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特效和实拍
摄影棚中一片昏暗,杜克的正对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背对着主摄像机的镜头,似乎正忙碌着什么,然后斯嘉丽?约翰逊的身影闯入到了镜头中,她看了看莱昂纳多的背影,向着那边走了过去。
“你准备一个人进入梦境吗?”她主动开口问道。
“不,不……”莱昂纳多转过身来,立即否认道,“我只是在做些实验,没想到这里还有人,所以……”
“噢,抱歉,”
斯嘉丽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小玩意,接着对莱昂纳多亮了亮,“其实我在弄我的图腾。”
“给我看看。”莱昂纳多抄起口袋走了过来。
斯嘉丽却立即收了起来,莱昂纳多只是笑了笑,“你学的很快。”
“这种区别梦境和现实的方法很优雅啊。”斯嘉丽轻轻点着头,说道,“这是你的主意吗?”
“不,其实……”莱昂纳多走的更近了一些,“其实是莎莉的主意。”
既然女主角的人选不是法国人,杜克也就相应的改了名字。
莱昂纳多掏出一个陀螺,放在了自己的手心里,以便让斯嘉丽看得更真切,并且解释道,“陀螺在梦里转起来就不会倒。”
他在旁边的桌子上转动了陀螺,“就这么一直转下去。”
“听亚瑟说他去世了?”斯嘉丽问道。
莱昂纳多却转了话题,“迷宫设计的怎么样了?”
杜克离开摄像机镜头,大声喊道,“cut!”
斯嘉丽和莱昂纳多都看向了这边,很清楚开机第一条没有过,只是这段戏并不难。他们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
“汉娜,科克,约翰……”杜克一口气喊出了剧组三个部门主管的名字,然后招了招手,“你们过来。”
这个镜头没有通过,与斯嘉丽和莱昂纳多的表演无关。而是配光出了问题,自从扎克?施耐德离开杜克的团队,成为一名导演之后,他的剧组配光一直有科克?伦迪尔负责。
电影也可以说是一场光化学之梦,对于光线的要求非常复杂,尽管很多光亮可以在后期制作时调配,现场用于拍摄的光线却也极其重要。
所谓配光,用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调色。电影之所以要做配光,主要出于两个理由:其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源条件下拍摄的镜头之间难免存在差异, 如果不加处理直接冲印,镜头剪辑在一起就会显得不和谐;其二,创作者也会出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使影片画面呈现某种特定的风格。
配光一词的英文原文是color timing,从英文的字面意义理解,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这个工序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这还得追溯至黑白电影的时代,由于那时还没有颜色的介入。配光仅仅涉及画面的明暗控制,因此配光师所要做的就是调试和记录不同镜头所需的曝光时间。timing一词由此而来。在彩色技术出现后,timing的说法依然被保留,甚至到了如今的数字时代还在被沿用。
如今的配光工作,完全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配光师能获得的效率和自由度都极高,这些年电子配光技术发展迅速。通过电子配光机的电子回路显像,配光师可以直接预览配光结果,从而快速的工作。
相比于传统的配光,这样方式更具有效率。
杜克的剧组使用的从来都是业内最为先进的技术,他不是如今还在独立电影圈厮混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不会坚持那些传统又耗时耗力的方式来拍摄。
如何花最少的资金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才是杜克想要的,为此他根本不在乎实现的方式究竟是坚持传统,还是使用新技术。
配光的问题很容易就得到解决,在随后几天的拍摄里,杜克既使用了新技术,也运用了一些较为传统的方式。
曾经的《盗梦空间》里出现的第一个震撼性镜头,要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道姆?柯布被推入浴缸从而引发的第一次梦境穿越,柯布在上一层世界对水的感受被传递到下层的梦境里,产生了超现实的效果——整个日本宫殿被滔滔大水淹没。
这极具感官冲击的一幕实际上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使用实景拍摄得来,他的剧组搭建了庞大的宫殿内部的场景,并把共计5000加仑的水储存在精心布置于场景各窗口处的26个水箱内,这些水箱在机关驱动下按顺序被依次打开,“水漫金山”的景象便产生了。
但这样的搭景和拍摄都极其耗费时间和资金,杜克只是简单的想了一下,就放弃了实拍的想法。
他拍摄时,莱昂纳多只是站在绿幕环绕之中,宫殿被滔滔大水淹没的场景则使用微缩模型拍摄,然后二者在用cgi技术处理之后合成在一起。
按照专业人员的计算,这起码能节省最少一半的准备时间和三分之一的拍摄资金。
以杜克的风格,没有不选择这种拍摄方式的道理。
而在一些方面,杜克也大量使用了传统的技术进行拍摄。
比如亚瑟在走廊里的那场动作戏,受到上层梦境的干扰,第二层梦境中几次出现重力改变的现象,事实上拍摄时它们都是由真实的物理法则产生的。
拍摄中,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酒店走廊中飞檐走壁,是因为整个走廊的布景被搭建在一个可旋转的巨形“万象环”装置上。
整个走廊开始旋转倾斜时,吊在威压上的演员们只用顺其自然的调整平衡,而固定的摄像机则让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重力的受力方向在变化。为了保证演员在旋转布景中的安全,许多道具包括墙壁都是用柔软的材料制作的。
还有许多用于梦境拍摄的道具,也都是剧组真实搭建的。
首先是彭罗斯阶梯。
任何对错觉略有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彭罗斯阶梯”这个着名的透视悖论,作为一个假想的无限循环阶梯,它只能在二维上成立,一旦拿到三维空间里检验就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构体。
特效组参考错觉大师艾舍尔描绘的彭罗斯阶梯,在拍摄景地华纳制片厂的摄影棚里真实的搭建了一个从特定角度看如同无限循环升降的封闭楼梯,当然从其它任何一个角度看,这个布景就会瞬间穿帮,因为它根本不是封闭的。
也正是利用这一点,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演的亚瑟才得以清晰的像斯嘉丽出演的阿德里安以及观众解释梦中的迷宫现象。
其次是记忆电梯。
道姆?柯布在自己的梦里制造了一个能通往十三层楼的电梯,来储存自己的记忆。这个记忆的电梯在拍摄中是一个个独立的布景,它们都是剧组制造的真实的道具。
比如顶层沙滩上的那个电梯,杜克拍摄时,就是在南希?约瑟夫森的私人沙滩上挖出一个大坑然后搭建的。
还有潜意识火车。
剧组为拍摄准备的最为夸张的道具,恐怕还要数出现在第一层梦境里的火车,这辆火车确是实实在在的道具。
这个大家伙内部由卡车和数节拖车驱动,外部套上玻璃纤维制的火车外壳以假乱真,最后再用电脑cgi将汽车轮胎替换成火车车轮,一切都无懈可击。
在好莱坞,几乎所有的大制作商业片都是用电脑特效加实景拍摄完成的,不使用cgi特效镜头的投资上亿美元的特效大片根本就不存在。
不说杜克这个版本的《盗梦空间》要使用超过2000个cgi特效镜头,单说曾经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很多人对诺兰的印象都是此君乃十足的胶片狂且对数字技术极其抵触乃至鄙视,从一定角度讲这是正确的,不过这并没有看到事实的全部。
实际上,cgi特效在曾经那部《盗梦空间》的制作中得到广泛乃至关键性的运用。
倒卷的巴黎是这部影片的标志镜头之一,不去细说也能看出这是cgi生成的场景,除此之外,整部电影运用到的cgi镜头超过了600个!
卷曲的巴黎同样是杜克这个版本的整部电影的标志性画面之一,在他手中,这会是一个百分百的数字特效。
早在前期准备时,工业光魔的特效组已经赶到巴黎,在那里拍摄了一个t大小的照片作为素材,从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到内部的房间,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这些高精度照片最终作为“烘焙贴图”被贴到三维模型上,目的就是让整个虚拟场景变的真实可信。
不过光有真实的贴图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场景需要考虑诸多元素的变化,包括光源——整个场景发生白天,而天光的模拟是非常困难的——阴影的投射、透视等,还要考虑如何隐藏建筑物之间的穿透这类穿帮。
虽然杜克计划在电影里出现城市卷曲会被切成数个镜头 ,但工业光魔初步完成的特效只是一个完整的镜头。
按照杜克的要求,特效组大可借助镜头的切换来作弊,但是他们却迎难而上给他交出了一份超越预期的漂亮答卷——没有重样的街区,小到街灯、窗帘这样的细节,甚至是建筑物内的室内结构。(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七百四十章 传统和数字的结合
“需要替身吗?”
站在万象环前,杜克问即将拍摄走廊失重打斗戏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后者摇了摇头,信誓旦旦的说道,“我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我会亲自完成这些戏份。”
话是这么说,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脸上还是带着几分紧张。
虽然有威压的保护,但这场动作戏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以杜克的工作风格,这种戏份的首选必然是特技替身,不过他也不会完全忽视演员自身的意见。
这里的大部分戏份都会由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亲自完成,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戏必然要使用特技替身。
在这点上,演员没有任何发言权,杜克不可能让主要演员去冒这样的风险,不说受伤后他们的经纪公司以及演员工会等可能存在的麻烦,单单是时间他就耽搁不起。
而这里的拍摄也是传统搭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一个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仅仅有重力变向还不够,杜克还使出了“零重力”这一招。
拍摄中,重力变化是靠旋转的布景产生的,那么完全的失重怎么得来?
传统派的做法是,剧组搭建一个高速旋转离心系统,让演员在真实的失重状态下表演;数字技术派的做法则是,那太麻烦了,直接把演员挂在绿屏前拍摄,再和背景合成在一起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然而,杜克依靠的是传统搭景和数字技术的完美配合来实现——这是高超的艺术指导想象力加上先进的数字技术作业诞生出的结晶。
首先,整个无重力场景是在真实的布景里完成的,包括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内的演员们被悬挂在布景中制造失重的效果。
不过这种悬挂不是仅仅挂几条威亚这么简单,按照动作指导吉米?卡特的要求,拍摄现场的威亚多到如同森林一般。这些完全不用担心出现在电影中,对影片本身造成干扰,因为数字特效师们使用最新的电脑技术轻易就能把它们统统抹掉。
杜克很清楚,按照常规方式拍摄,对于数字特效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因为那意味着海量的威亚去除工作。因此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拍摄方法——将原本水平的布景建成垂直的,同时将摄像机垂直朝上拍摄!
也就是说,走廊两侧的墙壁在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天花板和地板,而拍摄场景的垂直关系变成了纵深关系——反之亦然,拍摄场景里的纵深面实际上是物理上的垂直面——这样一来,垂直吊下的威亚,按照拍摄场景的空间关系看,就成了从走廊的两侧延伸进来,而非从天花板上吊下来。
这就大大增加了用演员来遮挡悬挂装置的机会。做威亚去除的特效师们为此可以松一大口气。
从这方面来说,传统的拍摄技巧给数字技术帮了大忙,不过数字也没少给传统特效帮忙。
对一些演员来说,尤其是正面面对镜头的人——意味着拍摄时他是面朝下方——比如渡边谦和希里安?墨菲,长时间的悬挂是他们吃不消的,这时只能使用替身演员,但别忘了他们要在镜头前露出正脸……
如此一来,面部替换就少不了了。这当然只能由数字特效技术来完成,数字特效师把演员的脸扫描下来。做成数字模型,再贴到替身演员的身上,几乎与本人无异。
这样一个特殊的拍摄手法,需要传统拍摄和特效技术一环扣一环,结合得天衣无缝。
在杜克看来,这正是特效制作的升华。传统特效和数字特效不用非得你死我活,数字特效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传统特效也不是一无是处,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杜克对于《盗梦空间》的制作,并非传统和数字之间的博弈。而是整个电影工艺的一次全面运用。
当然,对于杜克来说,数字特效运用的比传统特效要多得多。
在工业光魔的特效师完成倒卷的巴黎之后,他们开始制作另一个全cg场景——潜意识边缘中的建筑群。
要让观众观看影片时相信道姆?柯布夫妇花了整整50年来建潜意识边缘中的城市,就意味着影片需要巨大的三维建筑数量,而特效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50年的工作。
同时,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建模工作的复杂度。
为了进一步放大建筑的真实度,杜克特别要求潜意识边缘中的城市必须体现不同时间跨度的现代建筑美学,从包豪斯式建筑,到摩天大楼,再到后现代风格。
这些都要依靠那些在业内地位并不是很高的数字特效师们完成。
别看现在的票房大制作动不动就上千个数字特效镜头,数字特效组的地位其实是相当尴尬的。
一方面他们是视觉特效影片的重要功臣,另一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数字电影制作方式的好莱坞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重视,这点从数字特效技术人员总是在片尾名单极其末尾的位置出现就不难看出。
稍微熟悉好莱坞制作的人都知道,大部分摄制组在拍摄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原始镜头如何与视觉特效和谐共处,只是一股脑把他们拍完的东西扔给数字特效部门,这也是为什么数字特效经常被人称为“后期处理”。
当然,情况正在一点点的改观,而像杜克和詹姆斯?卡梅隆这种导演的项目,就是数字特效师的曙光——他们终于不再只是搞“后期处理”的了,在两人的项目里,数字技术特效师们成功的渗透到电影从前期到后期的整个流程中。
《盗梦空间》的视觉特效总监、来自工业光魔的保罗?弗兰克林从影片立项时就已经参与进来,光是这一点就是好莱坞业界罕见的事情,在整部电影的拍摄期间,他都是由杜克、安娜?普林茨、汉娜?瑟琳娜和约翰?施瓦兹曼等人组成的核心创作团队的一员,飞往每一个拍摄地,参与取景,参与场景搭建和拍摄的讨论,而且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来收集特效参考。
工业光魔的特效团队,通过此前众多项目以及多年的合作,充分赢得了杜克的信任,此次《盗梦空间》的近2000个视觉特效镜头,将全部由工业光魔一家公司完成。
用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杜克才完成了华纳制片厂内所有的摄影棚戏份,然后剧组离开洛杉矶,租赁了两架飞机,直接飞到日本的东京,开始在这里拍摄为数不多的一些镜头。
其中,有一段在新干线的戏,原来杜克是计划实地拍摄,只是因为拍摄地点以及新干线的管理方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干脆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完成,在后期制作时,再使用cgi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