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启高一-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十来天,《射雕英雄传》的写作进度不错,已经写了将近十万字,其中前六万字寄去了杂志社,《今古传奇·武侠版》确定改版半月刊,将在8月上、总第10期推出《射雕英雄传》。
  而在李艳的一番讨价还价中,煳南人民出版社放弃了对《射雕英雄传》的出版,王国华跟张谭透露了他的想法,还是为了保险起见,在没有确定《射雕》能火之前,不敢大投入出版,他更希望张谭能继续写四大名捕。
  最终《射雕英雄传》被安微文艺出版社签下,版税率12%,十分冒险的大手笔。
  张谭也参与了期间的商谈,主要是透露《射雕》的创作字数,计划一百二十万字;创作内容,一代大侠成长史;创作时间,到年底能写完,最迟不超过明年开春。根据张谭的解答,安微文艺出版社安排了出版的具体事项。
  一共出版八册,一册十五万字,一个月出版一册,第一册起印十万册。
  并保证将八册出版完,每册最低出版数量不低于五万册。这个条约是保护条约,对出版社来说是个风险,对张谭来说是保证,防止小说销量不好,对方直接把书给砍了。安微文艺出版社正是依靠这条保护条约,胜出了其它出版社。
  张谭倒也并不看重这个条约,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看重的是诚意。
  出版社给出这么大诚意,没理由不合作。
  如此。
  又一本书要出版了。
  张谭心情大好。
  ……
  七月如飞梭,闪了一下,就翻到了八月。
  这天。
  张谭出门散心。
  拿了新买的鱼竿,准备在酷热午后,躲进小池塘边的树荫下,钓鱼。
  农村池塘很多,有的池塘被人承包了养鱼,但还是有很多池塘属于村里、大队里的公产,在这样的池塘里钓鱼,一点没关系。不过池塘里的鱼都不大,真正的大鱼,还得去三站那边的河里,以及上游的水库。
  有摩托车的话,还能骑去吴山镇,那边有个叫魏老湖的水库,里面有一种桂鱼,没有鱼腥味,特别好吃。
  不管哪个水库,张谭都嫌远,他钓鱼属于感兴趣钓的过程,所以就在家门口的池塘里钓。
  刚撒下香米,给鱼钩穿上蚯蚓,手机就响了起来。
  是李艳打来的。
  “喂,李姐,什么事?”
  “张谭,安微文艺出版社已经校对好了《射雕》第一册的稿子,也拿到了书号,准备印刷出版了。这边准备给你的书,安排一些宣传,专门请了不少记者,来采访你,增加新书的曝光量。你什么时候有时间?”
  “请记者采访我?”
  “对,上几份报纸。”
  张谭有点晕乎,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要上报纸了。他写作一年快到了,出了两本书,在港台、内地武侠圈子里,也算是有了名气,但也仅限于这个小圈子里,本人并没有红起来。跟韩敬明相比,差远了。
  韩敬明还没出版小说呢,就因为辍学的话题炒作,红遍了全国报纸。
  张谭可没人给他这个待遇,之前只有《今古传奇·武侠版》一家,为他摇旗呐喊。但武侠小说在大陆,始终难登大雅之堂,被主流文化圈斥为低俗,张谭的名气自然不受主流青睐。若是张谭身在香巷、台弯这种武侠大热区,早名动港台受到无数追捧了。
  不过现在好了,轮到他上报纸,打响名气了。
  “行,我随时可以接受采访。”张谭愣神之后,没有迟疑,立即答应下来。
  “那好,我这就跟负责人联系,尽快安排采访。”


第111章 大侠

  两天之后,李艳带了一位《合淝晚报》的记者赶赴岗集镇,过来采访张谭。原本张谭还以为要去合淝市坐下来喝杯茶什么的,谁知道就杀来了岗集镇。
  “刘记者想要了解一下你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直接过来了。”李艳对张谭解释。
  张谭点点头:“我理解。”
  刘记者是个戴眼镜的书生气年轻人,大概也就是刚刚转正的记者。毕竟张谭只是一个武侠小说的作者,以新闻价值来说很低,采访规格低自然不会高,没派一个实习记者过来,就很给面子了。
  这个时间点,家里人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所以刘记者来时,没惊动家里的什么人。而张谭自己家里,也就他一个人在家。父母都去了大杨镇,不怎么经常回来。姐姐张燕则去了补习班代课,补习班是她和同学一起开的。
  她们几个考进了大学的高中同学,合开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因为都是大学生授课,家长们十分信赖,送了不少初高中学生过去,张谭偶尔也会去补数学课。
  “家里就你一个人?”李艳忙活着给刘记者倒水,从厨房拎了一瓶开水,顺便拉住张谭交代一下,采访时该怎么说。
  她终归是个助理,要替老板安排好一切疏漏。
  “对。”
  “等下多谈《射雕》的内容,私底下的新闻,要注意不要说太多,特别是负面的东西最好不要说,多说一些积极的正面的,有利于营造你个人形象的新闻。一些你觉得拿不准的,多想一想,不要急着去回答。”
  李艳说的内容,张谭自然了解,三十来岁的大叔了都,分得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嗯,我知道了。”
  给记者泡好茶,没多少废话,采访直接开始。
  刘记者是有备而来,从文件夹里掏出采访稿,看了一眼,说:“港台作家写的武侠在大陆很受欢迎,电视上也三番五次翻拍武侠作品,不过在大陆,武侠作家还很少,在这批人中你是佼佼者。”
  面对这种比较正式、严肃的采访,张谭也收起了自己浮夸的一面,回答的很认真:“算是先行者吧,在我们大陆这边我写武侠相对而言比较早了,之前这边没有写武侠的土壤,写出来没有地方发表。”
  “你至今写了两部小说,《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会京师》,都已经出版了,在市场上的反响很好。”
  “对,写了两部,有五十多万字了,出版的成绩还可以。”
  “如果我没记错,你今年才十六岁?”
  “十六周岁。”
  “十六岁的作家,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能说说你的写作天赋是怎么来的吗,是天生的还是跟生活环境有关系?”
  跟重生有关系,但这不能说。
  张谭想了想说:“都有关系吧,很小时候就接触了武侠小说,也很喜欢看武侠剧,有一种江湖梦。同时对语文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喜欢写作,去构思理想世界。兴趣的两相结合,最终促使我对这一块投入比较大。”
  “有人评价说,你是大陆武侠的标志人物,同时你的小说有自成一派的风格,在写武侠小说这条路上,谁给你的启发比较大?”
  “我看书很杂的,许多武侠作品对我多多少少都有影响。”张谭回答,影响他最大的当然是金古黄梁温,但是这话没办法说。
  “怎么平衡学习和写作?之前有一个韩敬明也和你一样,高中就写作了,但是他没有继续读下去,辍学了,你会和他一样辍学专心写作,还是继续读书?对于上学读书,你觉得对你还重要吗?”
  继续念书对张谭没什么意义,毕竟他上一辈子的轨迹早经历过这些。
  不过张谭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特例,如果实话实说学习不重要,这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很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模仿他的观点而放弃学习。而且张谭本身就不支持学习无用论,更不想带坏别人。
  所以一些套路的回答,是必须的:“书肯定要继续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现在的确写作出了一点成绩,但越是写出成绩了,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学识不够,就像老师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知道的,圆圈外面是你不知道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越大,同时呢,不知道的也更多了,就更应该去学习。”
  “可是写作不会耽误你的学习吗?”
  “合理分配好时间,其实冲突不大。”
  “……下一部新书是什么?”
  “《射雕英雄传》,说的是一个少年成长为大侠的故事,期间会把古代的历史重新虚构一番,融入武侠的概念。总体而言,这个故事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江湖恩怨仇杀,上升到一种国家层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的采访,就完全转移到了《射雕英雄传》上面,张谭狠狠的忽悠了一番,自己对江湖、对武侠、对小说的理解,同时也定义了一番他所理解的江湖侠义是什么样的一种价值观。
  “通常说到‘侠’,大家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拿着一把剑惩强扶弱、做好事不留名的形象,这是一种弱势群体对自我的期待。因为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所以我们渴望拥有强大的力量,去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价值底线。”
  顿了顿,张谭继续侃侃而谈:“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侠客的存在,是弱势群体打破弱势的表现,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多爽啊!但这是很低层面的东西,社会是复杂的,侠客的行为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杀了一个坏人,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出现坏人。”
  “因为你没有能够把侠义的精神灌溉到底,你是侠之小者,只能为友为邻。所以我写武侠,希望能写一些真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四大名捕这个系列,就是我认定的比较现实的江湖体系,当然并不明确,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很多地方写得比较生涩。”
  “这一本《射雕英雄传》,我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着手,描写一个少年,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大侠的定位,如何毅然投身报国,真的去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
  一番长话说下来,张谭自己都说得激动起来,热血沸腾了。忽悠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自己信了。
  当然,这也的确是他的心里话,真正的大侠,就应该是为国为名、义薄云天、忠人之事。纵观武侠大家中,唯有金庸把大侠给写活了写真了。


第112章 羊城晚报

  一番对“大侠”的高谈阔论,把刘记者给差点整头晕了。
  从一开始,张谭就就没有丝毫低调,刻意装出青少年的稚嫩,能写出四大名捕和射雕这样的故事,说是个青涩少年,别人也不会信,干脆就撕开伪装,直接表现成熟好了。
  反正理论上,十六周岁的年纪,早熟一点跟大人没区别。
  别人十四岁生小孩的都有。
  张谭他们桥安社区,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结婚生子了。
  在农村,十七八岁结婚生子的,不要太多。书念不好,工作又找不到,整天在家里游手好闲,父母干脆就帮着娶媳妇,早点生孩子。生完孩子,也算是完成了一桩传宗接代的大事,以后想干嘛,父母也不太过问了,抓紧培养孙子才是正理。
  所以说他这个年纪,表现的妖孽一点,并没太多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不会惊动党中央,把他抓去当小白鼠研究。
  侃完了大侠,采访也结束了。
  时间差不多到了中午。
  张谭做东,请刘记者去镇南大酒店搓了一顿,多喝了几瓶啤酒。一顿饭吃过,带着一些酒意的刘记者,满嘴保证,让张谭放心,采访稿他知道该怎么写。
  就这样。
  刘记者心满意足的坐车走了。
  送走了记者,李艳并没走,她找张谭还有点事。
  “张谭,你跟《今古传奇》那边的连载是怎么定的?”
  张谭随意的说:“你说连载啊,一期一篇六万字,怎么了?”
  “《今古传奇》已经改版了半月刊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张谭笑了笑,“说起来,《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改版,还多亏了我呢,没有四大名捕,杂志要火起来没这么快。对,李姐忽然问这个干什么?”
  李艳回答说:“我想跟你说,可能需要改一改连载的方式了,你也知道,《射雕英雄传》已经印刷了,马上就能上架销售。一个月出一册的话,一册只有十五万字,但你在杂志上一个月就连载了十二万字,几乎同步,这对实体书的销售冲击很大。”
  张谭眉头一挑,这个他倒是没注意:“说的对,连载太多,对实体书冲击有点大。不过我都跟杂志社那边说好了连载,八月上期都已经开始连载了,不好反悔啊。”
  “也不用反悔,原本半月连载一次,现在改为一个月连载一次就好了,正好放出一部分,吸引了读者的胃口,还能促使他们去购买实体书。”
  “那行,我去跟王从伦说说,将连载改为一个月一连载,或者一次连载三万字。”
  在杂志连载和实体书销售两者中,张谭当然站在实体书销售这边,连载的稿费是死的,但实体书却卖得多赚得多。
  这笔帐小学生都会算。
  而且张谭现在已经小有名气,可以直接走实体书路线了。现在连载,仅仅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作用,等《射雕英雄传》火了,连载或是不连载,就没多少区别了。
  当下张谭就打电话给王从伦,跟对方商议了一下。
  随后王从伦决定依然每期都连载《射雕英雄传》,但将每期的字数从六万字,降低到三万字。这样一来,《射雕》起码要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一年多时间。
  “说实话,我真没想到你只给我们杂志写了一年不到的小说,就写出来这么大的成就,现在只要《射雕》写成了,你以后写的小说,怕是出版社会抢着预定出版。”王从伦在电话里,满是感慨,“我也不跟你客套了,以后还请不要把我们杂志给忘了,随时欢迎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发表小说。”
  “哈哈,老王你太客气了。”张谭也多少有点感慨,“《今古传奇》是我的起步,我不会忘记的,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在上面发表作品。对了,我在写长篇之余,也写了一些短篇,改天我寄给你看看。”
  “行啊,短篇我们也非常欢迎。”
  短篇都是张谭自个儿整出来的,自我感觉不错,但能不能受到认可,他不敢保证:“我比较善于写长篇,短篇都是随便写写,质量可能不是很高,你看着办,有合适的就发表,没合适的就扔掉,不用给我面子。”
  “我可舍不得扔啊。”
  “说真的老王,写得不好的就扔,不精彩千万别发,我也怕影响我的名声。”张谭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那好,我会认真筛选。”
  ……
  紧随着《合淝晚报》之后,又陆续有《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微日报》的记者过来采访,就连《羊城晚报》的驻派记者,也过来采访了张谭。
  而随后的一阵子,张谭每天都在关注这些报纸。
  除了《羊城晚报》要去市里买之外,其他几份报纸,爷爷张贺农都有订,张谭可以直接去翻看。
  《从高一学生到知名作家,张谭的‘大侠’文化》——这是《合淝晚报》在第四版上的一篇报道,撰稿人署名是刘记者的名字。
  整篇报道可以分成三个段落来看。
  第一个段落,着重讲张谭在大陆武侠文学中的地位,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受到多少赞赏。什么大陆武侠的新宗师,内地武侠文学扛旗手,引领一代武侠风潮之类。反正吹得很凶狠,大有在武侠文学中,称王称霸的气势。
  第二个段落则主要点出张谭是高一学生,同时更是合淝本地人,长成在普通家庭但成长却不平凡,天资聪慧过人,堪称天才。
  第三个段落就是用来宣传新书的,报道了张谭的新书即将上市,写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