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训练的补充,才有可能对数量大大增加的新经理和新工人提供训练和经验,
他们将充实 50 年代末开始生产的许多新工厂。特别是在生产资料部门,几十
家比较小的上海机器制造公司——其中不少是从 1949 年以前的时期继承下
来的——保持了一种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质量上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 60
年代初,在克服大跃进和苏联撤退顾问带走蓝图造成的困难中起很大的作
用。②“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工业发展将大为缓慢,或
将更加依赖外国技术专家,或者兼而有之。”③




































济趋势》,第 579 页,表 3。
① 马逢华(音):《大陆中国的对外贸易》,附录 C,第 194—200 页。
② 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工业的发展,1900—1971 年》,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 228—
232 页。
③ 珀金斯:《中国 20 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 125 页。



农业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跟过去一样,农业压倒一切。1933 年农业净增值估
计有 187.6 亿元,或占国内净总产值的 65%。这个产量是 2.05 亿农业劳动
者生产的,占劳动力的 79%。从 1912 至 1933 年,这个百分数仅有很小的变
化,尽管 1933 年以后满洲工业的迅速增长使农业所占的份额下降得比前几年
稍微快一些
表 11 农业几个部门的产量,1933 年


总增值(10 亿元)
作物产品
畜产品
林产品
水产品
杂品


总计
减去贬值


净增值
15.73
1.37
0.60
0.41
1.07

19.18
0.42

18.76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 140 页,表 36。

表 12     农产品总值,1914—1957 年(1933 年 10 亿元)


谷物

1914 — 1918(平均年) 1931 — 1937(平均年)
9.15 — 10.17 10.31 — 10.96

1957
12.32
大豆
油料作物
棉花和其他纤维
烟草、茶、丝
甘蔗和甜菜
甘庶和甜菜
牲畜
小计
其他产品
总值
人均(元)
0.43
0.51
0.78
0.49
0.11
1.14
1.14
13.63
3.40
16.01 — 17.03
36.l — 38.4
0.66
1.13
0.86
0.52
0.11
1.40
1.40
15.65
4.14
19.14 — 19.79
38.1 — 39.4
0.78
0.77
1.28
0.32
0.14
2.74
2.74
19.36
4.91
24.27
37.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30 页,表Ⅱ.8。
表 13    作物产品的实际产量,1914—1957(百万斤)






稻谷




1914 — 1919(平均年) 1931 — 1937(平均年)
147610 139110




1957
173600
小麦
玉米
土豆(俗物等价物)
高粱
小米
大麦
其他谷物
谷物总计
大豆
花生
油菜籽
芝麻
棉花
纤维
烟草
甘蔗
甜菜


39570
14680
7060
23750
22180
18090
10370
283300
10970
4540
3800
670
1606
1410
1590
18720

445
406
46200
20440
15280
24680
27680
19440
10940
319960
16860
5250
5080
1810
1888
1350
1830
18720

399
420
47100
37470
43800
20030
23330
9300
15170
370000
20100
5142
1775
625
3280
1290
1220
20785
3002
223
22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266—289 页。

(表 3)。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在作物类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表 11 是对 1933
年的估计。按重量计算,当然是粗略的,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其他谷物、
土豆、蔬菜、水果)占作物产品的 80%。
直到 1937 年,农业总产量差不多跟得上人口增长(从 1912 年的 4.3 亿
到 30 年代中期的 5 亿)。以 1931—1937 年农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值
与 1914—1918 年大致相同(表 12),反映出产量年增长略小于 1%。这个增
长部分来自扩大耕地面积,珀金斯估计 1918 年的耕地面积为 13.56 亿市亩,
1933 年为 14.71 市亩。①平衡来自现有土地上谷物和商品作物产量的增加。
人均谷物产量在这整个时期保持不变,价值大约是 21 元,而其他产品包括商
品作物的人均产值从 15 元增加到 17 元。表 13 显示 1914—1957 年作物产品
的数量变化。从 1914—1918 年到 1931—1937 年,粮食(按斤=1.1 磅)增长
12.9%。但稻谷产量下降了 5.8%,而土豆和玉米的生产分别增长了 16.4%和
39.2%。这些变化反映出作物模式向单位面积含热量较多的作物产品的转
移,从而腾出地来增加商品作物的种植。增长 16.8%的小麦,在华北的一些
地方是一种商品作物,这些地方把小麦在市场上卖掉后买粗粮如高粱、小米
供农家消费。在华北和华中,小麦和棉花侵占了稻谷的面积,油料作物的面



①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 233—240 页。



积在华中也增加了。商品作物产量占农产品价值的百分数,在 1914—1918
年是 14%,1931—1937 年是 17%,同时个别经济作物实际产量的增长比谷
物更快:芝麻 170.1%;大豆 53.7%;油菜籽 33.7%;棉花 17.6%;花生
15.6%;烟草 15.1%。①

主要农作物区
战前的中国农业除养活缓慢增长的农村人口外,“平时”还向发展较快
的城市地区供应一部分食物和原料。20 年代由于内战引起的运输困难和其他
破坏,需要用进口粮食补充城市消费。这以后在 30 年代,进口略有下降,以
后由于战争爆发而再次上升。②此外,农产品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见表 28)。
在 1912—1931 年期间,整个出口在价值上每年增长 3.5%,数量上增长 1.7
% 。③
总之,对 1949 年以前一个没有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农业部门来说,这是
值得赞扬的成绩。在民国时代的 40 年中,个别农户或特殊地点和地区年产量
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或不利的价格趋
势,产量和收入可能变动很大。①仅够勉强维持生活的总产量没有富余应付过
于频繁的意外事故,也无法不年复一年地担心一家人的温饱。甚至这个“值
得赞扬的成绩”也需要某种解释。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史仔细考察了与每一种主要作物有关的技术以及
农具的发展,给人以深刻印象地指出,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是清代农业实践
的继续,仅略有改进。②在整个民国时代,可以看到改良种子和开发较好的农
业技术的零星尝试。例如,从 1912 至 1927 年,在各省建立了 251 个农事试
验场。③南京政府的工商部和后来的农矿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也都鼓励农业
研究和农艺学知识的推广。④不过,这些尝试的规模很小,而且缺乏地方政府
的支持。
表 12 和表 13 所示 20 世纪头几十年农业总产量的缓慢增长,主要不是改
良种子、肥料或增加灌溉和治水的结果。从 1913 年至 30 年代期间,耕地面
积的扩大有 70%发生在满洲,特别是由于增加了大豆以及高粱和其他供人口




① 这些是包括满洲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数字。关于华北,见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 177—206 页;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诸问题》中概括了许多地方研究,见该书 I,第 3—148 页。
② 关于稻米、小麦和面粉的进口,见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32—34
页。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原因,1912—1931》。
③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274—275 页。
① 天野元之助:《论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后简称《农业经济》),2,第 696—698 页,开了一张单子,
列出 1912—1931 年间的内战、洪水、干旱、瘟疫和受影响的省份。又见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第 13—20 页,关于 1904—1929 年期间的“灾害”及所在地。
② 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第 389—423 页,例如,关于水稻技术。F。H。金:《四千年的农民》
对 20 世纪初“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久不变的农业”作了生动的描述。
 

李文治和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82页。这套资料的第1册,李文治编,包括1840—1911  
年;第 2 册和第 3 册,章有义编,分别包括 1912—1927 年和 1927—1937 年。
④ 拉蒙?H。迈尔斯:《土地政策与农业改造:大陆中国和台湾,1895—1954 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
化研究所学报》,3。2(1970 年),第 532—535 页。



消费的谷物的面积,人口从 1910 年的 1800 万上升到 1940 年的 3800 万。 ①
这样,使用“传统”技术的满洲农业的大面积耕种的发展,在农业总产量的
增长中占一个很大的份额。在江苏、湖北、云南和四川,耕地面积也有小的
增长,但其中绝大部分产量的增长是由于在一些地区采用了以前未使用的最
好的传统耕作方法。现有农田增产的部分(也许是大部分)来自投入更多的
劳动。
在 30 年代初的不景气到来之前,中国农户对持续增长的出口需求、有利
的价格趋势和可以得到的城市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反应,既促进了满洲边疆的
开发,也促进和加强了对传统技术的使用。结果增加的农业产量,从统计上
讲足够供养中国的人口,因为人口增长率不大——年均不到 1%。缓慢的增
长率是由于相对的高出生率和高而波动的死亡率的结合,这反映了普遍的低
生活水平、不良的公共卫生条件和对天灾人祸缺乏抵抗力。农业产量被认为
充足,只不过因为普通中国人依旧很穷,人口增长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制
约。在这些悲惨的限制内,出口和城市部分的工业对商品作物的需求,允许
某种程度的向获得较高单位面积收入的作物生产的转移,特别是在较小的农
场。
直到 1931 年,价格对农民都有利(见表 14)。20 世纪头 30 年的总的趋
势是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农民购买的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内的商
品、地价、农场工资和税收通通增长了。尽管在 20 世纪 10 年代,农产品和
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有波动,但在 20 年代,条件对农业愈来愈有利,表
明农民得到的价格比他付出的价格上升得甚至更快。在 1913—1931 年间,农
产品价格上升了 116%(如果我们用表 14 中卜凯的指数),而农民所付的价
格上升了 108%。在同一时期,地价上升 63%,农场工资上升 75%,田赋上
升 67%。在华北,工资有落在物价后面
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地价、农场工资、土地税指数,
表 14    1913—1937 年(1926 年=100)


























① 埃克斯坦、赵冈和约翰?张:《满洲的经济发展》,第 240—251 页。









(1)农产品,








(1)÷ 所 有
工 业 品 的






( 2 )贸易条件


(1)÷u28040X费









(1) ÷ 农 民









(4) 农


年份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批发价格
天津
61
58
58
61
70
64
59
77

上海 中国*
58
59
61
65
69
69
69
80
品批发价
天津
82
78
74
72
77
67
61
76


上海
批发价格
天津
86
83
81
81
83
74
63
79


上海
所付价格
中国*
89
92
90
92
91
87
84
94
(3)地价
卜凯 中央农业实验所
63
66
68
72
75
77
81
85
场工资 (5)土地税


72 79
74 80
77 84
80 86
83 83
86 84
88 86
89 87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78
75
82
89
100
100
103
103
75
86
92
92
95
100
103
95
90
92
98
97
102
100
95
106
77
78
84
90
101
100
101
97
66
83
86
92
94
100
92
92
80
75
83
90
102
100
98
94
76
90
91
94
95
100
98
92
102
101
103
96
101
100
92
97
87
89
92
95
100
100
100
96
91
93
95
95
97
100
105
112
86
86
88
89
92
100
109
118






续表









(1)农 产 品 ,








(1)÷u25152X有
工 业 品 的






(2)贸易条件
(1)÷u28040X
费 品 批








(1) ÷ 农
民 所 付









(4) 农
批发价格
批发价格
发价格
价格
(3)地价
场工资 (5)土地税
年份
1929
天津
107
上海 中国*
99 127
天津
96
上海 天津 上海 中国*
94 94 96 108
卜凯 中央农业实验所
100


118


11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07
96
90
73
64
82
102
113
106
95
94
86
83
102
125
116
103
90
72
73
64
60
79
8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