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权杖-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颐浩听了席益一席话,有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顿时茅塞顿开,计上心来。
  他急忙命在朝廷的小弟们,抓紧搜集胡安国等人结成朋党的证据,然后上报给皇帝。
  皇帝最怕啥?最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怕下面的大臣搞朋党乱政。高宗一听到胡安国等人结党的消息,就明白了几分,这是两个宰相之间在搞斗争,他也没急于处理,只是在上朝的时候,告诫了一下百官:“我的用的两个宰相,都一样的信赖,一样对待,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他们所举荐任用的人,不得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从中挑拨离间,结成朋党,危害国家人政。”
  这实际上各大五十大板,给这两伙人提个醒,别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宗这么一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
  秦桧隐约感觉到,事情越来越复杂、严重,该采取点防备措施了!
  必须做好战斗准备,防止吕颐浩的反扑!
  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权保卫战即将打响!
  为了应对吕颐浩的倾轧,秦桧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一番研究,他认为,以目前手下的这帮人,说是乌合之众,贬低了他们点,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发挥作用的人还太少! 现在是战争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话语权,在和吕颐浩对抗上,自己明显处于下风。要想在这场不对等的斗争中胜出,必须未雨绸缪,壮大自己的实力,攻击对方软肋,方是取胜之道!

第三章 出仕(6)
吕颐浩有什么软肋?他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人缘差,名声不好,不被舆论赞许!
  秦桧琢磨着,要想在吕颐浩的软肋上插刀子,就得招纳一帮知名人士,也就是清议之士。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就像今天的学者、专家、评论家、时评家、杂文家等,经常有事没事就站在人群里头,扯脖子发表言论,抨击这个不是,攻讦那个错误,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如果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关键时候,让他们发动舆论,对吕颐浩一顿猛攻,一定会使他在大家的口水中沉没。秦桧如此分析。
  一切按既定方针办!
  当时比较有名的清要有胡安国、程瑀、张焘等人,秦桧都把他们一一拉拢过来,成为座上宾!
  秦桧一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方面开始主抓内政。他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自己得干出点成绩来,要不无法向高宗交代,更不能让反对派看笑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秦桧觉得自己这火得有点新意,搞点制度创新!
  怎么创新呢?秦桧把目光放在了机构上,就是设个修政局,自己任一把手,副宰相任二把手,一起来管理这个机构。
  何谓修政局?实际就是一个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如何节省开支,富裕国家,如何加强国防,休养生息,就是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的机构。
  这个机构有必要设立吗?那要看怎么看,设立有设立的理由,不设立有不设立的借口。如果真能像设想的那样,研究些国家大政方针、国富民强之类事情,为皇帝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设立这样的机构,只是为了集中权力,安排些官员,解决一下失业问题,那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是秦桧不想把这件事做好吗?也未必!
  王安石变法不好吗?好,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触及利益集团利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朝廷里的反对派跟着乱搅合,指手画脚,说三到四,设置障碍,制造阻力,有这样一帮人在,变法还能行吗?
  秦桧也是这样,自己刚拿出一个制度创新的举措,就招来了一些人非议,说什么的都有,秦桧是为了专权,是为了排斥异己。
  人言可畏啊!
  就连和秦桧站在一条线上的监察御史刘一止也唱反调:“周宣王修的内政,是修所谓的攘外之政,现在薄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是什么紧急的事情。”
  这话说得有毛病,秦桧是想修攘外之政,可他能修得了吗?那是人家吕颐浩的份内工作,秦桧修攘外之政,不是抢吕颐浩的饭碗吗?再说,虽然是非常时期,可是朝廷的正常工作也得干啊,国家机器也得运转啊,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得实施啊,这些都是内政,都是秦桧该干的,他不修这些修什么?
  还有个屯田郎曾统也劝秦桧:“你都已经大权在握了,还设什么修政局啊!”他单纯的以为秦桧设置修政局就是为了揽权!
  秦桧面对这些内外压力,顶住了!
  高宗让参知政事翟汝文与秦桧一起掌管修政局,一正一副,很合适。
  人事问题是个敏感问题,必须由一把手亲自来定,这个二把手翟汝文以为,秦桧事情多,忙不过来,自己在下面搞点小动作,没人知道!
  太低估秦桧了!
  翟汝文处理一个堂吏,没有和秦桧商议,自作主张处理了。
  太不像话了,没把我这个一把手放在眼里,这哪行啊?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呢!

第三章 出仕(7)
秦桧于是就向高宗弹劾翟汝文,认为他以下犯上,不守规矩,目无领导,越权办事。
  这个翟汝文也自知理亏,主动申请离职。
  离职?没那么简单吧,专门挑毛病的谏官孟卿,好久没有发表言论了,在朝堂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谏官的最大痛苦。
  翟汝文这事一出现,孟卿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让我等好苦啊!他抓住这件事就是不放松,一再在朝堂上议论,把高宗耳朵都磨起糨子了!
  高宗有些烦了,罢免翟汝文!
  耳根终于清静了!
  罢相风波
  *讲究什么?讲究借题发挥,小事夸大,东拉西扯,添油加醋,老账新账一起算,置人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这个修政局,不少人就拿它说事,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朝廷花大把大把银子,养了这么多满肚子花花肠子的文官,平时不嚼嚼舌头,怎能对得起手中的饭碗。
  他们的目的如果真是为了江山社稷安稳、黎民百姓福祉,也可以肯定!可他们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斗来斗去,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什么事情都让皇帝定夺,皇帝有时候也发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皇帝又不是真理,没办法,就凭个人感觉来定夺。
  误差那是相当的大!
  高宗在修政局这个问题上,原本是支持的,有这么机构,给自己当当参谋,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修政局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不断有人站出来,说修政局这不好,那不好。
  这些人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很明显,就是冲着秦桧来的!
  到底是真不好,假不好,高宗不可能亲自去查,只能在上朝的时候,听听大家的意见!
  监察御史刘一止和检讨官林待聘先后上疏,力陈修政局如何如何好,有存在必要,千万不能废!
  你说这个刘一止,你不是前后矛盾吗,前面说修政局没必要,后面又说不能废,废与不废都让你说了,让皇帝说啥?
  这样的庸官还不赶快拿下!高宗被惹恼了。
  刘一止丢官,形势向着不利于秦桧方面发展!
  有点不妙!
  更不妙的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一直在外统兵打仗的吕颐浩,突然班师回朝。
  他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倾轧秦桧!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吕颐浩对当前的形势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就现在秦桧在朝中的势力来讲,凭他吕颐浩一个人还摆平不了秦桧,必须事先做好人事布局,把自己的人引荐上到重要岗位,帮助自己倾轧秦桧!
  他第一个引荐的就是张邦昌的女婿朱胜非!
  秦桧向来与张邦昌不合,矛盾尖锐,吕颐浩引荐朱胜非,就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达到倾轧秦桧的目的!
  这一招够狠!
  吕颐浩提出的这项人事动议,能顺利通过吗?
  当然不能,秦桧这一边,立刻采取反击行动,给事中胡安国指责朱胜非这个人能力不行,必误大计!
  双方直接交锋了!
  吕颐浩原本引荐朱胜非任同都督!但是由于胡安国的强烈反对,双方互不相让,高宗没有办法,就搞了个平衡,采取折中措施,让朱胜非任绍兴府,不久又任了醴泉观使兼侍读!
  皇帝拍了板的事情,下面就得立马办,起草诏书,下达任免通知,一步一步按程序走,容不得任何马虎,否则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给事中胡安国的建议没被皇帝采纳,心里不舒服,一想起吕颐浩、朱胜非之流,气就不打一处来,来了脾气,把诏书给压下来,迟迟不发!
  胡安国压着诏书不发,吕颐浩还动不了他,因为是他的主管领导是秦桧,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

第三章 出仕(8)
没辙了,吕颐浩一边让自己主管的检正储房文字黄龟年书写任命行状,一边向高宗打小报告,参了胡安国一本!
  高宗一听,那哪行啊,我说话都不好使了?我决策的事,都敢耽误,别人的事,那就甭提了,说不上怎么吃拿卡要呢?
  给我罢免了!高宗生气了。
  胡安国早就料到了有这么一天,一人做事一人当,没等朝廷罢免令下来,他就递交了离职报告,不用你免,我自己走人啦!
  真是个牛人!
  胡安国一走人,秦桧傻了眼,他可是自己的台柱啊?他走人了,我这个台省就完了,还怎么和吕颐浩抗衡啊!
  挽留!挽留!
  秦桧急忙给高宗上了三个奏折,建议留用胡安国!
  高宗这会儿正在气头上,别说秦桧三个奏折,就是三十、三百个奏折都不起作用,高宗铁了心要免胡安国,谁说情也不好使!
  谁不拿皇帝的话当回事,皇帝也不会拿谁的乌纱帽当回事!
  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还有谁不服?
  别说,真有不服的,不怕丢官的,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先后上书,建议留用胡安国!
  好啊,原来你们都是串通好的,一个胡安国,就让你们露出了朋党的马脚!全给我免了!一个不留!
  这事搞大了,高宗动真格的了!
  吕颐浩那帮人,乘机在一旁煽风点火,把秦桧的人一个不落,全部写上朋党的名单,呈给了高宗。
  这下倒好!来个连窝端,程瑀、胡世将、刘一止、张焘、林待聘、楼炤等人全部被拿下!
  小弟们都下了台,老大还能幸免吗?
  失败来得太快了吧!
  这相位还没有坐稳,椅子还没坐热,就让人给倾轧下来了!
  是能力不行吗?不是!
  是贪污贿赂了吗?不是!
  是徇私枉法了吗?不是!
  是什么?是*!
  自认为吃透官场规则的秦桧,最后还栽倒了!
  经验啊,倒在了经验不足上!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再倒下!
  秦桧倒下了,但吕颐浩的人依然不依不饶,他们要在秦桧身上踩上几脚,才解气!
  得饶人处且饶人,别断了自己的后路!
  罢免需要理由,除了朋党之外,高宗还给出两条理由:一是秦桧提出南归南,北归北,高宗是北人,将归哪?二是秦桧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高宗至今也没看到!
  有了高宗亲自批示,反对秦桧的人更加嚣张了,把高宗的话写到训词里,意思是告诉天下人,这是皇帝的指示,看到没?力度很大啊!
  目的不仅是要把秦桧搞下台,还要把他搞臭,让天下人都骂他,永世不得翻身!
  更绝的是,黄龟年等人咬住秦桧不放,在他们鼓动下,高宗下了诏,表示永不任用秦桧!
  高宗敢为自己的话负责到底吗!
  大宋的臣子们,说你们什么好呢?跟金人斗,狠不起来,跟自己人斗,那是往死里整啊!
  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秦桧终于领悟到了!
  我秦桧还会回来的!我还会东山再起的!
  到时候,你们这些人就会知道什么叫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等待(1)
静观其变
  秦桧这相是罢了,但高宗并没有像吕颐浩他们设想的那样,把他一罢到底,而是另有任用,任了个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从二品待遇,虽是一个闲职,但毕竟给他留了个台阶。
  高宗并不傻!他知道还有用得着秦桧的时候。
  得给自己六条后路啊!
  高宗留这一手,让秦桧看到了希望。
  东山再起,不是不可能!
  卧薪尝胆,静观其变,才是正道!
  临安是天子脚下,三教九流汇聚之地,秦桧刚刚罢官,心情烦闷,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闲居。
  去哪里呢?不能离朝廷太远,远了就会消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时局动态,影响到东山再起。太近的话,又闹得慌,看着吕颐浩那帮人一个个趾高气昂、得意忘形的嚣张样,这心就堵得慌,气不打一处来。
  高兴得太早了吧,谁胜谁败,现在还不是下定义的时候!
  好了,你们忙你们的,你们斗你们的,我先找个地方,休闲休闲,写写字,作作画,吟吟诗,喝点小酒,这个爽啊!
  我倒要看看,没了我,你们还能蹦跶多久!
  秦桧举家搬到了温州,在这里过上了闲居的生活,偶有官场失意的朋友,曾经跟自己混的小弟,到他这里叙叙旧,发发牢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再看朝廷这边,吕颐浩成功赶走了秦桧之后,在百官里面,一人独大,更加专横跋扈,除了皇帝以后,谁也不放在眼里。
  秦桧走了,我就是老大,谁不服就贬谁!
  抗金名将李纲,无论在朝廷还是地方,都很有威望。吕颐浩嫉妒李纲,想排挤他,就上书说李纲放纵匪徒*,图谋不轨。
  高宗本来就对不喜欢李纲这样只忠于大宋,而不忠于他本人的大臣,于是就借机把李纲的职给降了!
  大臣李光为李纲打抱不平,吕颐浩就指责他和李纲结党,让谏官弹劾他,最后是把他的官给罢了!
  编造罪名,打击异己,吕颐浩搞政治也有一套!
  斗吧,斗吧,大宋就是因为内斗而导致差点亡国!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内部倾轧呢?
  除此之外,吕颐浩这个人说做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面大张旗鼓的搞审计滥赏,一面自己又常常滥赏!
  作为堂堂的宰相,不但不能以身作则,反倒徇私枉法!
  朝廷上下哪个能服?
  再看内外形势,内部的叛乱仍然此起彼伏,牵制了宋军很大精力,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将领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平定内部叛乱上!
  大宋政权摇摇欲坠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伪齐的刘豫了,这个金太宗的儿皇帝,早就觊觎大宋的疆土了,他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金把宋灭了,自己来个不劳而获,把大宋领土全部收入囊下!
  那样该有多爽!
  历史就改写了!
  他算计的倒是挺好,金人难道是傻子吗?要打也得伪齐军队先上,金军配合!
  在金人的命令下!刘豫东拼西凑了三十万大军。
  在金军的支持下,伪齐军对开始南侵,与大宋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高宗,对金政策始终定不准,其实,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保住现有疆土就行,剩下就不要了,谁有能耐谁就占吧!
  这是他的底线!
  但就是连他这个底线金人也不满足!
  兔子逼急了是会咬人地!
  何况人呢?
  为了保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