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其中还有他不怎么待见的3d技术,不过在这些面前,都可以忽略掉了。
或许,是时候给他更多的承认或者奖励了?
不知道为什么,弗兰克?皮尔森忽然跳出了这样的念头,但他不会轻易做出决断,打算与几位老朋友好好商量一番。
《地心引力》无疑在技术与故事上做到了平衡,在这个根本不给观众喘息机会的太空逃生游戏中展现了一连串紧张刺激的视觉冲击。当然,整部影片的完美是全面性的,窒息性的配乐几近完美的配合了场面上的紧迫;紧凑的无冷场的影片节奏。
还有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绝对无法让人忽视。
弗兰克?皮尔森承认这一点,斯嘉丽?约翰逊贡献了现象级的伟大表演,她精准的展现了在那种幽闭空间内的绝望与惊恐,完全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这绝对是今年大银幕上最好的女性角色之一!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堪称完美,完美的向人们展现出来孤独一人在太空中的无助。”
莎拉的四周,很多娱乐专业媒体的记者都在交换看法,这一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从一定程度来说,电影基本可以说没有什么情节,完全是斯嘉丽?约翰逊一人撑起整部电影,因为大多数时间里都没有与他人的对手戏,或者是与他人交流的情节,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完全依靠演员的自我修养。
也怪不得最早看到的詹姆斯?卡梅隆能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七百七十七章 正是我心中的最佳电影导演
这部电影虽然有90分钟的时长,但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托尼?克洛斯完全感觉不出任何无聊的地方;而且当电影结束,会希望看到更多,不希望电影结束!
座位一个年轻人,他既不懂得也没有兴趣研究影片内涵之类的东西,只觉得这是今年最好的观影体验之一,这部影片的特效让他恍然大悟,原来特效的最高境界,就是根本察觉不到特效。
“我真的以为一切都发生在太空中,如此真实。”“
“我觉得全是特效又几乎没有特效,这才是特效的最高境界。”
散场的时候,托尼?克洛斯听到的这两句议论,很符合他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对方走得太快,很可能就会跑过去交流一番。
另一边的imax影院里,凯瑟琳?肯尼迪随着所有人站起来,拍响了自己的手掌,《地心引力》通过绝佳的3d特效、视听技术和拍摄手法,让她在观影过程中真实经历了一场置身在太空中的全身心体验。
从极其出色的特效效果上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杜克?罗森伯格影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不是典型的杜克?罗森伯格影片。
凯瑟琳?肯尼迪完全确认这一点,相信很多人也会有同样看法。
影片中镜头视角的高级转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是典型的杜克?罗森伯格式风格,但他的长镜头使用,简直如同快速凌厉的剪辑一样令人惊艳。
特别是开场的长镜头,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浩渺寂静的外层空间,到远处的穿梭、机身和设备。再到宇航员,最后细致到一枚螺丝,瞬间让人坠入美轮美奂的宇宙空间,逼真到不可思议。
在距离凯瑟琳?肯尼迪不远的地方,莎拉也在用力鼓掌,这部影片没有错综复杂的故事脉络。除了演员阵容极简之外,其故事剧情也相对简单,甚至能用一句话完全描述出来——一个宇航员克服种种阻碍重返地球的故事。
但它的这份简单,是真正的简约而不简单。
看过电影她才完全能知道,坐在舒适的影院座椅上不时变换臀部姿势的时候,银幕上时不时汹涌起的剧情波澜,会让人情不自禁的端正坐姿,以舒缓自己已然局促的呼吸节奏。
《地心引力》的不简单之处便是用极简的演员,用极具张力的戏剧节奏来演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观影过程中,她几乎难以控制的将自己置身于银幕当中,让自己代入到影片的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身上,然后身心悬空一般的去感受时不时吊起来的惊心动魄,会像女主角在氧气含量骤降的宇航服里所表现的那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再好的影片也有散场的时候,莎拉跟着很多人走出了影院。在经过影院门口的时候,她看到弗兰克?皮尔森在接受采访。不禁心中一动,悄悄停在了附近,想听听这位学院派保守人物的代表对于杜克?罗森伯格新片的看法。
“壮阔的美才是这场孤独历险的最亮底色,对人类在太空中渺小与孤独感的刻画,没让太空和地球的美,沦为空洞与苍白的风景明信片。”
这位老派人物似乎很欣赏这部影片。“最出色的是影片的经典叙事,几乎无缝衔接了每个情节点,这部电影的视效与镜头,正如那些经典叙事样本一样,让人几乎察觉不到镜头的剪切点。夸张点说,就像在一个一气呵成的90分钟镜头里,经历了主人公的历险故事。”
他强调道,“我认为杜克?罗森伯格在这部影片上的进步非常明显,他正走回到正确的电影道路上。”
听到这话,对杜克比较了解的莎拉不禁翻了翻眼睛,这部影片只是一个特例而已,像这样运用如此多长镜头的影片,以后恐怕很难再出现在杜克?罗森伯格身上。
好像很欣喜那些走了歪路的人被他们感化,最终回归正途,弗兰科?皮尔森又赞扬了另一个回归正途的人,“斯嘉丽?约翰逊拿出了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甚至可以说是扮演这种不可能的角色的唯一人选。她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她能把反反复复排练和经过高度设计的内容表演得像是即兴表演一样,这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这些。我觉得,好莱坞里的人应该明白,这才叫演技的造诣。”
这是不是在传达某种信息?莎拉不敢确认这一点,唯一能确认的是,弗兰克?皮尔森或许是受到了公关的影响,看起来准备支持斯嘉丽?约翰逊了。
见到弗兰克?皮尔森离开,莎拉没有立即走,《地心引力》无疑会成为这几天娱乐媒体关注的焦点,她也想听听更多人的看法。
那位负责采访的电视台记者没有再针对专业人士,反而找上了普通的观众。
一个被记者堵住的影迷,似乎想要迫不及待的与人分享自己的心得。
“像杜克?罗森伯格这样的导演,正是我心中的最佳电影导演,技术上登峰造极,故事精彩深远。”
站在摄影机镜头前,面对记者的话筒,他简直就是在手舞足蹈的诉说,“片子在imax大厅里面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找到了观赏电影那种极致体验,每一格画面都让我窒息,每一秒钟都让我揪心。”
他夸张的耸了耸肩,又说道,“当然,影片的故事极其简单,而且我没有想到的是故事真的那么简单,动辄两个多小时的科幻电影变得只有九十分钟,我看时心里还有一种疑惑,直到电影看完,疑惑才解开,真的不需要用再多东西了。”
这个人的话特别多,不停的说,好像永远都不会住嘴,“自打斯嘉丽?约翰逊的氧气快耗尽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一直揪着,她该怎么办?还有氧气吗?能抓住飞船吗?或许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总是让人不断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以前没注意到斯嘉丽?约翰逊演技能这么出色。”
对面的记者已经开始给他使眼色了,这个家伙还有点自觉,“好吧,没什么好说的了,一部非常优异的电影,简单,深刻,美丽。”
见到电视台记者离开这里,去采访其他人,莎拉也走出了影院,回到停车场的车上,却没有立即发动汽车离开,而是打开自己的手机,快速敲动按键,先发了一条推特和即时分享。
“刚刚看完杜克?罗森伯格的新作《地心引力》,3d太空景观美到让人想哭。”
“如果你指望能在家里的设备上达到同样的观感体验,绝对是天方夜谭,《地心引力》的3d立体效果,给力到爆。当太空碎片急速而来时,你的手会下意识的挡一下,你的眼睛也会条件反射的躲避。当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绝望中落泪时,效果绝对胜过《阿凡达》中拂过主人公眼前只为凸显立体空间感的那颗水滴,而当克鲁尼听着音乐漫步太空时,你竟然也仿若悬浮在空中感受美景。从太空俯瞰地球,河流、陆地、日出、风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极致、逼真的宇宙奇观,美到让人想哭。!”
发完之后,莎拉翻动了下即时分享,虽然全美范围内只有五十家影院点映,但已经有不少发了相关的信息出来。
“当透斯嘉丽?约翰逊的视角探究头盔外的茫茫宇宙时,你会和她一起胸闷不止。”
“你将有如置身太空,晕眩、紧张、惊恐、缺氧、刺激、吃惊、腿软等感觉。”
“《地心引力》就是各种好看,年初看《阿凡达》后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又回来了。”
如今已经是网络时代,即便是那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出现了网络版本,就在莎拉开车回报社的路上,一些反应快的媒体的网络版上已经出现了相关的评论。
《综艺》的反应速度足够快。
“《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充满着张力和令人惊喜的桥段,杜克?罗森伯格打造了一部最具现实感和美丽的太空电影。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另外,卓越的3d技术添光配合imax的震撼声光效果,《地心引力》将成为全球商业片中的楷模!”
雅虎娱乐的速度也不慢。
“我惊呆了,被打倒了,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的影片。这种电影,我很久没有看到了,杜克?罗森伯格和斯嘉丽?约翰逊联手送上了一部讲述在零重力空间内一个女人为自己的生命而抗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如此的出色,让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容。”
相比之下,在圈内更有分量的《好莱坞报道者》的观点更为冷静一些。
“虽然影片更加写实、更加没有幻想的成分,但是这部电影和之前的3d以及特效大片,如《阿凡达》等并没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仰仗于最新的数码技术,《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种梦境般的感受,这是一部给人白热化感受的影片,无论是电影从业者还是观众,都会被这部电影启发。”(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七百七十八章 形势不乐观
在这个颁奖季,很多冲奥影片都会以点映的方式开画,这也是非常正规的冲奥策略,对于以前的好莱坞来说,点映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发行。
早在数十年前,北美各大院线之间已实现影片的差异化放映,对于制片方而言,点映除了营销推广、媒体策略的必要步骤之外,对发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分析点映后的数据,确定该片的目标观众,以及是否可以进入主流市场发行、在多少块银幕放映比较合适、与不同院线的发行合作策略等等。
然而,现在传媒高度发达,更存在互联网这种分享速度极快的媒介,从九十年代开始,大范围发行的影片,点映跟发行策略关联已经不是很大了。
如今提到点映,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艺片以及冲击奖项。
对于文艺片而言,通过极少的银幕做点映,控制影片的受众人群,在最初阶段只吸引这方面的爱好者走进影院,极容易制造出超高的口碑,这可以说是文艺片口碑普遍较高的重要原因。
谁都无法否认,在影片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看得人越少,其评价往往也越高。
冲奖影片与商业大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双方的宣发策略也截然不同,口碑和各种媒体乃至影评人的评分,对冲奖影片有着重要的影响。
点映也为一些不想在新年前大范围内上映的影片参与角逐奥斯卡,提供了机会,参与当届奥斯卡角逐的作品,必须要在新年之前上映,这是申报奥斯卡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相比于争取高口碑,这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采取点映开画的最重要的原因。时间实在是太紧张,华纳兄弟发往北美各地的拷贝还没有完全准备到位,只好在北美最著名的几大城市首先以点映上档。
说白了,对于《地心引力》这种随后就会以超大范围公映的影片来说,点映没有多大的意义。
点映,如今基本是小成本独立片的专用。
比如杜克就深入的研究过这方面的典型《卧虎藏虎》。发行前点映,通过问卷调查,发行商已经知道这片发行时不能主打主流市场,而是针对少部分类型片爱好者,把他们锁定为第一部分核心观众。
这一部分发行规模很小,甚至全美范围内只有寥寥的十几家院线,这时候虽然也发行了,但其实对于后面逐步扩大的发行规模,最终进入主流市场来说。也可以看作是“提前点映”。
《卧虎藏龙》通过第一批类型片爱好者的高口碑和亮眼的单馆票房数据作宣传,逐步缓慢有序的扩大目标观众群和上映银幕数量,比如针对北美的华裔和亚裔做市场营销,放映院线都在这些目标群体的聚集区附近,然后再图谋北美主流观影群体,相关媒体再投放广告。
最后以超长线放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票房。
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地心引力》。
从12月26日起,《地心引力》以50家院线的规模在北美范围内点映。对于杜克的影片来说,高上座率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当天就收获了168万美元,单馆票房超过3万美元!
这也不奇怪,影片不仅时间段,而且点映的银幕都是超大影厅的imax银幕。
与暑期档商业大作截然不同,一部在颁奖季上映的影片想要在奥斯卡上面有所作为,必须要对专业口碑进行营销。不过这对华纳兄弟来说只是每年都在做的例行工作,而且《地心引力》的质量完全过关,口碑营销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地心引力》以一种壮观无比的方式描绘了外太空,具有跟《阿凡达》同等的开创性。”——《纽约时报》
“言语无法描述这部太空歌剧惊人的视觉呈现,其效果只能在电影院里用3d才能完全捕捉。”——《洛杉矶时报》
在北美66家媒体打分中。《地心引力》获得了平均93分的高分!
高分是一方面,影片的点映轰动是另一方面,从12月27日起,哪怕是工作日当中,北美很多家点映院线也出现了满座的情况,单馆票房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转。
到12月31日这天,奥斯卡执委会向近6000名会员邮寄提名选票的时候,《地心引力》已经通过点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超过700万美元的票房,五天点映的的单馆票房高达14万美元。
同样也是在12月31日的周五这天,《地心引力》结束点映,开始在北美大范围公映,院线数字高达4120家。
由于之前的点映,影片已经积攒了巨大的口碑和期待值,周五当天影片就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轻轻松松卷走了2765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地心引力》的口碑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滑落。
cinemascore院线观众好评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观众平均打分‘a+’,imdb网站38775名用户打分9。4分,观众喜爱度爆米花指数百分之九十二,metacritic 77家媒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