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赵兴控制的范围内,很早便定下了严禁任何形式的奴隶买卖这条规矩,所谓的奴隶全部属于官府所有,也就是战败的外族青壮劳力,全部被圈禁在矿山之中进行劳作。

第231卷 第1848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9)

    在赵兴控制的范围内,目前已经消灭了流民,昔日黄巾祸乱时造成的流民潮已经完全被消化和吸收。一旦某处地方发生灾荒,土地所产粮食无法养活百姓时,官仓之中储备的粮食便会被拿出来救济灾民,而等到灾荒过去之后,农户只要将赊借而来的粮食稍微增加一定数目补交上来即可。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赵兴就把土地定义为养活百姓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剥削百姓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赵兴仍然实现了刺激社会财富增长的目标,那是因为他把挣钱的渠道放在了大力推广手工业制作上来。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自然会想办法让自己活的更舒服安逸一些,而这些手工制品和各种商品就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如果一开始老百姓就在为如何填饱肚子而挣扎,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又有谁有能力进行消费?

    与晋国、青州、徐州毗邻的司隶地区、兖州、豫州和扬州的大地主阶层们,发现赵兴在其控制范围内提高了一成的粮食收购价格,于是纷纷想出各种招数,将今年多收的粮食运进晋国、青州和徐州进行贩卖。

    虽然听上去一成的提价并不很高,但是只要捣腾过粮食生意的人都知道,粮食价格每斤增加一文钱,如果后面乘以几十上百万,那也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大地主阶级每年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之内获得巨量的粮食,他们自己吃肯定是吃不完,有的为了保存粮食,不得不修建许多的粮囤,还得被老鼠和害虫侵蚀,与其这样,还不如卖给晋国赚取大量的真金白银,然后再从晋国购买令人羡慕的各种奢侈品。

    对于势力范围之外的大地主偷偷委托各地种粮户向官库出售粮食的做法,赵兴采取的完全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默许纵容的态度。

    虽然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但赵兴也明白粮食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几乎就没有多少利润可图。这些世家和大地主之所以有如此巨量的粮食,完全是依靠压榨他们领地之内的农奴所得,并非是生产的粮食彻底过剩了。

    贪图利润的外地大地主们看似从晋国这边多赚了一成的粮食差价,但他们赚到的钱财最终还得回流晋国。因为大地主从来都是跟穷奢极欲靠在一起的,因为钱来得多、来得快、来得容易,他们就不懂得珍惜,一定会想办法花出去。而晋国制造的各种商品,便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心理需求。

    根据刘继礼和秦谊禄的测算,今年大汉各地所产的粮食,就算全部被晋国暗中收购了,农兵商金行的储备金都不需要动用超过四成。而来年晋国销往各地的商品毛利润,则是收购这些粮食的五倍还多。

第232卷 第1849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10)

    赵兴不相信像今年这种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大汉帝国年年都能遇到,万一接下来的几年之中盛产粮食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大蝗灾或者大水灾什么的,到时候他凭借如今储备下来的巨量粮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从各州招揽流民入境,而不用担心养不活这些流民。

    只是,赵兴从各地收购如此巨量的粮食之后,又该如何妥善存储和放置呢?毕竟粮食不是铁矿和煤石,放在露天之中也不用担心会腐烂变质。

    没关系,赵兴这些年已经让卧虎农科院的技术人员琢磨和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存储的先进办法。

    第七四零章秘密修建大仓库

    《诗经·国风·魏风》之中便有对老鼠祸害粮食的描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就算粮食获得了丰收,如果储存不当,也会成为老鼠等害虫的美餐,而让农民的劳动成果最终付诸东流。

    赵兴既然在密谋收购各地丰收之后多余的粮食,自然不能疏忽了粮食的储藏问题。

    早在卧虎酒庄开始囤积酿酒所用的粮食开始,赵兴便让人反复比较储存粮食、降低损耗的最佳办法。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反复试验,还真被他发现了两条重要的手段。

    通过测验,赵兴发现各种粮食,不论是粟米、稻谷、小麦、大豆等等,它们的存储都有两个共同的禁忌,一个是怕潮,另外一个是怕闷热。特别是小麦,在潮湿的环境之中,用不了几天就会霉变,彻底无法食用。

    为了克服这两个问题,赵兴在仓库的内部构造、选址、防虫防鼠等方面动了大量的脑筋,最后在进入了西域,完全控制了寒冷的北方大草原之后,终于得到完美解决。

    当初赵兴让马超智取的交河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土城,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交河城这一地区气温干旱少雨,土层十分干燥,就算直接掘土筑城,都不会发生坍塌的事故。因此,在这种地方修建大粮仓,可以很好地克服潮湿的问题。

    赵兴还记得后世看到的考古纪录片中,在楼兰地区发现了一位四千年前仍然保存完好的女尸,被人称为“小河公主”,这也间接证明了此地的气候是多么的干燥。所以,赵兴选择秘密修建的第一处大粮仓位置便是紧邻西域交河城的骊威城附近。

    选址此处修建大型的战备粮仓群,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赵兴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将来只要拿下了乌孙国,还有乌孙以西的大宛和康居等国,那里可是一个超级大粮仓,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半个大汉。所以很有必要在平西王的封地之内修建一处超级大粮仓,为天下百姓储备粮食。

第232卷 第1850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11)

    为了防止鼠害和虫害,赵兴不仅让人花费巨大的力气将修筑仓库的泥土全部在高温之中炒熟,而且加入了生石灰等材料,在仓库的最内一层则是严丝合缝的条石,就算薄如蝉翼的刀刃都无法插入。就这还不算完事,在仓库的四周赵兴还让人铺上了吸收水分的生石灰,在地下埋设了可以用来加热去湿的地热管道。

    有了如此繁琐和夸张的技术处理之后,骊威官仓的存贮能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粮食存放进去之后,就算是隔上几十年搬出来食用,问题都不会很大。

    骊威大粮仓虽然好,但却距离中原太远,交通运输费用实在过于高昂。所以,赵兴在让人秘密修建骊威粮仓的同时,还在上郡以北、五原以南的沙漠地带修建了一处稍小一些的粮仓。所谓的小,只不过是与骊威粮仓相比,其实规模并不输于大汉其他州郡的任何一处粮仓。

    这处粮仓隐藏于无人区的沙漠之中,距离上郡的治所肤施不过数百里之遥,但因为其干燥寒冷的地理条件,同样适合修建储备粮仓。

    在彻底解决了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问题之后,赵兴如今已经不用担心在这里修建粮仓会为别人做嫁衣裳。因为他自信还没有那个势力能够深入到无人沙漠之中,将自己存贮的粮食搬个精光。

    驻守在封雪城的炎晟师、驻守在姑臧城的黄轩师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足以拦住任何稍微成规模的不明身份小股部队进入紧邻上郡的此处沙漠地带。

    虽然修筑两处粮仓耗费了赵兴不少的财富,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旦粮仓修建完毕,可以为大汉帝国一直服务下去,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粮食的存储损耗,还能为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保留足够的应对手段。

    在修建战备粮仓的同时,赵兴还选择在天寒地冻的北海(贝加尔湖)附近,秘密修建了一座可以存储肉食品的冷库。北海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可以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冷得让人冰冷刺骨。这里到了寒冷漫长的冬季,最不缺乏的便是巨大纯净的冰块。

    赵兴派人在春天暖和的时候带着工具向北而行,到了夏季泥土解冻的时候,青壮劳力便在湖畔的悬崖之上挖掘上下三层的地洞,等到秋天来临时人员向南撤离。如此反复数年,终于挖出了一个可以存贮巨量肉食的地洞。

    等到地洞挖掘完成之后,赵兴让人在冬季寒冷时分,向上层和下层的地洞之中塞满了冰块,在中层的地洞之中则存放了一些牛羊生肉和从贝加尔湖内破冰捕获的鱼类,然后将三层洞口进行密封。

第232卷 第1851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12)

    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天气暖和之后,上下两层塞满冰块的洞内缓慢融化,冰水从导水孔中流出,再次注入北海。但不等这些冰块全部融化完毕,天气又进入了零度以下,然后赵兴又让人冒着严寒向洞内加注冰块,如此反复几年下来,存放在中层洞库之内的生肉和鱼类竟然全部保存完好,没有腐败变质的迹象。

    这处自然冷库的试验获得成功之后,赵兴便开始派人在北海附近捕鱼和放牧,那些捕获的鱼虾直接被封存到了冰库之中,还有一些来不及向南迁移的牛羊被宰杀之后,也直接存放于洞库之中。

    赵兴相信,只要再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这处洞库内存贮的肉类和鱼类,再加上骊威粮仓储藏的大量粮食,足够支持平西王麾下的大军一路向西,发动一场横扫欧亚大陆的超大规模征服之战,最终实现他饮马地中海的宏大愿望。

    现在的赵兴,距离他的愿望实现只差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口,一个是物资。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都需要的是时间。

    今年不过三十一岁的赵兴,身强体壮,按照华佗的说法,很有可能会活到一百岁,所以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和条件真正成熟的那一天来到。

    耐心等待,对内如此,对外亦如此。

    第七四一章新式盔甲汉中造

    进入隆冬季节,大汉各地的形势如同已经结冰的黄河暗流,虽然表面上看去进入了冰封稳定的时期,但冰层之下的水流却是一刻也不曾停歇。

    曹性冒死从益州军手中夺下一具完整的藤甲,然后被秘密地送往卧虎兵器研究院,以供马均和他的高徒们进行研究。经过了数月的分析和比对,加上返回上党之后的赵兴进行技术指点,晋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益州藤甲的制作程序和原理。

    根据马均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结论是:藤甲是经过特殊处理藤编而成的铠甲,对冷兵器有着极为强横的防护力。藤甲与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等优点,特别适合在南方潮湿多雨的地域装备使用。

    曹性夺回来的这具藤甲,是他在杀死一名攻城的益州军小头领之后,从其身上强行扒下来的。此甲的防护部位主要以头部和上半身为主,配合一面藤甲盾使用,可以很好地防护到穿甲者本人的身体其他部位。经过试验,藤甲的最大缺点便是怕火易燃,而且不适合在滴水成冰的寒冷北方使用。

    赵兴虽然不太熟悉藤甲的详细制作程序,但他却记得藤甲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在桐油之中反复浸泡数次才能起到刀枪不入的效果,所以他将这个要点告诉了马均。

第232卷 第1852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13)

    张郃率领先锋军一口气攻占了汉中郡之后,在紧邻益州的汉中南部山区发现了一种青藤,经过辨认与益州藤甲所用的植物相同,于是卧虎兵器研究院立即派出一支得力的小队亲赴汉中,开始了对藤甲制作的试验探索。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里,研发小队的工匠们请张郃派兵帮忙,从大山深处砍回来了大量的青藤。这些青藤被全部去了外面的绿皮,只留下青藤强韧的内筋,在溪水之中浸泡了十多天之后,按照一定的手法编制成为藤甲,放在烈日下面暴晒三天,然后用桐油浸泡一周之后,再取出来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之后再反复浸泡和晾干数次,终于制成了分量很轻却可以刀箭不入的藤甲。

    如果研发小组的工作开展到这里便结束的话,也就与益州制作的工艺水平相当,但这显然不符合卧虎兵器院的行事风格。他们这次来汉中,不仅是要制作出藤甲,而且要在藤甲的基础之上研制出防护能力更加出色的系列铠甲。

    护国军的将士们现在使用的盔甲主要包括骑兵、步兵和水兵三大系列,而各兵种的盔甲又细化为重甲、轻甲和皮甲等三类。

    其中,重骑兵使用的是防护能力最为出色、同时也最为笨重的明光铠和完全掩面的头盔;轻骑兵使用的是防护能力适中的鱼鳞甲和半掩面的轻型头盔。

    重装步兵配备的是与重骑兵类似的明光铠和掩面盔,但下半身的防护也照顾到了,采用的是仍然是板甲;轻步兵因为要照顾到机动性和发射长弓,所以配备的是锁子甲和鱼鳞甲。

    晋国的水师目前尚未正式与敌在水面上接战,但考虑到落水之后的安全性,所以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轻便半身皮甲。如果让水兵们身穿几十斤的重甲,一个大浪扑过来,掉进水里就只能喂王八。

    这么比较下来,目前已经摸索出来的藤甲最适合装备的反倒是晋国水师。因为水兵们穿上藤甲之后,一旦遇敌落水,藤甲不仅不会增加负担,相反的还可以增加浮力,对于水兵的安全有很大的好处。当然了,一些需要在桅杆和各种舱室之间爬上爬下的水兵,什么甲都穿不了,光着膀子反倒是最利索,反正他们也不会参加甲板之上的近身肉搏战。

    第二个适合装配藤甲的便是今后担负攻打益州重任的重装步兵,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可以给重装步兵减轻许多负担,使他们在战场之上担负攻坚任务的时间更为持久一些。

    研究小组改进藤甲的第一个方向便是为重装步兵研制出复合型的新式铠甲。这种铠甲要兼具钢甲的防火性和藤甲的轻便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益州潮湿闷热的气候。

第232卷 第1853节:敢冒不韪只为己 (14)

    经过反复改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款复合盔甲终于被他们研制成功。

    这种复合型的铠甲,是以藤甲为骨干,外面敷上了一层轻薄防火的鱼鳞甲片,内里垫衬着一层柔软的羊皮。这样一来,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季,战士们仍然可以光着膀子直接穿戴盔甲,汗液通过甲片和缝隙能够排出体外,不会热坏了身体。

    经过验收,这种复合型铠甲的防护强度并不输于重甲,但分量却不到原来的一半,而且制作成本还有所下降,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先锋军重装师的青睐。

    研究小组的工匠们想到既然重步兵可以使用这种复合型的铠甲,是不是也可以为重骑兵的铠甲也进行一番改进?他们想到便做,还真的动手琢磨制作了起来。

    考虑到重装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一切骑兵,所依赖的便是巨大的惯性和防护能力,所以不论是人甲还是马甲,都不能把分量降低的太厉害,所以,在如何把藤甲与钢甲进行完美结合上,研究小组的工匠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如果大量使用藤甲材料,则势必会降低重装骑兵的负重,随之而来的就是惯性下降,那么重骑兵与轻骑兵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但是装备了藤甲的重骑兵还不能代替了轻骑兵的地位,因为藤甲的灵活性明显不如鱼鳞甲,所以无法让轻骑兵充分发挥出骑射的威力。

    当赵兴听说了研发小组遇到的这个困难之后,略做思索,便哈哈大笑起来。他对马均等人说:“典型的惯性思维啊!光想着把藤甲和钢甲糅合在一件铠甲上,就不知道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