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末英雄- 第8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坐下吧。”作为家长的杨锐招呼着,这一屋子的客人和儿女。终于让他有了些老态。
  “无名受伤是几年的前的事情,不过不管伤成什么样,是男人就是个男人。”他说罢看向戈林,似乎有些自豪道,“我记得赫尔曼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无名现在也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这可不是靠我的面子进去的,这是靠他自己的努力才进去的。”
  “太了不起了!”戈林听闻杨无名是空军飞行员,对他更加亲切几分,禁不住要与他握手拥抱,同时他也希望能有机会在通化飞行,最好是驾驶中**用飞机。
  “有勇气的男人都了不起!”杨锐看着杨无名,感觉飞行员这个职业确实是让儿子从那一次创伤的阴影里走了出来,最少开着战斗机的他又变成一个正常的男人。
  “好了,说说你们吧。”程莐走后,杨锐看向戈林和丽贝卡,“德国的形势好像比以前的更加恶劣了。”
  “是的,大人。”戈林点头,虽然妻子与杨锐更亲近,可作为男人,他觉得应该由他来介绍情况。“社会主义者和**分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德国,而我们则认为只有皇帝复辟才能将德国从社会主义**的深渊里拉上来。”
  “复辟?!”杨锐诧异了,在他所知的德国未来历史道路中,从来就没有复辟这个选择,她要么纳粹化,要么布尔什维克化,别无第三条路可选,复辟能行吗?为什么他们会选择复辟,难道是受自己的影响?
  “大人,我们一致认定只有皇帝才能对抗布尔什维克和民主主义分子,他们看上去目的不同、口号相异,但两者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场都趋于一致。”戈林解释道。“经历魏玛共和国的混乱后,很多人都怀念皇帝陛下。在皇帝陛下统治期间,德国从未有过这样的惨痛经历;而且很多德国学者也认为,中国保留皇帝而未施行共和,是中国能有如此成就的重大原因。”
  戈林解释的时候,杨锐不由想到了西班牙,这个国家正是在佛朗哥不要民主政治、也不要**的选择下施行了皇权复辟。不过,眼前的戈林是佛朗哥么?丽贝卡是佛朗哥么?德国缺少全球视野的战略家,他们的所有策略都只是在与邻国怄气罢了。
  “赫尔曼,你认为德国是一个强国,还是一个弱国?”沉默之后的杨锐问道。
  “她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强国,但现在是弱国,不过以后他一定还是一个强国。”戈林说道,一边的丽贝卡细听着。
  “在我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德国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弱国。”杨锐道。“因为从战争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煤炭而是石油。德国有石油吗?没有!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只要掐紧德国的油管。她就不得不屈服。”
  “但……”面对杨锐的结论,戈林想反驳又碍于尊卑以及现实,只能是满面通红。
  “叔父,德国真的找不到油田吗?”丈夫说不出话,丽贝卡便出来提问,夫妻俩很默契。
  “当然有油田,北海下面就有,可以现在的技术,估计要三四十年后才能开采。那个时候已经晚了。”杨锐实话实说着,让戈林和丽贝卡更加失望。“从今以后的战争,不是一年两年就结束的,而是将像上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打四年五年,以德国的位置和资源,他是个弱国。这话你们当然不爱听,可事实如此。”
  “那德国怎么办?真的要变成第二个俄国吗?”丽贝卡追问道。
  “这不可能。”杨锐摇头道,“社会民主党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就有机会把德国变成第二个俄国,但此事没有发生。这就说明德国不可能变成第二个俄国。历史是有选择的,俄国二月革命后克伦斯基等人也希望俄国能变成现在的德国,也就是你们讨厌的魏玛共和国,但这一样没有成功。所以最终俄国滑向了**。”
  “那德国该怎么办?”这次连戈林也发问了,杨锐的话包含着哲理,仿佛在宣告上帝的旨意。
  “德国最容易走的道路。就是一条毁灭欧洲、进而毁灭自己的道路。”杨锐道,“因为很多人认为上一次战争并未失败。和谈的结果又如此的屈辱和惨痛,所以再次发起战争是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他们希望踏着雷奥未完的脚步,将十年前没有打完的那场战争最终打完。
  不过他们真的忘记了,上一次战争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德国在欧洲一家独大,同时威胁英国的世界霸权,再发动一场战争继而成功占领整个欧洲,这就更会让英国更加忌讳。德国占领欧洲,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战争的开始。”
  “如果德国占领欧洲,而中国占领亚洲,那么……”上一次会面的话又被戈林提了出来,让杨锐想他赶出去,可想到他只是一个见识浅陋的飞行员,他又忍下了。
  “这种小孩子说的话就不要提了。”杨锐变了种音调,冷冷清清。他喝了口茶后才接着道:“眼下德国就很有可能走上这条路,如果没人阻拦的话。赫尔曼既然曾是空军飞行员,那就应该知道没有油是什么滋味。当德**队只能用马匹,敌人却全是卡车、战车和飞机,这场战争即便是孙武在世,也只能失败。”
  “德国另外一条路,也许就是你们所说的复辟,如果真有这条路存在的话。这取决于德国内战的烈度,如果内战简简单单就胜利了,最终还是要转到之前那条路,但如果内战惨烈的让全体德国人忘记凡尔赛带来的屈辱和雷奥未尽的战斗,这条路就成功了。德国虽然残破,但他依然存在。”杨锐想象着历史,亲不自禁说出这样的话。
  “只能是这样?”戈林和丽贝卡显得极为失望,他们都希望德国重新恢复往日的荣耀,可在杨锐的叙述中,她只能是毁灭或者残破。
  “只能是这样!”杨锐在他们期望的目光中点头,“如果我是德国总理,不为自己考虑而只为德国考虑的话,面对着愤怒且饥饿的民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纵容布尔什维克人发动叛乱,同时纵容他们在内战前期获得优势,这个时候凡尔赛条约和对外赔款自动消失,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也将转向对布尔什维克。数年后战争结束,经济危机也适时结束,民众日子一天天过得比以前好,那一切危机都解除了。”
  “可阿尔萨斯洛林永远不会回来……”戈林显得痛心疾首,他、还有全体纳粹党人都对凡尔赛条约不满。不管走什么道路,他们都认为失去的应该拿回来。
  “所以要让惨烈的内战将那些像你一样对阿尔萨斯洛林念念不忘的人全部死绝。”杨锐无比残酷的道。“在实力欠缺的情况下,超出自己能力去做一些事,结果只能给国家带来灾祸。这就像日本,如果日本处心积虑的想和我们再打一战,把台湾抢回去,那结果就是日本毁灭。现在日本没有怨言,除了知道打不过,还有则是俄国土地弥补了他们失去台湾的损失。
  但这只是日本,德国没有什么来弥补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的损失,面对不满的、愤怒的民众,在走不了**道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内战,最后再把一切罪恶都推向布尔什维克。这虽然残酷,可最少德国现有的领土保全了、大部分人民保全了、大部分财产也保全了。”
  “叔父,如果欧洲再次发生战争,中国会不会赴欧参战?”在戈林无比失望时,丽贝卡问道。
  “和上次一样,如果德国能赢,当然不会派兵参战,但如果注定会输,中国没有有理由不参战。不要忘记了,中国曾经是协约国的成员。”杨锐直言相告,并不遮掩。
  “这么说,美国才是一切的关键。”丽贝卡追问。
  “非常正确!”杨锐笑看向她,感觉有些欣慰。“美国才是一切的关键。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是一对孪生子,他们主导着整个世界的走向。你们想发动一场战争以收复失地,重拾德国往日的荣耀。我想他们对你们这种想法会举双手同意,因为战争将使经济危机中的美国走出泥潭,同时也走出孤立主义,世界霸权由英美共同分享。这种情况下德国要想拿回阿尔萨斯洛林,只会把整个国家都填进去。”
  “可苏联怎么办?”此时戈林和丽贝卡已经放弃与杨锐辩论了,戈林是因为未到这个层次,而丽贝卡只想在杨锐愿意开口时获得更多情报。
  “在完成三个五年计划之前,斯大林同志还担心资本主义国家主动进攻他呢。现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在神武三十一年前,苏联都不会对外主动挑起战争。而且布尔什维克人最惯用伎俩是切香肠香肠战术,最开始是建立工会、罢工、游行,而后是暗杀、爆炸、暴动,最后才是边界冲突、局部战争、全面战争。布尔什维克的敌人很多,他们惯用渗透而少用战争,特别是不清楚你抵抗意志的情况下。只有当确定你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同时外界又无强者干涉,他才会发动战争。
  再说,德国和苏联并不接壤,你们考虑苏联干什么的?那是波兰和芬兰的事情,寇松线是英国人和俄国签订的,一旦苏联军队越界,为此背书的英法自然会对苏联宣战,德国作为非接壤国家,有什么好担心的?借机打酱油才是根本。”
  ‘打酱油’这个名词是德国人所不知道的,包括丽贝卡。见此情景,一边的杨无名笑道:“就是滥竽充数,吃拿卡要磨洋工的意思。”
  杨无名说完,杨锐接着道:“对德国最危险是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情绪,经济危机大家吃不饱饭,这种情绪更容易被人利用。利用之人如果缺少世界级的战略眼光,只着眼于整个欧洲,就会觉得德国确实是欧洲第一,完全忘记了海对岸还有一个美国。”
  “难道美国真的不可战胜?”静静的听杨锐说到这里,戈林开口问道。“如果德国主动进攻苏联,他也不愿意默许德国占领欧洲?”
  “当然不愿意!”杨锐点头,“一个强大的苏联和一个强大的德国,美国人当然会亲近强大的苏联而敌视强大的德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为什么?!”这次连旁听的杨无名也惊讶了,虽然他早就接受父亲的某些观点。
  “这还要问?”杨锐也又些诧异,“苏联的强大是葬送国家未来的强大,几十年后她就会走向衰败,进而覆灭;而占领整个欧洲的德国,对占领地的管制力度根本无法和苏联相比,有活力的民众将创造大量财富,致使德国的统治勉强得以维持。一个是短期的敌人,一个是长期的敌人,这种选择题小学生也会做吧。”(未完待续。)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二章 发生

  虽然反犹、反布尔什维克、反法这些思想在德国早已根深蒂固,但缺少希特勒,这些东西就不能汇集成一个体系,并巧妙的灌输到每个德国人心里。以戈培尔为例,他虽然是斯特拉赛的秘书,并曾在内部会议上叫嚣着要把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小资产阶级分子开除出纳粹党'注141:《第三帝国兴亡史》,p182,但在接下来的接触里,他被希特勒彻底折服了,之后,他离开了斯特拉赛投靠了希特勒;希姆莱也有相似的经历,他之前也是斯特拉赛的秘书。
  希特勒的讲演天赋和女人式的狡诈使得很多党内‘敌人’最终变成了自己的支持者,对于实在无法说服的斯特拉赛和始终敌视资本家的罗姆,也能压制到长刀之夜;这仅仅是内部,如果说波兰战役是第三帝国经济崩溃前的必然,那之前利用英法绥靖而进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捷克,以及对法的战略选择、对苏的时间选择,则是希特勒战略艺术(或者说是狡诈)的逐次体现,这是其他任何德国人都无法做到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奇迹,使得德国从最辉煌的登峰轰然落地。
  在如今的国社党****中,戈林夫妻是众望所归的存在,但缺少希特勒的指引他难以达到希特勒曾有的地位,而在斯特拉赛及其弟弟奥托·斯特拉赛的领导下,国社党内部始终弥漫着社会主义、财产国有化的言论,对此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德皇复辟,以求获得某种合法性。确切的说。不具备希特勒天赋的他,无法团结大多数人。更无法从更深角度挖掘民族主义,从而构建一个能对抗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抗衡斯特拉赛。
  在杨锐的论断中。德国命运是可怕且悲惨的,俄国内战的恐怖早就被戈林所知,想到德国也要经历这么一场内战才能最终存活下去,他的脸色满是悲伤。他虽然是一个善于批判并有狂妄潜质的人,但却并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况且以他对国内民众的了解,越来越愤怒的人们要么把敌人撕碎,要么被敌人撕碎,再无其他解决之道。
  想到这里。戈林失声问道:“大人,难道德意志以后永远只能是一个二流民族?”
  “当然……不是。”杨锐笑道,他很高兴戈林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德意志的前途在德法结盟,一旦德法结盟,那么谁也拿你们没办法,包括英国。英国无法拆散你们,若他想借助美国,但美国的特点是只要政治理念与他相近。他就难以找到战争借口,尤其是对欧洲。”
  “但这是不可能的,大人,这不可能的……”戈林摇着头。不敌视法国已经很艰难了,还想着德法结盟,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看看亚洲吧。中日之前也是敌人,但现在却是盟友。而且越来越亲密。”杨锐道,“我知道法德之间很难到中日现在的这个程度。但这是一个最终方向。一旦德法结盟,那么欧洲就没有英国佬什么事情了,德国在海外虽然没有殖民地,但德国可以像欧洲大战前的俄国那样帮助法国与英国、美国甚至是中日展开竞争,并获得利益。现在的法国虽然是胜利者,可谁又真的将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一个有一流国家躯壳的二流国家而已。
  虽然,德法结盟你们或许看不到,但你们的孩子应该能看得到,并且在此之前,德国的仇法情绪必须得到消解,因为结盟最大的障碍不是英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而是德国人自己。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德国再次发动战争从而被毁灭后,借助英美力量胜利却又不想成为英美附庸的法国将主动提出这一个构想,并最终实现法德结盟。
  赫尔曼,历史就这样的,反复经历战争的人们想得到的是彻底消弭战争,唯有欧洲和平统一才能实现这个目的。这与其说是人民的意志,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文明就是这样演化的。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像永远向东的河流一样,虽有曲折反复,但终究魂归大海。”
  谈话到此就彻底结束,这个时候厨房准备好了午餐,包括陆眉在内,所有人在重逢的喜悦里欢快的用餐,之后,女人们开始拉家常,戈林随同杨无名去附近的机场飞行,而杨锐则回到书房午休,他此时心情舒畅,因为忽然间他窥视到了命运的一角。
  戈林两人在通化小住数日后才回到北京与总理布吕宁会合,在布吕宁小心的询问竞标的事情中,戈林只苦笑不已,谈及德意志命运的情况下,他早就将竞标的事情抛之脑后,但已经拿到一个隐秘订单的布吕宁却有些兴奋,他道:“赫尔曼,你知道吗,中国人给了施洛曼公司一个大单子,超过两万吨的模锻水压机和超过一万吨的挤压水压机……”
  虽然对工业订单并不熟悉,但听闻是超过两万吨的水压机,戈林也有些吃惊,他道:“这些设备难道不是在招标范围之内吗?”
  “当然不在,这些是军用设备,中国人并没有把它置于招标标的之内。”布吕宁说道,“价格是彼此商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