中,以意大利文版居多,法文版属于罕见。
  本书展示的《大中国志》法文版,为1645年巴黎出版的法文第一版。书名全文为: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5)
Histoire vniverselle du grand royaume de la Chine / posée en Italien par le P。 Aluarez Semedo portugais; de la pagnie de Jesus ; et traduite en nostre langue par Louis Coulon P。
  ' Rel da propag da fe no reyno da China e outros adjacentes。 French '
  ' De l'estat temporel de la Chine '
  ' De l'estat spirituel du Royaume de la Chine '
  出版商详情为:
  A Paris : chez Sebastien Cramoisy; imprimeur ordinaire du Roy ; & de la Reyne Regente。 Et Gabriel Cramoisy ; 1645。
  市场实例
  上述的《大中国志》法文版,目前在伦敦出售,该书外部尺寸为9×7英寸,标题页为黑红两色。该书为上下两部分合二为一,第一部分的标题为“De l'estat temporel de la Chine”;第二部分的标题为“De l'estat spirituel du Royaume de la Chine”。 由Louis Coulon从意大利文翻译成法文。全书含序言、索引共367页,无缺页,羔皮纸因年久而发暗,此外无破损。该书的售价5,000美元。
  美国纽约目前有一册《大中国志》的意大利文版在售,标题Relatione della Grande Monarchia della Cina,为1643年的第一版,价格4,500美元。比利时有一本1667年的法文版,售价2,456美元。
  三.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卫匡国生平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1614~1661)也是耶稣会士。他于明清两朝交替时抵华,因汤若望等前辈的铺垫,而受清朝官方善待,有了充分发挥的前提。
  他于1614年9月20日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Trente)。该城靠近今日的奥地利,有不少日耳曼人居住。对他的国籍,学界有不同表述,法国人荣振华称他是日耳曼人,从族裔角度看,应该无错。而方豪在《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将他归为意大利人,若从出生地来说,也说得通。但根据《天主教大百科全书》(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卫匡国被列为奥地利耶稣会士,这可能在种族与国籍两方面都契合实际,应该是最权威的。
  卫匡国17岁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入罗马学院研习数学,曾师从德国数学家兼东方学者基歇尔,估计因此而对东方产生了向往。1632年,他被派往中国传教,于当年12月从热那亚启程,因旅途遭遇风暴,不止一次被迫返回里斯本。1640年,他到达印度的果阿,因缺乏船只,又等待了一年多,才重新上路。其中先后三次易舟,至1642年,才来到澳门,前后已用去了四年时间。
  1643年,历尽艰辛的卫匡国终于到达中国杭州,随后便在浙江的杭州、兰溪、分水、绍兴、金华、宁波活动,又在南京、北京、山西、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留下了足迹,对中国山川地理、人物掌故详熟于胸。卫匡国入华之初,明政权正摇摇欲坠。为取悦明政府和士大夫,他取了汉名卫匡国,以示要匡扶大明。他广交江南名士、达官贵人,致力学习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舆志。
  卫匡国到中国时,正是清朝挥戈南下之际。他在兵荒马乱中数度逃生。他一度受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之邀,入宫教授有关欧洲的知识。隆武帝的兴趣所在,主要为欧洲的弹道学、大炮及火药生产的知识。遵照明庭的命令,卫匡国穿上了绣花官服,却偷梁换柱,把它当作做弥撒时穿的圣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耶稣会挺进中国(6)
在明清的对战中,卫匡国先是加入了明朝的阵线,但经审时度势,不出数月,就转到清朝一边。1646年6月,卫匡国受隆武帝之托,前往温州附近的分水。不久,清兵来袭,卫匡国便在住所门外大书“大西天学修士寓此”字样,宅内杂置书籍、望远镜、显微镜等,中设祭坛,上供耶稣像,然后到临县暂避。清军虽破门而入,但未伤害任何人。将领并派人访觅卫氏,待之以礼,送回杭州教堂,并张贴布告保护。清军还让他穿上清朝服装,改变法式,以便一眼认出是新朝的拥趸。卫匡国改弦更张的唯一目的,是希望传教之途更为坦荡。
  1650年,卫匡国被推为司库,应诏赴罗马教廷公干。他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